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法鼓鐘聲 聖嚴法師著

法鼓鐘聲 聖嚴法師著

正確的死亡觀念

[日期:2016-07-01]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正確的死亡觀念
  
  對一個沒有宗教信仰的民族,或者對於沒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信仰的民族而言,死亡的確是一樁既悲哀又無奈的事。相反地,如果是一個宗教信仰堅固的民族,而且對死後的世界仍充滿希望、光明的話,他們對死亡不會恐懼、也不會悲哀。
  
  為什麼不會恐懼、悲哀呢?因為死了以後如果是進入另一個世界、另一個境界或另一個生命,就好像在一個大樓裡,從這一層到另一層;或在同一層中,從A座到B座,那為什麼要覺得悲哀、覺得恐懼?
  
  在中國文化來講,主張「未知生,焉知死?」這使得我們這個民族非常重視現實人生和現實環境,這樣的人本主義也很好,但是,對死亡卻會感到恐懼。
  
  中國儒家曾說:「朝聞道,夕死可矣!」朝聞道,聞什麼道?是宇宙人生的大道理。
  
  但是,一般人並不清楚「道」為何物,這不是一種宗教信仰,乃是王道、人道、天道等觀念,這是人文、自然的思想。像孔孟諸子等有哲學修養的人,知道死生自有天命,胸襟開朗;可是,一般人並沒有這種修養,所以,會對生命捨不得,對死亡會害怕。
  
  捨不得目前已經擁有的,害怕面對死後的茫然無知。本來還活得好好的,一下子死神來迎,便什麼也沒有了;如果有的話,究竟會到那裡去呢?所以,恐懼心自然就出現了。
  
  有宗教信仰的話,對死亡就比較不會恐懼、悲哀。
  
  基督教、天主教說是歸主、受上帝寵召、到天國去了,和上帝及天使們在一起,多麼快樂。在人間既不自在、又不自由,去天堂多好。
  
  印度和西藏這兩個民族有很虔誠的宗教信仰,對死亡也都不恐懼;不像一般中國人的家族,一旦有人新喪,一群人哀哀傷傷、哭哭啼啼的。
  
  我在印度旅行,曾見到送葬景象,一點哀傷的氣氛都沒有,送葬時就好像抬著一副家具似地在馬路上走,也沒有人注意他們。在火葬場上焚化遺體時,親戚、朋友並沒有哭泣聲,他們都在念咒、念經,臉上還帶著喜樂的表情。親友想,亡者已經生天了,當為他歡喜。
  
  西藏人送葬也不會哭,而是為亡者誦經、唱歌,送他上佛國,尤其經過喇嘛誦經、加持後,亡者已經超度了。
  
  對佛教來講,因為相信有來生的境界,所以對死亡不會覺得悲哀或恐懼。
  
  如果你信仰天堂,也可以生天國。受五戒、行十善的人就可以往生天國。如果在世時雖也做了一點壞事,好事則做了不少的話,那就能夠再度投生到人間來,而且可能比這一生更好一點。
  
  特別是在佛教中,有一種淨土法門或佛國淨土的信仰,就像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的西方極樂世界「彌陀淨土」,那是一個極好的未來世界的環境。我們在這個世 間死了,要去西方極樂世界的話,阿彌陀佛一定會來接引。佛在往昔生中已經發了這個願,只要有人在臨死之際願生阿彌陀佛的淨土,他一定會親自來接或派菩薩來 接,那你還怕什麼?
  
  我們法鼓山通常會為病危臨終的人說法,先告訴他要安心、放心,而且要有信心;要相信如果你的身體還不到死的時候,佛會保佑你趕快健康,如果身體已經沒 有辦法維持下去,阿彌陀佛便會接引你到佛國淨土中去。或者,這一生中你做了很多善事,即使不想去佛國,來生也是佛教徒,也會做好事,這就是菩薩行者,在人 間廣度眾生。所以,但願你早日再來造福我們這個世界。
  
  多半我們會請他默念阿彌陀佛,若他自己不能念,讓他聽到阿彌陀佛的佛號聲;若他自己已不能專注地聽,則勸他心中要信有阿彌陀佛,如此一來,就和佛相應了,與佛相應,就能到佛國去。佛國多遠呢?沒多遠呀!物質空間上雖有距離,但精神世界沒有距離。
  
  我們對死亡的觀念要改善,否則,遇到親人死亡時,好像全家都變成走投無路的樣子,實在大可不必。
【書籍目錄】
第1頁:自序 第2頁:謹慎處理家庭暴力事件
第3頁:天災是老天對人類的懲罰嗎? 第4頁:舍我其誰
第5頁:養寵物要愛牠一輩子 第6頁:心淨則國土淨
第7頁:正確使用念珠 第8頁:正確的死亡觀念
第9頁:向婚外情說不 第10頁:吸毒者需要宗教
第11頁:給人方便,自己方便 第12頁:命可以算嗎?
第13頁:孩子是討債鬼嗎? 第14頁:夫妻是冤家嗎?
第15頁:用諒解的心看弒親案 第16頁:避免造口業
第17頁:現世為何不報 第18頁:識人識己識進退
第19頁:如何對待叛逆的少年 第20頁:讓流言止於智者
第21頁:如何守喪 第22頁:出家、出嫁之外的第三條路
第23頁:現代孝道精神 第24頁:不知道生父母是誰的小孩
第25頁:國際家庭年 第26頁:體罰
第27頁:師生戀 第28頁:供佛像的正確觀念
第29頁:男孩女孩一樣好 第30頁:撤除宗教門戶之見
第31頁:整容與命運 第32頁:如何慶生才有意義
第33頁:做一行,不要怨一行 第34頁:放鬆身心的妙方
第35頁:打坐不等於修行 第36頁:罪由心生,還由心滅
第37頁:有難不要逃 第38頁:種良心菜,賺良心錢
第39頁:處理遺產現代觀 第40頁:做一個有智慧的老人
第41頁:身在公門好修行 第42頁:重罪輕受和定業難轉
第43頁:移民的正確觀念 第44頁:勿迷信神通力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