巳二、遠離四 午一、標
又此二障,當知總有二種因緣,能為遠離。
又應當知道總說有兩種因緣,可以遠離前面所說行處障及住處障這兩種障礙。
午二、列
一、多諸定樂;二、多諸思擇。
第一「多諸定樂」,如果修行人多多修習奢摩他,成就了未到地定乃至色界定都會有輕安樂,就能遠離住處障的種種苦惱。
第二「多諸思擇」,如果多修習毘婆舍那,提升自己的智慧,也能遠離上述行處的種種障礙。
午三、釋二 未一、多諸定樂二 申一、標
多諸定樂,應知略有六種。
成就多諸定樂,應該知道略有六種差別,就是修習止、舉、捨、入、住、出。
申二、釋二 酉一、修止舉捨
謂若有已得三摩地,而未圓滿、未得自在;彼應修習止、舉、捨三種善巧。由此發生多諸定樂。
先說前三種修止、舉、捨。若是已得未到地定,但尚未得到三摩地圓滿、三摩地自在,這位修行人應該修習止、舉、捨三種善巧,使令止的力量增長。若能進步到三摩地圓滿、三摩地自在,就能引發更多的定樂。
這位得須陀洹的聖人,於內心掉舉、散亂時,即善巧地修習「止」;於內心沉沒、惛沉時,即善巧地修習「舉」;如果內心明靜而住了,也善巧地修習「捨」,使令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無功用住性。由於如此學習,能破除去很多的障礙,就會引發很多的定樂。
酉二、修入住出
若有於三摩地,已得圓滿,亦得自在;彼應修習入、住、出定三種善巧。由此發生多諸定樂。
後三種是修入、住、出。這位修行人若是已經得了三摩地圓滿及三摩地自在,就應該常常入定、住定、出定,常修習入、住、出三種善巧,使令禪定與神通都不退失。由此而生出更多的定樂。
未二、多諸思擇二 申一、徵
云何名為多諸思擇?
什麼是多諸思擇?
申二、釋三 酉一、出體性
謂勝善慧,名為思擇。
「思擇」,就是有殊勝妙好的智慧。智慧是思擇的體性,若沒有智慧就不會思擇。學習佛法能得殊勝妙好的智慧,還需要用心多思惟;否則,經律論中的智慧,在修行上是用不上的。
酉二、明思擇二 戌一、於善不善法
由此慧故,於晝夜分,自己所有善法增長,如實了知;不善法增長,如實了知;善法衰退,如實了知;不善法衰退,如實了知。
由 於有殊勝的智慧能善思擇,能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不善,什麼是功德、什麼是罪過。不論是白天或夜間,常觀察自己的內心,如實地了知自己的善法、不善法,是 增長了或是衰減了。因此對於自己的慚愧心、對三寶的恭敬心、善護根門、正念正知等善法的增長,能如實了知;對於自己的貪瞋癡等不善法的增長,也能如實了 知。止觀不相應,善法衰退了,一樣能真實的了知;繼續用功以後,又使令不善法衰退,也能真實了知。
《披尋記》:於晝夜分自己所有善法增長等者,此中善法,謂慚、愧、愛敬、信、正思惟、正念、正知、根護、戒護,及無悔等,樂為最後應知。此所對治名不善法,下皆準知。若善法增,定轉增長,若善法退,定還退失;如是不善法衰退及與增長,當知亦爾。
文中所說的「善法」有十一種。
「慚、愧」屬於善法,因為有慚愧心就能增長其他的善法、能減少過失。
「愛敬」,是愛重尊敬的心,譬如同參道友的戒定慧很圓滿,你能生起對他的恭敬心及能愛敬善法。
「信」,是信佛、信法、信僧,也就是信善法、不信惡法。
「正思惟」,將善法明了地顯現於心,加以思惟觀察。
「正念」,將善法明了地顯現在內心。
「正知」,知道自己現在內心是善、是惡,是有功德、有過失,然後加以改善。
「根護」,保護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要汙染。
「戒護」,是持戒清淨,不要違犯。
「無悔」,常能諸惡不做、眾善奉行,就不會後悔。
「等」,還有其他很多的善法。
「樂為最後」,由於常常修習善法、不做惡法,因此心情快樂;這是諸善法中最後一個善法。
「此所對治名不善法」,善法所對治的就是不善法。譬如說「慚、愧」是善法,若不知慚愧,就是不善法了。以下應當可以比知。
「若 善法增,定轉增長,若善法退,定還退失」,善法若逐漸地增長,所修的奢摩他就展轉地進步,由欲界定的九心住進步到未到地定,再由未到地定又成就了初禪乃至 四禪,就是增長了。若善法衰退,所成就的定也會退失。俱解脫阿羅漢,是圓滿地成就了無我智慧,同時也得了四禪八定乃至滅盡定的。經上說阿羅漢退法,是指所 成就的定退了,並不是指無我慧退了。因為成就禪定之後,若不常入定就會失掉,所以阿羅漢還是要常常入、住、出定,這樣熏修才不會退失禪定。
戌二、於習近命緣
又彼如於晝夜若行若住,習近衣服、飲食命緣,由習近故,不善法增長、善法衰退,或善法增長、不善法衰退,皆如實了知。
又於白日或夜間,經行或晏坐時,數數地關心衣服、飲食、臥具、醫藥等生存的助緣,由於習近、歡喜受用好的資具、有營養的飲食等,因此執著心隨之加強,貪瞋癡等不善法增長,於是戒定慧等善法就衰退了。
或者有時戒定慧等善法也會增長,貪等不善法又衰退了。這位修行人因為能時時善加思擇,所以對於這些情形都能如實了知。
酉三、顯勝利
即此思擇為依止故;於所生起諸不善法,由不堅著方便道理,驅擯遠離,於諸善法能勤修習。
修行人若依止殊勝妙好的智慧,經常思惟觀察抉擇,如實了知自己生起不善法了。由於發現了過失而不堅持己見,便能驅除、遠離由於習近命緣而生起執著心等不善法。把內心的貪瞋癡驅除出去後,對於增長戒定慧的善法就能精進地修行,使令善法增長。這就是智慧觀察的殊勝利益。
午四、結
如是二處十種善巧,於二處所十一種障,能令斷滅;隨所生起,即便遠離。
如 上所說「多諸定樂」有止、舉、捨、入、住、出六種善巧,「多諸思擇」有善法增長衰退、不善法增長衰退、習近命緣等不善法增長善法衰退、戒定慧等善法增長不 善法衰退,如實了知等四種善巧。二處總共有十種善巧,能對治行處障的七種障礙,及住處障的四種不隨順性;隨這十種善巧生起,立刻就能使令行、住二處的十一 種障礙遠離。
《披尋記》:如是二處十種善巧等者,謂止、舉、捨三種善巧,入、住、出定三種善巧,此六 善巧,住處所攝。如實了知善法增長衰退、不善法增長衰退二種善巧,及如實知由習近緣不善法增長善法衰退、或善法增長不善法衰退二種善巧,此四善巧,行處所 攝。是名二處十種善巧。於行處中障有七種:一、數與眾會;二、愛重飲食;三、好樂營為;四、好樂談話;五、樂著睡眠;六、樂染言論;七、不樂遠離。於住處 中障有四種,如前所說,文易可知。是名於二處所十一種障。
「二處十種善巧」就是止、舉、捨三善 巧,與入、住、出三善巧;這是修習禪定的六種善巧,屬於住處所攝。如實了知善法增長衰退、不善法增長衰退二種善巧,及如實了知由習近緣不善法增長善法衰 退、或善法增長不善法衰退二種善巧,是修習思擇的四種善巧,屬於行處所攝,是名二處十種善巧。
「於 行處中障有七種」,行處的七種障礙,分別是數與眾會、愛重飲食、好樂營為、好樂談話、樂著睡眠、樂染言論、不樂遠離。不歡喜棄捨這些錯誤的行為,是修習止 觀的障礙。另外,「於住處中障有四種」,如前所說有毘缽舍那支不隨順性、奢摩他支不隨順性、彼俱品念不隨順性、處所不隨順性。這些加起來就名為「於二處所 十一種障」。
辰二、結
如是名為遠離障礙。
如上文所述,就叫做「遠離障礙」。
卯二、明普攝義
又此遠離障礙義,廣說應知如所說相。除此,更無若過若增。
如經論上所說,入聖位後所有的障礙,以及遠離障礙的對治法門,都含攝在本文中,如前廣說有二處十一種障礙,以及二處十種善巧的對治方法。除此以外,再也沒有可以超過或增加的了。
丑三、思惟諸歡喜事二 寅一、徵
云何入聖諦現觀已,為欲證得速疾通慧,作意思惟諸歡喜事?
已悟入聖諦現觀的修行人,為了要很快地成就漏盡通慧,應該要作意思惟那些歡喜事呢?
「通慧」,是初果成就了無分別的智慧,能通達無我義;「速疾通慧」是成就了阿羅漢無學道的智慧,能夠速疾地通達無我義。雖然初果須陀洹已經滅分別我執、通達了無我義,但是一直要到證阿羅漢後,滅一切愛見煩惱,所通達的無我慧才能圓滿,才名之為速疾。
初果聖人為欲樂成就速疾通慧,應主動地發起心念,思惟能隨順歡喜修道的四種事──證淨、盛事、無嫉、知恩。
寅二、釋二 卯一、辨諸歡喜二 辰一、辨四 巳一、依證淨
謂聖弟子,已見聖諦,已得證淨。
初證聖位的佛弟子,應思惟四種歡喜事:
第一種歡喜事,思惟證淨。這位聖弟子自己悟入四聖諦,已經如實覺了苦集滅道四聖諦;亦證得四不壞淨,對於佛、法、僧、戒建立了堅定不移的信心。
「聖」即是佛;這位佛弟子已證聖諦,真實知道苦集滅道了,所以名為「聖弟子」。
「淨」有二種:一是正信三寶,就是對於佛法僧有堅定不移的信心,而且永不退轉。二是持戒清淨,對於能往惡趣的諸不善業決定不做了,有決定不破戒的信心。已經遠離不信三寶以及破戒的染汙,所以都名為淨。「已得證淨」,這位聖弟子,深刻地相信佛法僧戒的清淨功德。
《披尋記》:已得證淨者,謂佛、法、僧、戒四種證淨應知。如〈攝事分〉別釋其相(陵本九十八卷二十五頁)。
「佛」是一切智人,「法」是苦集滅道諦實之法,「僧」是學習佛法已經成就聖道的佛弟子;再加上「聖所愛戒」,名為四種證淨。
證悟了四聖諦後,對於佛、法、僧、戒的清淨信心,能達到很高的程度,非凡夫所能相比,無論遇到什麼事,都不能動搖、破壞他的淨信。本論〈攝事分〉中,別別解釋四證淨的相貌。
即以證淨為依止故;於佛、法、僧勝功德田,作意思惟,發生歡喜。
這位聖弟子證得四證淨後,深刻的見到佛法僧的真實功德,於止觀中思惟:「佛,是一位無漏功德圓滿的聖人,是殊勝功德田;法,是佛所覺悟的真理,是殊勝功德田;僧,是隨佛所說之法修行成就的初果乃至四果的聖僧,是殊勝功德田。」因而生起歡喜悅意。
「田」,譬如在肥沃的田地上播種,就能收穫稻麥一樣;佛、法、僧是功德田,若能恭敬供養,依教奉行,能成就很多的功德。
「發生歡喜」有二種意思:一、能斷除見煩惱、成就聖人的智慧;二、決定不墮落三惡道了。所以,心裡感到很歡喜、很安樂。
《披尋記》:即以證淨為依止故等者,此於四證淨中唯說信澄清性,是故唯說佛、法、僧田,略不說戒。
「淨」是澄清性,就是不汙濁的意思;凡夫有很多汙穢染濁,佛弟子得了聖道後,成就了心清淨及四種證淨。
上文「即以證淨為依止故」中,只說信心澄清地依止佛、法、僧作意思惟,沒有說到戒;實在也應該包括戒在內,只是說的簡略了。
巳二、依盛事
又依自增上生事,及決定勝事。
第二種歡喜事,思惟盛事。這位聖弟子又作意思惟自己所證得的增上生事及決定勝事,內心生歡喜。
《披尋記》:又依自增上生事等者,謂依增上生道所證盛事,是名增上生事;若依決定勝道所證盛事,是名決定勝事。
「增上生」,是學習世間的善法,將來不到三惡道受苦,能得如意的果報,在人間或天上享受長壽、安樂的果報,名為增上生。
「決定勝」,是佛教徒能夠學習四聖諦的法門,修學無漏的聖道,成功時轉凡成聖,就是決定勝利了。這表示增上生還沒有決定的勝利,所得人天的果報結束後,有可能會到三惡道去,還會失敗的。若是成就聖道以後,決定不會失敗、墮三惡道,所以名為決定勝。
謂己身財寶所證盛事,作意思惟,發生歡喜。
若是在人間或是天上受生,能擁有很多的財寶、得到很多的安樂,這是增上生所證得的。若是得了聖道,所成就的無漏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也是財寶,是出世的聖法財。這位已經成就諦現觀的人,思惟自己證得的這二件盛事時,內心歡喜。
《披尋記》:謂己身財寶所證盛事者,此釋前說二事。言財寶者,通說聖、非聖財,是名所證盛事。
「己身財寶所證盛事」,是解釋前面所說的增上生事、決定勝事。文中所說的財寶是通指聖財和非聖財二種。聖人所得的盛事,就是無漏的戒定慧等聖財;人、天所得的安樂果報,不是聖財,是有漏財。兩種都名為所證盛事。
巳三、依無嫉
又依無嫉,如於自身,於他亦爾。
第三種歡喜事,思惟無嫉。這位聖者對於同梵行者能成就增上生的世間盛事,或證得決定勝的出世功德,在止觀中作意思惟時,內心同樣的感到歡喜,如同自己得到一樣,沒有嫉妒的心情。若是對於他人得到殊勝事,內心不舒服,就是嫉妒障礙了。
《披尋記》:又依無嫉等者,如於自身所證盛事,作意思惟發生歡喜。依無嫉故,於他所證,歡喜亦爾。
因為這位聖者沒有嫉妒心,對於別人能成就世間盛事,或能得聖道、成就無漏的戒定慧,內心並不嫉妒,就像自己所得到的一般,同樣地發歡喜心。
巳四、依知恩二 午一、標
又依知恩,謂有恩者,念大師恩,作意思惟發生歡喜。
第四種歡喜事,思惟知恩。這位聖者思惟:「佛是對我有恩的人!佛的大智慧大慈悲引導我出離生死。」於止觀中作意思惟佛的恩德,心中即生歡喜。
「大師」就是佛;佛真實慈悲愛護眾生,示現在世間說法,使令眾生因此能轉凡成聖,應該要感念佛的恩德。「恩」就是愛,是真實對眾生有大利益的愛。
午二、釋
由依彼故,遠離眾苦,及與苦因;引發眾樂,及與樂因。
由於佛的慈悲開示及教導,令眾生遠離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取蘊等眾多苦果,又開示了貪瞋癡是眾苦之因;教導修學無漏的戒定慧是離苦得樂之因,能引發很多的樂果,如禪定的三昧樂、乃至證得涅槃的寂滅樂。這都是因為佛的恩德而成就的,作意思惟時生大歡喜。
辰二、結
如是思惟隨順修道歡喜事故,便能證得速疾通慧。
如 此思惟佛法僧是殊勝功德田,思惟自己所成就的增上生事及決定勝事,並以無嫉心思惟其他有情所成就的殊勝功德,思惟佛的恩德等。依此思惟所生的歡喜心能隨順 增長道心,由於道力增強,於修習止觀中便能斷煩惱、得涅槃,並且很快地證得發出速疾神通的智慧,乃至證得通達第一義諦的無漏智慧。
卯二、明普攝義
又此思惟隨順修道歡喜事義,廣說應知如所說相。除此,更無若過若增。
如前面所說作意思惟四種歡喜事,能隨順修道、增上道心,應知已廣博地攝納了佛法中相關的教法。除此四相,再沒有能超過或增加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