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四、正行不滅圓滿
正行不滅圓滿者,謂佛世尊雖般涅槃,而俗正法猶住未滅,勝義正法未隱、未斷。
「正 行不滅圓滿」,簡單說就是世界上還有人能學習佛法,能得智慧通達第一義諦。雖然佛的變化身已入於涅槃,但是佛所宣說語言文字的佛法,仍然在世間流傳,即是 「俗正法猶住未滅」。語言文字的佛法能顯示第一義諦,而佛弟子肯努力去學習,就能夠得到清淨光明的智慧、見第一義諦,這是「勝義正法未隱」。能證第一義 諦,就能使第一義諦繼續流傳世間,令其他眾生也有希望成就清淨正智而得聖道,「勝義正法」就能繼續流傳而「未斷」。若是語言文字的佛法雖在,卻不願意學 習,勝義正法就隱藏起來,也就是中斷了。
學習佛法的人沒有見第一義諦,是不能離苦得樂的。若是我們有病,求觀世音菩薩救助使令病苦消除,病痛雖然好了,但是不能究竟地離苦得樂。因為我們的心裡還有我執、法執種種的煩惱。一定得要自己努力修學戒、定、慧,才能根本解決問題。
所 以,世俗正法猶住未滅,非常重要!只要肯努力學習,從文字佛法的聞、思、修而見到第一義諦,「勝義正法」還能顯示出來。因此,不可以棄捨語言文字的佛法! 不可以離文字相!離文字相是已見第一義諦聖人的境界,我們沒有聖人的無分別智,若沒有語言文字的幫助,憑什麼能見第一義諦呢?所以,世俗的正法還在流傳就 會有希望,能相續地有人得聖道,也就是聖道「未隱、未斷」。換言之,還有希望相續地有人得聖道。
《披尋記》:正行不滅圓滿等者,此即〈聲聞地〉說:法教久住。正法言教,名俗正法。不於其中生顛倒想:法謂非法,非法謂法。經爾所時,名住未滅。若即於彼真實作證,是名勝義正法。諸聖弟子皆乘此法而得出離,是名未隱;展轉為他宣說稱讚,是名未斷。
正行不滅圓滿等者,即是〈聲聞地〉中所說的「法教久住」。「俗正法」是語言文字的佛法,我們可以從這裡開始學習。
「不於其中生顛倒想」,要尊重佛法,也就是要愛護文字的佛法,因為沒有文字的佛法就不能離苦得樂,所以不能生顛倒想。「法謂非法,非法謂法」,是佛法認為不是佛法,不是佛法卻認為它是佛法,這就是顛倒了。
「經爾所時,名住未滅」,尊重世俗正法不生顛倒想,經過長遠的時間,都有人繼續在學習,就是世俗正法仍流傳世間而未滅。
「若即於彼真實作證」,佛弟子若真正用功,從聞、思、修得無生法忍,證悟了文字所顯示的離言勝義,「是名勝義正法」。
「諸聖弟子皆乘此法而得出離」,一切修行成功的聖者、聖者的弟子,都是依賴勝義正法,而能出離生死大苦。「是名未隱」,這就是勝義正法沒有隱沒。
「展轉為他宣說稱讚」,不斷地有善知識宣揚稱讚世俗正法,而佛弟子也能繼續地學習,「是名未斷」。
癸五、隨順資緣圓滿
隨順資緣圓滿者,謂即四種受用正法因緣現前,受用正法。
「隨順資緣圓滿」是指衣服、飲食、臥具、醫藥等,這一切生活所需資具圓滿。出家人能夠聞、思、修如來的正法,名為「受用正法」,但是要這四種資具現前作因緣,才能受用正法。
諸有正信長者、居士、婆羅門等知彼受用正法而轉,恐乏資緣,退失如是所受正法,是故殷勤奉施種種衣服、飲食、諸坐臥具、病緣醫藥、供身什物。
「知 彼受用正法而轉」,「轉」者現起義。是於佛法具有清淨信心的正信長者、居士、婆羅門,因為知道比丘、比丘尼等出家人現在正努力地聞思修、學習聖道,恐怕他 們因為缺乏四種資養生活的條件而不能學習正法,因此很殷勤地以恭敬、尊重的心,布施種種衣服、飲食、坐臥具、醫藥及供身資具,使令他們能如法相續不斷地修 學聖道,這就名為「隨順資緣圓滿」。
《披尋記》:謂即四種受用正法因緣現前者,此說資緣有其四種,所謂衣服、飲食、諸坐臥具、病緣醫藥、供身什物。如是四種,隨順淨命,正修梵行,是名受用正法因緣。他奉施時,是名現前。
「資 緣」,別說有衣服、飲食、諸坐臥具、病緣醫藥四種,「供身什物」即是總說一切所需等物。出家人真實是有所缺乏時,以正當的方式如法獲得這四種資具,沒有欺 騙虛誑,隨順清淨的生活,即是「隨順淨命」。由於生命得到資養,能夠修學聖道,即是「正修梵行」。由如法得到資具的因緣,能安心地修學聖道,就名為「受用 正法因緣」。由於正信長者們的奉施這四種資具,出家人受用正法這件事才能出現,故說「他奉施時,是名現前」。
庚五、結三 辛一、名修處所
如是十種,名依內、外生圓滿。即此十種生圓滿,名修瑜伽處所。由此所依、所建立處為依止故;證得如來諸弟子眾所有聖法。
如上所說依內和依外等十種事具足,聖道才能現起,名為「生圓滿」。即此十種生圓滿,名為佛弟子修學止觀、成就聖道的處所。佛的一切弟子眾,由此十種因緣現前時為所依止,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的聖道,就能由此處建立起來,因此名為「修處所」。
《披尋記》:由此所依、所建立處等者,此中所依,謂生圓滿。所建立處,謂修處所。支、處攝別,故作是說。
論文中的「所依」是指生圓滿說的,「所建立處」則指這十種圓滿是聖道建立的處所,所以名為修處所。「支、處攝別,故作是說」,如前文說,有七支和四處的差別,現在把七支中的生圓滿,配屬與四處中的修處所,以作結語。
辛二、料簡聖法
如是聖法略有二種:一、有學法;二、無學法。今此義中,意取無學所有聖法,謂無學正見,廣說乃至無學正智。
「聖 法」是沒有貪瞋癡的道法;學習戒定慧的道法,即可斷滅貪瞋癡的煩惱、成就聖道,故名之為「學法」。簡略地說可分為兩種:一、初果乃至三果的有學聖法。二、 阿羅漢的無學聖法。在小乘佛法來說,阿羅漢就是究竟圓滿了,所以名為「無學」。現在簡別聖法的意義,是取無學所有聖法,即指無學十法而說。
無學十法,就是八正道再加「正解脫」、「正智」,一共十種。因為阿羅漢學習七覺支、八正道,斷滅了一切愛、見煩惱,故名正解脫。又阿羅漢斷滅了一切煩惱之後,消滅生死流轉的因緣,不再生死流轉了,名為正智。
何以故?由諸有學,雖有聖法;而相續中,非聖煩惱之所隨逐,現可得故。
為什麼唯取無學十法,而不取有學聖法呢?因為一切有學聖人的身口意中,雖然有無漏的戒定慧,但在他們色受想行識的生命體中,還有未斷除的煩惱隨逐,還會現見有煩惱活動。因此,這裡不說有學聖法。
「相續」是指色受想行識,就是我們的生命體。從無始劫來,前一個果報老、病、死結束後,下一個果報又出現了,如是死了又生,生了又死,相續不斷,所以稱之為「相續」。
「非 聖煩惱之所隨逐」,得了聖道的初果、二果,還沒成就色界四禪;雖然是聖人,但還沒有離欲。這位聖者,可能是在家居士,也可能是出家聖者,但都還是有煩惱。 經論上舉出例子,出家的聖者收了徒弟,徒弟不聽話,聖者師父的心情也會不快樂。有學聖者雖然有無漏戒定慧,但是還有煩惱種子隨逐。
「現可得故」,在現實的觀察中,可以知道有學聖人還有煩惱未消滅,所以這裡的聖法不取有學聖人。
《披尋記》:謂無學正見等者,此說十無學法:謂無學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解脫、正智。有學相續雖有八支聖道,然未無餘永斷諸結,是故說言非聖煩惱之所隨逐。
初 果、二果、三果的聖者,雖然有無漏的八支聖道,但還有剩餘的煩惱未斷,故名「未無餘永斷諸結」。煩惱有見、愛二種;見是我見,即我、我所的執著,愛則是 貪、瞋等煩惱。初果聖人雖然斷了分別我執的煩惱,但還有任運現行的俱生我執在,也有愛煩惱。這一切的愛、見煩惱都能繫縛人令不解脫,故名為「結」。要繼續 修無我觀,依次第由淺而深、由粗而細,逐漸逐漸地斷除,直到四果阿羅漢才斷盡。雖然聖人出定時可能會有煩惱出現,但他無漏的定力和智慧現前時,煩惱是不動 的。所以,聖人和凡夫的煩惱不一樣。
辛三、明普攝義
如是初支生圓滿,廣聖教義,有此十種。除此,更無餘生圓滿若過若增。
前面依內五種圓滿、依外五種圓滿兩大段文,乃是以廣博的聖教義來說明「生圓滿」有這十種因緣。除此之外,更沒有其他的生圓滿了。所以,生圓滿不能超過這十種,也不能再增加了。
己二、次三支二 庚一、別顯三 辛一、聞正法圓滿二 壬一、徵
云何聞正法圓滿?
「生圓滿」,是七支中的初支。「次三支」,就是「聞正法圓滿」、「涅槃為上首」、「能熟解脫慧之成熟」。什麼是聞正法圓滿?
壬二、釋二 癸一、略標
謂若正說法、若正聞法,二種總名聞正法圓滿。
若說法的人以正確的動機與態度來宣說佛法,而聽聞佛法的人也能具足聽聞正法的條件,這二種合起來名之為「聞正法圓滿」。
癸二、廣辨二 子一、正說法三 丑一、標
又正說法,略有二種。
簡略地說,正說法有兩種內容。
丑二、列
所謂隨順,及無染汙。
第一、要隨順佛法而宣講,所說的法義與佛法沒有衝突。第二、說法的人沒有貪、瞋、癡的染汙,不為名聞利養而說法。
丑三、指
廣說當知有二十種,如〈菩薩地〉當說。
「隨順及無染汙」,是略釋正說法的相貌,若要廣博地說,正說法有二十種相貌,將在〈菩薩地〉中廣說。
《披 尋記》:又正說法略有二種等者,〈菩薩地〉說:菩薩為他說正法時,依二種相應為他說。一者、依隨順說應為他說;二者、依清淨說應為他說。隨順說中有十五 相,所謂以時,乃至順眾。清淨說中有五種相,所謂慈心,乃至不依利養恭敬讚頌。如是廣說有二十種(陵本三十八卷十六頁)。
〈菩 薩地〉說,菩薩為他人宣說正法時,要符合兩個條件:第一、要隨順正法而宣說;第二、內心不要有染汙。「隨順說」中有十五種相貌。一者、以時;二者、重法, 說法的人對法要尊重;三者、次第;四者、相續;五者、隨順;六者、歡喜;七者、愛樂;八者、悅豫;九者、欣勇;十者、不擯;十一者、應理;十二者、稱順; 十三者、無亂;十四者、如法;十五者、順眾。「清淨說」也有五種相貌:一者、慈心,為人說法要有慈悲心;二者、利益心;三者、哀愍心;四者、不自讚毀他; 五者、不依利養恭敬讚頌。若有希圖名聞利養的心,那就不清淨了。
在〈菩薩地〉中廣博地說明,菩薩為眾生說法分為兩類,有這二十種相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