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與生命相約 一行禪師著

與生命相約 一行禪師著

花非花 -- 切穿妄想的金剛石

[日期:2010-12-18] 來源:轉載  作者:一行禪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upload/2010-12/101218035433011.jpg

  花非花

  切穿妄想的金剛石

  金剛石能夠切割任何東西,但是沒有一樣東西能夠切割金剛石。我們需要發展金剛石一般的悟性,以便切穿我們的煩惱。如果你研究《掌握更好的捕蛇方法經》和《金剛經》,你就可以看出這兩部經之間的聯繫。

  《金剛經》記錄了佛陀和他的弟子須菩提之間的一場談話,它是最早的般若部經典之一。當時有1250名比丘在場。在後期的般若部經典裡,在場的只有少數比丘,更多的是菩薩——25000或50000位。須菩提提的問題是:「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須菩提認識到,菩薩事業的開端是菩提心——把我們自己和其他眾生帶向幸福和自由的彼岸的願望。

  佛陀的回答是這樣的:「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若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而滅度之。」我們必須發誓為每個人修行,而不只是為我們自己。我們為樹、動物、岩石、水而修行。我們為有色無色的眾生而修行,為有想無想的眾生而修行。我們發願要把所有這些眾生帶到解脫的彼岸。然而,當我們把他們全部帶到解脫的彼岸之後,我們領悟到,根本沒有眾生被帶到解脫的彼岸。這是大乘佛教的精神。

  有40句詩概括了《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教義,每個修禪觀(vipasyana)的佛教徒都擁有般若波羅蜜(完美的智慧)來作為他(她)的母親。眾生本無生,眾生本清淨。這是最圓滿的修行。菩薩把眾生度到彼岸去時,沒有看到一個眾生。這是不難理解的。只要放鬆身心,讓法雨進來,我相信你會理解的。

  根據世尊的話,有四個名相我們必須仔細體會:我、人、眾生、壽者。「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眾生,而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菩薩是不受我、人、眾生、壽者這些概念束縛的人。

  我們知道花純粹是由非花的因素,諸如陽光、泥土、水、時間和空間所構成的。宇宙中的所有事物共同作用,才導致了一朵花的存在。這些無限的條件就是我們所謂的「非花因素」。肥料幫助鮮花生長,鮮花終而又轉變成肥料。如果我們練習禪觀,就可以看出此時此刻肥料就存在於鮮花當中。如果你是位園藝師,那麼你早已知曉這個道理了。

  互為緣起

  上述這些不僅僅是空洞的言詞而已,它是我們的體會,是我們練習深入觀察的結果。看任何事物,我們都可以看到這種互即互入 8的本性。沒有非我的因素,「我」是不可能存在的。深入地觀察任何一件事物,我們都可以看到整個宇宙。「一」是由「多」組成的。為了照顧好我們自己,我們就要照顧好我們周圍的人,他們的幸福和安適也就是我們的幸福和安適。如果我們擺脫了「我」與「非我」的觀念,我們就不會害怕「我」與「非我」這樣的字眼。但是,如果我們把「我」視為敵人、把「非我」視為救世主,那我們就被束縛住了。我們是在努力推開一種事物而擁抱另一種。當我們認識到照顧好「我」就是照顧好「非我」的時候,我們就解脫了。也不必排斥什麼了。

  佛陀說:「以自我為洲嶼。」他不怕使用「我」這個字眼,因為他擺脫了「我」的觀念。但是我們作為佛陀的弟子,卻不敢使用這個字。幾年前,我寫了一個聽引磬聲時誦的偈子:「聽呵,聽呵,這清脆的引磬聲,使我回歸了真正的自我。」很多佛教徒拒絕誦這首偈子,因為其中有「我」這個字。於是他們將其改寫為:「聽呵,聽呵,這清脆的引磐聲,使我回歸了真正的自性。」為了成為佛陀嚴肅認真的弟子,他們盡量迴避「我」字,但是事與願違,他們恰恰成為了自己名相概念的囚徒。

  如果一位菩薩執著於我、人、眾生、壽者這些觀念,那麼這個他就不是真正的菩薩。如果我們認識到「我」總是由「非我」的因素構成的,我們將永不會被「我」或 「非我」這樣的概念所奴役或者害怕它們。如果我們說「我」這個概念是有害或危險的,那麼「非我」這個概念或許危險更大。執著於「我」這個概念是不好的,但是執著於「非我」更糟糕。

  「我」純粹是由「非我」的因素構成的,理解這一點是有益的。佛陀沒有說「你不存在」,他只是說「你沒有自我」。你的本性是非我。我們痛苦,是因為我們以為他說我們不存在。我們從一個極端跌到另一個極端,而兩個極端都只不過是我們的名相概念而已。我們從來沒有體驗過實相,我們僅僅擁有這些名相概念並因為它們而感到煩惱。

  我們有一個「人」的概念,以同非人的事物,如樹、鹿、松鼠、鷹、空氣或水區分開來。但是「人」也是一個應被超越的概念。它純是由非人的因素構成的。如果你相信上帝首先創造了人,然後創造了樹、果實、水和天空,你就不能同《金剛經》相一致了。《金剛經》教導我們說,人是由非人的因素構成的。沒有樹,人就不能存在;沒有果實、水和天空,人也不能存在。

  親身體驗

  這樣觀想就是練習深入觀察、體驗實相和安住正念。你觀察和接觸任何一件事物,都要親身體驗,而不是從觀念入手。人比其他物種更重要,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佛陀教育我們要保護好我們的環境。他知道如果我們保護好樹木,也就是保護了人類。我們必須以這樣的覺悟來過我們的日常生活。這不是哲學。為了使我們的孩子和它們的孩子活得安適,我們迫切需要覺悟。人類可以為所欲為地消耗其他所謂非人的因素,這是一個愚昧的、危險的觀念。

  吸進來,你深深地意識到你自己是個人;然後呼出去,觸摸大地(一個非人因素),把它當做你的母親。想像一下地表之下的河流。看看各種礦物。看看我們的母親地球,我們所有人的母親。然後抬起胳膊,再一次吸進來,體驗一下樹木、花草、果實、小鳥、松鼠、空氣和天空這些非人的因素。當你的頭頂戴著空氣、太陽、月亮、星系、宇宙——這些為了使人類的存在成為可能而匯聚到一起的非人因素時——你會看到所有這些因素正在進入你的體內,使你的存在成為可能。再一次吸進來,伸開你的雙臂,體驗一下你也在滲入其他因素之中。人類也是其他因素存在的助緣之一。

  讓我們一起看看「眾生」這個概念。眾生是有感覺的生物。非眾生是沒有感覺的物質。事實上科學家們發現要區分這兩者的界限很困難。某些科學家無法斷定蘑菇是動物還是植物。法國詩人拉馬丁 9(Lamartine)曾經問非生物是否有靈魂,如果是我,我會說「是」。越南作曲家 Trinh Cong Son說:「明天連岩石和卵石都會彼此需要了。」我們怎麼能知道岩石不痛苦呢?自從原子彈落在廣島以後,那兒公園裡的岩石們都死了,日本人把它們都搬走了,並安置了一些活岩石進來。

  實相的本來面目

  在大乘佛教寺廟裡,我們發誓要使一切生物或無生物證得徹底圓滿的覺悟。儘管我們使用「生物」和「無生物」這樣的詞,但是我們清楚,所有一切都是存在物,生物和非生物之間的界限是虛幻的。一位真正的菩薩能夠看到生物是由非生物因素構成的,這樣「眾生」這個概念就被分解了,這位菩薩也就解脫了。菩薩終其一生致力於把眾生度到「彼岸」,卻不執著於「眾生」這個概念。

  因為我們習慣於使用名相概念去把握實相,所以不能體會到實相的本來面目。我們建立起一個與實相本身並不相符的關於實相的意象。這就是為什麼這些練習很重要的原因,它們可以幫助我們解放自己。它們不是哲學。如果我們試圖把佛陀的教導變成教條,我們就錯失了它的真正含義——我們抓住了蛇的尾巴。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為了體驗實相,我們練習專注地生活;為了看到事物非我的本性,我們進行觀察。很多人誤會了佛陀的教導,他們以為他在否認眾生的存在。那不是否認。佛陀是在為我們提供一個工具,以幫助我們得到更深刻地理解和解脫。工具是拿來用的,而不是用來被崇拜的。筏不是岸。

【書籍目錄】
第1頁:一行禪師簡介 第2頁:媒體、名人評價
第3頁:生命只有當下,修行就在眼前 -- 一行禪師 序 第4頁:又逢禪師 -- 明潔 序
第5頁:當下最美好 -- 陳琴富 序 第6頁:法雨潤澤 -- 滋潤慈悲與智慧的種子
第7頁:初戀滋味 -- 我喝到了世界上最甜美的水 第8頁:大乘佛教之始 -- 那位隱修者和那口泉
第9頁:春之美 -- 真我與真愛的相遇 第10頁:春之美 -- 人生若只如初見
第11頁:捕蛇訣竅 -- 伐不是岸,最後仍然要放手 第12頁:捍衛純真 -- 一盒咳嗽糖漿
第13頁:花非花 -- 切穿妄想的金剛石 第14頁: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 -- 生命就像那支香
第15頁:三法印 -- 未來怎樣,取決於你 第16頁:溯源而上 -- 分離,讓慈悲之花綻放
第17頁:把佛教帶入世界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