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法師講述
了因輯錄,傳淨居士校正
二○○○年一月五日於新加坡淨宗學會報恩堂
各位同學:
大家好,悟道師送了一張條子,是南京理工大學同修請問:『最近有人傳「本願念佛」,不依淨土三經所說,只要信了就能往生,不用發願,也不用念佛。未深入淨宗之同學,聽了疑問重重。』恭請師父慈悲開示。
這確實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這個問題如果是曲解了,會誤導許多同修,把這一生念佛往生的機會錯過,傳這些話的人要負因果責任。佛經裡面講的,必墮阿鼻地獄!『本願念佛』沒錯,他把意思完全錯解了。佛在入滅之前,對於我們現代社會的狀況非常清楚,非常明瞭。《楞嚴經》清淨明誨章佛說:「邪師說法,如恆河沙。」經上所講的就是我們現前這個時代——法弱魔強,眾生認假不認真,聽騙不聽勸!
我們淨宗同學一定要向佛學習,佛對這些人有耐心等待。我感覺到我們同學當中,有很多人熱心超過佛太多了,恨不得把這些眾生,通通度到西方極樂世界;可是回過頭來認真反省反省,自己能不能往生?自己不能得度,要想度別人,佛經上常講:「無有是處!」大家常常聽說,聽得都耳熟了。『佛不度無緣之人』,我們要懂得,他跟佛沒有緣,沒有緣就是不信。不相信淨土三經所說,不能依教奉行,要去聽別人說這些話,這就是與佛沒有緣,他這一生決定不能成就。
本願是什麼呢?
本願就是四十八願。我們淨宗成立之後,就是依本願念佛。你看我們淨宗的課誦,早課是念四十八願,晚課是懺除業障。業障要不懺除,決定不能往生。這個法門雖說『帶業往生』,古來祖師大德說得太多了,『只帶宿業,不帶現行』。你現在正在造的這個業不能帶,帶是帶過去的;過去錯了,沒有關係,今天改正過來了。所謂是『不論過去,只論現行』,這是帶業往生的原理原則。現在還要造業,那就不能往生了,這個道理一定要懂得。
本願,有人說本願就是第十八願,可是一般人沒有『深解義趣』!第十八願裡面,圓圓滿滿含攝其他四十七願,其他四十七願少一個,第十八願就不圓滿。傳本願念佛的這位大德,懂不懂這個道理?
四十八願任何一願,都圓滿含攝其他的四十七願,願願如此。《華嚴經》我們雖然還沒有講完,大家也聽了不算少。《華嚴經》上『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啊!『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他懂得嗎?本願念佛是一即一切,所以它的功德殊勝;絕對不是說只依第十八願,其他四十七願不要了;四十七願落空,第十八願也落空了。第十八願是什麼呢?十八願是其他四十七願的總綱。所以這是魔說法,不是佛說法。
世尊在滅度之前教我們四依法,第一個「依法不依人」。法是什麼呢?淨宗第一經是《無量壽經》。東晉慧遠大師在廬山,建立第一個念佛道場——東林念佛堂,志同道合的同修有一百二十三人。那時候淨宗經典只有一部,其他的都還沒有翻出來。廬山遠公的道場那麼多人,就依《無量壽經》,這一百二十三人穩穩當當都往生了。這個道場無比的殊勝莊嚴,所以我們要走古人的路,繼承古人。
今人,清末民初印光老法師,許多同修都知道的。他是西方極樂世界大勢至菩薩化身再來的。老法師我們沒見到,他的《文鈔》流傳在世間,要好好去讀誦,依教奉行。我們今天走的路子,是繼承印光大師。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是印光大師的學生,一生奉行老師的教誨;我親近他老人家十年,他不敢以師擔當,他給我介紹了一個老師。老師是誰呢?就是他的老師印光大師。由此可知,真正有德行、有學問的人,謙虛啊!老師教我要認真發心,讀誦《文鈔》依教奉行,這樣就是印光大師的弟子。
我在各個地方勸導同修們,依《無量壽經》直截穩當作彌陀弟子。會集《無量壽經》的夏蓮居老居士,他要不是阿彌陀佛再來,也必定是觀世音菩薩再來。如果不是佛菩薩再來,這一部經決定不能會集到這樣的完美。我們知道宋朝王龍舒作第一次的會集,魏默深在清朝作第二次的會集,都不圓滿!末法時期確實有會集的必要,所以感動佛菩薩來示現。你們不相信,我相信;相信的就得利益。依照這個本子的教訓,修行往生,瑞相稀有的人,這十幾年來我們看到的很多很多,聽到的就更多了。你不相信,要聽別人的話,那有什麼法子呢?
現在這個時代,民主、自由、開放,誰都不能干涉誰,就看我們與阿彌陀佛緣分的深淺了。我們讀夏老居士的會集本,不必去問夏老居士這個人怎麼樣,用不著。看他會集的本子如法不如法?我們的信心從這個地方建立,不是迷信,不是盲目。我將《無量壽經》五種原譯本,四種會校本,印成一冊,我提了一個書名《淨土五經讀本》;先後大概印了二、三萬冊。諸位同修你自己去看,自己去比較,讓你從這個地方建立堅定的信心。然後你再仔細去觀察,依照本願念佛往生的有幾個人?有什麼樣的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