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覺情書:聖嚴法師談世間情 聖嚴法師著

覺情書:聖嚴法師談世間情 聖嚴法師著

第一篇 與自己對話 - 調伏與轉化

[日期:2016-07-01]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調伏與轉化
  
  問:情緒沒有了,便能產生智慧和慈悲,能不能說有了智慧和慈悲,就懂得如何控制和安撫情緒?
  
  答:要安撫自己的情緒很不容易,如果情緒已經升起,要再設法安撫下來是相當困難的。這時候,只有想辦法趕快脫離使自己產生情緒的環境,遠離不舒服的狀況,讓心安靜下來,保持頭腦冷靜,慢慢地情緒就會穩定下來。如果不趕快迴避,就不容易按捺住已升起的情緒。
  
  面對不同於平常的狀況,如果會使自己痛苦、興奮或是忿怒,此時最好的方式就是遠離當下的情況。若與人發生爭執,正在氣頭上的雙方都覺得自己有理而繼續爭吵,此時勸架的人無論如何得要拉開雙方,讓彼此聽不到叫罵聲、看不到表情,等雙方都冷靜下來,情緒就安定了。
  
  所以,衝突發生的時候,最好有第三者來勸一勸,如果自己有智慧,不妨先道歉,說聲:「對不起,我相信你有理,不過我也有點不高興,現在我們都在生氣,有理也說不清,能不能等一會兒彼此冷靜下來之後,大家再好好談。」如果能這樣處理問題,會比較好。
  
  問:一般人並不懂得管理、控制情緒的方法,請法師告訴我們,如何才能做好情緒管理。
  
  答:對於情緒,最好能夠化解、融化,我們講消融情緒,而不要控制情緒。
  
  控制情緒是指有情緒卻不讓它發出來,拚命地彆住,彆久了就會爆炸,爆炸的時候可能發瘋、發狂,發生傷害自己也傷害他人的事。這就好像鍋子裡面裝滿了水,在下面加熱讓整鍋水沸騰,上面卻還用蓋子緊緊蓋起來,這樣不讓熱氣散發出來,鍋爐可能會爆炸。所以,一定要採用疏導的方式,讓它有發洩的地方。
  
  而消融情緒的方法有二種,一是發洩情緒,另一是疏導情緒。疏導是讓情緒有個柔和的出口,而這個出口是用來化解情緒,並不是讓情緒爆發出來。
  
  至於怎麼化解呢?我經常告訴大家,不要只是眼睛老是看著、耳朵老是聽著、心裡老是想著,而要趕快脫離讓自己產生情緒的情境,然後藉由念佛、數息或打坐、拜佛來分散、移開自己的注意力。這樣就是在化解情緒,而不是控制情緒。
  
  問:許多人因事情不能如願,壓力得不到紓解,情緒一升上來便走向不理智的絕路,遇到這樣的人該如何勸解?
  
  答:在情緒快爆發的當下要趕緊轉念,退一步海闊天空,應理性的看待與解決眼前的困境。我經常說:「山不轉路要轉,路不轉人要轉,人不能轉則心念要轉。」也就是說,心裡不要老覺得某樁事非得怎麼樣不可,如此一來,心就能轉變了。
  
  譬如說失戀的人中,為什麼會有人自殺、殺人,做出如此激烈的手段?就是因為心裡想著:「非得到對方不可,得不到我就死。」或者是自己得不到對方,天下人休想得到,把對方毀掉以後也自毀。這就是玉石俱焚,完全沒有轉寰的餘地。
  
  如果能轉過念頭來,才能自利利人、自救救人,也就能海闊天空!大家都會講懸崖勒馬、回頭是岸,可是當情緒真正來的時候,懸崖勒馬的很少,回頭是岸的也很少,沒有回頭的想法,一直往前走,那就是走死路!
  
  因此,情緒來的時候,最好有朋友幫忙,要是朋友不多,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有情緒,最好平常自己多下一點工夫。「做工夫」的意思就是,平常對任何事都要往好處去解讀,做個阿Q也不錯。雖然阿Q心態是愚癡的、是不好的,但是讓自己有歷練的機會,並把經驗、教訓,當作是繳學費。
  
  繳了學費以後,下次會更有智慧,讓自己能夠解決或處理類似的麻煩問題,或是又遇到這種問題時,自己不會再陷進去。這麼做就是退一步想,也是轉念頭,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的時候,只要心轉過來,那勝路就在面前了。
  
  問:只要時常以好的念頭取代壞的念頭,就可以把情緒管理得更加圓滿嗎?
  
  答:情緒不一定是壞念頭,有的時候它只是希望達成某個目標,本來是好念頭,但因為遇到阻礙和不順心的事,所以產生了情緒、變得不快樂。這種情緒產生以後,多半的人還覺得自己是對的,如果自認為是錯的,它不會變成情緒,就因為自認為是對的,所以才沒辦法壓抑情緒。
  
  在這種狀況下,只有這麼想:自己做的事情雖然是對的,但因緣不具足。自己雖有能力掌控自我不受傷害,但是沒有辦法掌控外在因緣所產生的變化,此時只好繼續往另外一個方向去努力。既然這條路已經走不通,那就改走別條路。如果能這樣轉念,情緒就能夠安定下來。
  
  所以,不要認為情緒就是壞念頭,引發情緒的念頭不一定全是不好的。動機不見得是壞的,只是遇到外在狀況發生了其他現象,讓自己沒有辦法接受,於是壞情緒就出現了。這時候,剛開始的好念頭,也就會連帶受到影響而無法持續下去。此時,只有讓自己轉一個念吧!
  
  問:在生活和工作上,經常為了競爭和比較而感到不公平,當自我無法撫平情緒時,要如何調整自己?
  
  答:不公平是當下的感覺,想找到原因並不容易。在現實上,不平的事情太多了!
  
  人與人之間是不平等的,連十個手指頭也不會一樣長,同在一個屋簷下吃大鍋飯,有人吃得多、有人吃得少,而食量大的人工作量不一定大,工作品質也不一定好。同一個團體裡,工作時數多的人工作品質不見得好,表現好的人也不見得受到老闆的重視或歡喜,甚至陞官發財都可能是工作效率差的人,這些都是不公平的現象。
  
  一個家庭裡父母對待孩子們也沒有辦法完全平等,因為孩子各有各的需求,父母應該恰到好處的滿足他們的需求。沒有需求的小孩給了他,有需求的小孩卻不給他,這就不對。譬如有的小孩常生病,有的小孩身體很好,父母對於身體較弱的小孩,照顧的時間一定比較多、疼惜也比較多,對於身體健康的小孩,則照顧得比較少。
  
  這樣會不會不公平?事實上,這世界上沒有真正的平等。因此,我們要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思考,不公平自有它的原因,當從事情的原委來看整件事的時候,它本身其實是公平的。譬如有病的人多吃藥,健保公司就多花點錢,沒有病的人少吃藥、少看病,享受健保的福利少了,但是照樣要出錢。請問,哪一個是公平,哪一個是不公平?看看自己是願意生病,還是希望健康一點好呢?
  
  所以,公平與不公平之間很難說得清楚,不公平多是從主觀的立場來看,我們若能看到各別個體的本身,並從他們的立場來看,就是公平的。
  
  問:情緒會造成集體激動的行為,當大眾情緒不斷醞釀到爆發的時候,沸騰的情勢往往使人失去理智。針對這種現象,法師有什麼建議?
  
  答:群眾的情緒跟嬰兒的情緒差不多,這個時候只會有一種現象:大家跟著激動的情緒轉,轉著、轉著,情緒也跟著沸騰,沒有停下來給自己深思熟慮的機會。
  
  群眾運動中,大家的情緒都是一窩蜂的,當下大家都說好,自己也跟著叫好,如果大家都說不好,自己想也不想就跟著說不好。這樣做,不僅沒有個人思考的空間,也沒辦法冷靜下來理性分析。
  
  所以,站在安定情緒的立場來講,若能夠不參加群眾運動,最好不要參加。不過,有的時候為了改變社會,是需要有群眾運動,否則不容易改變。但是在參加群眾運動的時候,為了要掌控自己的情緒,需要不斷的提醒自己說:「我的情緒不要被群眾運動所籠罩、所困擾;我只是參與這個活動,讓大家覺得這件事情是正確的,至於自己還是要保持清醒,不會被群眾的情緒所干擾。」能夠做到這樣,是很不容易的。
  
  問:對一般人來說,要怎麼做,才能讓情緒對生命產生正面的利益?
  
  答:這需要反省的能力。假如有反省的能力,可以看到自己有情緒,然後覺得慚愧,就要馬上懺悔。
  
  然而,要有反省的能力需要先有觀照的能力,而觀照的能力一定要以靜坐或禪修的工夫作為基礎。有了靜坐、禪修的功夫之後,才能觀照到自己有情緒。但僅僅是這樣,工夫還不夠深,還是會有情緒,只是在脾氣爆發時可以馬上說:「對不起!很慚愧。」但能做到這樣,就已經有觀照和反省的能力了。
  
  譬如父母對待子女,時常按捺不住情緒就破口大罵,罵完之後反省自己,便對孩子說:「對不起,孩子,我這個做媽媽的很愚癡,不應該生氣,請你原諒!」因心情不好而開口罵人的家長,如果有反省能力,孩子也不會痛苦。
  
  可是,如果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即使打罵了孩子以後說「對不起」,仍然是沒有自制的能力,也就是沒有修養了。他道歉的目的,只是在打過以後希望孩子不要生氣,但是家長自己仍氣得要命,這並不可取。老是發脾氣,在道歉後卻不知反省改過,這個人還是沒有觀照能力的。
【書籍目錄】
第1頁:編者序 第2頁:第一篇 與自己對話 - 情緒的本質
第3頁:第一篇 與自己對話 - 如何管理好情緒 第4頁:第一篇 與自己對話 - 調伏與轉化
第5頁:第二篇 平等的兩性關係 - 經典中的兩性觀 第6頁:第二篇 平等的兩性關係 - 新時代女性
第7頁:第二篇 平等的兩性關係 - 婚姻中的奉獻 第8頁:第二篇 平等的兩性關係 - 邁向兩性平等非難事
第9頁:第三篇 與生俱來的親情 - 父母的功課 第10頁:第三篇 與生俱來的親情 - 百善孝為先
第11頁:第三篇 與生俱來的親情 - 親子關係面對面 第12頁:第三篇 與生俱來的親情 - 淺談複製人
第13頁:第四篇 豐富人生的友情 - 朋友是人生的財富 第14頁:第四篇 豐富人生的友情 - 交友原則
第15頁:第四篇 豐富人生的友情 - 網路交友停看聽 第16頁:第五篇 調和人生的愛情 - 愛情的本質
第17頁:第五篇 調和人生的愛情 - 愛情中的苦 第18頁:第五篇 調和人生的愛情 - 愛情也可修行
第19頁:第五篇 調和人生的愛情 - 走在婚姻的道路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