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二、以佛菩提為所緣二
丙一、引經釋二
丁一、地前加行位
前來所引念佛三昧之文,是此經〈正觀品〉中所說。又此經中〈思惟三昧品〉復略有不同的修行方便。其文云:
爾 時不空見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若諸菩薩摩訶薩念欲成就諸佛所說念佛三昧者,云何思惟而得安住?」佛告不空見菩薩言:「不空見!若諸菩薩摩訶薩,必欲 成就是三昧者,先當正念……,彼如是心念一切三世十方世界中,是等一切諸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天降成就、入胎成就、住胎成就、出胎成就、出家成就、諸功德成就、諸根成就、諸相成就、諸好成就、莊嚴成就、戒品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脫成就、解 脫知見成就、四無畏慈悲成就、喜捨成就、慚愧成就、威儀成就、諸行成就、奢摩他成就、毗缽舍那成就、明解脫成就、解脫門成就、四念處成就……無礙利益成 就、為他利益無礙成就、一切善法成就、清淨色成就、清淨心成就、清淨智成就、諸入成就、金色百福成就。」(大正一三‧八五八中)
(以下未作注之經文為同一出處)
此說修習念佛三昧者,先學習作觀,文為二:初觀後止。觀,是觀想佛陀所成就的自利利他無量功德。
時彼菩薩念諸如來如是相已,復應常念彼諸如來、應供、等正覺,心無動亂,亦當安住無所著心。心無著已,彼復應作如是思惟:「是中何等名曰如來?……菩提如是,亦無有心,無有觸對,不可見聞,不可知證。此心如是,云何能得成就菩提!」
此中初句結束前文。次「復應常念」以下,讚佛心無動亂而常念;「亦當安住無所著心」句是向佛學習心無動亂。無著即是無亂,即是修止,故云「安住」。
其次是學習空觀,文中「心無著已」句,謂行者之心已安住於止中,為時或長或短以後,又於止中起觀,故云「如是思惟」。此中文有二節:初節觀如來不可得,後節觀菩提不可得;前文觀佛無量功德,如幻而有,此則般若將入畢竟空,入不二法門。
丁二、地上聖位及如來位
佛言:「不空見!然彼菩薩常應如是觀察思惟,若能如是觀諸法時,即得安住於正法中,心無遷變,不可移動。當知爾時,具足菩薩摩訶薩法,自然遠離不善思惟,速疾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正覺平等真實法界。」
觀 前二段文是地前加行位,此文即證聖之十地菩薩及如來圓滿位。文為二:初佛陀勉勵加行位菩薩無間斷修,故云「常應如是觀察思惟」。「若能如是」以下,先說初 地至七地的斷證。初句牒前世第一菩薩止觀「正法」,即是真如;「安住」即是根本無分別智,不緣一切法,圓證真如之相。「心無遷變,不可移動」即是斷除惑 染,證不退轉位。
「當知爾時」以下,是由八地至佛地的無功用道,故云「自然」。「遠離不善思惟」約隨眠說,是斷惑。「正覺平等真實法界」即是證真。如是由初地,繼續修習妙止妙觀寂滅法性,廣度眾生,入不二法門,進趣無上菩提,是名念佛三昧。
此文以佛功德、無上菩提為念佛三昧之所緣境,前文以五陰為所緣境,後文亦有令修不淨觀文,境雖有異,無非證入寂滅真如念佛三昧之旨。
丙二、引餘證
《大智度論》卷一云:
復 有菩薩修念佛三昧,佛為彼等欲令於此三昧得增益故,說般若波羅蜜經。如般若波羅蜜經初品中說:「佛現神足,放金色光明遍照十方恆河沙等世界,示現大身清淨 光明,種種妙色滿虛空中。佛在眾中端正殊妙,無能及者,譬如須彌山王,處於大海。」諸菩薩見佛神變,於念佛三昧倍復增益,以是事故說摩訶般若波羅蜜 經。(大正二五‧五八上)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二三〈三次品〉云:
菩 薩摩訶薩從初以來,以一切種智相應心,信解諸法無所有性,修六念,所謂: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捨、念天。須菩提!云何菩薩摩訶薩修念佛?菩薩摩訶薩 念佛,不以色念,不以受想行識念。何以故?是色自性無,受想行識自性無,若法自性無,是為無所有。何以故?無憶故,是為念佛。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念 佛,不以三十二相念,亦不念金色身、不念丈光、不念八十隨形好。何以故?是佛身自性無故,若法無性,是為無所有。何以故?無憶故,是為念佛。(大正八‧三 八五中)
以上二文所說的念佛三昧,一是如幻緣起,一是法性寂滅;觀緣起法即是寂滅,雖是寂滅而緣起宛然。與前文所引《大方等大集經.菩薩念佛三昧分》文義無異。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四六六,第二分〈漸次品〉云:
云何菩薩摩訶薩修學佛隨念?謂菩薩摩訶薩修學佛隨念時,不應以色思惟如來應正等覺,不應以受想行識思惟如來應正等覺,何以故?色乃至識皆無自性,若法無自性,則不可念,不可思惟。所以者何?若無念、無思惟,是為佛隨念(大正七‧三五六上)。
此是奘譯,與前文什譯可以對讀,當有助於理解其所詮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