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釋經文
甲一、緣起分二
乙一、敘事證信七
丙一、佛親為尼眾說法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小乘經、大乘經開始時都一樣,皆是「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這時候在這裡住。
爾時,有如是像類大聲聞尼眾,住舍衛國王園中。比丘尼眾,其名曰:純陀比丘尼,民陀比丘尼,摩羅婆比丘尼,波羅遮羅比丘尼,陀(阿)羅毘迦比丘尼,差摩比丘尼,難摩比丘尼,告難(吉離)舍瞿曇彌比丘尼,優缽羅色比丘尼,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此等及餘比丘尼,住王園 中。
「爾 時」:那個時候。「有如是像類」:這些比丘尼眾有如是相,皆是受了比丘尼戒,持戒清淨,有大功德相者;或者說這些比丘尼都是大福德人,所以叫作「如是像 類」。「大聲聞尼眾」:聽聞佛的法音,由此隨順修學戒定慧的人,就叫作「聲聞」。「尼」:中國話是女的意思;「眾」:就是很多人,不只一個。這些尼眾不在 祇樹給孤獨園住,住在什麼地方呢?「舍衛國王園中」:舍衛國的國王是波斯匿王,在他的園裡面有比丘尼住的地方。
「比 丘尼眾,其名曰純陀比丘尼,民陀比丘尼,摩羅婆比丘尼,波羅遮羅比丘尼,陀羅毘迦比丘尼」:「陀羅毘迦」的「陀」字,有的譯本是「阿」字。又有「差摩比丘 尼、難摩比丘尼、告難舍瞿曇彌比丘尼」:「告難」二字,對照印順老法師《雜阿含經會編》所校來看,應是「吉離」才對。「優缽羅色比丘尼」:《賢愚經》中有 提到這位比丘尼的事情。最後「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是佛的姨母,就是佛的母親的妹妹,譯為中國話叫作大愛道。
「此等及餘比丘尼,住王園中」:前面列出來名字的這麼多的比丘尼,還有其他沒有列名的比丘尼等,都住在波斯匿王的園裡。
爾時,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與五百比丘尼,前後圍遶,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
這時,五百比丘尼或者在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之前、或者之後,來到佛陀所住的祇樹給孤獨園,頂禮佛足後,退下來坐在一旁。
爾時,世尊為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說法,示教照喜。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已,發遣令還,言:「比丘尼!應時宜去。」
此 時,世尊為大愛道及五百比丘尼「說法,示教照喜」。「示」:是開示,就是演說;藉諸言句顯示佛法的勝義,名之為示。「教」:演說有文有義的佛法教導這些比 丘尼,名之為教。「照」者,譬如光明能破黑暗,佛說的妙法就是光明,能破除我們內心的煩惱黑暗,所以名之為照。這樣說,「示教」是說法,「照」就是佛說法 的作用。聽法的人,內心有法喜,所以叫作「喜」。
「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已」:「說法」有各式各 樣的分別,那究竟是什麼呢?「法」有教、理、行、果的不同。語言文字的佛法名「教」。世間、出世間因果的道理皆由緣起,其中所執之我不可得名「理」。能詮 顯的是教,所詮顯的是理。「行」者,學習了教和理以後,還應該付諸修行,內心如理思惟、修習止觀,如是名為「行」。行就是因;努力地修行之後,忍苦耐勞, 止觀相應,破除我執,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了,所以叫作「果」。
這麼多類別的佛法,已為他們宣說完了,所以叫「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已」。「發遣令還言:比丘尼!應時宜去」:佛發言命令他們:「你們這個時候應該回去了,回到王園那個地方去。」
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佛 的姨母,也包括五百比丘尼在內,聽佛宣說妙法,內心感到非常歡喜。「隨」字可以解釋為相續。聽法時歡喜,聽完後還繼續地歡喜,所以叫作「隨喜」。或者說, 五百比丘尼裡有人是聽法的時候歡喜,也有人「我看你歡喜,我也歡喜」,即是「隨喜」。「作禮而去」:聞佛說法後,向佛頂禮就離開了。
丙二、次第差比丘教授二
丁一、二因緣故差教授
爾時,世尊知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去已,告諸比丘:「我年已老邁,不復堪能為諸比丘尼說法。汝等諸比丘僧,今日諸宿德上座,當教授諸比 丘尼。」
這 時,佛知道大愛道和五百比丘尼已經離開祇園,就對諸比丘說:「我年紀已經老邁了。」「邁」,也是年老的意思。佛三十歲成道(亦有說三十五歲成道),然後到 鹿野苑各地說法時應該是壯年。現在說「老邁」,從文字上看就是壯年已經過去,進入老年的階段。年紀大了以後,身體、氣力不是那麼強,就容易疲倦,所以「不 復堪能為諸比丘尼說法」。
關於佛為什麼在大眾裡宣布「我年已老邁,不復堪能為諸比丘尼說法」,《瑜伽師地論.攝事分》(大正三○.八二一中)說有兩個因緣:
第 一個因緣:「為令恃其少年,專行憍傲,住放逸者,自怖厭故。」年輕人驕慢心高,看見年老的人心裡就想:「你們都應該退休了,該輪我的班了。」但是,又「住 放逸」,不肯努力地修學戒定慧。現在佛對大眾宣佈「我年已老邁」,使令年輕人生恐怖心、厭離心:「哎呀!我不要驕傲啊!我不可放逸啊!我不能怕辛勞,要好 好地用功修學聖道,才能擔當重任!」
第二個理由:「為令於當來世,諸有苾芻其年衰老,無有勢 力,遠離疑悔,勸請少年諸苾芻等,宣說正法。」比丘年紀大了,不能弘揚佛法了,怎麼辦呢?你心裡不要猶豫,應該敦請年少的比丘、比丘尼負起弘揚正法的責 任,說法度生。有這兩個理由,故佛對大眾如是宣說:「我年已老邁,不復堪能為諸比丘尼說法。」
「汝 等諸比丘僧」:即佛招呼諸位比丘令其注意。當然,佛在世時,比丘眾中有很多是大阿羅漢而非凡夫僧,和我們現在不同。「今日」:指當時說。「諸宿德上座」: 「宿」指時間很久了;這些比丘證阿羅漢,成就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的聖德已經很久了,叫「宿德」。「上座」:大眾僧中戒臘長、在前面坐的人。「當教 授諸比丘尼」:應當發慈悲心教授這些比丘尼,令他們知道如何用功修行、如何由聞、思、修得無生法忍。
丁二、眾僧受命次第往
時諸比丘受世尊教,次第教授比丘尼,次至難陀。
佛在大眾裡這樣宣佈以後,諸比丘就接受了佛的命令,排出次第去教授比丘尼,指導他們修學聖道。「次至難陀」:按照次第,到了佛的弟弟難陀,即孫陀羅難陀尊者。
丙三、難陀應至而不往
爾時,難陀次第應至而不欲教授。
這時,按照僧執事排的次第,應該輪到難陀比丘去為比丘尼說法,但是他心裡不願意去。
丙四、尼至佛邊求教授
爾時,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與五百比丘尼,前後圍遶,詣世尊所,稽首禮足,乃至聞法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以 現在的情形來推測這件事,比丘尼們應該知道已輪到難陀比丘為比丘尼教授,但難陀比丘不來,怎麼辦呢?這時「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與五百比丘尼,前後圍遶」, 又到佛這裡來,對佛「稽首禮足」,然後佛就為比丘尼說法。「乃至聞法歡喜隨喜,作禮而去」: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與五百比丘尼來至佛所,並沒有多說話,只是 聽佛說法以後就走了。
丙五、佛問阿難知事由
爾時,世尊知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去已,問尊者阿難:「誰應次至教授諸比丘尼?」
這時,佛知道大愛道和五百比丘尼離開了祇園以後,「問尊者阿難」。佛不直接下命令,卻還和我們凡夫做事一樣,發言問阿難,那當然是明知故問了。「誰應次至教授諸比丘尼」:按照次第,應該輪到那一位比丘到王園去教授諸比丘尼呢?
尊者阿難白佛言:「世尊!諸上座次第教授比丘尼,次至難陀,而難陀不欲教授。」
「尊者」:是結集經者對阿難的尊稱。阿難對佛說:世尊!大眾僧裡諸上座大比丘奉佛敕命,按照次第到王園教導比丘尼的,應該輪到難陀尊者,但他不願意去教授。佛沒有問的時候,阿難尊者也不說;佛問了,阿難尊者就這樣如實地報告佛。
丙六、佛示轉教授說法
爾時,世尊告難陀言:「汝當教授諸比丘尼,為諸比丘尼說法。所以者何?我自教授比丘尼,汝亦應爾;我為比丘尼說法,汝亦應爾。」
這時佛告訴難陀:你應該去教授比丘尼,為這些比丘尼宣說佛法。什麼原因呢?「我自教授比丘尼,汝亦應爾;我為比丘尼說法,汝亦應爾」。
此中有二句:第一、佛慈悲地教授比丘尼,你是大阿羅漢,也應該這樣做。第二、我為比丘尼宣說佛法,你奉大眾僧的命令,也應該為比丘尼說法,不應違背大眾僧的命令,應隨順去教授比丘尼,故云「汝亦應爾」。
丙七、難陀默然而受教
爾時,難陀默然受教。
佛在大眾裡這樣說明後,難陀尊者「默然受教」:沒有說話,可是心裡接受了佛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