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覺情書:聖嚴法師談世間情 聖嚴法師著

覺情書:聖嚴法師談世間情 聖嚴法師著

第三篇 與生俱來的親情 - 親子關係面對面

[日期:2016-07-01]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親子關係面對面
  
  問:《父母恩重難報經》裡的「十恩」,詳盡描繪親恩的偉大,做子女的是不是也能回報呢?
  
  答:在佛經裡,都是鼓勵兒女要孝順父母,卻沒有強調父母要如何愛孩子,這不是不主張父母應該愛孩子,而是父母對孩子的愛沒有條件,是自然的,這份感情是與生俱來的。
  
  但是孩子對父母的感情、態度,往往是小的時候需要父母、倚賴父母,長大以後漸漸學習獨立,開始自己思考,有獨立的行動和生活方式,就不需要父母了!然而,當我們成年獨立時,父母也年老了,這時最需要我們的奉養。
  
  中國儒家中的五倫思想,第一倫就是說到父母和子女的關係,佛經裡也特別重視孝順父母,比喻說我們這個身體是父母所生,即使父母沒有養育我們,父母對我們的恩情仍深如海。這是形容無論怎麼報答父母,都沒辦法報答完盡。
  
  另外,還有一個比喻,是要我們把父母挑在肩頭上,一邊是父親,一邊是母親。父親、母親若不能走路了,照顧他們的責任就在我們的肩頭上,我們一輩子、兩輩子,一百輩子都這樣服侍父母,也還不夠報答父母親的生身之恩。
  
  佛法雖然是講出世,但是必須先把「人」應盡的本分做好。不孝順父母的人,可能連做人都有問題。連父母都不孝順,對自己配偶的感情,可能也只是功利性質的愛,不是沒有條件的付出;對朋友之間,可能更是寡情不義。所以,講到道德標準,第一個標準就是親情。
  
  問:我們常聽說孩子出生是來討債的,父母和子女的關係真的是相欠債嗎?
  
  答:這種說法是中國人的一種通俗講法,站在佛教的立場,親子關係是從無量世以來彼此結了緣而成為一家人,結緣的時候,可能在互動之間有過傷害或幫助,這互相的幫助或傷害,有的多、有的少。若是彼此幫助得多,親情就會相當濃厚。
  
  不過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完全一點摩擦也沒有的情形很少,因為彼此都是凡夫,也都有煩惱,總是會有一些摩擦。雖然彼此之間有幫助,但也常發生摩擦,因此也就會相互虧欠了。在彼此互欠的關係裡,不是哪一個是欠債的債主,或哪一個是負債的人,而是互欠。
  
  當孩子難帶時,我們所付出的苦心更是加倍,此時也最能體會「父母恩重難報」呀!所以,我常常跟父母們說:「孩子難帶,你才知道做父母不容易,也才知道自己小的時候,父母多會帶自己,此時更能感恩父母。」
  
  遇到不好帶的孩子,才知道要感恩父母,當自己也學會很多方法、耐心把孩子帶大,自己也能成長得更多;遇到小孩很好帶,這表示孩子是來報恩的,不用花太大的力氣,他一下子就長大了!這怎麼能說他是來討債的?
  
  所以,從這兩方面思考,孩子都不是來討債的,他們是來幫助自己,是菩薩、恩人,是來報恩的。
  
  問:法師經常在東西方社會奔走傳法,是否曾觀察過這兩種社會裡,親子關係的異同?有沒有可以相互學習的地方?
  
  答:西方社會裡的父母較能培養孩子獨立自主,譬如在西方,如果父母有很好的職業,而兒女沒有,父母不會擔心;如果父母希望孩子讀書,孩子不喜歡,父母也不會逼迫孩子一定要讀書。西方父母的態度是,孩子自己覺得生活得快樂就好,要怎麼生活,讓孩子自己負責,父母不會替他們規畫未來,他們自己會找出路。
  
  但中國社會裡的父母有一個優點,就是拚命的要孩子補習,讓他們去學很多才藝,連週末的時間都不放過,這樣對孩子長大出社會以後有一點用處,因為懂得滿多的!不過這還是有問題,因為孩子對於自己究竟要選擇哪一條路,可能還是不清楚。
  
  身為父母,最好能懂得孩子的個性與特質,讓孩子發展出興趣、職業與志向的專長。興趣是為了娛樂、怡情,職業是為了未來謀生,志向則是發展理想;藉由觀察孩子並全盤思考、瞭解以後,可以培養孩子讓他們自己獨立發展。
  
  通常孩子到了十三、四歲之後,會有個叛逆的階段,有的更早一些,在小學高年級就開始叛逆。這樣的孩子,要好好輔導,跟他們做朋友,瞭解、發掘他們的潛能是什麼,好好的培養。
  
  以我自己為例,碰到數學就頭痛,這不見得是因為沒有數學的才能,只是從小讓老師嚇怕了,時常被老師罵:「笨啊,你連這都不懂!」讓我更是一碰數學就怕,就會去想:「反正我笨,就乾脆不碰數學,天底下還有很多我可以做的事。」
  
  中國儒家講因材施教,在佛教的說法是「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眾生是千差萬別、有不同的類別,每一個眾生都是不一樣的根性,有著不同的根器,要適當的、恰到好處的施以教育,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書籍目錄】
第1頁:編者序 第2頁:第一篇 與自己對話 - 情緒的本質
第3頁:第一篇 與自己對話 - 如何管理好情緒 第4頁:第一篇 與自己對話 - 調伏與轉化
第5頁:第二篇 平等的兩性關係 - 經典中的兩性觀 第6頁:第二篇 平等的兩性關係 - 新時代女性
第7頁:第二篇 平等的兩性關係 - 婚姻中的奉獻 第8頁:第二篇 平等的兩性關係 - 邁向兩性平等非難事
第9頁:第三篇 與生俱來的親情 - 父母的功課 第10頁:第三篇 與生俱來的親情 - 百善孝為先
第11頁:第三篇 與生俱來的親情 - 親子關係面對面 第12頁:第三篇 與生俱來的親情 - 淺談複製人
第13頁:第四篇 豐富人生的友情 - 朋友是人生的財富 第14頁:第四篇 豐富人生的友情 - 交友原則
第15頁:第四篇 豐富人生的友情 - 網路交友停看聽 第16頁:第五篇 調和人生的愛情 - 愛情的本質
第17頁:第五篇 調和人生的愛情 - 愛情中的苦 第18頁:第五篇 調和人生的愛情 - 愛情也可修行
第19頁:第五篇 調和人生的愛情 - 走在婚姻的道路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