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體內細胞的健康極為重要。對於任何種類的病菌和病毒來說,要攻擊清潔、健康的細胞都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然而,不幸的是,大多數人的免疫系統已經被削弱了,人們一直在連續不斷地傷害和削弱自己的細胞,因此,它們非常容易受到疾病的攻擊。
下面是健康而強大的免疫系統會遭遇的一些「勁敵」:咖啡因、煙草、酒精、精製食物、化學療法、過量的糖分、疲憊和壓力。證據顯示,膳食脂肪是另一個「被控罪犯」。
1978年,一組研究人員在德國的海德堡對免疫系統開始進行了一項研究。最近,他們發現素食主義者體內的白血細胞破壞癌細胞的能力很強,較之非素食主義
者要強兩倍多。如果我們一日三餐都能保證健康的飲食,我們就不再需要補充維生素和礦物質了。然而,隨著研究發現,我們體內有如此多的化學物質和自由基,我
們可能需要額外的維他命和礦物質來支持我們的免疫系統。只有這樣,才能抵消這個發達的科技世界在不知不覺中對我們產生的極其微妙,卻又極具破壞性的影響。
毒素:讓身體怠速運作
身體積累毒素多時,會有什麼表現?
如何排出毒素?
在現代,過多的毒素正在危害者我們的健康。毒素是指會對身體造成刺激和有害影響的任何物質,毒素會逐漸破壞我們的健康。各個器官和部位都正常運行的身
體,可以應對正常水平的毒素。一個生病的身體,肯定是有毒素的身體。當毒素駐紮在身體的各個組織中時,身體正常的功能就會減緩。患病的人,也就是體內有毒
素的人,總是會感覺疲勞。只要你的身體系統中存在有毒素,你能夠得到和利用的很大一部分能量就會被消耗掉,因為它們會被調遣前去排除毒素。
你體內的毒素可以從腸道、膀胱、肺和皮膚等部位排出。我們的毒素有三分之一是通過皮膚釋放出去的。然而在美國,每年僅僅花費在皮膚護理用品上的錢就有230億美元之多,其中有很多產品會堵塞毛孔,迫使毒素重新回到身體中。
自然已經向我們發出了警告——毒素一直積聚在我們流動的血液中,讓我們出現頭痛、喉嚨痛、舌面發白等症狀。毒素還會積聚在我們的關節和淋巴結中。
我們所有人的體內都存有毒素。污染物或毒素積聚在所有動物的脂肪組織中,而我們迫不及待地吃下了這些含有毒素的脂肪和肉。排出毒素的另一個重要方法是減掉多餘的體重,這往往能分解部分毒素和脂肪細胞。既可以健康還可以苗條,相信這會吸引很多追求生活品質的人。
細菌:不是所有細菌都是壞蛋
所有細菌都是壞的嗎?
細菌可以引起哪些疾病?
哪些食物是細菌製造的?
廣義的細菌即為原核生物,是指一大類只存在裸露DNA的原始單細胞生物,包括真細菌和古生菌兩大類群,可粗分為6種類型,即狹義的細菌、放線菌、螺旋
體、支原體、立克次氏體和衣原體。狹義的細菌是原核微生物的一類,是一類形狀細短,結構簡單,多以二分裂方式進行繁殖的原核生物,是在自然界分佈最廣、個
體數量最多的有機體,是大自然物質循環的主要參與者。
細菌是所有生物中數量最多的一類,據估計,其總數約有5×10的30次方個。細菌的個體非常小,目前已知最小的細菌只有0.2微米長,因此只能在顯微鏡下看到它們。
細菌廣泛分佈於土壤和水中,或者與其他生物共生。人體身上也帶有相當多的細菌。據估計,人體內及表皮上的細菌細胞總數約是人體細胞總數的十倍。此外,也有部分種類細菌分佈在極端的環境中,例如溫泉,甚至是放射性廢棄物中。
細菌對環境,人類和動物既有用處又有危害。一些細菌成為病原體,導致了破傷風、傷寒、肺炎、梅毒、霍亂和肺結核。但是細菌也不是一無是處。它和酵母菌及
其他種類的真菌一起用於發酵食物。其他利用細菌製造的食品還有奶酪、泡菜、醬油、醋、酒、優格等。細菌也能夠分泌多種抗生素,例如鏈黴素就是由鏈黴菌所分
泌的。
身體大腸內的細菌靠分解小腸內部的廢棄物生活。這些東西由於不可消化,人體系統拒絕處理它們。這些細菌自己裝備有一系列的
酶和新陳代謝的通道。這樣,它們能夠繼續把遺留的有機化合物進行分解。它們中的大多數的工作都是分解植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大腸內部大部分的細菌是厭氧性的
細菌,它們在沒有氧氣的狀態下生活。它們不是呼出和呼入氧氣,而是通過把大分子的碳水化合物分解成為小的脂肪酸分子和二氧化碳來獲得能量,這一過程稱為
「發酵」。
一些脂肪酸通過大腸的腸壁被重新吸收,這會給我們提供額外的能源。剩餘的脂肪酸幫助細菌迅速生長,其速度之快可以使它
們在每20分鐘內繁殖一次。因為它們合成的一些維生素B和維生素K比它們需要的多,所以它們非常慷慨地把多餘的維生素供應給它們這個群體中其他的生物,也
提供給你——它們的宿主。儘管你不能自己生產這些維生素,但你可以依靠這些對你非常友好的細菌來源源不斷獲得。
科學家們剛剛開始
明白這一集體中不同的細菌之間的複雜關係,以及它們同人體這個宿主之間的相互作用。這是一個動態的系統,隨著宿主在飲食結構和年齡上的變化,這一系統也做
出相應的調整。你一出生就開始在體內彙集你所選擇的細菌的種類。當你的飲食結構從母乳變為牛奶,又變成不同的固體食物時,你的體內又會有新的細菌來佔據主
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