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四念住講記 玅境老和尚

四念住講記 玅境老和尚

四、不淨所緣.四

[日期:2011-02-19]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玅境老和尚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乙四、尋思品 丙一、徵

云何名為尋思彼品?

這以下是「尋思彼品」,就是在奢摩他裡面,思惟彼不淨觀法的品類。

「云何名為尋思彼品」:這是提出問題,底下先解釋黑品,也即是自己的顛倒錯誤。

丙二、釋 丁一、品類攝 戊一、黑品

謂作是思:若我於彼諸淨色相不淨法性,不如實知,

「謂作是思」:這位修行人,在奢摩他裡面這樣思惟、觀察。「若我於彼諸淨色相不淨法性,不如實知」:表面上的清淨,叫淨色相;假設我對於彼——這個表面清淨,而其實是污穢、不清淨法性的相貌裡,不能真實地通達明了。

於內、於外諸淨色相,發起貪欲,便為顛倒黑品所攝;
是有諍法,有苦有害,有諸災患,有遍燒惱。

「於內、於外諸淨色相,發起貪欲」:內就是自己的身體,外就是他人的身體;在這一切表面上的清淨色相,發起了貪欲心。「便為顛倒黑品所攝」:這就屬於有錯誤、有罪過的一類所攝的了。

我們通常是這樣理解:有顛倒的分別,都是由外邊境界而生起貪心、瞋心,或者各式各樣的煩惱。但是,因為對自己的身體,能生顛倒想、愛著心,這也是很重的煩惱,所以此處特別提到「內」。

「是有諍法」:諍,就是煩惱,包括與貪心同類的瞋心。有貪心一定是有瞋心,也就是愚癡心,而有各式各樣的煩惱,這是有諍法。我若發起貪欲心的話,這就是煩惱的事情。

「有苦」:這貪瞋癡各式各樣的煩惱現起的時候,就使令自己的身心苦惱。「有害」:同時也會傷害他人,也會逼惱他人。「有諸災患」:有貪瞋癡的煩惱,就會有老病死的災患。「有遍燒惱」:有了老病死,也就有愁歎憂苦種種的苦惱,為苦所燒、為苦所惱。

由是因緣,發起當來生老病死,愁歎憂苦,種種擾惱。

「由是因緣」:由於我對於內外諸淨色相,發起貪欲,所以就會發起將來的「生老病死」這些苦惱的事情。「愁歎憂苦」:生老病死這些境界出現的時候,內心裡面就有愁苦,因為感覺到苦惱而會發出哀歎。

愁歎是總說的;老病死的境界,在內心裡面的感覺就是「愁」,發出來悲傷的語言叫做「歎」。屬於第六意識叫「憂」;在前五識叫「苦」,這樣就把它分類了。「種種擾惱」:有各式各樣的擾亂,苦惱自己。

戊二、白品

若我於彼諸淨色相不淨法性,如實隨觀,便無顛倒,白品所攝;

「若我於彼諸淨色相不淨法性,如實隨觀」:隨,是隨順真實的情況觀察。假設我能真實地隨順觀察自己、他人的身體表面上的諸淨色相實在是不淨法性。能真實地這樣觀察,愛著心不起「便無顛倒」,不會有錯誤,也就能滅除顛倒迷惑了。

修不淨觀,初開始先觀察自己的不淨相,等到有多少力量了以後,再觀察他人,就容易一點。若是一開始觀察他人,可能會有困難,觀察不上來。所以在經論上,告訴我們修不淨觀,大都是從自己這方面開始。

「白品所攝」:白品就是清淨的意思。這時候因為觀察這不淨法性,使令自己內心清淨,所以是屬於白品這一類。

是無諍法,無苦無害,廣說乃至由此因緣,能滅當來生老病死,乃至擾惱。

「是無諍法」:這樣觀察的結果,自己內心清淨,沒有煩惱。「無苦無害」:沒有煩惱,也就不會為煩惱所苦,也不會去傷害他人。

「廣 說乃至由此因緣,能滅當來生老病死」:當來生老病死,是將來生命的生老病死。即使是得阿羅漢果,現在的這個身體,也還是有老病死,但等到這期生命結束,就 不會再有有漏的生命體,所以是能滅當來生老病死。「乃至擾惱」:當來不生,也就不會有老病死,乃至種種的擾惱也都沒有了。

丁二、正斷別 戊一、於黑品

若諸黑品,我今於彼不應忍受,應斷應遣;

前面這一段分黑品、白品這兩類;這以下就是要調整自己。

「若 諸黑品,我今於彼不應忍受」:若是我起顛倒想,有了黑品的這種事情,我不應該忍受!「應斷應遣」:應該切斷、排遣內心這些雜染的事情。斷和遣,應該是相同 的意義。或者「斷」指外緣說,「遣」指內心說;排遣內心的染污,切斷外面的染污。或說「斷」是斷貪的現行,「遣」是除遣貪的種子。

戊二、於白品

若諸白品,我今於彼未生應生,生已令住,增長廣大。

「若 諸白品」:若是切斷了染污的因緣,令心清淨,就屬於這一類的。「我今於彼未生應生」:若沒有生起清淨的功德,我應該把它發動起來。「生已令住」:無貪、無 瞋、無癡這種清淨心發動了,就使令它安住,不退掉。「增長廣大」:而且使令清淨心,愈來愈有力量,愈來愈清淨,能夠具足廣大的清淨莊嚴。

在 人間是有欲的境界,能夠令心清淨,當然不容易;若對比天上的境界,怎麼樣呢?那就需要自己清淨心的力量,再增長廣大,才能勝過天的境界。在《大智度論》提 到:天女來試驗大阿羅漢——憍梵波提尊者,他想修不淨觀,不能如意地現前,但是可也沒有染污心。龍樹菩薩說一個譬喻:就像兩個力士角力,屬不勝不負的境 界。所以「我今於彼未生應生,生已令住,增長廣大」,這個清淨心初開始的時候,還很微弱,需要繼續地加強它的力量。

前 面在引《俱舍論》那一段文曾經提過:不淨觀不能斷煩惱的,只能制伏。所以究竟地說,想達到「我今於彼未生應生,生已令住,增長廣大」,一定要包括四種念住 才可以,身念住也應該包括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也要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才能使令不淨觀究竟圓滿。《成實論》也特別地強調這一點,非要觀一切法空,使 令心無所得,貪欲心才能夠徹底地清除。

丙三、結

如是名為尋思彼品。

這是結束這一段文。

乙五、尋思時 丙一、徵

云何名為尋思彼時?

這底下是尋思彼不淨的時間。

丙二、釋 丁一、思擇二相

謂作是思:若內所有諸淨色相,在現在世;若外所有不淨色相,亦現在世。

「謂作是思」:這也是在奢摩他裡面思惟、觀察。「若內所有諸淨色相,在現在世」:自己還沒有這些青瘀、膿爛、散壞的不淨色相;現前的是表面相似的清淨,所以是現在世。「若外所有不淨色相,亦現在世」:若外邊死屍的這些不淨色相,也是現在世。

前面先標出這兩種形相:內所有的「淨」色相、外面有的「不淨」色相,都是在現在世。

諸過去世曾淨色相,彼於過去雖有淨相,而今現在如是次第種種不淨;諸現在世我之所有似淨色相,此淨色相於現在世雖有淨相,於未來世不當不淨如今現在外不淨色,無有是處。

現在又擴大自己的思惟。

「諸過去世曾淨色相」:現在,死屍的這些不淨色相,在過去,曾經是清淨的色相。「彼於過去雖有淨相」:在過去,這個不淨相,雖然也有相似的清淨。

「而今現在如是次第種種不淨」:可是,現在種種的不清淨相,是這樣次第地現出來——青瘀、膿爛、爛壞、蟲蛆、禽獸食噉、變成分散。

「諸現在世我之所有似淨色相」:回過頭來再觀察自己,現在世我所有的相似清淨相。「此淨色相,於現在世雖有淨相」:我的這個淨色相,現在世雖然是有相似清淨的相貌。

「於未來世,不當不淨如今現在外不淨色」:現在的生命體,雖然是相似的清淨相,但是將來的時候怎麼樣呢?若將來不會像現在外不淨色的相貌那樣子——「無有是處」:沒有這個道理!

這樣,也就是觀察:雖然我現在這個生命是淨色相,將來也一樣是不淨的。

丁二、成就法性

我此色身,去來今世,曾如是相,當如是相,現如是相,不過如是不淨法性。

「我 此色身」:我現在的這個色身。「去來今世」:過去、未來、現在世。「曾」:是指過去「如是相」。「當」:指未來「如是相」。「現」:指現在「如是相」。 「不過如是不淨法性」:雖然有三世的不同,總而言之,它不會超過不淨法性。終究有一天,也變壞、臭穢,有種種不淨的行相現出來。

丙三、結

如是名為尋思彼時。

這是結束這一段。在時間上是有不同,但修不淨觀,尋思不淨色相,終究都是不淨的。

【書籍目錄】
第1頁:一、前言 第2頁:二、念住品.一
第3頁:二、念住品.二 第4頁:二、念住品.三
第5頁:二、念住品.四 第6頁:二、念住品.五
第7頁:二、念住品.六 第8頁:二、念住品.七
第9頁:二、念住品-問答一 第10頁:二、念住品-問答二
第11頁:三、骨鎖觀.一 第12頁:三、骨鎖觀.二
第13頁:三、骨鎖觀-問答 第14頁:四、不淨所緣.一
第15頁:四、不淨所緣.二 第16頁:四、不淨所緣.三
第17頁:四、不淨所緣.四 第18頁:四、不淨所緣.五
第19頁:四、不淨所緣-問答 第20頁:五、四念住.一
第21頁:五、四念住.二 第22頁:五、四念住.三
第23頁:五、四念住.四 第24頁:五、四念住.五
第25頁:五、四念住.六 第26頁:五、四念住.七
第27頁:五、四念住.八 第28頁:五、四念住.九
第29頁:五、四念住-問答一 第30頁:五、四念住-問答二
第31頁:六、結語 第32頁:六、後記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