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唯識與中觀 南懷瑾先生講述

唯識與中觀 南懷瑾先生講述

唯識與中觀(三)

[日期:2016-05-27] 來源:  作者:南懷瑾先生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所以前五識的轉,隨第八阿賴耶識的功能一起轉的。這個道理,所以你們年輕啊,聽了一點點……年輕的同學們提了問題,你們在日記上提,有時候我懶得答了,越是年輕、程度不夠,問題越多。其實啊,給老人家看,這不是問題。像大人提的問題,像我們(就)很願意答了,問題打到中心來了,好辦。不是說你們問題不對;太多太囉嗦!等於一個幼稚園的學生向一個研究所的老教授提的問題,你說怎麼辦呢?只好摸摸他的頭說:孩子啊,你乖,先吃糖,明天告訴你啊!只好如此嘛!怎麼辦呢?不然我一個禮拜看那麼多日記、批那麼多日記,你們有些問題,好幾個卡片、好幾個條子夾在裡頭,讓我坐下來寫文章答覆你,我要寫一個禮拜了,我不是要了老命了!所以你們年輕同學多注意多看看就懂了。

    現在我們簡單答覆我們年紀高一點的道友們的好幾個重要問題。有一位道友提出來:所謂現量,是不是相當於現在心理學所稱的直覺的境界?不是的!現量境——我們常常看到,現在有許多人把西方哲學裡柏格森的「直覺」這個名稱,解釋禪宗的第一步開悟,認為悟道那個就是哲學家柏格森所說的直覺,這是錯誤的。

    那麼同樣的,現量境,條子上寫的這個問題:所謂現量——我們現在講因明、講邏輯了——是不是相當於心理學所稱的直覺?我們先討論這個提出來的問題本身。所以你們學了佛要懂得因明,思辨是非常細膩的。現在我們曉得,講哪一種現量?先要下個範圍。我們要改這個題,這個條子上的問題:「所謂意識現量,是不是相當於心理學所稱的直覺?」那麼答覆還簡單。假使照原來寫的條子所講:「所謂現量,是不是相當於心理學所稱的直覺?」這個問題大了。剛才講過,擴大來說,山河大地一切皆是第八阿賴耶識的現量;那麼,這個就不是心理學所講的直覺了。這個懂了吧?就等於已經答覆了。

    我補充一下,所以叫你們注意《華嚴經》,為什麼說山河大地等等宇宙萬有都是第八阿賴耶識所起的現量、是它的性境呢?好,我告訴你們。你們光看唯識學、《成唯識論》或者看一些……那,你死了!充其量你到了熊十力、歐陽竟無先生這個境界。當然楊仁山先生不走這個路子,他最後還是歸之於淨土,他修持得很高明;那你們完了!所以唯識宗第一本大經《華嚴經》,我提出《華嚴經》你們大概就可以懂了,悟進這個道理。不是禪宗的開悟,道理上悟。《華嚴經》重要的話,很多重要的話:「一切皆從法界流」,一切皆從法界流出來,法界代表自性——自性真如——阿賴耶識的清淨面(庵摩羅識)。「一切皆從法界流,一切還歸於法界」,你就懂了,應該懂了。所以啊,光研究唯識的人,你看唯識學家都拋開了華嚴境界。華嚴境界你就懂了。

    那麼現在我們回轉來,這個條子所提的:大的現量——一切皆從(法界流)——宇宙萬有都是自性的流露、天然的流露,但是可以加個名稱——「如來」真性的流露。是凡夫自性的共業,如來真性的流露。好,這兩句話要命了!現在我做的文章,[錄音中斷]……半天了。這就是要命。所以我不敢用古文寫,我這樣順便就講出來了,用現代話一大堆。我們有些學理高深的道友們已經懂了我這兩句話了。

    所以啊,直覺(心理上的直覺)是第六意識的境界。第六意識的什麼境界呢?你們注意唯識學,你翻開《瑜伽師地論》前五識裡就有:率(suǒ)爾心。率,現在念「率(shuai)」。這個字是破音字,好幾個讀音。兜率(suǒ)天,有人念兜率(lǜ)天,不是兜率(lǜ)天,(而是)兜率(suǒ)天;匯率(lǜ)。這個字好幾個讀音,破音字。

    率爾心,第六意識率爾心,有種的突然而來——這個直覺。乃至一般心理學所講的第六感、靈感,都屬於第六意識的範圍,同第八阿賴耶識的影子都沒有,不相干。所以啊,柏格森所謂的直覺,這是第六意識,唯識裡頭的率爾心而已,這個是直覺。那麼你說它屬不屬於現量呢?當率爾心起的一剎那,不加分別的時候,它也是意識的現量;加分別了,不是現量,那叫分別心了,那叫分別了,意識的分別、分別境界。所以講這個唯識啊,它的邏輯的範圍嚴格得很!要懂了唯識,你的修行的路子不會錯了,你才有資格去學密宗,有資格去學禪宗了。

    直覺是率爾心的一種。啊,這個問題答覆了。還有更好的問題,精彩的都在後面。

    還有,有人提的問題:假使從第八阿賴耶識——就是有一個名詞叫「種子識」——的相分來看,當然就有所謂現量、比量、非量、聖教量等等的名稱,相分——就是現象來講。如果從證分——就是悟道了、證得道,最後一著,這個用禪宗的話,從證分的最後一著來看,就是徹悟了、悟了道了;那麼,無所謂現量、比量、非量、聖教量。那麼,他的問題說,「此種理解」,他說我這種見解——「是否是恰當的?」要我答覆。「祈示」,很客氣呀!祈禱的祈,告示的示。那麼很謙虛的講。

    你所問的問題的習氣、你的問題的習氣、問題本身用的習慣,(是)禪宗的問法的習慣——「最後一著」了不可得,那(麼)一切「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什麼八識!十六識都不管。——這是禪宗的,叫「籠統真如,顢頇佛性」,拿學教理來講。所以學禪宗的人就容易犯這個毛病,「籠統真如,顢頇佛性」,學密宗的大手印的人也有這個毛病,學密宗大手印方面也有這個毛病。這個道理,也就是佛教所謂:「通宗不通教,開口便亂道;通教不通宗,好比獨眼龍。」所以教也通、宗也通,這才叫禪悟。

    (師指點板書:)顢頇,閩南語有哦,廣東話也有哦,這個小孩子亂搞就是顢頇,閩南語台灣話還有保持。所以啊,你要曉得,研究禪宗的語錄,研究詩、研究詞,要通廣東話、要通閩南語,就對了。

    所以你這個問題本身是這樣,「相分」來講的。實際上,我們用正思維,當我們證得大徹大悟就證得菩提;證得菩提,大智慧的成就;大智慧成就了,一念之間,具備萬法。那麼,這個各種相,固然說證到了自己自性的時候,相分依然,能變所變同時俱具在。所以當他要發表(演)講的時候,一樣可以講相分,而他當時的境界裡頭一樣也有相分,何必說相分沒有呢?懂了沒有?這個道理就是如此。再拿禪宗道理明白告訴你:一念之間具備八萬四千法門,難道相分不在八萬四千法門以內嗎?!懂了沒有?好,這是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比較接近一個事實,說:第八阿賴耶識我們生命帶來的種子識裡頭,各種量的呈現、顯現,並不一定要在現在這一生,整個……這個文字我不講了,照你這個文字寫的,恐怕講出來別人也不懂,因為你這個邏輯文字……你的意思就是說:我們生命帶來的有種子——前生帶來的種性;學唯識要知道啊,我們的種性,譬如說天才兒童,不是他父母遺傳,父母遺傳是四個因素裡頭的一個因素;他本身帶來、阿賴耶識前生帶來的種性特別偏向於某一點的,那麼這個種子發生現行。我們這一生所作的行為——現行,變成來生的種子。所以啊,種子起現行,現行生種子。所以三世因果就建立在這個地方。我們「若問前生事,今生受者是」,這一生的感受;若問來生事呢?我來生會變人、變狗呢?還是變貓、變老鼠呢?還是升天呢?還是成佛呢?「今生作者是。」你這一生的行為。這個就是種子識的道理。

    因為這位問的先生也是教授,他曉得這個道理。種子識的現量,我們帶來這一生的生命,不要這一生的現行有了經驗,它的種子識也會呈現。他提出一個事實——也就是每一個人啊,個個都有經驗,個個不敢說。你要知道,研究佛法要破了一切的虛幻的層面,敢說出來。他說譬如青年的時候,男女都有哦,沒有男女講戀愛的經驗,也沒有犯過性犯罪的經驗,不要說沒有男女兩個性關係;也沒有犯過手淫,也沒有遺精。他說,可是當第一次犯遺精做夢的時候,要夢遺,夢到有對象的,有女性的。而這一個女性啊,並不認識;那麼而且這個時候,並沒有後來真正的性行為,好像一接觸一看見了,就有遺精的行為來了,就是第一次的遺精。而且平常在夢中這個女的經常出現,究竟看清楚沒有?沒有看清楚。譬如有一個同學告訴我說:奇怪了!老師,我始終夢中遺精,又不是我的愛人、又不是我的太太,夢得就奇怪,始終是一個穿黃衣服的女的,這個黃衣服的女的只要一看見,我就非遺精了不可了。他說也沒有動慾念啊!(類似的問題)男性女性(都有)。

    還有人夢想第一次性的行為的經驗,在夢裡頭大家有。這就是金聖歎批評的,這種事啊,人人都有,個個不肯說,表面上假裝起來都是道德。如果研究佛法,這個地方就值得研究了。所以人學佛不能偽裝,這就是妄語。偽裝「我沒有!我沒有!」,已經打了(妄語),自己犯了(妄語),心理犯了妄語,對自己犯了妄語,照菩薩戒。不一定給別人知道,你心裡卻知道是假的,叫蓋覆。把自己的心理上下意識的缺點拚命遮住,這個屬於蓋覆。蓋覆的道理:就是犯的錯誤自己遮起來、就把它蓋起來、掩飾起來,這是犯戒的。譬如我們講這種心理行為大家有。

    還有,譬如很多人,假使我在外國我就做了,在外國我就發表;在中國我就不好意思,我也有點蓋覆了。為什麼呢?譬如許多人,夢中的性經驗的對象,這同弗洛伊德所講性心理學,牽涉到弗洛伊德也瞭解到意識的關係啊,但是他不懂第七識、第八識。但是弗洛伊德性心理學,在唯識學中有一部分、很小一部分道理他是對的,並沒有錯。可是他自己沒有進一步啊,所以弗洛伊德最後自己也發瘋了、神經了。他解決不了問題了。如果到東方來,一學佛,他就可以得救了。

    許多人夢遺的對象,夢中性交的對象是父母,差不多這種成分,如果做調查的話佔了十分之六以上的。我所講的,可以說我負責告訴你,經過調查的。因為許多同學碰到了這些問題,他跟我倆談得很坦白。那麼我就告訴他從哪個地方下手修行,把自己這個根本習氣才能夠轉過來。但是這不是習氣的問題,這是前生種子問題。所以這一位先生道友問的,他說這個經驗,是不是我夢中第一次那個異性的對象,是我前生的業果的因緣種性,在種子裡頭?不錯!是這樣。這就是阿賴耶識業果的種子。

    所以佛經上說:「縱使經百劫」,一個人縱使經過一百劫,我們做了的行為、做了的事,「縱使經百劫」,第二句你還記得吧?「業果終不失」,是不是這樣?這是戒律上的偈子。「因緣會遇時」,第三句;「果報還自受」。所以修行人一切起心動念一個行為之重要。縱使經過了一百劫呀,「縱使經百劫,業果終不失」,始終沒有丟掉的,丟不開。你說我證到空了,你以為把業也空了?果報不空啊。「縱使經百劫,業果終不失,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所以有時候你遭遇的因緣,假使你上街,到街上過、到馬路巷子裡過,人家樓上一個洗馬桶的水咚一倒,好,你淋了一身!你說這是什麼因緣呢?為什麼剛剛淋到你呢?「縱使經百劫,業果終不失,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所以有時候,像一個同學告訴我,為什麼我夢中碰到夢遺了的那個異性的對象總是穿一件黃的衣服?我說我告訴你,那個面孔你想看仔細,一定看不仔細。他說:「對了,老師你怎麼知道?我在夢中的時候老師你是不是在神通看到我做夢啊?」呵呵,就是這個道理。

    但是也有人很清明地,夢中這個對象就是看得很清楚,乃至可以跟你倆說話,乃至把你害得病。那麼你迷信啊,以為狐狸精了什麼……你多生累劫以前,你以淫慾的事情害過人家死掉的,現在「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照樣照受不誤。所以夢中的因緣很多都是前生現行種子的。[此時引磬已響過兩分多鐘]這個糟糕了!只答覆了兩個,還有很精彩的問題,還有沒有答覆完的。這樣一來,唯識不能……先答覆問題。先休息一下再說。

    有道友提出來說,第一個問題:「不思善、不思惡,於麼時,」這三句話就是《六祖壇經》上六祖接引惠明的時候,六祖叫惠明不思善、不思惡,「於麼時」,「於麼」就是唐代的術語,客家話裡頭好像有這一句,這個還保存。閩南話有沒有相(似的話?)就是這個時候,「於麼」。「於麼」這一句話,中原、湖北人還有這一句話——「么子」,你來做什麼?有什麼事啊?么子,就是「於麼」這個么子。「於麼時」,這個時候,「那(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這個「那(哪)個」是問號。後來有許多人講禪學的,把「於麼時」、正是這個時候,不思善,「那個」變成肯定語了,他說這個就是本性,完全錯了!這個禪學這樣講很危險了!

    現在這位道友提得很明白,就對了,他說:不思善、不思惡,於麼時——這個時候,是哪一種「量」?是哪一種「境」?是現量呢?還是比量呢?還是非量呢?還是性境呢?還是獨影境、帶質境呢?「不思善、不思惡」是「無記性」呢?還是叫做「無念」呢?這個問題,所以,我告訴我們這個學員部、研究部的同學們,你注意,像提出的這種問題,我答覆起來比較起勁一點了,提的問題也簡單、扼要、明瞭,就要懂得邏輯了。囉囉嗦嗦寫一大堆王大娘的裹腳布,我懶得開水龍管來洗了,裹腳布洗了半天,不知道。

    不思善、不思惡,這個時候,你要曉得,如果有一般人認為這是得道的境界,剛才首先提過,是錯誤的。「不思善、不思惡」,你所問的問題的本身都有,怎麼樣都有呢?當我們不思善不思惡,你就要看自己;有時愣住了,也沒有想好的、也沒有想壞的,這是屬於「無記性」。

    那麼無記性你說是哪一種「量」呢?這就很難講了。怎麼很難講呢?這個拿「三量」來講,意識境界——不思善不思惡是意識停止作用一下;不是「停止作用」,這個話有語病,講唯識講因明就不可以亂下一個名詞了。不思善不思惡,意識暫時,用三個字,唯識的——「流注住」。我們意識之流之流注,像一股流水在流。不思善不思惡,並沒有兩頭切斷,不是「三際托空」;這個時候啊,愣住了的境界是「無記性」。那麼「無記」當然不是意識清明的現量。如果說這是意識糊塗的現量啊,這個現量可以用。但是「現量」幾乎限制在清明。那麼它不是屬於意識的現量。那麼這個時候,不思善不思惡,無記性不是無念,正是有念,這個「念」是什麼?念在無記。

    所以啊,我們宋朝以前,有禪宗的大師到西藏來傳禪宗的佛法。說禪宗以什麼為宗?無念為宗。把六祖的無念拿到了一半。《六祖壇經》自己有解釋,六祖他把這個名詞分開了:「無」是無妄想、沒有一切妄想,「念」是念真如,這個叫無念,《六祖壇經》自己有解釋。那麼一般人把無念當成什麼都不想,不思善不思惡,那很糟!那是無記性。無記性當然不是「性境」。(也)可以說是性境,什麼性境?糊塗的性境,就是糊塗性境,它不能算是「獨影」,它也不能算是「帶質」。

    所以啊,這個無念要注意,所以學佛、一般人的學佛,尤其大家學佛,以為打坐學佛,到達了無念什麼都不知道是入定,很糟糕的!你們許多打坐學外道也好、學佛也好、學密宗也好、學顯教也好,認為什麼都不知道,目的也想達到自己什麼都不知道,沒有感覺、沒有知覺,以為(是)入定——你恰恰到了「無念境」,無念境無記性。你這樣修持來生的果報走入畜生道,資格最高的是變豬,變成動物,吃飽了,頭腦沒得思想。

    不要說這個,我可以告訴你本身的經驗。我曾經修過無念定,修了半年以後,我所有的文字忘記了,拿起筆來不會寫字,一個字也寫不出來。我馬上可以做到。統統丟光了。馬上自己警覺到這不是。所以宗喀巴大師也曉得,所以西藏人大批駁漢人沒有佛法、沒有(真正的佛法,)真正的佛法就在西藏,就是這樣來的。這個無念怎麼是佛法呢?無念是無記性、大昏沉。所以它是這個道理。

    那麼六祖接引惠明禪師呢?看《六祖壇經》你要注意哦,他是一個教育的方法。他(惠明禪師)不是趕六祖嗎?從那個山嶺上大庾嶺,江西朋友有好幾位,蔡生就是江西人,大庾嶺他曉得的,大庾嶺頭翻過去就到廣東了,廣東境界了。爬上那個大庾嶺(氣喘吁吁的),這樣趕上去的。那麼六祖沒有辦法了,已經趕到人,都看到啦。六祖所以把衣缽一丟,扔在那個石頭上,人就躲到草裡頭了。那個惠明法師軍人出身,是個將軍,(實際上什麼軍人出身呢?唐代好幾個軍人出身的。)那麼他出家了以後——他武功很高,所以他就趕到了;那麼,很多的師兄弟還沒有到。結果一看到衣缽啊,他一邊喘氣一邊趕緊搶這個衣缽,衣缽拿不動了。這個裡頭就是問題了,一件衣服一個飯碗,他當過軍人,武功也很高,大庾嶺爬得那麼快上來,一個衣服都拿不動了?難道手麻痺了?怎麼樣都拿不起來,他就叫了,叫六祖,說:能上座呀,我不是為衣缽來的啊!我不是搶衣缽,不是為傳位來的呀!我是為求法來的啊!六祖才鑽出來,「是真的呀?」「真的!」那麼他要傳法。那麼,你想在那個氣喘吁吁的,那個一身汗流,六祖趁這個時候,六祖的禪宗的教育方法來了!

    人疲勞勞累到極點,這個雜念思想自然少了。所以文人不運動,那個思想永遠停不了,腦子越來越靈光,身體越來越差勁,一個個有病,眼睛的近視越來度數越高,就是缺乏運動嘛。他那個運動之下,那個上來,然後叫他,「唔,這個時候,你好好站著!」沒有叫他打坐哦。想像(中)當然是站著,你看那個書上記載。「不思善不思惡」,你什麼都不要想。

    那麼一個那麼講,一個就聽他的樣子,就站在那裡什麼也不想。

    那麼六祖講:「於麼時,」這個時候,問他了:「那(哪)個是你的本來面目?」這個「那(哪)個」是問號,提起來的參究、思維。(善惡)也不想,什麼都不想,不想的時候,哪個是你的本來面目?雖然不思善不思惡,你知道自己不思的靈知之性還在啊!所以這個時候他「啊!」悟道了。

    不是說「不思善不思惡」就是禪哪!大錯而且特錯啊!那個是豬禪。拿閩南話叫「嘀嗊禪」,那還叫禪啊?!

    所以啊,不思善不思惡……再進一步說,真達到無念境界,不是不思善不思惡。所謂禪宗的語錄上經常有:「善惡路頭相次絕」,這就對了。很多祖師講,「相次絕」。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路頭」,兩條路、兩頭的路。相對的,相次的;絕。那麼當中間的空靈、自性靈明現出來了。所以要注意哦!

    所謂不思善不思惡,唯識教了你,研究《成唯識論》的(知道),無想定就會做到這樣。無想定不是正定——外道定,沒有悟道的。所以無念、無想,特別注意。所以你看,通宗不通教,很嚴重。佛法教你三十七菩提道品,(從)四念處開始。四念處,「念」是中國的翻譯,所以念佛也是念。這個念實際上代表了什麼?你研究了唯識,念就是代表了心量,整個的心量的統稱,心的量。這個叫做念。第一條我想答到這裡差不多了,你們大概瞭解了。

    第二條,(師指字條:以後啊,這個原子筆要鮮明一點哦!老眼昏花,太淡了,尤其不帶眼鏡的,看起來……)第二個問題:「真帶質境」與「性境」,那麼怎麼樣分別、區分?

    好,「真帶質境」與「性境」,這兩個唯識學的名詞,都是前五識、第六識、第七識撇開,對於第八阿賴耶識來講的。第八阿賴耶識「真帶質」。

    所謂帶質,有兩種:真帶質、假帶質。

    假帶質上次給大家講過。譬如我們黑夜走路,看到茶几當成狗,看到樹影當成鬼,這是假帶質。什麼鬼影幢幢——沒有鬼影幢幢。你學了唯識學以後你不會怕鬼了,什麼鬼影幢幢?深山隘路裡頭沒有什麼鬼影的,也沒有什麼鬼聲。眾生的生命到了夜裡出來活動的生命比我們人類不曉得多幾千倍,昆蟲細菌很多都喜歡夜裡那個黑光的。所以我們看到那些影子啊,都是那些東西。那麼加上我們意識,「哎喲,有鬼!」它變成鬼了。沒有鬼,是你意識境界變成鬼了,這是假帶質。

    真帶質可以說這個山河大地、我們這個肉體是第八阿賴耶識種子變來的、業報變來的,這個就是真帶質;帶這個肉體過來,業報變出來。所以真帶質啊,是第八阿賴耶識的性境。所以帶質,帶第八阿賴耶識的本質來的;不是完全是帶物質的解釋哦,千萬不要用「帶到物質來的」這個解釋這個文字哦!帶第八阿賴耶識的本質來的,叫真帶質。那麼你可以解釋,我們物質世界、物理世界乃至這個肉體也是第八阿賴耶識業力種子變現的,所以它也可以說是帶物質來的。這樣加註解可以,不加註解這就在因明上邏輯上不許可,含糊了,這個注意啊。

    那麼真帶質與性境(有)什麼區分呢?性境,等於說——我們借用一個名詞,借用啊,這個名詞不對的——「直覺」的呈現,這個是性境。這個性境就是說「能」變的本性,能變這個功能變出來的是性境。真帶質啊,是「所」變出來的,帶阿賴耶識本質的道理。能、所的差別

    搞清楚了吧?不曉得我講得清楚了沒有?我這個嘴巴很笨,辯才有礙,呵,所以表達不高明。你聽不聽得懂不是你們的錯,是我講得不好。不過你們也要努力一點,努力一點、慧力高一點,我講得不好你也會懂了,慧力差一點就很難懂。

    第三個問題:觀中——在觀想的時候所現的境界,這一生從來也沒有經過過的,有時候呈現了,這是現量還是非量?是性境還是獨影意識境呢?

    觀想境界,你正在打坐,如果你不帶觀想,打坐裡頭看到什麼東西,這個兩種;現在我給你們講證成道理了,不是觀待道理了。照唯識的道理,我們曉得定中所呈現的境界是獨影境。因為獨影境三種情況之下出現:心理錯亂、神經病的時候出現;夢中出現;定中出現。這個是獨影境,不是性境。從來沒有經驗過的境界,沒有見過的人,在打坐的時候出現,這是什麼呢?——阿賴耶識的種子的爆發。也可以說,這個裡頭有差別,我剛才限制是在定中,不是觀想中;定中所呈現的境界、打坐裡頭的境界,等於夢中的境界差不多同一道理,你從來沒有經驗過的出現了,這個人看過了。

    譬如我告訴(你們)我的經驗,像我年輕的時候,我沒有見過的人、我沒有經過的地方,我早就經過了,因為夢中我都看過了。所以我十幾歲出門,坐車坐到前面,哎,我說那個地方轉彎了,轉彎了有一條橋,因為我夢中來過。所以我到了峨嵋山去閉關,那個廟子還沒有到,等於這個廟子還在台大那一邊,我已經到這裡了;爬上山,一看到一個小土地廟,嘿,我說我知道了,前面是什麼、什麼、什麼……到了廟子給當家的講,我說這一邊你們左邊這裡是山坡,那一邊下去是懸崖,還有條小路。那個當家說,你怎麼知道?我說你不管,有沒有條小路?他說你怎麼知道?我說師父你不管嘛,你告訴我有沒有這條路?他說這條路我們封鎖了一百多年了,從來沒有……是停掉的,木欄杆釘掉的,你怎麼知道?我說是這樣啊,那我是幻想出來的嘛!我故意跟他講。——我夢中來過。

    所以後來我叫他把木欄杆打開了,那條路我還自己下去走走。走到某一個山峰,我常常躺在那裡玩,那很舒服。一條小路下去,兩邊都是懸崖,路是這樣,掉下去沒有命。可是腳踏在那個路上啊,那之舒服啊!走在沙發的床上面一樣。幾百年來那個樹葉子、草爛了的,爛下來,就是沙發棉花,嘿,一腳踏下,軟的、而且香的,路上是香的。很多的花香都埋在裡頭。然後過了這條路有個山峰的頂,下面尖的、上面一個蓮花一樣,人坐在上面、躺在上面,哎呀!大概天人看得見我啊,鬼是看不見我。那舒服得很!脫掉曬太陽,我把自己脫得光光的,那個時候什麼都不怕,四顧無人,除了空中的飛鳥,或者天人從上面過才看得見。

    比方,像這種境界——阿賴耶識種子的呈現。

    由這個題目連帶講到「夢」。所以夢分五種,一種是「病夢」,生病所做的夢。譬如說,我們夢到給鬼壓到了,給人趕了,後來跑不動了——腸胃不好,或者有風濕、關節發炎,就會發生這個夢。譬如身上水多了、水大重了,覺得漲大水;某個地方發炎,覺得起火了;這個是病夢。一種是「想夢」,「日有所思」,白天想多了,「夜有所夢」,兩種作用。一種是「思夢」(憶夢),思夢啊,你覺得沒有想,對某一件事情你愛好得太厲害,比方說想錢,表面上不要錢,心裡非常想錢,呈現錢財的夢。還有一種呢,「曾更夢」,你看每一個人幾乎做的夢,你所看的東西、所經歷過的東西,沒有一樣你不知道的,都知道,你第六意識都有的。你總沒有夢見一個東西,頭是長在腳上的、手是長在頭頂上的,你們看到過沒有?那個名字叫「憨不楞登」,你這個夢你絕對沒有做過,因為你這個意識裡頭沒有這個東西嘛!所以夢多半都是「曾更」——曾經的經驗來的,離不開意識的經驗。

    但是不然,有一種是阿賴耶識種子爆發的——「引起夢」。就像我年輕時候的經驗。未來的事情、未來的人還沒有見過,哎,看到這個人,我心裡曉得了——哦!這個人見過的。哪裡見過的?一邊跟他談話一邊在想,「哦!夢中見過。」所以這個人好與壞,對我怎麼樣我都曉得了。那麼這個是引起夢。就是我們本性裡頭能知過去、能知未來的作用;這個本性的功能,阿賴耶識種子功能包括過去、現在、未來。所以,定中的境界有許多是這個東西來的。

    但是你注意哦,有許多定中的境界——剛才講了夢你就懂了——有時候境界的呈現,不是阿賴耶識種子,也不是獨影意識,是你生理上的刺激變化來的,有病;同第六意識、獨影意識上反映出來的,兩個東西配合。譬如眼睛在定中容易看到東西,是你氣脈通過這一部分(師比劃指點),學過生理都知道;我們這裡有幾位大醫生博士、西醫,蔡登仁蔡博士,大醫生,所以我要請他來上課的。氣脈通過了這一……[錄音中斷]……夢中,夢境界,夢中獨影意識作用。至於夢,為什麼變成夢?那是另外一個邏輯,再說。也是個問題啊!夢分好多種。那是獨影意識的作用,這個夢,獨影意識在夢中呈現。

    還有呢,神經病、精神病的人,他說看到東西啊,看到什麼、聽到……真的!不是假的,他的獨影意識起作用。他的明瞭意識、分別意識壞了。好的思想意識不堅強了,被獨影意識所支配。所以獨影意識就看到,「哎,有一個人跟我講話」——真的!他的真的。所以我常說,到神經病院看病人,很多病人,你去看,到台大,哎喲好多呀,一進去都關著,我站在那裡以後,我馬上感覺到:究竟我是神經還是他是神經?搞不清了。因為那麼多的神經看我這樣一個人:這個傢伙是神經!實在不正常——一個邏輯上講。在我們認為他是神經,很難分辨。你要懂得這個道理。本來世界上人誰是神經誰不是神經,是很難講!

    獨影意識兩個地方(出現),夢中出現;第三種,入定的時候出現。嘿,所以你們有時候打坐看到什麼,「哦!天眼通天耳通」——通你的鬼呀!那是通的弟弟、神通弟弟,叫神經。實際上(是)那個獨影意識出現。

    但是那個獨影意識你說有沒有靈感作用?那又是一個問題了。真正學佛,問的範圍要搞清楚。我並沒有告訴你獨影意識是不對的,對與不對我沒有下結論,懂了吧?聽唯識要處處用邏輯哦!而且你不能夠把我的話也不能隨便下一個結論。你們常常聽了別人的話、看了佛經聽了我的話,常常我經常(生)氣、你們同學們(常亂講:)「哎老師這麼說的!」我說我幾時說過啊?!我講一句話,你們自己去下註解,然後認為就是我說的,結果倒霉的是我!傳錯了就說南老師那麼說——我沒那麼說啊!你沒有通邏輯頭腦,聽不清楚。所以我常常說有些同學問我問題,當我很難答覆你,不願意同意你,又不願意跟你面子過不去的時候,我就說:好嘛好嘛,再說再說。有很多同學跑回去,老師說好嘛好嘛,已經答應了。我幾時說答應?後面還有個再說再說哎!再說,不是說(同意你)——你現在不要給我講,慢慢來啦!「好嘛好嘛」是客氣話哦,不是說「對了對了、可以可以」呀!這就是邏輯頭腦問題。

    那麼,獨影意思懂了,獨影境。

    還有個叫「帶質境」。什麼是帶質境?帶質境分兩種,有「真帶質」與「假帶質」。真帶質是什麼呢?

    依第八阿賴耶識,整個的山河大地、我們這個身體、宇宙萬有的——真帶質。

    什麼是真帶質?我們這個生命怎麼來的?因為依業的果報,業力所生,帶了我們四大這個身體。這是真帶質。

    所以你說我這個身體生來怎麼這麼多病?我的腦筋怎麼那麼笨?你既然學佛,你要追究三世因果,你前生不肯去用心、不肯去參究。或者現在遲鈍一點,慢慢開發了就懂了嘛!這是帶質來的。所以每個業果不同,所帶的四大的質就不同。

    第八阿賴耶識山河大地,像我們眾生的共業,這個世界(是)我們的阿賴耶識的共業所形成的,是我們的真帶質。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同等願力、同等修持的造成了西方極樂世界。藥師如來的世界是藥師佛的那一種同等願力、同等的行願所造成的那個共業的世界。這些就是真帶質。

    真帶質,阿賴耶識作用、種子,種子造成了那個現行,種子造現行。要注意哦!這個名詞:種子造這個現行,現在的現象、這個行為。

    所以我們人生的個性、一切的遭遇,那麼種子變成現行這個業報。現在這一生的作為,帶給來生的現行、變未來的種子。所以種子變現行,現行變種子。

    還有個假帶質是個什麼?意識境界,帶質。唯識上講——意識境界。譬如我們走夜路,或者黑暗的地方,如果黑暗的地方我們擺一個擴音器在這裡,假使進來是黑的,我們突然一進來,不知道這個地方的環境,一看不得了!那個檯子上有個菩薩的手、有個魔鬼的手,唉喲抓我!——這個幻境。就是說,獨影境、非量的境界就出來了。這種獨影、非量的境界、這種非量的境界出來了——假帶質來的。把茶几看成老虎。

    就是我也經常講我有個親身經歷的故事。我以前(民國)三十九年在基隆住,有一天夜裡——那個時候建築都不是這樣,有兩個熱水瓶擺在那兒。我一個小老弟給我當會計主任的,跟著我,兩個床睡覺。那個時候的床是隨便一個木床竹床,都搖動的——睡到半夜,我正在打坐完了躺下去睡——哎喲,我怎麼聽到他的床「嘎嘎嘎……」很有規律的「噠噠噠……」我聽一下,幹什麼呢?我越聽越不對,我就叫他:「喂!某人!」燈都關了,黑的。我聽他牙齒都在戰抖,我想不得了了,這不要得了什麼急病吧?!我拚命叫某人某人,他說:「哦!哦!」我問什麼事?他說「有鬼啊!有鬼啊!」我問鬼在那裡呀?壓到你了?「沒有啊,你看哪,你看……鬼在叫啊!」我說哪裡呀?我一聽,哦,是有個鬼叫,噓噓噓——絲絲絲——,是很嚇人。我聽了半天——我平生有個願望,我說有鬼你就要給我看看哪!我想這一下好,有機會看到了!聽了半天——鬼在哪個方向?格老子非把他抓住不可!

    後來啊,我終於聽曉得了這個鬼在哪裡,我「啪嗒」一下把燈打開,我說:我來,抓到鬼,給你看!燈一開,他還在抖啊。好在看我燈亮了,「你張開眼睛看看!」還在抖,哦,一身被都濕了!我說鬼被我抓到了,不要怕。鬼在哪裡呀?在這兒!熱水瓶沒有蓋緊,水燒開了,那個「噓噓噓……絲絲絲……」就把他嚇得啊!(眾笑)

    我說鬼在這裡,你聽,這不是鬼嗎?!他說:「啊!這樣的啊!」我說還那樣的啊!我說你這個年輕人一點出息都沒有!現在讓鬼不要叫,把熱水瓶一蓋好了嘛!這種情形叫「假帶質」,懂了吧?

    譬如我們有時候做夢,突然夢到一個人;或者一個東西掉到地下,你夢到打一個雷——這就叫假帶質。

    給過去的講唯識的先生們講,夢是獨影境,不能說是帶質境。過去有一次我講這個道理,有一位學佛的老居士就偷偷來跟我講:「哎,先生啊!你那個恐怕有問題的啊?」我說怎麼呢?「根據唯識的道理啊,這個這個……夢境只能說是獨影境啊,不能說是帶質境啊!你講夢境也是帶質境,恐怕你是講錯了吧?」我當場不好意思,他好像給我留面子,我說「是是是!」因為他是老前輩嘛,我說「謝謝!謝謝!」但是我也只講是是,我也沒有答覆他我錯、你錯。因為老前輩了、幾十歲了,懶得跟他倆講。講的有道理,一般唯識就是那麼呆板,他沒有參通,就是說整個的《瑜伽師地論》沒有研究完,通不了。

    夢境,大部分夢是獨影境,有些夢是帶質境,不一定。所以有時候做夢眼睛動啊,硬是眼神經、眼識、眼根已經有一點醒了,滴溜溜在轉;那個轉、眼睛沒有完全張開,但是眼睛開了一點縫,已經看到某一個東西有一點影子;那麼,配合意識的獨影境形成,是其一。第二,有些病,譬如說人生有一種病:夜遊症、夢遊症,夢遊症的人,夜裡睡著了他還會起來做事哦。乃至夢遊症嚴重的還會起來開車子的,自己可以把汽車打開,還到外面兜風一圈,回來以後車子停在車庫,然後關門還在睡覺,第二天早上他自己不知道——這種屬於夢遊症。夢遊症的人更是屬於帶質境的非量境界,因為他不是比量,(是)非量境界,帶質境;可是他也是獨影境,有些是屬於獨影境。因為他在夢中有個幻想,另外一個幻想。

    可是為什麼他一醒來就忘了呢?所以要曉得,每一個人,沒有人沒有夢,人人都有夢,因為幾乎你醒起來以後你已經忘記了。所以修行修得好的,醒夢一如,那不是帶質境、也不是獨影境,第六意識現量境永遠清明、明瞭。那麼自己在夢中能夠作主,作主的成分看多少,這個裡頭有差別了。這所謂三境。現在瞭解了玄奘法師《八識規矩頌》前五識是性境。

    那麼我們嚴重來講,前五識也是阿賴耶識共業所形成的獨影境啊!現在我說我的唯識。要證之於彌勒菩薩,唯識是彌勒菩薩傳的,要他自己作證明去。何以故呢?娑婆世界形成的現象同他方世界、每個星球不同,共業不同;每個獨影構成業力不同,帶質不同。拿阿賴耶識講的,拿阿賴耶識說來的道理。

    所以啊,我們要把,唯識因為共業所生、或者是所生的別業與共業不同,帶質不同;別業的不同,獨影同帶質不同,那是意識的業力的結果。阿賴耶識種子所形成的共業,這個帶質境、獨影境不同,所以形成各個世界的業報不同,現狀不同。這個是我們特別要瞭解的,要注意。

    所以三境、三量。

    現在我們再看第一句,前五識屬於性境,不屬於帶質境,也不屬於獨影境,嚴格的分別啊!所以因此,我們上座打坐的人不管你修哪一宗派,甚至於一定,意識只要不加分別,你本來就清淨嘛,又何必另外去求個清淨呢?性境現前了嘛!這懂了吧?

    那麼你自己在這個前五識、前五根擺好的時候,偏要自己求一個清淨境界——你第六意識破壞了前面的性境的清淨了。所以般若告訴你「不增不減」。一般人用功啊,不是走「增」的路線,就是走「減」的路線。「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懂。性境現前,你為什麼不知呢?——(因為)你理不通。

    所以前五識是性境,前五識也就是現量,阿賴耶識現量。所以前五識聲、色,我們這個六根——六根六塵不惡啊!「還同本覺」,它有什麼錯啊?你硬要把它拋了,厭棄它那麼痛苦幹什麼啊?!這不是凡夫自造愚蠢嘛!當然它也並不是值得你非常酷愛非常寶貴。酷愛與寶貴那是意境的差別念;不要加意境。

    「性境現量通三性」,三性,我們翻開後面的表,哪三性?三性有兩個東西,普通所講的三性:善、惡、無記——三性。(怕有些新的同學不知道,有個別人不知道,要寫一寫給他們看。)這叫三性。唯識還有個名詞也叫三性,可以加這個(無)——三無性,那個再說。所以學了唯識更要知道,我們講轉識成智啊,拿儒家的道理來講就是「去惡為善」。所以真正的佛法就是八個字,沒有什麼,你不要認為打坐啊、神通啊——「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轉惡為善」,就是佛境界。

    不過善惡的兩個相對中間,中間還有個路線的——無記。無記等於是中性。我們這個人性——這個人性不是講本性啊!阿賴耶識後天的人性染污以後,我們這個思想心理不屬於善的、就屬於惡的,善惡兩個性。

    昨天我在下面聽我們顯明老法師講《法華經》,很大膽的告訴大家一句話,《法華經》的道理,他說一切佛還有惡法。不要搞錯了,認為一切佛沒有惡;也有惡。我在下面聽著,哦,好!這位師兄不錯,很大膽的;也是真正佛法,並不是大膽,是天台宗的道理。不然的話,佛的種性就不具足一切;具足一切——具足一切善,也具足一切惡。[引磬響]

    但是,成了佛的人,純善無惡;唸唸惡起來他就轉了,轉成善的一面。等於善惡是陰陽面,他陰面一轉了,他就翻過來是陽面了。凡夫是翻不過來。但是有三面,有個中性的一面,陰陽兩界中間是無記。

    無記我們很多哦!常常有時候我們思想停留住,腦子愣住了,發愣了、發呆了,看花也好、讀書也好,你們讀書經常你看,讀了半天看不進去,就是這麼……尤其年輕人看書,所以記憶力沒有,記憶力不好,書也看不進去。你們年輕讀書,都造的無記業太多,腦子昏的,真的哦!畜生道、豬、牛就是無記多,無記生昏沉,昏昧狀況。所以我們記憶力不夠,容易失念等等。所以失念也是過錯,是無記業。因此大家不要搞錯了,以為打坐啊、學佛啊、求空啊,你拚命求空,你修的是無記啊!無記不得了的啊!所以諸佛菩薩慈悲,尤其是彌勒菩薩吩咐無著菩薩著《瑜伽師地論》,把這個修持道理非常清楚地分析告訴你。往往把無記的這個境界當作入定,很多很多不計其數的人這樣下去,很嚴重的!

    佛者覺也,是覺性清明啊!不是無記啊!呆住了、停留不起念頭,正在無記中啊!要注意啊!

    但是修持的境界、經過呢,有時候必然要想讓它有這樣一個經過,不經過這個又不行,理由很多。所以說,真正的修持要依師而修。當然要找個明師,但是我們的明師只有一個人——釋迦牟尼佛,可惜他老人家過去了。我們現在只好照他的遺教來修啊,所以否則是非常危險的!所以修行一步之差,一個見解之差,就造無窮的業果。見解上的差別就造無窮的業果。這個道理哦。

    我們今天,(下課引磬)敲了?我無記!(一笑)

    ……《華嚴經》,不敢接觸了。現在我們重點還是歸到《華嚴經》來。至於十三部大論,譬如說我們這一次要講的《成唯識論》。真正的唯識一部大論,包括一切經最重要的《瑜伽師地論》,因為大家對這些經論自己沒有下過功夫。

    我們現在目前大家所看到的是,這個幾十年,可以說是一百年來,滿清末年到民國以來這七十年代當中的,差不多有九十年、一百年當中,楊仁山居士之後,這一般唯識的著作;尤其現在人看唯識著作很嚴重,還有日本的唯識著作更嚴重,問題更多,你們特別注意哦!這不是對日本人有一種片面的反感,不是這個意思——學術就是學術。楊仁山居士的下面大弟子,唯識學兩位大師,他的弟子,梁啟超還等於是他後輩的後輩了,梁啟超還跟過歐陽竟無先生師友之間。所以他兩位唯識的大弟子,所謂:南歐、北韓。南面是歐陽竟無先生,北方就是我們劉教授劉老師劉世綸老師的父執,就是她父親的把兄弟韓清淨,這位大師。所謂南歐北韓。跟著下來,歐陽竟無居士之下,比較專門研究唯識的王恩洋;熊十力還是其次的。那麼這以後啊,越來越不同了。熊十力已經是對於唯識論,自己又轉到儒家研究易經,把易經跟唯識兩個配起來,所以著《新唯識論》,那麼後來很多人駁他不對……這個中間很麻煩,我們暫時不去討論它。那麼對與不對?當然不太對。——不是「不太對」,是客氣話——不對。那麼他等於說犯了一個錯誤,易經也沒有搞通,唯識也沒有搞通。

    但是你看熊十力的文章很難看,因為文字大家覺得寫得看不懂;越看不懂啊,越高了!學問就是這樣,寫的書給人家看不懂文字啊,就高了。等於馬克思寫的《資本論》,大家越研究越不懂,那個文字的彆扭!就是他本國人都看不懂。熊十力先生這個文字——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學的文字——連歐陽竟無先生都有這一點點的文學上的毛病——學的是《瑜伽師地論》玄奘法師的翻譯體的文章。玄奘法師翻譯的……玄奘法師兩性化,佛學、佛法都很高明;文學並不高明,翻譯的東西很差勁。所以《瑜伽師地論》我們讀不懂,除了唯識學的本身實在很艱難以外,玄奘法師要負責任,那個文字翻得——很老實,就等於現在人翻譯一樣,很老實。「吃飽了沒有,你?」「吃飽了,我。」——等於這樣翻譯。我們中國人講「你吃飽了沒有?」我們答覆的話:「我吃飽了」。照外國文翻譯就是「吃飽了沒有,你?」「已經吃飽了,我。」就是這樣翻譯的。唉,這個翻譯要命!

    所以你看玄奘法師的傳記,他想把佛經翻譯照什麼路線呢?照鳩摩羅什法師的路線翻。譬如說《大般若經》六百卷,嗨呀!我們當年看大字的佛經,堆積了好幾個書櫃,結果我看了幾十卷以後,以後就是翻就是了,就是翻過去了,六百卷很快看完。它是個什麼道理呢?

    翻譯的東西三個重點:信、達、雅。要很老實、很信實、不能夠變了樣的。這個英文翻中文、中文翻英文,要很信實、忠實地翻譯。但是要把道理說清楚啊!外文跟中文兩個倒裝的啊!要通達,兩方面,換句話說,達還包括你中文好、還要梵文好;不是「好」,要「達」——很高手的,兩方面的文字都很高手。然後翻譯的文章要雅致,文學要高。鳩摩羅什翻的《金剛經》、《維摩詰經》,那沒有話講,那個文字多美呀!可玄奘法師不行啊!

    所以啊,譬如說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心經》,兩百六十個字,把頭、尾、敘言,不重要的拿掉了,它中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四句話,下面還有四個:「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同這個道理一樣。就完了嘛!如果要「信」的話,要翻譯怎麼翻譯呀?——「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不異空,空不異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識不異空,空不異識;識即是空,空即是識……」反正啊,一大堆!那麼玄奘法師翻譯,他本來想走這個路子,「亦復如是」,就過了。正想那麼做,夜裡做個夢,很糟糕!不敢了,呵,白天起來還是照翻。所以啊,「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後面啊,六根六塵十八界,給它翻完了頭已經看得呀斗一樣大了!這是翻《般若經》。

    所以六百卷《般若》濃縮了。所以在玄奘法師以前,古人翻譯的《般若經》重點的《放光般若》,比他翻譯得好,意義到達了。但是「信」呢?忠實呢?這是要玄奘法師的翻譯。

    要理解、合於中國人、很快地透過中國人的思維的法則,很容易接受這個高深的道理而悟進去的——鳩摩羅什法師的翻譯。那玄奘法師翻譯的《瑜伽師地論》這些都是那麼彆扭,所以看哪,很吃力!這一很吃力,好,後來他們學這個文字,好了,糟糕了!所以到了歐陽竟無先生寫的文字已經很艱辛了;再到了熊十力手裡啊,那不是十個力量做得到,要一百力來讀他的文章了!在我們看看呢,先看他的文章,就笑了——何必如此呢!

    所以我常說,告訴你們大家寫文章要注意,我們尤其寫傳世的文章,像佛學的文章,我們的目的是拿佛教的名詞度人,使人家看得懂。所以我們常常寫了東西,我有時候寫東西,你看,這些同學們都改過我的東西;高中程度的,都改過我的東西。為什麼?哎,我說你都看不懂,我這個寫出來幹什麼呢?!我目的要你們懂撒!你儘管改;改了不對,我又改回來;對了,就照你辦。這個東西不是說寫一篇《滕王閣序》啊,給人家搖頭擺尾去念;你要玩那一套文字我們也會玩,那個是獨自欣賞的呀!尤其是現在變成王大娘裹腳布,可以擺到故宮博物院的,有什麼用啊?!我們的文字寫出來就是說,要普及,人人(都看得懂。)但是也不想寫得太白話;太白話,過了幾十年又沒有用了,變古文了。這一段話插進來耽誤了很多時間,就是說翻譯的名詞,所以唯識學難研究。

    那麼我們現在的觀念,一般,在近代一百年中間,乃至最近的這些唯識的文章都看,越搞越不是唯識學了,這很嚴重!因此唯識拿來做功夫是毫無道理。你要曉得,彌勒菩薩叫無著菩薩記錄,講出來幾部大論,一部是《瑜伽師地論》,告訴我們怎麼樣作功夫成佛的,怎麼樣修道、成佛;另外一部是《現觀莊嚴論》,中文沒有翻譯,藏文有翻譯。所以到民國以來,太虛法師的弟子……像太虛法師也是楊仁山先生的學生。所以楊仁山居士對於近代以來的佛教那影響之大,無與倫比;這些大法師們都出自他門下。

    我剛才講到著作方面,你們千萬注意,現在我們這個問題不想扯開了,所以我剛才腦子想停留一下,不要拉長了。

    現在,我們把這三個觀念搞清楚。三量,是在唯識的基本的道理上,依因明而建立的。因明就是佛法的邏輯,就是在世界上——這個裡頭有個道理,講邏輯學的人素來有個辯論:站在東方學者,不只中國,包括中國、印度、日本乃至中東一代學者,認為西方哲學家之所以有邏輯,(是)受佛學裡頭、受印度因明的影響,而慢慢有了西方文化裡頭的邏輯學的產生;站在西方文化立場的人,認為佛法裡頭的因明學,是受了希臘邏輯、辨證這些道理的影響,而產生因明的。這個東西文化的論辯我們不參與,太麻煩了。

    不過,因明是非常久遠的東西。像我個人的觀念,認為西方的邏輯是受因明的影響,可以拿出很多的證據來;但是不去討論它,太學術化了。

    因明,所以學佛的人,菩薩要通「五明」。「內明」是得道,「因明」就是通邏輯。拿現在來講,因明就是:一個學佛的人,第一內在要得道;外面的學問,因明——就是邏輯哲學、宗教哲學,一切等等都包括在因明裡——辨證、思辨清楚。所以因明的道理,我們講有三支因明、五支因明,學唯識都要瞭解的。譬如說佛經裡頭,你們講看大藏經,大藏經原始的翻譯,有一本論:《因明入正理論》,陳那菩薩作的。(註:查了一下資料,發現陳那菩薩所造的是《因明正理門論》,而《因明入正理論》乃其弟子商羯羅主菩薩造,是介紹陳那菩薩論理學的書籍,是一本言簡意賅的入門書。)幾乎你很難看得懂,翻譯的文字也很困難。

    這個因明裡頭,講的道理有三個東西:宗、因、喻。宗——宗旨,因——不是原因,引申理由,有演繹的因、有歸納的因。

    這個「宗」字,譬如說——因明我們大概講一下,舉一下(例子)。

    聲是無常的,這是「宗」。聲音是無常的,不是永恆存在的。我們人講話的聲音、耳朵裡聽到聲音,它是無常的,立刻變去了。「因」,因緣和合,它是空響的。講出的話,人為什麼會(講話呢?)有喉嚨、聲帶、嘴唇、牙齒、舌頭,種種的關係,意念一動,促成了這個生理,乃至腦神經的思維,那麼多的因素構成了聲音。這個聲音是因緣參合攏來而發出來偶然的、暫時的、表達性的作用;因此,用過了便空,所以它是無常。聲音的宗、因。

    「喻」,聲音像什麼?就像人兩個掌拍一樣,像水流、像風聲,一切皆是無常。宇宙間一切音聲皆是無常。那水流、拍掌、呼響,這個作比喻。所以「宗因喻」,喻就是比喻。有時候一個道理,我們用道理講不清楚,用一個比喻就說清楚了。那比喻的方法就很多了,到了中國禪宗有歇後語,有藏頭語。譬如說我們大家講,「唉,怎麼樣,你最近好不好哇?」中國人講老話,「外甥打燈籠——照舊(舅)」,照著娘舅。這還不說。嗯,你這個事不要說了,「和尚不吃葷」——知道了,嘿嘿,大家一笑——「肚子裡有數(素)」。就是這個意思。那麼這個也是「喻」的道理。有時候理講不清楚,反是用比喻呢就清楚了。這也是因明的道理。

    所以三量的東西,開初的重點,擺著因明的道理;換句話說,三量的東西,在唯識的觀待道理上比證成道理更重要。三量的東西,偏於講意識境界的東西,尤其是第六意識境界,第六意識清淨的現量。清淨面的現量,所謂意識不起分別,意識清淨面的現量,這是我給它加的啊——「清淨面」,加了三個字——這個是現量。

    我們一切思維分別,能夠講話、能夠思想、能夠感覺的,這些意識都是比量來的,比較性的,因為比量是因緣所生,就是各種因緣所生。

    譬如我們的思想,中國人的思想跟外國人的思想習慣性的,同一個東西,思想觀念兩樣。為什麼兩樣?第六意識作用是一樣,為什麼中國人、外國人兩樣?譬如說我們學英文,中國人學不好,因為我們大家學英文,腦子裡肚子裡講話、思想是用中國話來講,等於上海當年「洋涇濱」的英文一樣,點頭「Yes」搖頭「No」,因為大家是想表達出來,拉車子的就講了,點頭「Yes」搖頭「No」,知道了就好了;腦子裡頭、心裡頭講的是中國話,嘴裡頭要說的是英文。它兩個比量搞出來,很麻煩了。等於外國人說中國話講不好的也是一樣。所以說學外文有個原則,你的思想裡頭、心裡頭講的話、意識講的話都是那個作用,那就很容易學得好了。所以現在有種語文訓練走禪定的路線。開始是蘇聯發明的,現在美國國防部大家都很流行了,三個月可以把一個人訓練成功,通外文。那是用什麼方法?打坐的方法。盡量把你的思想、平常的思想習慣一概叫你空空空……拿掉了,等於白紙一張,沒有思想了。然後教你語文哇哇哇哇,你思想只能在這個東西,一下就會了,逼得就會了。這個方法我一講已經十幾年,十幾年前他們告訴我,蘇聯有這個方法訓練人,後來我告訴一個美國的朋友、將領,我說你們國防部不曉得去偷啊?哎,這個東西……後來他們告訴我已經弄到了,他說就是打坐這個辦法,就是學禪的辦法。哦!我說對,這個辦法很快的。腦子空白了嘛,新的(就能)接受。做任何學問皆是如此!

    所以說三量是這樣來的。至於非量呢?就是亂七八糟的思想,不合於因明的原則。但是,也不限制於用因明。所以這個我們曉得,擴大一點,這個現量境界,你譬如說講前五識的現量,性境它屬於現量,通三性,這個三性(是)講善、惡、無記。人性分三種,我們講的注意哦!講人性究竟是善的惡的啊?這就是佛家的哲學最高明了。我們普通東西方的辯論人性,總之兩面在辯——陰、陽,不是善一面、就是惡的,不是好就是壞。佛學是三個,有中性的——不能叫它中性,這是勉強講——無記性,屬於非善非惡,不善不惡的。

    我們於人性中間,有時譬如說,現在我們注意啊,一般人做錯了一件事或做對了一件事——我這個是下意識的,是沒有意識做的。——不然!這還是意識境界,這屬於意識無記性的範圍,不是「下意識」。下意識是借用西方心理學講的;它還是屬於無記性的。

    所以啊,我們曉得,再擴大來講呢,現在我們的觀念,所謂有同學懷疑說:老師大概講錯了。沒有錯。整個的宇宙、一切萬有都是阿賴耶識的現量,都是它的現量。何以見得?

    (你們還早,有幾個年輕學生聽了,在這裡……,慢慢看唯識的書,不要在早期來問我。早期問我,我怎麼辦呢?把後面的書都要搬到你肚子裡去。啊,做學問不要著急。你其他的書還沒有搞好呢!慢慢來,後來就會講到的。這就是告訴你們思想的方法,你把《八識規矩頌》讀完了,大概也可以知道一點。)

    不是我上次特別提起你告訴你,第八阿賴耶識它呈現什麼呢?根身器——都是它變的。生命作主——「去後來先作主公」也是它。那麼山河大地「器世界」,佛學講器世界就是我們講的物質世界,就是這個宇宙,都是它變化出來的——第八阿賴耶識。那麼「器世界」裡頭是具備了宇宙萬有,萬有都是它變的,好壞都是它變的,是它「所變」的。阿賴耶識具備能變、所變的道理。一切都在變化。所以前五識是第八阿賴耶識的現量境。

    所以前五識,我們修道成佛了——你要曉得最容易成功,悟道是第六意識呦!第六意識容易清淨。前五識很難嘍!前五識是眼耳鼻舌身,要最後成功了,前五識才跟著轉過來哦!所以它是第八阿賴耶識的現量。你說我們打起坐來,意識很清淨,說格老子兩個腿痛——腿就是身識啊——我不理它!你不理它,它硬痛得你汗流……

    (第3集終 2007-4-12妙音緣錄入,玉樹臨風2011-04-30三校完)
【書籍目錄】
第1頁:唯識與中觀(一) 第2頁:唯識與中觀(二)
第3頁:唯識與中觀(三) 第4頁:唯識與中觀(四)
第5頁:唯識與中觀(五) 第6頁:唯識與中觀(六)
第7頁:唯識與中觀(七) 第8頁:唯識與中觀(八)
第9頁:唯識與中觀(九) 第10頁:唯識與中觀(十)
第11頁:唯識與中觀(十一) 第12頁:唯識與中觀(十二)
第13頁:唯識與中觀(十三) 第14頁:唯識與中觀(十四)
第15頁:唯識與中觀(十五) 第16頁:唯識與中觀(十六)
第17頁:唯識與中觀(十七) 第18頁:唯識與中觀(十八)
第19頁:唯識與中觀(十九) 第20頁:唯識與中觀(二十)
第21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一) 第22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二)
第23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三) 第24頁:唯識與中觀(二十四)
第25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五) 第26頁:唯識與中觀(二十六)
第27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七) 第28頁:唯識與中觀(二十八)
第29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九) 第30頁:唯識與中觀(三十)
第31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一) 第32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二)
第33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三) 第34頁:唯識與中觀(三十四)
第35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五) 第36頁:唯識與中觀(三十六)
第37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七) 第38頁:唯識與中觀(三十八)
第39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九) 第40頁:唯識與中觀(四十)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2)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2 楼
匿名 发表于 2023-10-11 23:03:00
讚!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6-5-28 23:05:25
請問您有關:南師這上丶下冊的唯識與中觀 南懷瑾先生講述 書在那裡可買到,我很喜歡想閲讀,可否請您告知,謝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