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六波羅蜜講記 聖嚴法師著

六波羅蜜講記 聖嚴法師著

持戒波羅蜜

[日期:2010-07-24]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持戒波羅蜜
  
  「戒」在佛教來說,基本的有五項,稱為五戒,如果不能全部受持,受持三條、四條也是可以的,願意受多少就算多少,這是和其他宗教不同的地方。受戒時有個「戒體」,戒體是特殊的名詞,為什麼菩薩戒可以一受永受,而聲聞戒只能一生受,這是因為戒體觀念的不同。
  
  《大品般若經》序品第一云:「菩薩摩訶薩……罪不罪不可得故,應具足尸羅波羅蜜(śilapāramitā)。」在《瓔珞》、《華嚴》、《文殊》、《梵網》諸經及《智論》、《唯識》、《瑜伽》諸論中,均提到聲聞四品戒及菩薩二品戒。
  
  聲聞戒
  
  聲聞戒屬於色法,小乘有部宗認為,色法即是在受戒時,身口二業有發顯之表色,以及依四大而生,以身口為緣,有防非止惡功能的,名為無作色、無表色。色法是物質的,當物質的身體死亡或消失,即使不捨戒,戒自然不存在,戒體也就沒有了。
  
  聲聞戒有在家戒及出家戒,共有四種戒品。在家的五戒與八戒,出家的十戒與具足戒。在家戒又叫世間戒,重於身口二業的現行,《增一阿含經》卷二十〈聲聞品〉之一云,五戒得分分受,薩婆多部則不許分受五戒,《成實論》及《大智度論》許可隨分多少受,八戒則須全部受。
  
  出家戒又叫出世間戒,身口意三業並重,必須要全部受。
  
  有一次,我在東初禪寺看到目前旅居法國的越南籍禪師一行禪師的徒弟們,彼此見了面會互相擁抱,我問他:「出家人可以互相擁抱嗎?」一行禪師回答說:「我們出家人之間,只有同性可以擁抱,異性是不能擁抱的。」我問他為什麼一定要擁抱呢?他說:「這是表示親切、安慰的意思。」而且在歐美的社交禮儀中,也是一件極普通的事,所以當一行禪師要離開時,我也擁抱了他一下,他很開心地笑了起來。
  
  事實上,照出家的比丘及比丘尼戒來說,不論同性或異性之間,都是不可以擁抱的,可是在西方社會中,大家都習慣以擁抱來表示親切,所以一行禪師還是有道理的。
  
  至於我在我們的僧團,因為都是中國人,倒沒有這個必要,否則會讓持戒者批評我們。
  
  菩薩戒
  
  菩薩戒是屬於心法,《大乘唯識論》便指出,受戒時,有發動思之心所,此心所之種子相續,而有防非止惡的功能,為依於受戒時之表色作用而起之功能,故附於色之名,實為心法。心法直至成佛為止,都是存在的,它可以此生受了下一生再來受,或是這一生受了,覺得心已經不再堅固精進,可以增上受戒,使得心能夠再次熏習。
  
  菩薩戒有十善戒及三聚淨戒的二種戒品。《大智度論》以十善戒為總相戒,其餘一切戒為別相戒。而三聚淨戒又分在家及出家兩種,是隨持聲聞戒而發大菩提心,那就是:攝律儀戒──大小乘一切律儀;攝善法戒──大小乘一切法門,如三十七道品、四攝、六度;攝眾生戒──以佛法饒益一切有情。三聚淨戒能對治惡業,清淨身心。
  
  聲聞戒是以出離心為主,斷除欲望而出三界,菩薩戒則是以出離心為基礎,以菩提心為根本。在家與出家的出離心是不一樣的,在家的出離心,指的是雖然有眷屬、有財產、有事業,但是在擁有的當下要觀空;觀空就是知道一切均為因緣所生,並非是究竟的、永恆的、不變的,用這些暫時所擁有的資源來利益眾生,不佔為己有。因此,在家居士的出離心跟菩提心是相應心,沒有出離心,菩提心發不起來。
  
  菩薩戒是以利益他人來做為利益自己的方法。我們每個人都是很自私的,所謂「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如果你能從照顧自己的家屬開始,擴及環境裡所有的人,用一切的資源來利益他們,就一定能受到他們的歡迎、擁護、回饋,如此才是真正的自利利他,而且是一本萬利。
【書籍目錄】
第1頁:什麼叫做波羅蜜? 第2頁:布施波羅蜜
第3頁:持戒波羅蜜 第4頁:忍辱波羅蜜
第5頁:精進波羅蜜 第6頁:禪定波羅蜜
第7頁:般若波羅蜜 第8頁:結論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William 徐 发表于 2016-10-30 11:32:18
笑容是最佳的見面禮 多點讚許別人的善行 待人處事要寬宏大量 相隨心轉容貌自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