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論佛學研究中的幾個問題 徐恒志居士著

論佛學研究中的幾個問題 徐恒志居士著

[日期:2011-01-28]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徐恒志居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徐恒志居士著

某某居士:

由上海佛教編輯部轉來仁者所寫答唐代復禮法師的提案一文,頗有見地,值得討論。茲略述拙見如下:

一、煩惱無始有終問題

按此問題並不難解,在圓覺經金剛藏菩薩章,菩薩問佛:「若諸眾生本來成佛,何故復有一切無明?若諸無明眾生本有,何因緣故,如來復說本來成佛?十方異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一切如來何時復生一切煩惱?」問題提得十分扼要、清楚。

佛告之曰:「金剛藏當知,如來寂滅性,未曾有終始,若以輪迴心,思惟即旋復,但至輪迴際,不能入佛海。譬如銷金礦,金非銷故有,雖復本來金,終以銷成就,一成真金體,不復重為礦。」

前七句,佛解說以思惟輪迴之心,來辯論圓覺,是不能入佛海的。「金非銷故有」「終以銷成就」是說金體原有,但非煉不成(喻佛性雖有,須經修鍊)。「一成真金體,不復重為礦」,是說既已成金塊、金條,就不會再入金礦(喻既已成佛,不會再生無明、煩惱)。

上說之偈,已把煩惱無始有終問題解釋得一清二楚。煩惱喻如金礦,「無始」已有,成佛喻如煉成金體,不再入礦,煩惱「有終」。佛語如此,何須懷疑。

二、煩惱即菩提問題

仁者文中提示「煩惱與菩提不二」,此在悟人分上,原是不錯,故永嘉大師證道歌說:「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蓋悟後知煩惱即是菩提,生死不異涅槃;不但如此,一旦圓覺普照,則煩惱、菩提皆不可得,生死、涅槃猶如昨夢。但在迷人分上,若誤解煩惱即是菩提,何須修煉,則「莽莽蕩蕩招殃禍」矣。蓋煩惱與菩提,體雖同而用有異,故諸佛、菩薩教人逐步修煉,由淺入深,由伏而斷。及至徹悟到家,始知本來不二,只在迷悟之分耳。台宗所謂「但除其病,不除其法」(法性),「修惡可斷,性惡不可斷」。佛鑒於眾生根性不一,故以「四悉檀」(世界、為人、對治、第一義)為眾生說法,隨機施教,於一乘中說二說三,迨至法華會上,始開權顯實,會三歸一。仁者慈悲心切,欲以大乘頓教法門開示一切眾生,於理雖妙,於機不契。故瑜伽菩薩戒中,有勸人發二乘之心,速盡生死、入般涅槃者,是犯戒之文;而勸人不應聽受聲聞經典,說聲聞法中無大果報,不能斷除結使煩惱,譭謗二乘者,也是犯戒。可見佛法以當機為貴,方便引入,並無定法可說,說法者應知所圓融矣,先德所謂:「直截根源當下了,尋枝摘葉漸教人。」

三、佛法中所說:「寂滅」問題

仁者多處反對講「寂滅」、講「斷煩惱」,其意蓋謂煩惱之性與菩提不二,如去波覓水,則水亦無有,恐人落於斷滅也。此意雖善,不免缺少方便。經典中言「寂滅」者俯拾即是,如法華經說:「或有菩薩見寂滅法。」維摩經說:「知一切法悉皆寂滅。」智度論說:「滅三毒及諸戲論,故名寂滅。」楞嚴經說:「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可見所謂「寂滅」是滅三毒後所現的寂滅境界,亦即涅槃境界,非可依文解義,誤解寂滅為斷滅,若作此解,實是枉學佛法矣。「斷煩惱」也是如此,非斷滅之「斷」,是轉化、轉識,轉識則成智,何可斷滅!「斷惑」之「斷」也散見經論,以真智斷妄惑而見真理,故「斷德」為佛三德之一。但須注意,斷是斷本無之妄惑,非斷無明之實性,因無明實性即是佛性。又佛法中六念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仁者所說最後是念滅,未知出於何經?

四、著書造論和隨分弘化問題

仁者本人在心地法門上,雖曾用功,亦有一定的悟境和見地,但言辭往往過於偏激,過去曾譭謗注解經論之大德,今文中又謂:無著菩薩在顯揚聖教論所說:「是極其錯誤的」。如此則將一切菩薩所著三藏中之「論藏」,皆在所斥之列,因「論藏」多發揮、注釋佛所說義也。仁者又斥責近代著名學者,叫人斷煩惱、滅妄念是「以善知識自居」,是「欺世盜名的一種依據」。此即偏激之言,有打擊別人、抬高自己之嫌。且己未得度先度人者是菩薩發心,按照佛的開示,以「三法印」、「一實相印」為標準,隨分隨力弘法利生,豈可厚非!學佛原以見性為本,所謂「不識本心,學法無益」,但是佛法如大海,象、鼠分飲可以各得其飽,嘗海一滴,具百川味,金剛種子,決定不消,故以「法印」為標準,隨分弘化,功德皆不可思議;且仁者安知近代之知名學者中,無一人悟性、見性乎!世出世法,皆以謙下為美德,所謂「滿招損,謙受益。」仁者應知所自反,則在學佛道路上,前程無量!

五、見地問題

佛以二諦為眾生說法,一世俗諦,二勝義諦。若論勝義則開口便錯,何須許多絡索,所謂實際理地不受一塵也;若論俗諦,則皆可商量,所謂佛事門中不捨一法也。今觀仁者所說,大都從勝義諦著眼,而於迷、悟、體、用未予思辨,不免有顢頇佛性、籠統真如之失。佛與眾生之別,主要是迷、悟不同,若迷自性則一切皆錯,若悟自性則一切皆是;實相離一切緣慮分別、言語文字相,但緣慮分別、言語文字,也非離此別有自性,明乎此,橫說、豎說、熾然說,皆無不可,豈有教人斷惑、滅煩惱即成過錯乎;若不明此,則是妄談般若,動輒得咎矣。順叩

道安

後學 徐恒志 和南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