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百日念佛自知錄 律航法師著

百日念佛自知錄 律航法師著

第十期佛七

[日期:2010-12-18]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律航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十期佛七(自正月初八日至十五日)

按般舟三昧,注重事持,故自入道場後,一心持名,兼行觀想,全力注重事持,而理持上甚少談及,惟事持之極,自然由憶念而達體究,所謂從茲而萬慮咸休,究極乎一心不亂也。因此本期修行,漸由事持而進入理持。自來淨宗大德,關於理持論說,幾乎汗牛充棟,而最扼要精詳者,首推蓮池、蕅益、大佑三家,其他大都擇焉不精,語焉不詳。故特以三家為借鏡,一一體會,消歸自心。蓮池云:「念空真念,生入無生,念佛即是念心,生彼不離生此」。對於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旨,詮顯無遺,與經所言,「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眾生心想佛時,是心即卅二相,八十種好。」正相吻合。蓋理持至極,真到能所兩忘,心佛一如時,方知心佛眾生一體,方能中流兩岸不居也。故特將蓮池等三家闡發,由理持而達理一心之讜論,撮要摘錄,並附管見,就正有道,以備參考。

一、彌陀疏鈔

蓮池大師在彌陀疏鈔中云:理一心者,如前體究,獲自本心,故名一心。於中復二:一者了知能念所念,更非二物,唯一心故。二者非有非無,非亦有亦無,非非有非無,離於四句,唯一心故。此純理觀,不專事相,觀力成就,名理一心。

又云:體究者,聞佛名號,不惟憶念,即念反觀,體察究審,鞫其根源,體究之極,於自本心,忽然契合。中二義者:初即如智不二,能念心外,無有佛為我所念,是智外無如。所念佛外,無有心能念於佛,是如外無智。非如非智、故唯一心。二即寂照難思,若言其有,則能念之心,本體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若言其無,則能念之心,靈靈不昧,所念之佛,歷歷分明。若言亦有亦無,則有念無念俱泯;若言非有非無,則有念無念俱存。非有則常寂,非無則常照。非雙亦,非雙非,則不寂不照,而照而寂。言思路絕,無可名狀,故唯一心。斯則能所情消,有無見盡,清淨本然之體,更有何法而為雜亂,以見諦故,名理一心也。

二、彌陀要解

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云:理持者,信西方阿彌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為繫心之境,令不暫忘也。

又云,當知離卻現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何處有阿彌陀佛名號?而離卻阿彌陀佛名號,更何由徹證現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

三、彌陀略解

大佑大師在彌陀略解中云:理一心者,了達能念之心,所念之佛,皆無自性,雖本來空寂,而感應道交,如鏡花水月,任運顯益,當處皆空,全體即假,二邊叵得,中道不存,三諦圓融,絕思絕議。

附陳管見

謹按上來三大師關於理一心之秘藏,闡發精詳,冥合佛旨,如日中天,如月正圓。所謂筆則筆,削則削,游夏不能贊一辭也。行者果能由此深思諦察,復體會「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之經義,則可得以下之悟入:一者眾生與佛,本性無二無別,祇以眾生不守自性,為塵勞所污,習染所蔽,致迷悟攸殊,生佛迥別。如來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無非教人識自本心,明見佛性,是心是佛,離心非佛耳。故先修後悟者為事持,果能至一心不亂,則事一心者而亦理一心矣。先悟後修者為理持,果能持至一心不亂,則理一心者而亦事一心矣。二持固不可偏廢,但中根之士,必先由事持而漸達理持,所謂事有挾理之功也。二者心之本覺曰佛,心之始覺曰念,故念佛之念為正念,壽昌大師云:「念佛心即是佛」。由此證知佛由心生,心隨佛顯,心外有佛乎?全佛即心也。佛外有心乎?全他即自也。故理持之極,則心佛一如自他不二之旨,恍然明白,何用解釋。三者我是佛心內之眾生,佛是我心本具之佛。今我以佛心內之眾生,念眾生心內之佛,豈有眾生心內之佛,不應佛心內之眾生耶?如是反覆推敲,則不期理一心而自然理一心矣。妙宗鈔云:「應佛顯,本性明。托外義成,唯心觀立」。旨哉言乎!可為三大師詮論理持的真正註腳矣,苟明乎此,方可與談唯心淨土,自性彌陀。

【書籍目錄】
第1頁:百日念佛自知錄緣起 第2頁:緣起並序
第3頁:一 懺悔文 第4頁:第一期「佛七」
第5頁:第二期佛七 第6頁:第三期佛七
第7頁:第四期佛七 第8頁:第五期佛七
第9頁:第六期佛七 第10頁:第七期佛七
第11頁:第八期佛七 第12頁:第九期佛七
第13頁:第十期佛七 第14頁:第十一期佛七
第15頁:第十二期佛七 第16頁:結論(又名知恩報恩)並序
第17頁:附錄一 第18頁:附錄二
第19頁:律航法師遺著第一輯校勘後記 第20頁:夏蓮居居士校無量壽經粗竣題三偈
第21頁:無量壽經合讚 第22頁:普勸讀誦無量壽經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