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之心法 一行禪師著

佛之心法 一行禪師著

八正道之正定

[日期:2012-08-15]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一行禪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佛之心法》:八正道之正定

  正定

  修習正定就是去培養一顆能夠心專一境的心。漢字「定」的字面意思是「等持」,既不高也不低,既不掉舉(激動)也不昏沉。有時候用另一個漢字「止」來表示定,它的意思是「真心的住所」。

  定有兩種:有為定和無為定。在無為定中,心總是安住於當下所發生的任何事情上,哪怕這事情是變化著的。有位和尚寫了這樣一首詩來描述無為定:

  風生竹舞

  風停竹止。

  風來的時候竹子就歡迎它。風去的時候竹子就隨它去。這首詩的下兩句是:

  雁過秋湖,

  不留痕跡。

  當大雁從湖上飛過的時候,它的倒影是很清楚的。當它飛走以後,湖水依然清晰地倒影出雲朵和天空。當我們修習無為定的時候,我們歡迎出現的任何事物。我們不想和渴望任何其他的事物。我們只是用我們的全部生命安住於當下。不管什麼,來了就來了。當我們定的對象已然消失的時候,我們的心依然保持著澄澈,你像一面平靜的湖。

  當我們修習無為定的時候,我們要選擇一個對象並抓緊它。在坐禪和行禪的時候,不管是一個人還是與別人在一起,我們都這樣做。我們知道有天空和鳥兒,可是我們的注意力只集中在我們的對象上。如果我們定(專注)的對象是一道數學題,那我們就不要看電視了,也不在電話裡聊天。我們要放棄其他一切事情,全神貫注於這個對象上。當我們開車的時候,車裡乘客的性命就取決於我們的定力。

  我們不是借助於定去逃避痛苦。我們修定是為了使自己活得更深入。當我們行、住、坐、臥皆在定中的時候,人們就可以看到我們的安穩和寂靜。深深地安住於當下,並且過好每一刻,持續的定就會自然而然地產生,而按照次第,它將會生起慧。

  正定導致喜,它也導致正業。我們的定力越強,我們的生活質量就會越高。越南的母親們經常告誡她們的女兒說,如果她們從容鎮定,她們就會變得更漂亮。這種美來自於她們深深地安住於當下。當一位年輕姑娘漫不經心地走路的時候,她看起來既不精神飽滿,也不悠閒安恬。她的母親也許不會使用這些詞句,不過她確實是在鼓勵她的女兒修習正定。很遺憾,她沒有鼓勵她的兒子也這樣做。因為每個人都需要定。

  禪定共有九個次弟。前四個次第即四禪。後五個次第屬於無色界。修習初禪時,你還有思惟。在其他八個次第上,思惟讓位於別的力量。無色界定不僅在佛教中有人修習,在佛教之外,也有人修習它們,不過在教外,人們修習它,通常是為了逃避痛苦,而不是為了洞察、實證解脫。當你借助於定來逃避你自己或你的處境的時候,這種定就是邪定。有時候,我們為了減輕壓力,需要暫時迴避一下我們的問題,可是終有一天,我們要轉過身來面對它們。世間定試圖逃避痛苦。而出世間定則指向徹底的解脫。

  修習三摩地是為了過好生命賜予我們的每一刻。三摩地的意思是定。為了得定,我們應該充滿正念,完全活在當下,並對當下正在發生的事情心中了了分明。正念產生定。當你深深地安住於定境中的時候,你就完全融入了當下。你就是當下。這就是為什麼有時候三摩地被譯為「專注」的原因。正念和正定使我們超越了欲樂和貪愛,我們發現自己變得更輕更喜悅了。我們的世界不再是質密粗重的欲界,而是微妙物質的世界,即色界。

  色界共有四禪。念、一心(又譯為「定」)、喜、樂、輕安、捨等支分在四禪中依次生起。在第四禪之後,修行者就進入了對定的更深層次的體驗——四無色定,在那裡,他(她)有可能深深地觀入實相。慾望和色法在這裡顯示出了它們虛幻的本性,並且不再成為障礙。你開始看到現象界的無常、無我和互即互入的本性。地、水、火、風、空、時、無所有和想都是互即互入的。沒有一樣東西可以獨立存在。

  第五次定的對象是無限的空(空無邊處)。當我們開始修習此種定的時候,每一件事情看起來似乎都是空的。但是當我們修行更深入的時候,我們會看到空是由「非空的因素」構成的,而且只存在於「非空的因素」之中,像地、火、水、風和識等等。因為空只是構成一切物質的六大之一,所以我們知道,空沒有一個獨立的存在。根據佛陀的開示,沒有一件事情有獨立的自我。因此空和其他一切事物都是互即互入的。空與其他五大也是互即互入的。

  第六次第定的的對象是無限的識(識無邊處)。開始我們只看到識,可是之後我們就看到識也是地、火、水、風和空。上述關於空的道理也適用於識。

  第七次第定的對象是無所有。借助於通常的想,我們可以看到花朵、果實、茶壺和桌子,我們以為它們獨立地存在於彼此之外。可是當我們更深入地觀察的時候,我們就會看到,果實就在花朵裡面,而花朵、雲彩和泥土也都在果實裡面。我們超越了表象或相,到達了無相的境地。開始,我們以為我們的家庭成員都是彼此獨立的,可是以後我們會看到,他們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是你正因為我是我。我們看到了人與人之間的密切聯繫,於是我們超越了相。過去,我們常常以為宇宙中包含著成千上億個獨立的實體。現在我們明白了「相的非實在性」。

  第八次第定是非想非非想定。我們辯認出每一件事物都是由我們的想所造成的,而我們的想至少部分地是錯誤的。因此,我們明白了我們不能依賴自己過去的那種想的方式,我們要與實相直接接觸。雖然我們不能完全停止想,但是至少我們現在明白了想總是想某種相。當我們不再相信相的實在性的時候,我們的想就變成了智慧。我們超越了相(「非想」),但是我們並沒有變得無想(「非非想」)。

  第九次第定被稱為滅受想次第定。「滅」,這裡的意思是滅掉我們受和想中的無明,而不是滅掉受和想。智慧就是從這種定中誕生的。詩人Nguyen Du說過:「一旦我們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我們就會產生痛苦。」我們渴望處在一種定境中,在那裡,我們看不見也聽不見任何東西,那裡是一個沒有想的世界。我們希望成為一顆松樹,讓風在我們的枝柯間吟唱,因為我們相信松樹是沒有痛苦的。想尋找一個沒有痛苦的地方,這種願望是很正常的。

  在非想的世界裡,第七識末那識和第八識阿賴耶識繼續像平常一樣發生作用,我們的無明和結使亦仍然原封不動滯留在我們的藏識裡,而且它們還在第七識中現行。第七識是一種妄想的力量,它使我們相信有一個自我,並把我同其他的人和事物區分開來。因為無想定沒有改變我們的習氣,所以當人們出定的時候,他們的痛苦依然故我。但是當禪修者達到第九次第定的時候,即阿羅漢(arhat,它的意思是「應供」,小乘極果,破俱生我執者——譯者注)的層次時,末那識就得到了轉變,藏識裡面的結使也得到了淨化。最大的結使就是對無常和無我之實相的無知(無明)。這種無明會生起貪、嗔、癡、慢、疑和不正見。這些煩惱一起製造了一場為末那識的意識之戰——末那識總是把自己同其他的事物分開來。

  當某個人修行很好的時候,第九次第定就會把它的光芒打在事物的實相上,並轉化無明。過去常常使你被「我」和「無我」等觀念束縛住了的種子,發生了轉變,阿賴耶識擺脫了末那識的控制,末那識也不再有製造自我的作用。末那識轉變成為平等性智,它可以看到事物互即互入的本性。由於人我之間不再有分別,所以它可以看到別人的生命同我們自己的生命一樣地寶貴。當末那識喪失了它對藏識的控制的時候,藏識就轉化為大圓鏡智,它可以反映出宇宙萬物。

  當第六識得到轉化的時候,它就被稱為妙觀察智。當心識已經被轉化成智慧以後,它仍然繼續觀察諸現象,但是,它是以一種不同的方式來觀察的,因為心識認識到它所觀察的一切事物的互即互入本性,不再被無明所束縛住,它看到了多中的一,看到了生死、來去等等現象。前五識轉變成為成所作智。過去使我們痛苦眼、耳、鼻、舌、身,現在成為我們進入自性之花園的奇跡。這樣一來,所有層次的識都轉化成為四智。借助於修行,我們錯誤的識和錯誤的想都得到了轉化。在第九次第定上,所有八識都在起作用。想和受仍然存在,只是它們與從前不同了,因為它們擺脫了無明。

  佛陀教給了我們很多修定的方法。比如修無常觀,每當你看著你愛人的時候,你要把他看成是無常的,並盡你最大的努力去使他今天過得快樂。如果你認為他是一成不變的,那你就有可能認為他的各個方面永遠不會再提高。智慧能夠看透無常,它會使你避免落入貪愛、執著和絕望等痛苦的束縛中。用這種智慧去觀察和傾聽一切事物吧。

  為了修習無我觀,你要去觀察你所接觸到的一切事物互即互入的本性。這將會給你帶來很多安祥和喜悅,並防止你落入痛苦。修習涅槃觀能夠幫助你觸摸到實相的終極層面,並使你安住於無生無死的境界中。無常觀、無我觀和涅槃觀。夠我們修習一輩子。實際上,這三者是一體的。如果你深深地觀察到了事物的無常本性,你也就同時觀察到了無我(互即互入)和涅槃的特性。一定含攝一切定。你不必每種定都去修。

  在大乘佛教裡,還有其他上百種定,諸如楞嚴三昧、法化三昧和華嚴三昧。每一種定都美妙而重要。根據《法華經》所說,我們不得不同時生活在歷史和終極兩個層面上。作為「波浪」,我們必須深沉地活著——深入到我們的生命中去,這樣,我們就能夠體會到我們生命裡面的「水」的本質。我們就可以以一種能使我們觸摸到實相的方式去走路、看事物、呼吸和吃飯。我們就超越了生死和對有無、一異的恐懼。

  我們不僅在靈鷲山上可以找到佛陀。如果你在收音機裡聽到這樣一個消息:佛陀將重新出現在靈鷲山上,而大眾被邀請跟他一起行禪,於是所有去印度的飛機座位都被預訂光了,這樣你可能感到很沮喪,因為你也想去。即使你足夠幸運,得到飛機上的一個座位,對你來說,享受與佛陀一起行禪的快樂仍然是不大可能的。那兒會有那麼多的人,而其中的絕大部分人根本不知道如何在走路的時候練習呼吸和安住當下。去那兒又有什麼用呢?

  深入地考察一下你的動機。你想繞著世界飛半圈,就是為了以後能夠炫耀你曾經與佛陀在一起呆過嗎?很多人想做的僅此而已。他們到達一個聖地,卻能安住當時當地。在一個地方參觀了幾分鐘之後,他們又衝向下一個地點。他們用照像來證明他們曾經到過那裡,他們熱切地渴望回家指點給朋友們看。「我到過那裡。我有證據。站在佛陀旁邊的那個人就是我。」這將是很多人想去那裡的願望。他們不可能與佛陀一起散步。他們不可能活在當時當地。他們只想說:「我到過那兒,站在佛陀旁邊的這個人就是我。」但是這是不正確的。他們沒有到過那兒,那也不是佛。「在那兒」只是一個概念,你所看到的佛也只是一個表象。即使你有一架非常昂貴的照像機,你也無法拍下真正的佛陀。

  如果你沒有機會飛往印度,請在家裡練習行禪,這樣,當你正念行走的時候,你就是在真正地握住佛陀之手。就在安祥和快樂中行走吧,佛就在那裡與你同在。飛往印度並帶著他與佛陀的合影回來的那個人,他們沒有見到真正的佛。你擁有的是實相;而他只是表象。不要到處去尋找照像的機會。去體會真正的佛吧。他是觸摸得到的。握著他的手練習行禪吧。當你觸摸到了終極層面(實相)的時候,你就是與佛同行。波浪不需要死掉才能成為水。她已然是水。這是法華三昧。深深地過好你生命中的每一刻,這樣,當你走路、吃飯、喝水和仰望晨星的時候,你就能夠觸摸到實相。

【書籍目錄】
第1頁:六波羅蜜 第2頁:八正道之正見
第3頁:八正道之正思維 第4頁:八正道之正念
第5頁:八正道之正語 第6頁:八正道之正業
第7頁:八正道之正精進 第8頁:八正道之正定
第9頁:八正道之正命 第10頁:四無量心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