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發掘真我主宰心國 耕雲先生主講

發掘真我主宰心國 耕雲先生主講

四、戒忌

[日期:2010-08-09]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耕雲先生主講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四、戒忌:

1、不凸顯自我不批評別人

古人修行,入山唯恐不深。證道歌究竟是那位禪師所著?至今尚莫衷一是。

禪修是向內用功夫,非常忌諱凸顯、炫耀自己。說自己有進步,其實是迷惑,言多必失,說了就漏。

古人有所悟時,除了自己的師父,不跟任何人說。成天講夢話的人,都是沒有頭腦,癡人說夢嘛!你講旅途中講得如何好,都像孔子批評「管仲之器小哉!」所以我們不要得少為足,不要炫耀自己,不要講修行途中任何光景及境界;要埋頭苦幹,奮勵前進,一旦真正到家,真是開口不得,方知過去所見、所知、所說無非戲論。

此外,不要批評別人;你求仁得仁,他求義得義,你種蘋果吃蘋果,他種西瓜吃西瓜,合乎因果,恰如其分,你去管人家,失去了自己,不但影響自己的進程,而且容易引起爭論。「此宗本無爭,爭即失道意」。爭論只會添加污垢,引生煩惱,破壞心國寧靜,干擾內心的安祥,何苦來哉?

2、不要羡慕奇異追求神通

古人說「平常心是道」,平常心即是安祥心態。

奇異就是突出,突出與缺陷是相對的。在修行過程中不管出現異境、妙境皆以平等夢幻視之,什麼境界都沒有,那是最殊勝之境。這即是說,心不要被任何外境所牽動。另外不要追求神通,神通是不求自得的力量,是心靈進步過程中的副產品,一如碾米廠的米糠,雖然有用,但不是主要。當心淨化到光明圓滿時,自然會有神通,但切忌炫耀,一生執著,便成障礙。

3、不搞文字及觀念遊戲

告訴各位,心靈進步最難的是離執,在所執群中,理執尤其難除,總認為「天下的事物莫不有理」,像看小說,會著迷而上癮,如果突不破這層迷障,禪無法學,觀念遊戲是很可怕的。

同別人談心法,不要講什麼理論,只說事實就好。禪宗不立文字,就是不建立系統理論,如果有一套系統理論,那就成了學問,不再是法了。學問與法有什麼差別?學問增加知識、見解(所知障),法可以改變人的氣質、性(人)格,乃至改變生命體中的細胞,整個人的身心都會起變化。凡是不能改變整個身心、不能夠使成為法的人格化的東西都是虛假的,都是觀念遊戲。

有學人問洞山:「如何是佛?」答:「麻三斤!」

有學人問趙州:「甚麼是祖師西來意?」答:「庭前柏樹子!」

你懂他們回答問題的內涵是什麼嗎?懂了就入禪。不懂去研究,越搞越迷糊。縱然有些人言之鑿鑿,禪師也會給你個橫點頭:「你到那裏去了!」那即是說,你已離開了心國,走到意識觀念遊戲上去了。

香林遠禪師說「老僧四十年才打成一遍!」

打成一遍是修行最劄實的功夫,任何修行人不把功夫打成一遍,都到不了實際理地,領受不到本地風光。

參禪參到摩訶般若發露固然可貴,更可貴的是要把它打成一遍;對發露的安祥本心,確認肯定之後,要使它生處變熟,隨時與它同在,它就是你,你就是它;對過去所熟悉的一切外境,要熟處變生,用照而離分別,不與任何事物同在;進而行深般若,了了見,無一物,沒有任何的外在,只有一顆靈明不昧的本心。到此不要執著它,也不要忘記它,勿忘勿助。「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如果你要用力保持它,那是「揠苗助長」,結果「則苗槁矣!」你若忘記他,那就會又迷失了。只有時時保任、管帶住它,行住坐臥、吃飯、睡覺、上廁所……都與之同在,沒有丟掉它,如此朝朝暮暮、日日月月年年,就會有揮之不去的一天;當趕也趕不去,丟也丟不掉時,斯之謂打成一遍。

修行人的心,本是「如日處虛空」的,最怕有兩種感覺不能突破;一是寂寞,一是無聊。當你不能把寂寞當享受,感覺寂寞難耐時,你的摩訶般若便不在了,心力開始降低。當你感覺很無聊時,你就是一個無聊的人了。百病從心生,皆由此而起。所以各位要警覺,修行道上岔路多,能夠通過魔考,通過考驗,千磨百煉而不輕易動此向道之心的人,必定會到達生命的圓滿,歸家穩坐。

為什麼要把這些多加說明呢?因為理障、事障本是一個「障」字,火車道上堆了石頭不得前進,離開軌道也會完蛋!事實上,到了一定的境界,它會清清楚楚的。一切都是現象,除了真心以外,宇宙間根本就沒有永恆不變的東西,更那裏會有永遠不移的真理?試問威音王以前有什麼法?有什麼道理?什麼都沒有。法是法則,道是軌則,都是有人以後才建立、才有的東西。古人說「平常心是道」,平常心是既超越而又存在的,它是非常超然的,你只要從容中道,遲早一定會完成摩訶般若、法的人格化。

洞山禪師說:「學人萬千無一悟,過在覓他舌頭路……」很多人聽了禪師的話,向他言語裏去琢摸,推敲,被他言語所轉,這很不好,禪師的話很明白、很通俗,聽話的人不要去把它理論化,作道理會;如果被觀念所困,心就會變得扭曲、僵滯而狹窄。

參禪開悟是最快、最穩妥的,禪師從來不告訴人有什麼道理,縱有回答也是叫你向自心求答案,不是他吝嗇,而是怕你有了障礙,陷入觀念遊戲,障蔽了你原本就有的靈明本心。我們的內心一切具足,我們求心法,自己有心,不向自己心去求,向那裏去求呢?生心外求是愚迷,古聖先賢一再呵斥,希望行人就路還鄉,不要迷頭認影。

很高興,現在已有一、二位年青朋友有了開悟象徵,,摩訶般若開始發露;但先別高興,你要反省,你要去除心上的障礙、心垢,要發露保持這樣的心態,否則的話,丟掉了再去找,很難找回來。

【書籍目錄】
第1頁:一、宗旨 第2頁:二、要領
第3頁:三、方法 第4頁:四、戒忌
第5頁:五、結語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