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大乘無量壽經菁華 淨空法師講述

大乘無量壽經菁華 淨空法師講述

二六、【遍遊佛剎。無愛無厭。亦無希求不希求想。亦無彼我違怨之想。】

[日期:2010-12-12]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淨空法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二六、【遍遊佛剎。無愛無厭。亦無希求不希求想。亦無彼我違怨之想。】

西方世界的大眾,他們有這種能力,時時刻刻,遍遊一切諸佛剎土,這是我們在三經裡面都看到的。他們對於一切諸佛剎土,絕定沒有染污,什麼是染污?喜歡是染污,討厭也是染污;換句話說,遍遊一切諸佛剎土,他心是清淨的,從來沒有起心動念,從來沒有分別執著,這是我們要學的。

我們雖然沒到西方世界去,還沒這麼大能力,現在交通便捷了,常常出國旅遊觀光,這個地方你喜歡不喜歡?一喜歡就完了,被污染了,這要記住啊!我們也要學到處去觀光旅遊,我們是去修行的,修什麼呢?修定、修慧。我們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慧」;沒有愛慕,這是「定」。所以觀光旅遊是定慧等學,那個就有意義了,沒有違背佛法,真正在用功。

一般人觀光旅遊,是把時間、精神都浪費掉了,會修行的人,觀光旅遊是在用功,定慧增長。不僅如此,在日常生活當中,每天看到這些人、事,也要在這裡頭修定、修慧。你在家庭,會念佛的人,會修行的人,家庭就是非常好的道場。這個人給點氣讓你受,那個人說幾句難聽的話,你能夠不起心、不動念,你在修一心不亂。那些人是你的大善知識,沒有這些人,你的忍辱波羅蜜從那裡成就?這些人給你甜言蜜語的,你不生愛戀的心;給你一些是是非非的,沒有瞋恚之心。這些人統統是善知識,成就自己定慧的功夫,也就是淨宗裡所講的「一心不亂」、「念佛三昧」,是在這個地方修成的。

換句話說,聽到些是是非非、閒言閒語,心裡就動了念頭了,你立刻就要懺悔啊!我怎麼又錯了,又被境界所轉了。你要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之處,念念都能夠覺,都不迷,你念佛的工夫不必要三年就成功了。所以一切時、一切處都是我們的善知識,都是我們的好老師。

《華嚴經》上,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那五十三個人,說明白了,就是我們從早到晚,所看到的那一些人,就是這五十三個人。這五十三個人代表社會裡面男女老少、各行各業,是我們每天所接觸到的。善財會參,我們不會參,我們天天和這五十三位善知識鬧彆扭、過不去啊,善財和這些人成就無量的智慧。

你看他參訪,看清楚了,聽明白,增長智慧。最後一章是「禮辭」,「禮」是禮拜,「辭」是告辭、告別;他的用意,我很清楚,很明白,我沒有起心動念;所以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就是「禮辭」的意思。

善財童子修什麼法門?念佛求生淨土,他修這個法門;但是參學呢?什麼法門他都參學,參什麼?如如不動啊,我還是念我的阿彌陀佛;你參禪,我並沒有跟你學啊,你那個禪我都懂得,我念我的「阿彌陀佛」。你那個「密」,我也都懂得,我還是念我的「阿彌陀佛」,絕定沒有受干擾啊,這是「定」,這個就是念佛三昧成功,一心不亂。我去參訪,我樣樣清楚,樣樣明白,這是「慧」。有定、有慧,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的。

不是說我跟那個學就跟那個走了,不是的,他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我們怎麼知道他是念佛的?我過去講《華嚴經》,講了十六年了,我這個念佛法門是從《華嚴經》上學來的,「難信之法」,我從前也不相信啊,我對淨土的信心是從《華嚴經》上得來的。

有一天忽然想到一個問題,善財學什麼?他修那個法門?仔細把《華嚴經》從頭到尾看一遍,恍然大悟,他修的是念佛法門,怎麼知道的?他的老師是念佛法門,他的老師文殊菩薩在《華嚴經》上是念佛求生淨土,文殊和普賢都發願求生淨土。善財是他最得意的學生,最得意的學生,一定傳授最得意的法門。

文殊菩薩發願求生淨土,文殊菩薩是菩薩當中智慧第一,他選擇的法門一定是第一殊勝,一定也將此傳給他的學生,所以我們就知道善財必定是和他的老師一樣,念佛求生淨土。然後我們再細細看,看他參學,第一個是德雲比丘,德雲比丘是第一個善知識,教給他的是念佛法門。

我們中國人常說「先入為主」,第一個老帥很重要;再看最後一個,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你就曉得,自始至終,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我在《華嚴經》上看到這個事,才知道這個法門不可思議,重新來觀察,重新來肯定,這才真正發心念佛。以前雖然在李老師會下十年,天天勸我念佛,我也不敢違背,但是不甘心、不情願,所以真的叫「難信之法」。我還是真的要把事情搞清楚了,搞明白了,才肯相信,才肯把這些經教捨棄掉,專修了。所以那放下也實在是不簡單哪。

我對於大乘經論,從初學就非常喜歡,這個「喜歡」就是污染,所以佛法也會污染人,一定要曉得,要真正能做到「無愛無厭。亦無希求不希求想。」,「希求」是錯誤的,「不希求」也是錯誤的,落在二邊啊。所以佛菩薩行的是中道,「中道」簡單的講就是「隨緣」,隨緣不攀緣,攀緣就不是中道了,一切隨緣。

「亦無彼我違怨之想」,這「彼我」就是「人我」,《金剛經》上所謂的「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違怨」就是喜歡、討厭。換句話說,處事、待人、接物一定是用的清淨心,有這些念頭,心就不清淨,「心淨則土淨」,這清淨心感應的就是淨土,善心感應的就是三善道,惡心所感的就是三惡道。念佛修行人,善惡二邊都沒有,叫「清淨心」。清淨心是真正的善心,善惡二邊都不要才叫「真善」,和「惡」相對的那個「善」不是「真善」,那還是一個污染。善惡二邊都打掉,這個叫「中道」。

【書籍目錄】
第1頁:壹、講經緣起 第2頁:一、【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具足無量行願。安住一切功德法中。】
第3頁:二、【以定慧力。降伏魔怨。】 第4頁:三、【常以法音。覺諸世間。】
第5頁:四、【洗濯垢污。顯明清白。】 第6頁:五、【心常諦住度世之道】
第7頁:六、【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 第8頁:七、【興大悲。憫有情】
第9頁:八、【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 第10頁:九、【願我得佛清淨聲。法音普及無邊界。】
第11頁:十、【宣揚戒定精進門。】 第12頁:十一、【常行布施及戒忍。精進定慧六波羅。未度有情貪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
第13頁:十二、【人有至心求道。精進不止。會當剋果。何願不得。】 第14頁:十三、【法藏聞佛所說。】
第15頁:十四、【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習功德。滿足五劫。】 第16頁:十五、【住真實慧。勇猛精進】
第17頁:十六、【積植德行。不起貪瞋痴欲諸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 第18頁:十七、【植眾德本。不計眾苦。少欲知足。專求白法。惠利群生。志願無倦。忍力成就。】
第19頁:十八、【恆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眾生。】 第20頁:十九、【發菩提心。持諸禁戒。堅守不犯。饒益有情。所作善根。悉施與之。令得安樂。】
第21頁:二十、【要當作善。所謂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淫欲。四不妄言。五不綺語。六不惡口。七不兩舌。八不貪。九不瞋。十不痴。】 第22頁:二一、【一心清淨。端正身心。絕欲去憂。慈心精進。】
第23頁:二二、【覺了一切法。猶如夢幻響。】 第24頁:二三、【通達諸法性。一切空無我。】
第25頁:二四、【諸佛密藏。究竟明了。】 第26頁:二五、【所言誠諦。】
第27頁:二六、【遍遊佛剎。無愛無厭。亦無希求不希求想。亦無彼我違怨之想。】 第28頁:二七、【於一切眾生。有大慈悲利益心故。】
第29頁:二八、【知一切法。悉皆空寂。生身煩惱。二餘俱盡。】 第30頁:二九、【其心潔白。猶如雪山。】
第31頁:三十、【其心正直。論法不厭。求法不倦。】 第32頁:三一、【淳淨溫和。寂定明察。】
第33頁:三二、【身心潔淨。無有愛貪。】 第34頁:三三、【志願安定。求道和正。淨定安樂。】
第35頁:三四、【世人共爭不急之務。】 第36頁:三五、【父子兄弟。夫婦親屬。當相敬愛。無相憎嫉。有無相通。無得貪惜。言色常和。莫相違戾。】
第37頁:三六、【世間之事。更相患害。雖不臨時。應急想破。】 第38頁:三七、【若曹當熟思計。遠離眾惡。擇其善者。勤而行之。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無可樂者。】
第39頁:三八、【能於此世。端心正意。不為眾惡。甚為大德。】 第40頁:三九、【佛教群生。捨五惡、去五痛、離五燒、降化其意。令持五善。獲其福德。】
第41頁:四十、【世間諸眾生類。欲為眾惡。強者伏弱。轉相剋賊。殘害殺傷。迭相吞噉。不知為善。後受殃罰。更相報償。痛不可言。】 第42頁:四一、【世間人民。不順法度。】
第43頁:四二、【富有慳惜。不肯施與。】 第44頁:四三、【世間人民。相因寄生。壽命幾何。】
第45頁:四四、【世間人民。不念修善。】 第46頁:四五、【橫行威勢。侵易于人。】
第47頁:四六、【世間人民。徙倚懈怠。不肯作善。治身修業。父母教誨。違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無子。負恩違義。無有報償。放恣遊散。耽酒嗜美。魯扈抵突。不識人情。無義無禮。不可諫曉。】 第48頁:四七、【天地之間。五道分明。善惡報應。禍福相承。身自當之。無誰代者。】
第49頁:四八、【若能自於其中。一心制意。端身正念。言行相副。所作至誠。獨作諸善。不為眾惡。身獨度脫。獲其福德。】 第50頁:九、【從小微起。成大困劇。】
第51頁:五十、【尊聖敬善。仁慈博愛。】 第52頁:五一、【當自端心。當自端身。耳目口鼻。皆當自端。身心淨潔。與善相應。勿隨嗜欲。不犯諸惡。言色當和。身行當專。動作瞻視。安定徐為。作事倉卒。敗悔在後。】
第53頁:五二、【廣植德本。勿犯道禁。忍辱精進。慈心專一。】 第54頁:五三、【唯此世間。善少惡多。】
第55頁:五四、【尊卑男女。眷屬朋友。轉相教語。】 第56頁:五五、【改往修來。洒心易行。自然感降。所願輒得。】
第57頁:五六、【佛所行處。國邑丘聚。靡不蒙化。】 第58頁:五七、【阿逸多。當知疑惑。於諸菩薩為大損害。為失大利。】
第59頁:五八、【佛言。彼等所種善根。不能離相。不求佛慧。深著世樂。人間福報。雖復修福。求人天果。】 第60頁:五九、【復有眾生。雖種善根。作大福田。取相分別。情執深重。求出輪迴。終不能得。】
第61頁:六十、【當孝於佛。常念師恩。當令是法久住不滅。當堅持之。無得毀失。】 第62頁:【家庭主婦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菩薩道】
第63頁:【精要十念法】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