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神會禪師的悟境 聖嚴法師著

神會禪師的悟境 聖嚴法師著

第一篇 無念與真如

[日期:2012-08-17]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無念與真如
  
  無念為宗
  
  無念為宗,無作為本。
  
  《壇經》裡講到「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這三個名詞,神會禪師則把「無念為宗」這四個字作為〈顯宗記〉的主體,而將「無住」改為「無作」。
  
  何謂無念?念,有正念、有雜念;但不論正念或雜念,從禪宗和禪修的立場來看,都是妄念。「正念」是統一的妄念,是用方法來用功,念念「念佛」是正念,念念「數息」是正念,念念在「參話頭」是正念,念念用「默照」也是正念;所以念念不斷在方法上都叫做正念。
  
  那麼「無念」呢?即所有一切的念頭全部擺下來,正念也好,雜念也好,全部擺下,這叫做無念。如果還有念頭在用方法,不管是正念、雜念都是妄念,所以這個人仍是尚未徹悟,必定要用方法用到無方法可用,沒有念頭起伏,只有朗朗乾坤,有念等於無念,此時可以用:「山河粉碎,大地陸沉,身心蕩然」來形容,此時的心中,點塵也無,不執內、不著外、不執有,也不執空,這種非常寧靜的、自然的、智慧朗然的狀態就是無念,即明心見性的狀態,所以說「無念為宗」。
  
  無作為本的「作」是造作的意思,在《圓覺經》裡有提到「作、止、任、滅」幾個名詞。「作」就是心有運作;「止」是不讓心動;「任」是讓心放任;「滅」是把心念滅掉。這四種都是禪病,都是修習禪定、修學禪法的人的大病。這「無作」,即不要作息,不要造作,亦即不要將心待悟,不要用心來修心之意。如果認為開悟是要從修行而完成的,不論用心來修心也好,用身體修心也好,都是「有作」;正在拚命的修行,希望要悟,是有作;希望等待著自己將來要悟,也是有作。
  
  無作是不要存心希望得到什麼,那麼是不是說什麼事情也不需要做呢?《壇經》講到「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腳臥」,那也就是無作。瞋和愛都與你沒有關係,心中無罣礙,不受瞋心所動,不受愛心所牽。心裡面沒有得失、利害、是非、善惡、好壞這些東西的痕跡,做一個無事的人,心中任何事都沒有,能夠這樣子的話,就是明心見性了。
  
  有人說:「我要發一個願,願我開悟。」這算不算有作?算!所以此地講「無作」是站在已經開悟的人的立場來告訴別人:「第一要無念,第二要無作,這樣就能夠開悟。」說起來簡單,做起來不容易。開始的時候,還是需要有方法,以正念來代替雜念,那就是有念的;所以還是要有作,要發願,要剋期取證。
  
  另外,「無作」還有另一層意思,是說明心見性的那個性,不是經由人工修行來完成的,佛性這樣的東西,不是用任何方法去把它襯托出來,或者是發現到的,或者是製造出來的;它從無始以來,就和我們在一起,我們出生它也跟著出生,死亡後它也跟著我們一起走,身體雖然沒有了,而佛性並未離開,它是永遠跟我們在一起的,並非因為聽聞佛法、修行佛法才有佛性的。
  
  佛性本來就在,不是由於後天的造作而有的,這是加強一切眾生的信心,任何一個眾生只要願意相信佛性根本就是一直跟我們在一起,那麼信心就建立起來了,一定有成佛的可能。
  
  並不是因為有智慧才開發出佛性的。所謂有智慧,只是煩惱祛除了,就是智慧的顯露。一般人講增福增慧,以為智慧好像水一樣,是可以加,可以添的,其實這個觀念是錯誤的;實際上,並不是能增加一些智慧,而是只要減少一分無明煩惱,就多顯一分智慧,也多見一分佛性。所以「無作為本」的意思就是:佛性本來就在那個地方,不是因為我們修行、學佛才有的。
  
  真空妙有
  
  真空為體,妙有為用。
  
  這是如來藏的根本思想,所謂「真空不離妙有,妙有不離真空」。真空即是妙有,妙有即是真空,二者是一,不是二。
  
  「體」是什麼?就是指的理體佛性,是眾生本來就具備的自性,一切眾生皆有的佛性。而佛性、自性、本性,就是空性,這空性並不是等於空空如也,什麼也沒有,而是不離於一切現象,不限於任一現象,遍於一切現象,又不等於一切現象;哲學家稱之為本體的東西,與我們佛教講的理體又不一樣,哲學家講的本體,是形而上的理則,而佛學講的理體,是不離現象的。
  
  有一位禪師,在歐美非常受歡迎,他都讓那些弟子們感覺到他們是開了悟的,他怎麼樣讓他們感覺到開悟呢?他說:「老師問你佛法是什麼?你不能夠回答是什麼。如果老師問你見到了什麼?你不能回答老師見到了什麼。一切都不能夠用嘴巴講。」但是怎樣表達呢?他說:「不管你在什麼地方,你就拿起手掌『啪』的一拍,這個就是。」所以我在歐洲、美國演講的時候,常常遇到這位禪師的弟子、學生,假如我問一個問題,說:「這個話你們能夠理解、體會嗎?」總是有一、兩個人把桌子一拍,拍得好響,如果沒有心理準備的聽眾,真會被他們嚇一跳。拍得很大聲,表示他是開了悟的、見了性的,他們自信滿滿。其實哪會有這麼多人開悟,哪有這麼容易開悟呢?那是一種表演而已。不過,當下即是,而處處都是,樣樣都不是,沒有一個是,沒有一樣不是,是的確沒有錯。
  
  當初我遇到先師靈源老和尚的一個晚上,同在一間佛堂掛單,睡於同一張廣單(通鋪)上,他也是用這個方法對付我的,我問他很多問題,他一句話也沒有回答,後來他突然在廣單上「啪」的猛拍一下,把我驚出了一身汗,然後他睡覺了,這樣一來我把問題擺下來也睡覺了。放下一切,自性本空,還有什麼好問的?
  
  這裡所說的「體」是真空為體的「體」,即是無一法是離開真空的,那也可以說無一法是離開了體的,那個體就是佛的本性。任何人都有個身體,那麼法的體,或佛的體是什麼?不是具足三十二相的佛的肉體,而是以真空的法性為體;於佛的三身之中,叫它法身;於一切諸法,叫它法性;對一切眾生,叫它佛性。
  
  它另有個名字叫做「真空」,真空是對頑空及偏空而言,一般人講的空洞、虛空,是幻空,真空則並不否定緣生的幻有。譬如說,一切現象都是因緣生,因緣所生的種種現象,又都會因緣而滅,都是暫時有而畢竟皆空的。但是現象的本身,你能說它是空嗎?不能,它是有的。像我手上拿了一支紅筆,它是因緣所生,是種種的原料把它組合成的,這支筆是真的嗎?現在我拿在手上是真的。本來有嗎?沒有;將來有嗎?沒有,只是現在暫時有,既然是暫時有,而不是永遠有,這就是空。如果僅見其空而不見其有,若不是頑空,便是小乘的偏空、析空。
  
  我們的身體是有呢?還是沒有呢?不能說沒有!是真的有嗎?原來就有嗎?在未出生之前你的身體已經有嗎?有,在媽媽肚子裡面;在媽媽肚子裡以前有嗎?沒有,而且沒有人可以永遠活下去的,所以此身是幻非真。就是尚在人世間生活的時候,我們的身體,也天天在變,時時在變;天天在老,時時在老,所以這個身體雖還活著,但已不是真的。
  
  一切現象不管是動物、植物、礦物都是非永恆,自性本空,那就是佛性,就是法性,自性空而佛性不空,所以稱為真空而妙有。真空的諸法自性,充塞於宇宙之間,充塞於十方三世,盡虛空、遍法界,沒有一個時間它不在,沒有一個空間它不在,這就叫做體。
  
  當我們沒有開悟見性時,老是圍繞著這麼一個小小身體的我,和這麼一個身體所處的小小環境打交道、起分別、生執著,時常你爭我奪,放不下、丟不開,時時有煩惱,處處遇困難,這都是庸人自擾,多麼可憐!
  
  當我們一旦開悟、見佛性,就會見到這個世界本來就是太平的,沒有什麼需要爭,沒有什麼需要丟;不來也不去、不多也不少、不增也不減、不淨也不垢;本來就沒有一樣固定的東西叫做理體,所以叫做真空。佛性是遍於十方三世而又不滯於十方三世,這叫做真空,又名妙有,這是大乘佛法的畢竟空、真實空,實相即是無相,又不離一切相。
  
  相對於「真空」,還有「頑空」、「偏空」幾個名詞。一般人講的空空如也的空,那是幻滅、虛幻的,把一切都否定掉,也就是「頑空」,這很可能使人變成消極、逃避、厭世,或使人變成積極、瘋狂、亂世。
  
  至於小乘所見到的空,叫做「偏空」,他們離五蘊、出三界,離六根、六塵、六識的十八界,不再造業、受報而進入涅槃,也就是出離三界的生死輪迴。因他們只斷我執證人空,未斷法執未證法空,還沒有實證二空真如,所以未得真空。唯有進入大乘菩薩的層次,我執斷則不戀生死,法執斷便不厭生死;既不貪戀生死也不厭離生死,這才叫做真空。可是有一些外道似是而非,講:「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有而不有,不有而有。」聽起來好像有道理,好像是佛教講的真空。其實不是,那是一種錯誤的邏輯、推敲的說法,並不是真正的實證無相的空性。
  
  「妙有為用」的「有」是什麼?是有佛菩薩的智慧及慈悲的功用,佛有三身四土,每一種身都有他的淨土,在每一種淨土裡面都能度無量眾生、轉無量法門。諸佛的這三種身,是從哪裡來?都是從真空的體而來的,在真空的體中,含有如來的三身四土及無量利生的方便。
  
  三種身:第一是法身,第二是報身,第三是化身;三身是圓融的、互通的。法身不離報身和化身,報身不離法身和化身,化身不離報身和法身。這三種佛身顯現的對象、時機、功能不一樣。
  
  法身遍於一切法界、十方法界;法身所居的叫做法性身土,法性身土在哪裡?遍於十方三世一切空間和時間,法性所在就是法身所在,法身所在就是其國土所在。法性身土又叫常寂光淨土,「光」是智慧、常寂,是永遠不動而永遠普遍的。
  
  報身是什麼?是佛的功德果報身,誰見得到佛的報身?是初地以後已證無生法忍的菩薩,這時所見的、所聞的,全是佛的報身功德。有沒有一定的形象呢?隨著十地菩薩層次的高下不一,所見佛的報身也不相同,但不是三十二相。報身又有自受用的報身,以及他受用的報身;自受用的報身,就是諸佛成佛以後,自己自受用,這報身實際上其他人看不到;而他受用報身,是顯現出種種佛法的功能,使得初地以上的菩薩們,得到受用利益。所以報身說法不用語言、不用文字,隨處都說,所謂「鬱鬱黃花,青青翠竹,山河大地,無一不是如來的功德實相」。這可以說是指佛的報身說法。又「生公說法,頑石點頭」,是指有情無情同圓種智,如果說「頑石說法,生公點頭」,那就變成報身說法。
  
  報身住什麼淨土呢?實報莊嚴土。由佛自己的功德身所成土,也就是成佛以後所見的山河大地,就是佛國淨土,所以,《維摩經》中有提到:當釋迦牟尼佛自己成佛以後,或當你成佛以後,你看到的娑婆世界、五濁惡世,就是佛國淨土,山河大地,都是七寶所成,你看到的每一位眾生,都是諸善上人。
  
  化身又叫做應化身,意思是隨類應化,眾生需要以什麼身來度,他就現什麼身來度;應以丈六紫金身來度,就顯現丈六紫金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大人相來度眾生;如果需要餓鬼身度,就現餓鬼身去度,所以釋迦牟尼佛有千百億化身,可化為千百億個釋迦佛身;事實上釋迦牟尼佛是毘盧遮那佛、盧舍那佛的千百億化身之一,觀音、文殊等大菩薩,都是古佛所現,也各現種種身。
  
  釋迦牟尼佛的法身是不動的,但是可以化無數無量的身,是誰的化身呢?是佛的法身的化身,是佛的報身的化身,這叫做「一體三身」。至於開悟見性的人見的是佛的哪種身呢?見性是見空性、佛性、真性,未必已證無生法忍,若係凡夫,仍只能見佛的應化身,或是諸佛同體的法性身,卻見不到佛的報身。
  
  天台智者大師說,淨土有四種:1.凡聖同居土──有兩類:(1)閻浮提為凡聖同居的穢土。(2)兜率內院及西方極樂世界是凡聖同居的淨土。2.方便有餘土──小乘羅漢死後,未入無餘涅槃,暫住三界外之淨土,斷盡三界煩惱即生此土,因為尚餘有根本無明,障覆中道實相,所以稱之為方便有餘土。3.實報無障礙土──已斷一分無明的菩薩,已獲真實道之果報,所以生在無礙自在之國土。4.常寂光土──全斷根本無明的佛所依處,這是常住、寂滅、光明之佛土。
  
  如何以佛的三身配此四土?根據上面所說的可知,凡夫及小乘聖者於凡聖同居土及方便有餘土,見佛的化身;已斷一分無明的法身大士,即初地以上菩薩,於他受用的實報土見佛的報身;諸佛於常寂光土互見法身,或自受用的報身。
  
  這三身四土又叫做妙有,是有的,但有功能,沒有執著;有功德,沒有煩惱,這就叫真空妙有,即是「真空為體,妙有為用」。
  
  實相無相
  
  夫真如無念,非想念而能知實相,無生豈色心而能見?
  
  真如即真空,也即是實相,因為真空的智慧,能知實相,真空與實相,一個是體,一個是用。真空是用,實相是體,體、用又是什麼呢?以毛巾為例,毛巾本身是體;毛巾能擦汗,能吸水,能清潔,都是用。而真如是什麼呢?在《起信論》裡,將心分作兩門:一個是生滅門,一個是真如門。生滅的心就是妄念、妄想,我們平常所體驗到的心理活動、心念的現象,都是妄想心。真如心是不生不滅的,是智慧的功能所依。
  
  因此,所謂真如無念,不是說一個人開悟成佛之後,他的心沒有作用、沒有功能;大徹大悟以後的祖師,他們能夠應機說法、觀機逗教,隨著眾生的需要,而恰到好處的給他們開示,這不是虛妄的生滅心,而是智慧。所以真如可以說是智慧心的所依,智慧是真如的能依,這「心」跟我有見、我執的煩惱心不一樣,是無我的智慧所依,這叫做真如心。
  
  「真如無念」,《壇經》也說「無念為宗」,是「於念而無念」,「念念之中,不思前境。……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又說:「於諸境上,心不染日無念。」可見這「念」的意思是妄想執著的心,起心動念無非是妄,那不是真空,真空是不動的,但能顯現千變萬化的功能;它自己是不會變的,卻因眾生的需求,而產生救濟無量無邊眾生的功能。所以菩薩能夠有大慈悲、大智慧度眾生,而不是用的虛妄雜念。兩者的差別在於,一個是以自我中心為活動,這是虛妄的生滅心;一個是將自我銷融之後所產生智慧的功能。眾生不知道真空,真空其實就在妄念之中,如果祛除妄念中的自我執著,就能體現真空。
  
  真空本身即是無念,而非想念所能揣摩得到的,沒有固定的形象,不可捉摸,也不可能透過語言文字去了解它。
  
  實相是真空的體,是無生法門,也是無相法門。「無生」的意思是一念不生,心中不起與任何染心相應的意念叫無生。無生也是無滅,也可以說是不增不減。我們用五官或五根、六識所能接觸、所能想像的,都是幻相,都是一些因緣所生的種種物質相。除了物質的現象之外,對於精神體所謂的靈、鬼、神、精、氣等,因為無法捉摸、神出鬼沒,感覺好像有這樣東西,要抓它,卻抓不到。所以唯物論的科學家們在束手無措之餘,就只好否認它,因為無法拿出具體的事實來證明這些東西,就以為它不存在。凡是不能以物質的量體呈現的東西就說它沒有,這是非常不合理的。一般人連精神相都無法了解,何況無生的實相。
  
  不過這裡所說的「實相」,並不等於精神體的靈、鬼、神等,乃是超物質、超精神,而又不離精神、不離物質,這叫實相。有物質、有精神都是生滅法,物質、精神都在變遷,我們稱物質變遷的現象為成、住、壞、空;稱精神體或心念的變遷叫生、住、異、滅;在生理的現象叫生、老、病、死。這些都還是可以用語言去講的、去體會的。
  
  可是實相無相,真如無念,也是非生滅的。那非生滅相是什麼相呢?無生就是寂滅相,寂滅就是無生,寂滅就是不動的意思。不動實際上就是空,就是絕對的、畢竟的空相。《仁王經》卷中云:「一切法性真實空,……無生無滅同真際。」諸法的真實空相,是絕對的空,不是相對的空,是超越於空與有的空。「無生」就是絕對超越於生滅現象,像這樣的實相絕對不是用我們的眼睛可以看到,也不是用我們的「色心」所能見到的。
  
  「色心」是什麼呢?於《仁王經》卷上有提到:「色心是眾生根本。」色是有質礙形體的被知覺者,心是能知覺形質者,對諸法而言,稱為色心,對有情眾生而言,稱為身心。色是色法,心是心法,色心相對,能夠見聞聽知一切法。由於真空的實相,不是色法也非心法,所以不是色心能見。
  
  例如我現在用的語言符號、聲音,被認識心懂得了,便是色相能知;顏色的形象,被認識心看懂了,便是色心能見。凡是根塵相對而被心識認知,便稱為色心能見。由於真空無念,實相無生,非物非心,所以不是色心之所能見。
  
  「豈色心而能見?」所謂色心,一定是緣物質形象而生起的虛妄分別心,因此無生之法就不是色心之所能見。這色心就是以我們的生滅虛妄心,攀緣生滅的虛妄境;無生的實相是真空,而不是生滅虛妄法。

  無生實相
  
  無念念者,即念真如;無生生者,即生實相。
  
  《壇經》云:「悟無念者,見諸佛境界;悟無念者,至佛地位。」又說:「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所以此處要說,無念之念是念真如。
  
  《壇經》云:「若悟無生頓法,見西方只在剎那。」又當永嘉玄覺見六祖,六祖問他忙什麼?他回說:「生死事大,無常迅速。」六祖開示云:「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所以此處要說,無生之生,即生實相了。
  
  此處的「無念念者」,是說無念並不等於木石無心,並不同於無情眾生,沒有心的反應;無念之時,依然有智慧的功能,它的作用不是煩惱分別度量,而是念的真如空性。此處的「無生生者」,是說無生並不等於死灰枯木,了無生機,並不同於磚瓦沙石,沒有生息;無生的當下,不礙諸法生滅,只是不住於生滅,而自體即是實相,故稱為「即生實相」。
  
  這都是悟後的境界,悟入真如無念,實相無生。其實悟後所見的世間,四大、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也就是我們自己的身心,以及身體所處外在的環境等活動現象,照樣都在,只是若能不受其愚弄困惑,當下的見聞覺知、山河大地,無非真如實相,所以既是無念又是無生。
  
  又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唯心與唯識,一個是真如平等心,一個是生滅虛妄心;兩者本屬同源,離煩惱名為真如心,在煩惱名為業識心。從凡夫的立場說,因為造種種業,就得種種果報。造業是誰造?由虛妄心所造。此心若動,身體、嘴巴也會跟著動。身口意三種行為,能使我們造種種的善業與惡業,造善業讓我們獲得人天福地,也就是依正二報是善的;正報是身心,依報是身心所處的環境。造惡業得惡報,得惡劣的身心和環境,即依正二報都是惡劣的,最壞的果報是下三途的畜生、餓鬼、地獄。
  
  真如心,有兩種解釋:在唯識宗的立場而言;真如是轉八識成四智之後的真性,是絕對清淨而不會隨緣變化的。從《起信論》的立場說,真如即是如來藏,它有不生滅及生滅二門,故有隨緣的功能,隨淨緣稱為心真如門,隨染緣稱為心滅門,生滅與不生滅的和合,稱為阿賴耶識。因此若依《成唯識論》,真如心不能造萬物,唯八識造業受報。此處的唯心及唯識,同時並舉,應依《起信論》的觀點解釋:真如心在染是生滅的凡夫心,在淨是不生滅的聖者心,凡夫是依識造業受報,聖人是因應眾生的悲苦而隨染緣度眾生;所以不論凡聖,所感任何世界,都是唯心唯識。
  
  因此,「無念」、「無生」,都是已經徹悟了的人,沒有一般人的分別、攀緣、得失等種種虛妄雜念,但有無漏智慧運作度眾生的功能。
  
  經常與不生不滅的清淨真如相應,故稱「念真如」。釋迦牟尼佛成道之後,唯念一切諸佛及一切眾生的真如心,所以處身人間,即在人間說法度眾生,若到天上即在天上說法度天人,到任何地方顯現,都能讓那裡的眾生獲得法益。眾生看到的佛的身體,雖有動作,但他的真如心是不動的,可是智慧心是有的,那就是依真如而起的智慧。「無生」生於實相,也能使眾生生起實用,若於生滅的煩惱虛妄心滅盡之時,實相的真如心自然顯現。
  
  無生亦無相,但不等於虛無抽象而不可觸摸,乃是在實證無生法忍之後,所處的一切環境、任何一種現象,都未離無生無相的實相。眾生有妄心起妄執,所見是妄境幻相,聖者斷妄心除妄執,所見一切相,無非一實相。任何一種現象離不開實相,實相遍在,窮三界遍十方,但不佔據任何固定的時間、空間的位置,故稱實相無相而無不相。
  
  一個開悟的人,你若問他:「悟境如何?」他可能喝一口水,然後對你看一看,什麼也不說。如果你問他:「佛陀說的法哪些是重點所在?」他可能就拿根草給你,也可能拿一朵花給你,你能體會嗎?這就是「無念者念真如,無生者生實相」了。
  
  只要能使你產生無漏慧之功能的都叫真如,只要你對你所接觸的一切現象不起分別虛妄我執相,都叫見到實相。由佛的角度看迷者,迷者所見的世間一切現象都是虛妄相;從明心見性的悟者角度來看世間,世間一切現象無非真如,無非實相。

【書籍目錄】
第1頁:自序 第2頁:顯宗記
第3頁:前言 第4頁:第一篇 無念與真如
第5頁:第二篇 無住與涅槃 第6頁:第三篇 菩提與般若
第7頁:第四篇 六度與十力 第8頁:第五篇 常寂與常用
第9頁:第六篇 定慧與如如 第10頁:第七篇 付法與傳衣
第11頁:第八篇 無生與解脫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