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說阿彌陀經講錄 道源老法師講

佛說阿彌陀經講錄 道源老法師講

第四天

[日期:2010-12-24]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道源老法師講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四天

諸上善人慈悲,道源講幾句話打打閒岔!「戊二、合釋能受所受」分兩科,昨天已將「己一、約五根五塵明受用」講完,今天接講「己二、約耳根聲塵明受用」。

己二、約耳根聲塵明受用分二

庚一、別明    庚二、總結

庚一、又分二    辛一、化有情聲    辛二、化無情聲

辛一、又分二    壬一、鳥音法利    壬二、徵釋略顯

壬一、鳥音法利

復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此科「約耳根聲塵明受用」,娑婆世界的眾生耳根最利,故以音聲而作佛事,所謂「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

「復次舍利弗」,重復次第又叫一聲當機者。「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這一句是總說。「種種」指種類很多,「雜色」就是顏色不一,「奇妙」,即好看而不可思議。下面略明六種,「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這把娑婆世界裏已有的幾種鳥標示出來。「白鶴、孔雀、鸚鵡」,這三種鳥我們中國也有,所以不多講。後三種鳥我們中國沒有,印度則有。「舍利」,華言鶖鷺,長得很好看,尤其眼睛最美。「迦陵頻伽」,華言妙音鳥,這種鳥還沒從卵殼出來就會叫,而且叫的聲音很好聽,超過其他一切鳥音,故稱「妙音鳥」。「共命之鳥」,由兩個眾生共轉成一隻鳥,稱為「共命」。這種鳥有兩個頭一個身,若死了一個另一個也活不成,所以稱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前面雖只標出六種鳥,實際上還有很多種其他的鳥,故稱「眾鳥」。「晝夜六時」,這與娑婆世界不同,娑婆世界的鳥只在白天叫,夜晚不叫。而極樂世界的鳥,晝夜六時都在叫,「出和雅音」者,即鳥叫的聲音非常和諧幽雅。「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是諸眾鳥,所演暢之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乃屬於三十七道品。「道」者能通之義,即所修之行法;「品」是種類。由此所修之三十七種行法,從眾生地能通達至於佛之寶所,故名為「道」。三十七道品分為七科,所謂「三四、二五、隻七、單八」。下面分科解釋:

第一、四念處:「念」是能觀之智,「處」是所觀之境,共有四種:「(一)、觀身不淨。(二)、觀受是苦。(三)、觀心無常。(四)、觀法無我」。(一)觀身不淨者;娑婆世界的人,由於父母所生,血肉之軀,身體內外充滿污穢。修行者,常觀此身,穢惡不淨,即能破除「身見」。(二)觀受是苦者;苦是「苦苦」,樂是「壞苦」,不苦不樂是「行苦」。修行者,常觀凡所受者,無不是苦,即能破除「愛見」。(三)觀心無常者;妄心念念生滅,剎那不住。修行者,常觀此心無常,即可破除「心見」。(四)觀法無我者;眾生所執之我,乃內心外身組合而成。內心是受、想、行、識四蘊,外身是色蘊。所謂「我」者,乃五蘊和合之假我。修行者,若能觀念五蘊法中,原無實我,即破「我見」。四念處,乃佛四種遺囑之一。佛臨涅槃時,阿難尊者請問:「佛住世時,弟子等依佛而住;佛涅槃後,依誰而住?」佛言:「依四念處住」。如此可知四念處之重要!我們要了生死,斷煩惱必先修四念處,是故列為三十七道品之第一科。

第二、四正勤:勤即精進,簡別非外道之勤,故名正勤。(一)已生之惡令斷:謂未修淨業之前,愚癡顛倒,造作惡業,必須斷除,以免障礙聖道。(二)未生之惡令不生:謂雖然發心修行,但以煩惱未斷,惡念仍然生起,必須立加制止,不令萌生。(三)未生之善令生:謂一切善法,必須發心修持。(四)已生之善令增長:謂一切善法,必須廣修,日益增長,勿令退墮。此四正勤,前兩句即「諸惡莫作」,後兩句即「眾善奉行」。

第三、四如意足:為四種禪定,如意者,所願皆遂;足者,所依之義,如人的身體依足而立。謂依此四種禪定,方得所求如意。亦名四神足,若修此四法,能得神通。(一)欲如意足:欲者,願望之義,依此願望之力,能得禪定,而發神通。(二)精進如意足:謂依此精進之力,能得禪定,而發神通。(三)心如意足:謂依此一心專注之力,能得禪定,而發神通。(四)思惟如意足:亦名慧如意足,謂依此思惟智慧之力,能得禪定,而發神通。

第四、五根:「根」者,能持之義,猶如大樹生根,能攝持自體,不被狂風動搖。(一)信根:信三寶四諦等法,不被疑惑動搖。(二)精進根:勇猛精進勤修善法,不被懈怠動搖。(三)念根:憶念正法,更無他念,不被邪念動搖。(四)定根:使心止於一境,而不散失,不被散亂動搖。(五)慧根:思惟真理,慧照分明,不被愚癡動搖。

第五、五力:即前五根,根基堅固之後,發生力用,能破諸邪法,故名為「力」。(一)信力:能破疑惑。(二)精進力:能破懈怠。(三)念力:能破邪念。(四)定力、能破散亂。(五)慧力:能破愚癡。猶如大樹生根之後,發揮大力,而能開花結果。

第六、七菩提分:梵語菩提,華言覺,亦名七覺支。(一)擇法覺支:以智慧觀諸法時,善能簡別真偽,不致錯取諸虛偽之法,故名擇法覺支。(二)精進覺支:不雜謂之「精」,不退謂之「進」。修趣向佛道之法,一心精進,不倦不怠;慧照分明,善能覺了,不錯修於無益苦行,故名精進覺支。(三)喜覺支:進修道法,工夫深造,與真法相應,心得法喜。不依計斷計常,著空著有顛倒之法而喜,是住真實之法而生喜,故名喜覺支。(四)除覺支:若斷除諸見煩惱之時,善能覺了,除諸虛偽,不損真正善根,故名除覺支。亦名輕安覺支,謂斷除身心諸見煩惱之麤重部份,使身心輕快安適,故名輕安覺支。(五)捨覺支:若捨所見念著之境時,善能覺了,所捨之境,虛偽不實,永不追憶,故名捨覺支。(六)定覺支:若發諸禪定時,善能覺了,諸禪悉皆虛假,非真實定,不生愛見味著,故名定覺支。(七)念覺支:若修出離世間,了脫生死之道時,善能覺了,定慧不可偏重,常使定慧均等。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要均平不偏。或有時定力太過,其心沈沒;當念用擇法、精進、喜三覺支,審察提起,而不令沈沒。或有時慧力太過,其心浮動;發念用除、捨、定三覺支,以攝持之,不令浮動。務必調和其心,定慧適中,故名念覺支。

第七、八聖道分:「聖」者正也,亦名八正道。(一)正見:見苦、集、滅、道四諦之理,明析正確,故名正見。八正道以正見為主體,設若知見不正,則以下七法皆不正。(二)正思惟:既見四諦之理,依此真理而思惟,使真智增長,故名正思惟。(三)正語:以真智修口業,不說一切非理之語,故名正語。(四)正業:以真智除去身之一切邪業,住於清淨之身業,故名正業。(五)正命:清淨身、口、意三業,順於正法而活命,離五種之邪命(五種邪命者;一、詐現異相:即於世俗之人,詐現奇特之相,以求利養。二、自說功能:即說自己功德,以求利養。三、占相吉凶:即學占卜而說人之吉凶,以求利養。四、高聲現威:即大言壯語,而現威勢,以求利養。五、說所得利以動人心:即於彼方得利,則於此方稱說之;於此方得利,則於彼方稱說之,以求利養)。(六)正精進:以無漏慧,修涅槃道,勤行精進,不倦不怠,故名正精進。(七)正念:以真智憶念正道而無邪念,故名正念。(八)正定:以真智入於無漏清淨之禪定,故名正定。

以上三十七道品分為七科,講演已竟。經文中尚有一句結詞,即「如是等法」;「等」者,等於六度萬行。即謂諸眾鳥,不但演說五根、五力...而且演說六度萬行,一切諸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聞到了眾鳥演說的法音,得了佛法的利益,於是常念佛、法、僧三寶。

以上「壬一、鳥音法利」一科講演已竟,以下接講「壬二、徵釋略顯」。

壬二、徵釋略顯

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三惡道。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

此科徵問解釋極樂世界何以有鳥說法。「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佛告訴舍利弗,也就是告訴我們,不要以為前面所說的那些鳥,實是罪業報應而轉生的。「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三惡道」;為什麼呢?因為在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三惡道就是地獄、餓鬼、畜生。「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又叫一聲舍利弗,極樂世界連三惡道的名字都聽不到,那裏有個實實在在的惡道呢?「何況有實」的「實」,是對著前面「實是罪報所生」的「實」而解釋的。這就是怕眾生會起懷疑心,鳥是屬於畜生道,畜生是罪報而生的,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都是念佛生去的,怎麼會有罪報生的鳥呢?這是需要詳作解釋,不是由罪報而生的。那麼這些鳥從那裏來的呢?「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這些眾鳥,皆是阿彌陀佛的願力,為了要使法音宣揚流布,以不思議力,變化出這些鳥來說法的。

(釋疑)問:三十七道品,乃小乘法相,往生極樂的眾生,皆是大乘根性,何必說此小乘法呢?

答:三十七道品,乃三乘共修之法,大乘人以此為基礎,再進修六度萬行。

問:既然需要三十七道品,為什麼由五根、五力說起,而不說前面十二種道品呢?

答:生到極樂世界的眾生,即已超越四念處等十二種道品。例如,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極樂世界的眾生,皆是蓮花化生,身體清淨,用不著「觀身不淨」。極樂世界的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用不著「觀受是苦」。經云:「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梵語阿鞞跋致,華言不退。不退有三:一、「位不退」,已入聖人之流,不退墮凡夫地。二、「行不退」,恆度眾生,不退墮二乘地。三、「念不退」,念念流入薩婆若海。念不退者,既能念念流入如來果海,用不著「觀心無常」。行不退者,既能超越二乘,是「我執」已破,用不著「觀法無我」;所以不說「四念處」。正定聚的眾生,自然斷惡,任運修善;故用不著再修「四正勤」。極樂世界的眾生,悉皆具有神通,故用不著再修「四如意足」。因此不說前面十二種道品。

問:極樂世界有佛菩薩說法就好了,何必變化眾鳥說法呢?

答:阿彌陀佛大慈大悲,為愛鳥的眾生,以及好奇心的眾生,而示現的。問者又說:我生來就不愛鳥,這些鳥對我個人說,簡直是打閒岔?答:鳥是應機示現的,你既然不愛鳥,生到極樂世界去,就不會看見鳥,也不會聽到鳥叫聲,這樣你就可以放心了,請勿疑心,趕快生起信心吧!

講到這裏把「壬二、徵釋略顯」一科講完,也就是把「辛一、化有情聲」一科講完。下面接講「辛二、化無情聲」。

辛二、化無情聲

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不但西方極樂世界的眾鳥會說法,而且諸寶行樹,及寶羅網也會說法。阿彌陀佛的國土,有輕微的風,吹動了「諸寶行樹,及寶羅網」;路旁由四寶所成的七重行樹,及四寶所成空中的羅網,被微風一吹,就會發出微妙不可思議的聲音來。「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像百千種的音樂,同時在奏樂。聽到這種聲音能得到什麼利益呢?「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聽見了四寶行樹及寶羅網所發出的法音,自然就會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念三寶就是所得的利益。

(釋疑)問:阿彌陀佛費了很大的心,目的是要我們得法益。可是,前面化有情聲所得的法益是念佛、念法、念僧。後面化無情聲所得的利益也是念佛、念法、念僧。這樣得到佛法的利益不是太少了嗎?

答:這是對佛法僧三寶不夠瞭解,才會生疑惑之心。佛法僧三寶可說是全部佛法的大綱,我們初進佛門,發了信心,就要皈依佛法僧三寶。你再進一步受五戒,還是要先受三皈,稱為「五戒三皈」。受菩薩戒,也要先受三皈,稱為「菩薩戒三皈」。乃至你出了家受沙彌、沙彌尼十戒,還是要先受三皈,稱為「十戒三皈」。受比丘、比丘尼戒,還是要先受三皈,稱為「具足戒三皈」。受出家菩薩戒,也是要先受三皈,稱為「出家菩薩戒三皈」。若受過出家戒後,每天早晚課皆要皈依三寶,若早晚不做一次三皈依,就犯了「失意罪」,由此可見三皈之重要。佛法僧三寶,佛是能說之人,法是佛所說之法,僧為受持佛法,流傳佛法之弟子;故常念佛法僧,即是常念全部佛法了。

講到這裏把「辛二、化無情聲」一科講完,即是將「庚一、別明」一科講完了。

庚二、總結

舍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上面所講的化有情聲說法,化無情聲說法,皆是阿彌陀佛功德成就的。這是總結前面的依報之妙,依報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到此已將「丙一、依報妙」一大科講演已竟,下面接講「丙二、正報妙」。

丙二、正報妙分二    丁一、徵釋名號    丁二、別釋主伴

丁一、又分二    戊一、徵    戊二、釋

戊一、徵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

再叫一聲舍利弗,就是叫當機者要注意聽著。在你心意之下以為如何?西方極樂世界那尊佛,何故號為阿彌陀呢?在前面的別序之中有講到「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他何故名為阿彌陀呢?這裏就徵問起來。

這段經文要特別注意,此經乃是如來的確指示,持名念佛之妙行,所以特別徵問佛名而解釋之。持名而稱妙行者,有三種妙:第一、但持一句佛號,而得三界橫超,此為「簡捷妙」;即是最簡單最快捷之妙。第二、但要十念功成,亦得帶業往生,此為「殊特妙」;即是最殊勝最特別之妙。第三、但得往生淨土,便證三種不退,此為「圓頓妙」;即是最圓滿最頓超之妙。有此三種妙,故稱妙行。這段經文解釋正報妙,正報有主有伴。先徵問解釋化主名號,令人深信不疑,阿隬陀佛的名號是萬德洪名。

戊二、釋再分二    己一、約光明釋    己二、約壽命釋

梵語「阿彌陀」,華言無量光、無量壽。他的光明無量,壽命無量,所以經文分兩科,先約光明釋。

己一、約光明釋

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

阿彌陀叫做無量光佛,他的光明無量無邊,能以照遍十方世界沒有障礙。因此之故,號為阿彌陀。

(釋疑)問:既然阿彌陀佛的光明能照遍十方世界,為什麼我們沒有看見呢?

答:這要知道,不是阿彌陀佛的光明照不到我們,而是我們的業障深重,自己生了障礙,而不能見到佛的光明。與阿彌陀佛的覺性相違背,與眾生的塵勞相合,稱為「背覺合塵」。若想見到阿彌陀佛的光明,就應該「背塵合覺」,也就是背棄眾生的塵勞,至誠懺悔自己的業障。把業障懺悔清淨了,就能跟佛的覺性相合,自然會見到阿彌陀佛的光明了。喻如陽光普照,不照覆盆。太陽光本來普照一切,因為這個盆覆在地上,就「背陽合陰」,所以陽光照不到它。若是把這個盆翻轉過來,使它「背陰合陽」,太陽光立刻就照到它了。

己二、約壽命釋

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

阿彌陀佛的壽命,及其人民的壽命,都是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因此之故,名為阿彌陀。「無量」「無邊」「阿僧祇」「劫」皆是印度大數目之名詞。「劫」者,梵語「劫波」,華言長時分。有小劫,中劫、大劫之分。小劫者,由人的壽命最短十歲起,過一百年增一歲,如是遞增,增至人壽最長八萬四千歲為止;再過一百年減一歲,如是遞減,減至人壽十歲為止。如此一增一減為一小劫。二十個小劫為一中劫。四個中劫為一大劫。本經所言乃是大劫。梵語「阿僧祇」,華言無央數。這是說阿彌陀佛及其人民的壽命,不只一個大劫,兩個大劫,而是阿僧祇的大劫。不只一個阿僧祇劫,兩個阿僧祇劫,而是無邊的阿僧祇劫。不只一個無邊的阿僧祇劫,兩個無邊的阿僧祇劫,而是無量無邊的阿僧祇劫。

(釋疑)問:大家都知道西方三聖,中間是阿彌陀佛,上首是觀世音菩薩,下首是大勢至菩薩。將來阿彌陀佛入涅槃後,極樂世界沒有像法,沒有末法。正法於上半夜滅時,觀世音菩薩即補佛位,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其佛入涅槃正法滅後,是夜大勢至菩薩即補佛位,號善住功德寶王如來。可是,阿彌陀佛的壽命無量,觀世音菩薩要等到什麼時候才能成佛呢?

答:解釋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本經所說的無量,是個大數目名詞,乃有量之無量。更要知道,佛有三身;第一、法身,法身是理體,實相理體無始無終。第二、報身,因圓果滿,證得報身有始無終。法身、報身之壽命,皆是無量之無量。第三、應身,即是隨機應現之身,其壽命有始有終。本經所說的無量壽,屬於應身,乃有量之無量,即是說明阿彌陀佛之壽命,不只一個阿僧祇劫,兩個阿僧祇劫,而是無量無邊的阿僧祇劫。等待阿彌陀佛壽命終時,觀世音菩薩即補佛位。

以上將無量光、無量壽之名義解釋清楚,再深進一層解釋,以顯發光壽二義,所含之深理。光則橫遍十方,壽則豎窮三際;橫豎交徹,即一真法界之全體。一真法界包含無量功德,如無量智慧、無量辯才、無量神通、無量三昧,悉皆具足,亦即含攝於無量光、無量壽二義之中。是則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具有無量功德,無量力用。因此,持念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即能截斷生死,橫超三界,往生極樂,徑登不退。了達如是深理,對於持名妙行,方能深信不疑!

前面已說明阿彌陀佛,乃萬德之洪名。茲再顯發「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之妙理。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性在眾生心中,名曰本覺。一遇師教之緣,由本覺理體生出智慧,名曰始覺。以眾生從來不覺,今日方始覺悟,聞到念佛法門,開始念佛。能念之心,即是始覺之智;所念之佛,即是本覺之理。「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此法身之理體無二無別,故曰同共一法身。所以諸佛法身之理體,與眾生本覺之理體,亦復如是無二無別。是故所念之佛,即是眾生心中之本覺。又者,始覺之智,由本覺之理生出;是始覺之智,同於本覺之理。如是始本不二,生佛一如;了達此理,則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念佛決定成佛,更加深信不疑。

丁二、別釋主伴分二    戊一、別釋    戊二、結示

戊一、又分二    己一、主    己二、伴

己一、主

舍利弗,阿彌陀佛成佛已來,於今十劫。

別釋主伴中,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是主,其他的大菩薩眾等都是伴,極樂世界以阿彌陀佛為說法的教主。阿彌陀佛成佛是證果的,證果必由修因。阿彌陀佛在因地中為大國王,時世有佛號曰世自在

王如來。國王見佛聞法,發心出家,名曰法藏比丘。當時在佛前發四十八大願,依願修行,於無量劫,修無量功德;因行圓滿,得成佛道,即今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成佛已來,於今十劫」,這段經文是在啟發我們的信心。因為阿彌陀佛剛成佛不久,正好去親近他,在娑婆世界釋迦佛已涅槃,彌勒佛尚未來,要想見佛聞法是很困難的。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就能親近阿彌陀佛,常聞妙法。

己二、伴

又舍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諸菩薩眾亦復如是。

西方極樂世界有無量無邊的聲聞弟子,聲聞弟子是小乘眾,都是已證得阿羅漢果的。究竟有多少阿羅漢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不是算數所能算出的,極言其多。「諸菩薩眾亦復如是」,極樂世界不只有聲聞眾無量無邊,而諸菩薩眾,其數甚多,亦非算數之所能知。

(釋疑)問:天親菩薩所造的往生論,他說西方極樂世界裏沒有聲聞、緣覺等二乘人,那不是與阿彌陀經互相矛盾嗎?

答:這個問題有兩種解釋。第一、釋迦佛說阿彌陀經,是以聲聞眾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為當機者。這是釋迦佛有大慈悲心,權巧方便,要度這些聲聞眾,希望他們也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才說極樂世界的聲聞弟子都證得了四果阿羅漢,而且多到「非是算數之所能知」的數目。等他們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後,沒有不發大乘心的;發了大乘心,以聲聞乘四果為基礎,修大乘行便修得快,所以就勸他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去。第二、就是眾生的根性不一,有些是聲聞乘根性的,聽阿彌陀佛說了大乘法,在修大乘法的時候,任運自然的會先證得阿羅漢果,證得了阿羅漢果,卻不入偏空涅槃,更進一步的修大乘法,然後再證大乘果位,等證了大乘果位,根本不是聲聞眾了。阿彌陀經上所說的聲聞眾,乃是回小向大的聲聞。往生論所說的乃是定性二乘;例如,法華會上五千退席之類,他們根本不發大乘心,如何能生到極樂世界去呢?如是融會貫通,阿彌陀經與往生論,並不衝突。

戊二、結示

舍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這麼多的阿羅漢和眾多的菩薩,只有西方極樂世界才能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講到這裏,已將正宗分第一大科,「乙一、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一科講完了。今天就講到這裏,話說多了打閒岔,大眾好好念佛吧!

【書籍目錄】
第1頁: 第2頁:第一天
第3頁:第二天 第4頁:第三天
第5頁:第四天 第6頁:第五天
第7頁:第六天 第8頁:第七天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