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的兩性關係
經典中的兩性觀
問:有一民間傳說,人因為少修行五百年,才會變成女生。這是不是說女性在本質上、智慧上或是修行的成就上比男性差?
答:這是重男輕女的社會背景下出現的一種觀念,原始佛經裡並沒有這樣的說法,雖然後期的經典中有提到,但釋迦牟尼佛不曾這樣說過,無論如何,這麼說都是不合理的。
而且我們可以看到,平常會到寺院燒香拜佛、發心供養布施,甚至會在寺院或家中念佛誦經的,多半是女性。所以,應該說女性的善根比男性更深一點。
過去以男性為主流的封建社會裡,女性確實受到歧視。無論是我們漢民族,或是中東的伊斯蘭教民族,通常一個男人可以娶三妻四妾,在這樣的社會當中,女性是委屈的。
這是社會現象上看到的不公平,不過並不表示女性的本質就比男性差。
問:古代的經典裡,有沒有重男輕女的教義?
答:伊斯蘭教《可蘭經》允許一個男人可以有一個以上的太太,這是因為經文裡規定,如果女人沒有人照顧,男人就要負責。過去因為戰爭的關係,家庭中的父親、丈夫去世了,留下來的女人失去依靠,就把她們交給其他男人來照顧,所以才會有幾個女人嫁給一個男人的現象。因此經典的本意是為了照顧女性、保護女性,只不過後來隨著社會改變,漸漸失去原本的意義。
而在原始佛經裡也沒有重男輕女的說法,會有這種觀念,是後來的社會環境所造成,讓女人覺得自己是脆弱的、罪惡的,而讓女性遭受不平等的待遇。既然佛經裡沒有重男輕女的說法,如今得知佛陀的真義,世間人就不能再有這種錯誤的認知了!
問:雖然佛陀強調眾生平等,可是為什麼在佛教的制度裡,男眾出家可以「七進七出」,女眾出家卻只有一次的機會?
答:佛教從釋迦牟尼佛時代到涅槃後的一百多年間,稱為原始佛教或根本佛教,後來則進入小乘佛教,也就是部派佛教時代。
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佛教只在恆河的中游流傳,並沒有傳得很遠。進入部派佛教以後,佛教漸漸傳布到印度各地,在偏遠的地方由於風俗環境與印度中土不同,所以在戒律方面就會有一些出入,在風俗習慣上也會有所不同。
部派佛教時代,據說有二十多個部派,也就是有二十多個宗派,這些宗派都不在同一個區域。原則上,每一個宗派都有他們自己流傳下來的戒律,二十個宗派就有二十種戒律,雖然原始的戒律是同一部,但分布到不同地方之後,因為各地使用的語言不同,在不同的環境傳抄之下,漸漸演變成了當地部派的戒律。
後來傳到中國的有五個部派的戒律,其中一種便提到男女眾出家的問題,說明男眾出家可以有七次還俗的機會,也就是六次還俗後還可以第七次出家,女眾則只能出家一次,如果還俗就不能再回到僧團。但這僅是一個部派的說法,並不是每一個部派的戒律都這樣規定。我不知道在原始佛教的時代,有沒有男女眾出家條件不同的規定。
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戒律會因人、因時、因事而修正改變,經過不斷地修正,甚至到釋迦牟尼佛即將涅槃時,戒律還在改變。這是因為視當時的狀況,某條戒律需要改變時就修正,所以,直到釋迦牟尼佛涅槃之後,戒律還沒有修訂完成。
然而,釋迦牟尼佛涅槃以後,沒有人敢代為修訂戒律。因為戒律不是大家共同討論制定的法令,而是釋迦牟尼佛制定的,所以只有繼續傳看經典。因此,雖然只有一個部派這樣規定,但我們確實看到了這條戒律,於是便遵守下來了。
至於為什麼會有這樣一條規定?很可能是在某個時空環境裡,女性的地位特別低,而且很容易出家,而男性因為地位高,要出家不是那麼容易。那個部派如此規定的原因,或許是當時的女性雖然受到壓迫,但也受到保護,如果女性能來來回回的出家七次,那僧團裡的女眾就太多了。戒律裡規定,男眾有權、有義務保護女性出家眾,如果女性太多,還要男眾去保護她們,比例上就會照顧不來。
因為男性出家的少,所以要鼓勵他們出家,還俗了以後可以再出家。如果不讓他們再出家,男性出家眾會愈來愈少,女性出家眾就沒有人保護了!在我的認知上,這個規定是這樣形成的。所以,我們看到任何事情,不要先強調公平或不公平,而應追究當時的社會背景和它形成的原因。
問:《法華經》說:「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這是佛教對平等的詮釋嗎?
答:佛法講的「法住法位」是說,每一法,法法平等,都應該有其位置。
但是,你有你的位置,他有他的位置,這個位置不可能完全相同。坐在前面、後面、上面、下面,左邊、右邊或中間,都是不相同的,最中間只有一個位置,不可能因為要求平等,便讓大家都坐在中間同一個位置,那社會就沒有秩序了!所以,各司其職、各守其分、彼此尊重,這就是平等。
現在社會已經全球化,所注重的不僅僅是性別,更是人類共同的平等,而平等的意思是權利的平等,並不是能力的平等。權利絕對是平等的,但是在公平合理的競爭以後,自然而然各有其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