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淨空法師主講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淨空法師主講

大教緣起第三

[日期:2010-12-12]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淨空法師主講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大教緣起第三

一、《漢譯》曰:「於時佛坐,思念正道,面有五色光,數千百變,光甚大明。賢者阿難,即從座起,更正衣服,稽首佛足,前白佛言:今佛面目光色,何以時時更變!明乃爾乎?今佛面目光精,數百千色,上下明徹,好乃如是。我侍佛以來,未曾見佛身體光曜,巍巍重明乃爾;我未曾見至真等正覺,光明威神,有如今日。」

二、《魏譯》云:「光顏巍巍。」又云:「威神光光。」

三、《唐譯》云:「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明鏡,凝照光輝。」

四、《宋譯》云:「面色圓滿,寶剎莊嚴。」

五、《淨影疏》曰:「佛具眾德,為世尊重,故號世尊。」

六、《勝鬘寶窟》曰:「外使物畏,目之為威。內難測度,稱之為神。」

七、海東憬興曰:「鏡光外照,名為影表。即同佛身,光明外舒。外照之光顯影,暢在鏡內,亦同所放光還曜巍顏,故云表裏。」

八、《淨影疏》曰:「鏡光外照,名為影表。外照之光,明顯鏡內,名為影裏。佛身如是,光明外照之表,顯曜佛身,名影表裏。」

九、《甄解》曰:「則光顏巍巍中,影現寶剎莊嚴相。其猶珠寶鏡中,能現森羅萬相乎!」

十、《法華經序品》曰:「眉間白毫,大光普照。」

十一、《法華經》曰:「我與阿難等於空王佛所,同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阿難常樂多聞,我常勤精進,是故我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阿難護持我法,亦護將來諸佛法藏,教化成就菩薩眾。」

十二、《寶積經》曰:「如來身者,自性清徹。何以故?如來久已遠離一切煩惱諸垢穢故。如來身者,出過世間。何以故?不為世法之所染污故。乃至如來身者,如淨鏡中微妙之像,如淨水中明滿之月。」

十三、《淨影疏》曰:「喜有二義:(一)念彌陀佛所成行德可慶,故喜。(二)念眾生,得益時至,故喜。」

十四、《無量壽經箋註》曰:「佛之顏有光,故云光顏。」

十五、《嘉祥疏》曰:「巍巍言德盛高顯也。」

十六、《涅槃經卅》曰:「我於此間娑羅雙樹,入大寂定。大寂定者,名大涅槃。」

十七、《甄解》云:「普等三昧及大寂定,並是念佛三昧異名也。………今佛為說念佛法門,住念佛三昧。」

十八、《合贊》曰:「濟凡秘術,今日將說,故曰住奇特。」

十九、《甄解》曰:「奇特法者,如來正覺果海,名為奇特。奇特之極,至下『華光出佛』之文彰矣。」

二十、《華嚴經》云:「一切眾生身中有正覺智。」

二一、《淨影疏》曰:「住佛住者,涅槃常果,諸佛同住。今日世雄(指釋尊),住彼所住,住大涅槃,能起化用。」

二二、《會疏》曰:「佛所住,不(非)二乘菩薩所能及,唯佛與佛住之。」又曰:「佛說三乘隨他教時,各住三乘法,今住佛隨自所住,故云住佛所住。」

二三、《甄解》曰:「住佛所住者,住普等三昧。普等三昧及大寂定,並是念佛三昧異名也。三世諸佛皆住此念佛,故云佛所住。今佛為說念佛法門,住念佛三昧。」

二四、《十住斷結經》曰:「號導師者,令眾生類示其正道故。」

二五、《華首經》曰:「能為人說無生死道,故名導師。」

二六、《佛報恩經》曰:「大導師者,以正路示涅槃徑,使得無為常樂故。」

二七、《甄解》曰:「導師行者,即彌陀世尊平等引接無所遺故。」又曰:「大導師者,即彌陀世尊,以本願引攝五乘。」

二八、《淨影疏》曰:「無上菩提,是最勝道。」

二九、《甄解》曰:「最勝道者,念佛往生一道。於一切方便中,無上最勝故。」又曰:「最勝道者解脫德,《涅槃經》云:『無上上,真解脫。』故無上上,即最勝義。」

三十、《嘉祥疏》曰:「去來現在佛佛相念者,明三世諸佛皆有化眾生之念。光光相照,又智智相照,故云相念也。」

三一、《甄解》曰:「去來現佛等,舉三世佛相念,以推度今佛所念。」

三二、《合贊》曰:「我以三世諸佛相念,類知得無今佛亦念諸佛。然今超過諸佛,現此奇相,有何故耶?」

三三、《智度論》曰:「善哉善哉,再言之者,喜之至也。」

三四、《甄解》謂:「所問稱可佛心故。」

三五、《漢譯》曰:「阿難,今諸天帝王人民,及蜎飛蠕動之類,汝皆度脫之。」

三六、《普賢行願品》曰:「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又「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

三七、《法華經》曰:「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三八、《會疏》曰:「漸頓各稱所宜,隨緣皆蒙度脫。故云『拯群萌』。」又曰:「『欲』指釋迦大悲所願。然此一字,通上下,含二義:一謂『欲拯群萌』。諸如來以大悲為體,欲願(原文)未度者令度,未安者令安。『光闡道教』皆為之(原文)也。故通上文。二謂欲『惠真實之利』。謂如來欲願眾生入彌陀海故。」

三九、《甄解》曰:「諸佛之所以出興於世,欲說彌陀願力,惠救萬眾生,將為本懷故。」

四十、善導大師云:「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

四一、《甄解》曰:「此今家(日人稱善導大師為今家)獨步妙釋,他人所未談也。順此祖釋,以彌陀本願為真實利,則可以八萬四千法門為光闡道教,其義明矣。」

四二、《甄解》引《六要》曰:「真實利者,指此名號,即是佛智也。」

四三、《甄解》云:「今真實者,佛智名號。善導所謂法藏因中所成真實,故言本願真實。開之則真實五願,合之一句名號。故知此真實通教行信證。應知『之利』者,名號之大利。其大利之所究竟,即無上涅槃妙果。」

四四、《甄解》曰:「真實之利對權假方便。故以世法望小乘,小乘真而世法假也。以小乘望權大乘,權大乘真而小乘假也。以權大乘望實大(《華嚴》、《法華》等),實大真而權大假也。以《華嚴》、《法華》等實大乘,望彌陀十九願(十九指《魏譯》文曰:『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十九真而《華嚴》、《法華》假也。何以故?《華嚴》、《法華》以往生為經益,彼猶不出十九願故。以十九願望二十願(《魏譯》文曰:『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眾德本,至心迴向,欲生我國。』),二十願真而十九願假也。以二十願望十八願(十念必生願),二十假而十八真也。今真實中之真實,圓頓中之圓頓也。」

四五、《甄解》曰:「今就利益論,彼假此真。何故?彼說速疾成佛道,不見速疾成佛人。故自成別時意趣。法體非別時意,人機劣故。今信不疑者,十即十生。往生不退至菩提故。初生處即菩提。在世滅後但此一法故。一切凡聖行無別故。利益真者莫過斯。」

四六、《會疏》曰:「佛法難聞,故云難值。佛身難睹,故言難見。」

四七、《般涅槃經》曰:「有尊樹王,名優曇缽,有實無華。若金華生者,世乃有佛。」

四八、《出曜經》曰:「數千萬劫,時時乃出。群生見華,謂曰如來將出。」

四九、《嘉祥疏》曰:「如來正覺其智難量者,明真智妙絕,照窮法界,非下情所測。」

五十、《甄解》曰:「如來正覺者,乘彌陀一如來成正覺故。此應身即本地身也。其智難量。………念佛三昧為所住。住此發勝妙智故。」

五一、《最勝王經壽量品》偈曰:「若人住億劫,盡力常算數,亦復不能知,世尊之壽量。」

五二、《晉譯華嚴》曰:「知無量劫是一念,知一念即無量劫。」

五三、《會疏》曰:「究謂究竟。暢謂通暢。簡異(即不同)因位所得,故曰無極。」

五四、《華嚴經》中之十自在:(一)命自在,(二)心自在,(三)資具自在,(四)業自在,(五)受生自在,(六)解自在,(七)願自在,(八)神力自在,(九)法自在,(十)智自在。

五五、蓮池大師《疏鈔》曰:「靈明洞徹,湛寂常恆;非濁非清,無背無向。大哉真體,不可得而思議者,其唯自性歟!」

五六、《疏鈔》曰:「澄濁而清,返背而向;越三祇於一念,齊諸聖於片言。至哉妙用,亦不可得而思議者,其唯佛說《阿彌陀經》歟!」

【書籍目錄】
第1頁:壹、前言 第2頁:貳、概要
第3頁:法會聖眾第一 第4頁:德遵普賢第二
第5頁:大教緣起第三 第6頁:法藏因地第四
第7頁:至心精進第五 第8頁:發大誓願第六
第9頁:必成正覺第七 第10頁:積功累德第八
第11頁:圓滿成就第九 第12頁:皆願作佛第十
第13頁:國界嚴淨第十一 第14頁:光明遍照第十二
第15頁:壽眾無量第十三 第16頁:寶樹遍國第十四
第17頁:菩提道場第十五 第18頁:堂舍樓觀第十六
第19頁:泉池功德第十七 第20頁:超世希有第十八
第21頁:受用具足第十九 第22頁:德風華雨第二十
第23頁:寶蓮佛光第二十一 第24頁:決證極果第二十二
第25頁:十方佛讚第二十三 第26頁: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第27頁: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第28頁:禮供聽法第二十六
第29頁:歌嘆佛德第二十七 第30頁:大士神光第二十八
第31頁:願力宏深第二十九 第32頁:菩薩修持第三十
第33頁:真實功德第三十一 第34頁:壽樂無極第三十二
第35頁:勸諭策進第三十三 第36頁:心得開明第三十四
第37頁:濁世惡苦第三十五 第38頁:重重誨勉第三十六
第39頁:如貧得寶第三十七 第40頁:禮佛現光第三十八
第41頁:慈氏述見第三十九 第42頁:邊地疑城第四十
第43頁:惑盡見佛第四十一 第44頁:菩薩往生第四十二
第45頁:非是小乘第四十三 第46頁:受菩提記第四十四
第47頁:獨留此經第四十五 第48頁:勤修堅持第四十六
第49頁:福慧始聞第四十七 第50頁:聞經獲益第四十八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