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淨空法師主講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淨空法師主講

國界嚴淨第十一

[日期:2010-12-12]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淨空法師主講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國界嚴淨第十一

一、《往生論》云︰「彼佛國土莊嚴功德者,成就不可思議力故。如彼摩尼如意寶性,相似相對法故。」

二、曇鸞大師《論註》曰︰「借彼摩尼如意寶性,示安樂國土,不可思議性也。諸佛入涅槃時,以方便力,留碎身舍利,以福眾生。眾生福盡,此舍利變為摩尼如意寶珠。此珠多在大海中。大龍王以為首飾。若轉輪聖王出世,以慈悲方便,能得此珠。於閻浮提作大饒益。若須衣服、飲食、燈明、樂具,隨意所欲,種種物時,王使潔齋,置珠於長竿頭。發願言︰『若我實是轉輪王者,願寶珠雨如此之物。若遍一里,若十里,若百里,隨我心願。』」

三、《論註》曰︰「彼寶但能與眾生衣食等願,不能與眾生無上道願。又彼寶但能與眾生一身願,不能與眾生無量身願。有如是等無量差別,故言相似。」

四、《論註》曰︰「從菩薩智慧清淨業起,莊嚴佛事。依法性入清淨相。是法不顛倒,不虛偽,名為真實功德。」

五、《論註》曰︰「不可思議力者,總指彼佛國土十七種莊嚴功德力,不可得思議也………。此中佛土不可思議,有二種力︰一者,業力。謂法藏菩薩出世善根大願業力所成。二者,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力所攝。(乃由彌陀無上最善住持國土之功德威力所攝成。)」

六、《論註》曰︰「此清淨是總相。佛本所以起此莊嚴清淨功德者,見三界,是虛偽相,是輪轉相,是無窮(指生死)相。如尺蠖(屈伸蟲)循環,如蠶繭自縳。哀哉眾生,顛倒不淨。欲置眾生於不虛偽處,於不輪轉處,於不無窮處,得畢竟安樂大清淨處,是故起此清淨莊嚴功德也。」

七、《疏鈔》曰︰「彼國離欲清淨,則無苦苦。依正常然,則無壞苦。超過三界,則無行苦。」

八、《圓中鈔》曰︰「五陰者,色受想行識也。陰即覆蓋之義。謂能蓋覆真性,不令顯發也。盛即盛大之義。謂前生老病死等,眾苦聚集。故曰五陰熾盛苦。」

九、《疏鈔》曰︰「彼國蓮華化生,則無生苦。寒暑不遷,則無老苦。身離分段(指分段生死),則無病苦。壽命無量,則無死苦。無父母妻子,則無愛別離苦。諸上善人,同會一處。則無怨憎會苦。所欲自至,則無求不得苦。觀照空寂,則無五陰盛苦。」

十、《圓中鈔》曰︰「一、地獄難。地獄之中,長夜冥冥,受苦無間,障於見佛聞法,是故名難。二、畜生難。畜生道中,受苦無窮,障於見佛聞法,是故名難。三、餓鬼難。餓鬼道中,受苦無量,障於見佛聞法。是故名難。四、長壽天難。謂此天以五百劫為壽。即色界第四禪中,無想天也。言無想者,以其心識不行。如冰魚蟄蟲。外道修行,多生其處。障於見佛聞法,是故名難。五、北鬱單越難。梵語鬱單越,華言勝處。謂此處感報,勝東西南三洲也。其人壽一千歲。命無中夭。為著樂故,不受教化。是以聖人不出其中。不得見佛聞法,故名為難。六、盲聾喑啞難。謂此等人,雖生中國,而業障深重,盲聾喑啞,諸根不具。值佛出世,而不能見佛。雖說大法,亦不能聞。故名為難。七、世智辯聰難。謂世間之人,邪智聰利者,惟務耽習外道經書,不信出世正法,故名為難。八、生在佛前佛後難。謂佛出現於世,為大導師。今諸眾生,離生死苦,得涅槃樂。人有緣者,乃得值遇。其生在佛前佛後者,由業重緣薄。既不見佛,亦不聞法,故名生在佛前佛後難。」又「此之八處。雖感報苦樂有異,而皆不得見佛,不聞正法,故總稱為難。」

十一、《圓中鈔》曰︰「無三毒之因,不造惡逆之業,故無三途之苦果,無三道之障難也(地獄、畜、鬼三惡道之難)。聞法入定,不墮無想,故無長壽天難也。雖受極樂,常受教化,故無北俱盧洲(即鬱單越)難也。六根清淨,明利黠慧,故無盲聾喑啞難也。眾生生者,皆正定聚。故無世智辯聰難也。阿彌陀佛,今現在說法。經無量劫。觀音即補其處,號普光功德山王佛,故無佛前佛後難也。」

十二、《阿彌陀經》曰︰「彼佛國土,無三惡道。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

十三、《義林章六》云︰「梵云魔羅,此云擾亂、障礙、破壞。擾亂身心,障礙善法,破壞勝事,故名摩羅。此略云魔。」

十四、《慧琳音義十二》云︰「魔羅,唐云力也。即他化自在天中,魔王波旬之異名也。此類鬼神有大神力。能與修出世法者,為留難事。名為魔羅。」

十五、《法華經》云︰「佛言︰若有女人聞是經典,如說修行,於此命終,即往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薩眾,圍繞住處。生蓮華中,寶座之上。不復為貪欲所惱;亦復不為瞋恚愚癡所惱;亦復不為驕慢嫉妒諸垢所惱。得菩薩神通無生法忍。」

十六、《十往生經》云︰「佛言,若有眾生,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薩,擁護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臥。若晝若夜一切時,一切處,不令惡鬼惡神,得其便也。」

十七、《淨土修證儀》云︰「十乘之理觀,能發九境之魔事。以五蘊生死迷暗之法為境故。淨土之事觀,以彌陀果入清淨之功德為境故,永絕魔事。心無邪念時,則聖境現前,光明發顯。」

十八、《論註》曰︰「性是本義。言此淨土,隨順法性,不乖法本。又言,性是必然義,不改義。如海性一味。眾流入者,必為一味。海味不隨彼改也。」

十九、《論註》云︰「諸往生者,無不淨色,無不淨心,畢竟皆得清淨平等無為法身。」

二十、《會疏》曰︰「娑婆穢國,雜業所感,故以泥土瓦礫為地體。彼土專以無漏淨心所現,故以七寶為體。是布施持戒所攝取也。性不造作,故云自然。」

二一、《智度論》曰︰「金、銀、毗琉璃、頗黎、車磲、瑪瑙、赤真珠(指珠極貴,非珊瑚也)。」

二二、《魏譯》曰︰「其佛國土,自然七寶,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硨磲、瑪瑙,合成為地。」

二三、《觀經》曰︰「琉璃地上,以黃金繩,雜廁間錯。以七寶界分齊分明。一一寶中,有五百色光。其光如華。又似星月,懸處虛空。」

二四、《往生論》云︰「備諸珍寶性,具足妙莊嚴。」

二五、《往生論》云︰「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

二六、《論註》曰︰「如虛空者,言來生者雖眾,猶若無也。言十方眾生往生者,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雖無量無邊,畢竟常如虛空,廣大無際,終無滿時。」

二七、《論註》曰︰「從菩薩智慧清淨業起,莊嚴佛事。依法性入清淨相。」又曰︰「性者,本義也。能生(性)既淨,所生(國界)焉能不淨。」

二八、《佛地論》曰︰「夜摩天者,謂此天隨時受樂,故名時分。」

二九、《有部毘奈耶四十六》曰︰「不思議業力,雖遠必相牽。果報成熟時,求避終難免。」

三十、《寶積經九十六》曰︰「閻羅常告彼罪人,無有少罪我能加。汝自作罪今日來,業報自招無代者。」

三一、《普賢行願品》曰︰「菩薩自念,我於過去無始劫中,由貪瞋癡,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

三二、《俱舍論九》曰︰「上至世尊無能遮抑,以業勢力最強盛故。」

三三、《大集經》曰︰「眾生之行不可思議。眾生境界不可思議。」又臨濟曰︰「你欲識佛祖麼?只你能聽法的便是。」「每日多般用處,欠少什麼?六道神光,未曾間歇。」

三四、《法華經》曰︰「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

三五、《金剛頂經》曰︰「唯此佛剎,盡以金剛自性清淨所成,密嚴華藏。」

三六、《會疏》曰︰「行業之地者,是則彌陀如來大願、大行、大業成就之地也。」

三七、《超世希有品》曰︰「但因順餘方俗,故有天人之名。」

【書籍目錄】
第1頁:壹、前言 第2頁:貳、概要
第3頁:法會聖眾第一 第4頁:德遵普賢第二
第5頁:大教緣起第三 第6頁:法藏因地第四
第7頁:至心精進第五 第8頁:發大誓願第六
第9頁:必成正覺第七 第10頁:積功累德第八
第11頁:圓滿成就第九 第12頁:皆願作佛第十
第13頁:國界嚴淨第十一 第14頁:光明遍照第十二
第15頁:壽眾無量第十三 第16頁:寶樹遍國第十四
第17頁:菩提道場第十五 第18頁:堂舍樓觀第十六
第19頁:泉池功德第十七 第20頁:超世希有第十八
第21頁:受用具足第十九 第22頁:德風華雨第二十
第23頁:寶蓮佛光第二十一 第24頁:決證極果第二十二
第25頁:十方佛讚第二十三 第26頁: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第27頁: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第28頁:禮供聽法第二十六
第29頁:歌嘆佛德第二十七 第30頁:大士神光第二十八
第31頁:願力宏深第二十九 第32頁:菩薩修持第三十
第33頁:真實功德第三十一 第34頁:壽樂無極第三十二
第35頁:勸諭策進第三十三 第36頁:心得開明第三十四
第37頁:濁世惡苦第三十五 第38頁:重重誨勉第三十六
第39頁:如貧得寶第三十七 第40頁:禮佛現光第三十八
第41頁:慈氏述見第三十九 第42頁:邊地疑城第四十
第43頁:惑盡見佛第四十一 第44頁:菩薩往生第四十二
第45頁:非是小乘第四十三 第46頁:受菩提記第四十四
第47頁:獨留此經第四十五 第48頁:勤修堅持第四十六
第49頁:福慧始聞第四十七 第50頁:聞經獲益第四十八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