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雲先生講述
一九八七年七月於臺北市
佛法是心靈救濟的法門,每個人的禍與福、苦與樂都取決於個人的心態。如果我們把心淨化到至真、至善、至美的狀態,我們就是在享受生命,開創人生,倘若我們的心態不好,觀念不正確,只有邪知缺乏正見的話,那麼,日常生活對生命來說,亳無疑問地就會形成了一種煎熬、折磨而充滿了煩惱與無奈。
人,究竟是要過著喜悅、灑脫、自在、無礙的解脫生活,抑或是陷入煩惱、無奈、懲罰、煎熬……完全由人自己來決定的。
很多人因迷失自我,而在過著醉生夢死、冥頑不覺的生活;但是也有很多人一生追求正法、追求解脫,卻不得其門而入,結果是──求解脫轉成繫縛,求開悟反而迷失,是誰之咎?無他,「正法難遇」而已。
各位在座的會友,費了許多心力,為弘揚正法而寫作,在每逢寫作的當時,一定會有種親切的感受,修學佛法成敗的關鍵,在於是否相應;相應,用現在新潮的話來說就是「來電」。各位在寫作的時候,感受到內心湧出安祥,寫完了以後不會像寫一般世間文章一樣感覺疲勞,這即是心光的發露,這就是相應,這是非常可貴的,這顯示了在正法中的你並不孤立,你已經與法相應,相應到最高點時,就進入不二法門了。
各位到禪學會來,坐在這裏,都會親切地感受到心境為之一變,何以如此?因為這是道場,若非如此,道場與非道場又有什麼不同呢?真正的道場會給人一種非常美好的覺受,各位因為提供了法布施,做了法的供養,合當接受這份心靈的饗宴;各位掬誠做了法的供養,自然就會消業去障,因為以最上品報了佛恩和眾生之恩。經上說:「一切供養,以法供養最為殊勝」。各位寫正法的文字給別人看,就是法供養,這種功德極大,絕對可以消業去障。
眾生皆有佛性、眾生之所以不能成佛,就是因為有業障──電阻太大,電流不通。我們學禪常常接觸到「眾生即佛」「煩惱即菩提」這樣的句子,會不會感到矛盾、不能統一?眾生是煩惱積聚,佛是光明解脫,怎麼說眾生就是佛呢?煩惱是痛苦無奈底,甩都甩不掉,怎麼說它即是菩提呢?
這,看起來好像是很矛盾,而實際上在「不二法門」中,是無二無別,如果佛是佛,眾生是眾生,那是二法,二法就不是真實法,煩惱和菩提也是一樣。這樣說,是否勉強把佛說成眾生,把煩惱說成菩提呢?不是勉強。壇經上說得很清楚,你若不認識佛,你也不認識眾生。佛是什麼?佛就是布大(Buddha),布大就是覺。覺,是生命的特性,所有眾生皆有覺性,如果沒有覺性那就不叫眾生,那是眾死,太平間裏的死人還能叫眾生嗎?因為佛者覺也,眾生因為有覺性才叫眾生,所以說:眾生即佛。
既然生命是「覺」,眾生即佛,為什麼眾生陷於煩惱不得解脫呢?因為眾生不認識自己是真佛,妄生見、取、污染心性,蒙蔽心聰,不肯付出,不肯放棄,不肯捨。
在圓覺經中說,眾生是金礦裏的礦石,佛是淨化了以後的純金,礦石中雖然含有黃金,但畢竟不能當黃金使用,你如果拿塊礦石去換一碗面吃,老闆會說:「我送碗面請你吃,吃完面把石頭帶走吧。」這簡直是找人家麻煩嘛!但是如果沒有礦石,則根本沒有黃金。如此說,則離開眾生那裏有佛呢?因為佛是由眾生淨化、昇華以後完成的。
因此,禪之所以強調「但願空其所有,切莫實其所無」,原本不有而多餘地東西把它不斷的拋丟,像剝香蕉樹一樣一層一層的剝,剝到最後,真實地自我就出現了,所以說眾生本來是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