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三、別明念佛「三昧」義
三昧即三摩地。《阿 毗達磨俱舍論.分別根品》云:「三摩地,謂心一境性。」(大正二九‧一九上)。《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四:「令心無亂,取所緣境,不流散因,名三摩 地。」(大正二九‧三八四中)。由等持的力量,能令其心於一所緣境上相續不散亂,明靜而轉,是名三摩地。若無等持之力,心性掉動,不能安住一境,不名三 昧。
龍樹菩薩《大智度論》卷二○又有不同的解釋,茲引其文如下:
問 曰:「是三種以智慧觀空、觀無相、觀無作,是智慧,何以故名三昧?」答曰:「是三種智慧若不住定中,則是狂慧,多墮邪疑,無所能作;若住定中,則能破諸煩 惱,得諸法實相。復次,是道異一切世間,與世間相違,諸聖人在定中得實相說,非是狂心語。復次,諸禪定中無此三法,不名為三昧。何以故?還退失墮生死 故,……以是故三解脫門佛說名為三昧。」問曰:「今何以故名解脫門?」答曰:「行是法時,得解脫到無餘涅槃,以是故名解脫門。無餘涅槃是真解脫。」(大正 二五‧二○六上)
此解三種智慧與定相依之義,甚為明顯。若但有三慧而無定力的攝受,則是狂慧, 多墮邪疑,無所能作;所以三慧須要禪定的增上。若但有禪定,無淨慧的觀察,禪定會失壞,還流轉於生死中。若定慧相依於一心中,則能斷惑證真,滅除生死大 苦,入無餘涅槃,得真解脫。龍樹菩薩如此解釋三昧,即應唯是聖無漏禪,才可以名為三昧;凡夫所得禪,未能斷惑,不得名為三昧。
今念佛三昧所以名為念佛「三昧」者何?上文所引《大方等大集經菩薩念佛三昧分》之念佛三昧文義,與龍樹所解之三昧義會而觀之,若以念佛三昧為有漏禪,是大不敬!是大錯誤!今讀《佛說阿彌陀經》所說:「執持名號,一心不亂」,是否可以稱之為念佛三昧?思之當知!
甲四、持名念佛法門的重要
佛陀大慈大悲教化眾生的本願,乃為解脫有情生死大苦也。吾人本應修習念佛三昧,直悟無生法忍,以滿如來本願,然而佛法流行諸方國土,展轉傳至今日,能修念佛三昧者極為鮮少。大約六種人不能修習念佛三昧:
(一)未學習教義者,不知如何修習念佛三昧。
(二)學習佛法而中輟者。
上述二種人在我們漢文佛教中,為數幾何?
(三)願修習其他法門,無意願於此法門者。
(四)障深重者。
(五)無轉凡成聖之志趣者。
(六)懈怠之人。
上列六種人中,除了後四種以外,前二種佛教徒應如何完成其解脫生死,成就聖道之大願?唯有持名念佛法門最為適宜。其理由有:
(一)法門容易學習,讀淨土三經一論,能通達大義即可。
(二)開始修習之時,若能具足信、願、行三種資糧就行。
(三)不求決定斷惑證真,只要平時一心不亂念佛,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彼佛國土。
(四)若能往生阿彌陀佛國,見佛聞法以起行,或遲或速,終必見寂滅性而得果。
能修念佛三昧之人是利根,吾人不能修念佛三昧是鈍根;然而若能真誠念佛名號、求生彼國,成功之時,見佛聞法,得無生忍,與彼利根亦無差別,所以也不必自卑自棄。
今日佛教徒,能修念佛三昧之人是極少數否?奉行持佛名號法門者是極多數否?極多數人由此法門得度生死大患,所以此法門是太重要了,應努力弘揚讚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