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瑜伽師地論-修所成地 玅境老和尚

瑜伽師地論-修所成地 玅境老和尚

三、修所成地.十一

[日期:2011-02-19]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玅境老和尚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癸二、三摩地圓滿 子一、辨圓滿相 丑一、列十相 寅一、起勝求願

復次,如是已得三摩地者,於此少小殊勝定中,不生喜足,於勝三摩地圓滿,更起求願。

此下開始說明三摩地圓滿的十個相貌。

得三摩地是修行的第一關,這是最困難的。這位佛教徒經過不懈怠的修行,成就了未到地定以後,反省自己不過成就微小的功德而已,心裡並不滿足,對於更殊勝圓滿的色界四禪,再次發起希求的願力。

《披尋記》:於此少小殊勝定中等者,未至定中,獲得少分微妙作意,由是說名少小殊勝。從此已上,證入根本,名三摩地圓滿。

為 什麼說定又名為「微妙作意」?定,是超越一般色聲香味觸五欲的境界,不是容易成就的,所以要時時地警覺自己,作意將心安住一境,從欲界九心住進步到未到地 定的時候,終於獲得少分的輕安樂,名為「少小殊勝」。從未至定以後再向上進步,成就色界四禪,名為「根本」定。色界四禪對未至定來說,是更圓滿、更殊勝 了,所以名為「三摩地圓滿」。

寅二、見勝功德

又即於彼見勝功德。

又因為知道,色界四禪有未到地定所不及的功德,不僅定力非常強大,所得的喜樂沒有間隙地遍滿全身,又可以在禪定中修習神通,這些都是比未到地定更殊勝的境界。

《披尋記》:又即於彼見勝功德者,謂證最初根本靜慮,加行究竟果作意轉時,離生喜樂遍諸身分,無不充滿,無有間隙,乃至廣說離生喜樂。如〈聲聞地〉說(陵本三十三卷七頁)。彼勝功德,如是應知。

「加 行」是努力地修習禪定,「轉」是現起義。努力用功修行是因,成就色界初禪是果;初禪現前時,名為「加行究竟果作意轉時」。未至定雖然已接近色界初禪,但仍 屬於欲界的定,所以不同於色界初禪,主要就是得未至定的人還有欲。若是成就色界初禪以後,一定是沒有欲了。這是未至定與初禪的差別。

「離生喜樂遍諸身分,無不充滿,無有間隙」,成就色界初禪就遠離了欲界的欲,有更殊勝的輕安樂。此時禪定的喜樂普遍充滿全身,當中沒有空隙。色界初禪超過未至定的殊勝功德,應該知道如〈聲聞地〉中所說。

寅三、住勤精進

又由求願見勝功德,為求彼故,勇猛精進,策勵而住。

由於這位修行人有成就禪定的願望,又能見到色界靜慮有殊勝功德,遠比散散亂亂的苦惱境界好得多,因此為了求得禪定,常常警策自己、勉勵自己,安住在勇猛精進中,就不敢懈怠了。從文上應該感覺到,想要成就殊勝的功德是很辛苦、很忙的,不是悠閑自在的。

寅四、名非得勝

又彼於色相應愛味俱行煩惱,非能一切皆永斷故,名非得勝。

「愛」是煩惱心所,眼見到一切色相時,第六意識隨著所見的外境而虛妄分別,並生起貪愛的執著,心王和愛心所一起活動,名為「於色相應愛味俱行」。依照佛法的道理,愛著境界的滋味,是錯亂顛倒的,所以是「煩惱」。

「非 能一切皆永斷故」,於色相應愛味俱行的煩惱,有各式各樣的情形。雖然已經得到未到地定,也時時策勵自己持續精進,但是出定時,他的眼耳鼻舌身五根,仍然會 在色聲香味觸五境上活動,看到令人滿意的美色,還是可能會有愛欲與心一起活動。而入定時,第六意識也會有虛妄分別而生起煩惱,不能一切時、一切處都斷除欲 界的貪欲心,故名為「非得勝」,還不是殊勝的禪定。

《披尋記》:又彼於色相應愛味等者:謂未證入根本靜慮,未能究竟離欲界欲,亦未遠離一切惡不善法,是名於色相應愛味俱行煩惱,未能永斷,由是於彼名非得勝。

能得未到地定雖然是很好,但是還沒達到色界初禪,不能夠究竟離欲,也不能遠離一切惡不善法──即貪欲、瞋恚、惛沉睡眠、掉舉惡作、疑等五蓋。因為只是少分離欲,內心貪瞋癡等煩惱還在,所以六根接觸六境時,就從身口意發出來惡行,所以說並不是圓滿的殊勝禪定。

寅五、名他所勝

又非於彼諸善法中皆勤修故,名他所勝。

已得未到地定的修行人,尚未能於一切的禪定善法勤加修行,也還不能全面地斷除欲界煩惱。「他」是指煩惱;由於還有欲界煩惱的活動,欲煩惱戰勝了這位修行人,故名「他所勝」。

《披尋記》:又非於彼諸善法中等者,〈聲聞地〉說:一切煩惱對治作意已得生起,是名加行究竟作意。從此無間,由是因緣證入根本初靜慮定(陵本三十三卷七頁)。由是當知加行究竟作意若未轉時,名於善法非皆勤修。猶未能捨所有下品煩惱,是故名他所勝。

〈聲聞地〉中說,修習初禪的人,已經生起對治一切欲煩惱的作意,能夠對治欲界諸欲了,「是名加行究竟作意」。從此加行究竟作意中,精勤不間斷修不淨觀,修習圓滿了,就證得色界初禪。

在未到地定裡修不淨觀,是為了斷除欲的煩惱。若把欲界煩惱分為三品,初開始是斷除最有力量的上品煩惱,其次斷中品煩惱,剩下微劣的下品煩惱,是在加行究竟作意現前時才消滅。

應當知道,若加行究竟作意還沒有現起,就是修習善法還不夠精勤,還不能棄捨所有下品的煩惱,所以為「他所勝」,即是自己被欲煩惱所戰勝,也就是失敗了。

為了從未到地定進步到初禪,必須修習七種作意:

一、了相作意:「了」是明了,明了欲界是特別苦惱的境界,欲界的有情,不管是天、人、鬼,乃至地獄的眾生都有病苦、災難、疫癘等諸多過患。另外,也要明了色界有情是特別安樂自在、寂靜的境界,沒有欲界的苦惱。因此,才能發心修止觀,希望得到禪定。

二、 勝解作意:「勝」是有力量;強而有力的認識,名為「勝解」。勝解是由修習止觀而得到的。了相作意還是聞、思慧的階段;勝解作意,是開始修習止觀了,主要是 修不淨觀,觀察欲確實是苦惱,超過了欲的禪定確實是安樂自在。由於久遠以來欲的習氣還沒有調伏,貪欲心仍在,因此要常作如是觀,以不淨想讓欲心漸漸微弱、 漸漸停息。

三、遠離作意:由於常能作不淨觀,欲的煩惱就漸漸停下來了。欲煩惱分為上、中、下三品,在遠離作意時,不淨觀的力量能滅掉上品的欲煩惱。

四、攝樂作意:斷除上品欲煩惱時,心裡感覺到快樂,所以「愛樂於斷」。此時會歡喜斷欲,歡喜勤修止觀,也就斷除去中品的欲煩惱。這個階段名為「攝樂作意」。

五、 觀察作意:斷除了中品欲煩惱的修行人,在日常生活中,若行、若住,若往、若來,或在寺廟裡或在聚落中,看見男人或女人,心自然不會波動的。此時,還應當觀 察自己是否還有欲想,要刻意地主動思惟微妙的欲境來考驗自心。如此觀察,明白自己仍會動心,因為還有下品欲煩惱未斷,就不會有增上慢的過失,名為「觀察作 意」。

六、加行究竟作意:由於觀察的結果,發現自己還有微細欲心,於是更加努力修行不淨觀。此時,一切煩惱對治作意已經生起,終於能夠斷除下品欲煩惱,把欲界煩惱全部息滅。

七、加行究竟果作意:欲界下品欲煩惱斷除以後,由斷欲的因緣,便能一剎那無間證得初禪。

寅六、無沉沒等

又於廣大淨天生處無有沉沒。

「淨天」,意指色界四禪天。成就色界四禪的人,死後生到色界天去,有廣大的功德──身量高大、壽命特別長、禪定也很高,有特別美好的喜樂。但是,這位佛教徒學習過佛法,雖然還未成就色界定,但對於成就色界定、生到色界天並不執著,不被殊勝的境界迷惑,名為「無有沉沒」。

若 是比丘、比丘尼,平時能常常靜坐,雖然沒得色界定,也沒得未到地定,但是有一點寂靜住的功夫,由於欲心還沒有完全消滅,但是有點道心,死後就生到欲界的空 居天。生到天上後,還願意繼續地修禪定,就可能由欲界天死後,再生到色界天上去。若是在人間做了種種善法而不學習靜坐的人,死後也可能生到欲界天,在天上 享受五欲樂,就不可能用功修學禪定,所以現在學不學禪定的人,未來還是有差別的。

《披尋記》:又於廣大淨天生處無有沉沒者,謂不愛味定地喜樂灌灑其身故。

得 了禪定死後生到色界天,的確是有許多殊勝之處,所以不會愛味定地的喜樂。譬如我們人間的這個臭皮囊,不久就老了,常常有病、多諸苦惱。得到初禪以後,入定 時定地裡的喜樂如水灌灑,身心遍滿。而且死後生到色界天,不老、不病,永久是年輕健康的,常時地喜樂。但是,這位佛教徒學習過佛法,對於色界天這種美妙的 境界並不羨慕,所以不會愛味定地的喜樂,名為「無有沉沒」。

又彼無能陵懱於己,下劣信解增上力故。

雖然色界四禪有廣大的功德,特別莊嚴殊勝,但是對於這位佛教徒來說,禪定境界怎麼好也不能威脅他。因為他有殊勝的智慧信解,明白色界禪還是生死凡夫的下劣境界,不能與涅槃相比,所以不會被它的殊勝功德所迷惑。

《披尋記》:又彼無能陵懱於己等者,彼,謂色界廣大淨天。由墮有求受用喜樂,是名下劣信解。己則不爾,一切皆為求無漏界,故彼無能陵懱於己。

「彼」,指「色界廣大淨天」。這位色界天人原來在欲界時,是以有所求的心態修定,目的是要得到色界的輕安樂。從佛法的態度來看,沒有求涅槃的願望,都是生死凡夫的下劣境界,故名「下劣信解」。

「己 則不爾」,學習過佛法的人就不是這樣的,他對於世間上的榮華富貴以及色界禪的喜樂不會羨慕,知道這還是生死苦。「一切皆為求無漏界」,他所有修學布施、持 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的努力,皆是為了求無煩惱的第一義諦,而不是求會敗壞的老病死無常法。所以,色界廣大淨天不能夠威脅他。

寅七、隨法相轉

又彼如是心無沉沒,於定所緣境界法中。

這位已得未到地定的佛教徒,內心不於色界靜慮的喜樂上生愛味,所以內心正念分明,住於修初禪乃至四禪的所緣境中。

「所 緣境界法」者,當中有多種差別。起初或以「出入息」等為所緣,長期精進修止觀而成就欲界定、未至定,繼而以經論上所開示的「不淨觀」(七種作意)為所緣, 破除欲界欲、成就初禪──離生喜樂地。為成就二禪,應以「尋伺」為所緣,觀察其令心不寂靜的過失,觀而後止、止而後觀,以滅除初禪的尋伺欲,成就二禪 ──定生喜樂地。進一步再以二禪的「喜」為所緣境,觀察喜的過失,依舊是止而後觀,觀而後止地用功,滅去喜的覺受,成就三禪──離喜妙樂地。之後,以三禪 的「樂」為所緣境,觀察樂的過失,止而後觀、觀而後止,破除樂受而成就了四禪──捨念清淨地。

即先所得止舉捨相,無間殷重方便修故,隨順而轉。

先前修習止觀時,是修止、舉、捨三相而得未到地定。現在已得未到地定,想要得初禪乃至四禪,還要長時期精進,懇切專一地隨順上述所說方法,修習色界四禪的所緣境界,繼續修止舉捨。

「止」是將心停止下來,其中有止也有觀。觀與舉是不同的;觀是觀察所緣境的過失,「舉」是把心振奮起來,使令精進不懈怠。當止和觀都修得很成功的時候,內心平等、正直、無功用住,就名為「捨」;此時不管是止或觀都恰到好處,可以任運地向前進步,成就色界四禪。

《披尋記》:又彼如是心無沉沒至隨順而轉者:謂時時間作意思惟止舉捨相,而不一向為欲對治沉掉等故,是故隨順而轉。

「謂時時間,作意思惟止舉捨相」,這個階段修定的方法,不要完全是寂靜住,時時地於所緣境中隨順止舉捨相,作意思惟。

「而不一向為欲對治沉掉等故,是故隨順而轉」,「一向」是全面的意思。現在不是全面地為對治惛沉睡眠、掉舉惡作等而修止舉捨,乃是為了向上進步,時時隨順修定的所緣境界作意思惟,而修止舉捨相,所以名為「隨順而轉」。

寅八、請問正法

又彼如是隨法相轉,數入、數出。為欲證得速疾通慧,依定圓滿,樂聞正法故,於時時中殷勤請問。

又那位禪師隨順善知識所教授的法門用功修行,成就色界四禪後,又數數地入定、數數地出定,希望進一步成就「速疾通慧」。所以,他特別地歡喜聽聞佛法,有適當的時機,就一次又一次地向善知識請教。

「速疾通慧」有二義:一、「通」指神通,能敏捷迅速地發出天眼通、神足通、宿命通等神通境界的智慧。二、「通」是讚歎「慧」的意思,指能無礙地通達第一義諦的智慧。若依第二義,就是有志願想要迅速成就漏盡通。

「依 定圓滿,樂聞正法故」,想要成就聖道、得漏盡通,必須依賴色界四禪的定圓滿,在此圓滿的定中修毘缽舍那;而毘缽舍那則一定要學習通達佛法之後,才能夠成 辦。所以,這位禪師特別地歡喜聽聞佛法,為了聽聞佛法,雖然數數地入定,有時也要出定,才能時常殷重精勤地向善知識請教。

在未到地定也可以修學聖道,但是會辛苦一點!若成就了色界四禪、得了定圓滿,一修無我觀,很容易就超越初果、二果,直接得三果或四果。若是發無上菩提心的人,得了色界四禪,在定裡邊修性空觀、修唯識觀,很容易得無生法忍!

《披尋記》:又彼如是隨法相轉等者:隨定所緣境界諸法,修止舉捨應時加行,是名隨法相轉。隨其所欲,入、出自在,是名數入、數出。無有滯礙漏盡智通,是名『速疾通慧』。為證此故,依定圓滿及聞正法、殷勤請問,由得正定,方能如實知見,乃至證無所作究竟涅槃故。

「應時加行」,修止舉捨在時間上要相應。常常修止觀,會知道什麼時候合適修止,什麼時候修舉或捨,能很合適地隨順所緣境,如法相應地作意思惟,即名「隨法相轉」。

「數入、數出」,這位修行人為了成就速疾通慧,長期地訓練自己數數入定、數數出定。久而久之就隨著他的歡喜心而入出自在,想出定、想入定,都沒有障礙。

「無有滯礙漏盡智通」,「漏」是煩惱;煩惱完全都消滅時,沒有障礙地就成就了迅速通達第一義諦的智慧,名「速疾通慧」。

若 是佛教徒想要證得無漏的智慧,最好在色界四禪中修,所以要依止定圓滿;又要殷勤請教善知識為說四聖諦、四念處等正法,由此修學可以獲得正定,能正確地見到 諸法的真實相。得了初果的聖人,就能真實見一切法無我,乃至到阿羅漢「證無所作」,證得無漏無為的境界,就是究竟涅槃了。

寅九、愛樂遠離

又依如是三摩地圓滿故,於正方便根本定攝內心奢摩他,證得遠離、愛樂。

成就色界四禪時,依止於四禪根本定所攝的正方便,內心寂靜,證得遠離愛樂的境界。

「依」可以做兩個解釋:一、是隨順,隨順圓滿的三摩地。二、是住,這位禪師內心安住於圓滿的三摩地,此時已經得到色界根本靜慮,名為「三摩地圓滿」。

「正 方便根本定攝」,也有二釋:一、色界四禪名為根本定,此正方便屬於根本定所攝。二、讚歎根本定是成就聖道的方便。「內心奢摩他」,屬於這個根本定所攝持 的,就是內心裡的寂靜住。「證得遠離愛樂」,初禪遠離欲界欲,二禪遠離尋伺,三禪遠離喜,四禪遠離樂。對於色界四禪這種遠離煩惱擾動、內心寂靜住的境界, 心生愛樂。

寅十、愛樂觀察

又證得法毘缽舍那,如實觀察、熾然明淨所有愛樂。

若 約先修禪定而未證聖道的人來說,他修色界根本禪時,同時也修毘缽舍那,觀察欲、尋伺、喜、樂的過失,名為「如實觀察」。這樣的觀慧,就像黑暗中燃燒的猛火 能清楚照物一樣,名為「熾然」。於初禪時破除欲,二禪除尋伺、三禪離喜、四禪離樂,這都叫做「明淨」,成功時,就可以說是「證得法毘缽舍那」。能令修行者 的內心光明清淨、遠離煩惱,是名「所有愛樂」。

若是約在未到地定中先得聖道,然後才修根本靜慮 的人而言,「法毘缽舍那」就是要觀察我不可得、色受想行識不可得,觀察苦集滅道等法。依照佛所說的真實相,觀察色受想行識不是真實的、是空無所有的,名為 「如實觀察」。如實地觀察到很分明,名為「熾然」。內心沒有煩惱的障礙了,名為「明淨」。他先證得現觀或正修現觀方便,依止未到地定如實觀察諸法,之後繼 續用功,漸次地成就了色界四禪,名為「證得法毘缽舍那」、成就「所有愛樂」。

前面說出十個相貌,實在是由未到地定開始發心希求色界初禪,乃至證得色界四禪的次第。

《披尋記》:又證得法毘缽舍那等者,能緣四聖諦法毘缽舍那,名法毘缽舍那。於四聖諦如實知見,是名如實觀察、熾然明淨。由是愛樂觀察諸法,是名證得。

「法」指四聖諦,「毘缽舍那」是觀,觀察四聖諦,名為「法毘缽舍那」。

「熾 然」是特別勇猛、力量強大的意思。初開始學習止觀,很明顯的現象就是煩惱力量大、止觀的力量小,止觀的正念力常被煩惱的虛妄分別降伏、破壞了。現在這位成 就聖道的人,「如實觀察」苦集滅道、真如法性,煩惱不能夠覆蓋侵略他,因為「如實知見」第一義諦了,名為「熾然明淨」。又由於「愛樂」修習「觀察諸法」正 方便,入於根本三摩地,是名「證得」。

丑二、結圓滿

當知齊此已能證入根本靜慮,如是名為三摩地圓滿。

到此為止,這位修行人已經能證得色界根本靜慮,這件事他完全成辦了,色界四禪完全成功了,名為「三摩地圓滿」。

子二、明普攝義

又此三摩地圓滿,廣聖教義,當知唯有如是十相。除此,更無若過若增。

在廣大的聖教義中所說的三摩地圓滿,應當知道就是這裡所說的十相。除了這十相以外,再沒有可以超過或增加的了。

【書籍目錄】
第1頁:一、講記前言 第2頁:二、修所成地.一
第3頁:二、修所成地.二 第4頁:二、修所成地.三
第5頁:二、修所成地.四 第6頁:二、修所成地.五
第7頁:二、修所成地.六 第8頁:二、修所成地.七
第9頁:二、修所成地.八 第10頁:二、修所成地.九
第11頁:二、修所成地.十 第12頁:三、修所成地.十一
第13頁:三、修所成地.十二 第14頁:三、修所成地.十三
第15頁:三、修所成地.十四 第16頁:三、修所成地.十五
第17頁:三、修所成地.十六 第18頁:三、修所成地.十七
第19頁:三、修所成地.十八 第20頁:三、修所成地.十九
第21頁:三、修所成地.二十 第22頁:四、修所成地.二十一
第23頁:四、修所成地.二十二 第24頁:五、如何修習四念住
第25頁:上玅下境老和尚生平簡介
推薦 打印 | 錄入: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