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有智慧的老人
根據聯合國的解釋,六十五歲開始便算是老人,我自己也進入了老人階段。
人一定會老,不過,老年人應該做到讓別人願意對你「敬老尊賢」,而不要倚老賣老,更不可自艾自嘆日薄西山的晚景淒涼。
人老了以後,如果不能繼續奉獻社會,又不能善於自處,對社會而言,就造成「老人問題」,增加社會負擔,對家庭而言,既不能照顧兒孫,也不能對家庭有所
貢獻,反而要依靠兒孫供養,自己在老態龍鍾下已不能繼續成長,只有把自己從年輕時代以來累積的功德,慢慢地享受完了,看似已沒有活下去的價值了。
「老而不死是為賊」,在現實臺灣社會中,是最為人所熟知的觀念。那是年輕人希望接班而年長者不想下臺,所以才有這種說法。
其實,老人未必就該死,也不一定要死,如果老人具有年輕人所欠缺的成熟和豐富的智慧,就像是一顆飽滿的黃金稻穗,他們的經驗本身,就是非常可貴的財產。
所以,日本人把對於國家社會有貢獻的老人稱為「人間國寶」,乃至於現在中國大陸,對於曾經對社會有貢獻的老人,也是由國家照顧,禮遇有加。
西方則有所謂「再就業」。在退休之後,可從公家機構進入私人企業,也可從事各種社會公益性質的工作;有的人過了七十歲,還出來競選公職,例如美國前總統艾森豪、雷根等人,都是年逾古稀,還有壯志。
所以,不是年紀老了就要死。一個人即使年紀大些,可是,身體健朗、頭腦靈光,對社會還能有貢獻,活得很有價值。例如,名攝影家郎靜山先生,已經超過一百歲,還在旅遊照相,生活得相當充實。
年紀大的人,只要心理正常、觀念正確,如果又能有宗教的信仰,仍然可以活得很有尊嚴、很有希望。年紀大的人不要以為老了就一定要由兒孫及國家來照顧,在「身體走不動、頭腦不能用」之前,還是可以過得很有活力。
所謂「活到老,學到老」,我們要不斷地成長,永遠地學習。年紀雖大,還是要瞭解自己所處環境的需要,跟上時代,學習新知。年紀越大,他所擁有的智慧財產越多,所以我常說這兩句話:「老年是人生的黃金時代,老年是人生的豐收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