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四正勤講記 聖嚴法師著

四正勤講記 聖嚴法師著

四正勤是三十七道品的內容之一

[日期:2010-07-24]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四正勤講記
  
  四正勤就是四種在修行時一定要具備的態度,如果不具備這四種態度,就容易懈怠,修行是不容易成功的;不論是修出世的解脫道,或修利益眾生的菩薩道,都會相當地困難。接下來便以七個小題來介紹四正勤。
  
  四正勤是三十七道品的內容之一
  
  三十七道品是基本的佛法,是通達涅槃道路的三十七種資糧。《維摩經‧佛國品》云:「三十七道品是菩薩淨土」、「精進是菩薩淨土」,《自誓三昧經》亦云:「三十七品具足佛事。」
  
  三十七菩提分法共分七類: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要想完成三十七道品,必須從四念處開始,然後經過四正勤,依此類推,一個段落一個段落的完成之後,才能夠得解脫道而證涅槃。
  
   三十七道品的基礎是戒、定、慧三無漏學。不論是修持戒、修禪定或修智慧,如果沒有四正勤這四種條件,那是無法完成的。四正勤是由四念處而來,而四念處的 修行又是從五停心而來,這是從修定而修智慧。如果修五停心觀,那是修「止」,「止」的功能最多是能夠入定,無法產生智慧,但是經過五停心觀,再修四念處, 就能生智慧而得解脫。
  
  沒有智慧而只有禪定,或是沒有智慧而只有持戒,都不能得解脫、得涅槃。如何才能有智慧呢?必須修四念處,那 是一種「觀」的方法。過去我曾經講過四念處,相關文章諸位可以參考一下。(案:〈四念處〉及〈日常生活中的四念處觀〉現收錄於《禪的世界》,或參閱「禪修 菁華集」之六《五停心‧四念處》。)
  
  小乘的四念處觀
  
  四念處分小乘與 大乘兩類。現在先來介紹小乘的四念處觀。四念處在小乘是修觀慧,次第觀身、受、心、法。一、觀身不淨:人們都很喜愛、很執著自己的身體,但是身體其實是不 淨的。二、觀受是苦:一般人總是在追求自己感官的享受,事實上,所有的覺受沒有一樣能帶來真正的快樂。三、觀心無常:人們都認為自己的心是永遠的,其實心 是無常的,它的念頭不斷、不斷地在變。四、觀法無我:法是指一切所有的現象,如果把法當成我以及我的,這便是顛倒。
  
  一般人以不淨 為淨、以苦為樂、以無常為常、以無我為我。因為有這四種顛倒,所以有煩惱;因為有煩惱,才無法得解脫。為了要除煩惱、得解脫,必須要有智慧。修了四念處 後,知道身體是不淨的,就不會那麼執著;知道所接受的是苦,就不會那麼貪戀;知道心是無常的,就不會把自己所追求的當成是永遠的;知道一切的法、一切的現 象都是無我的,就不會那麼在乎臧否得失。如果能用四念處觀,將四種顛倒轉變過來,就能開智慧,得解脫、得涅槃。
  
  大乘的四念處觀
  
  大乘以四念處修空慧,其觀空的方法是:
  
  一、觀身,性相同於虛空:觀身體的本性和身體的形象,跟虛空完全相同,當下觀空,當下就得智慧。
  
   二、觀受,不在內外,不住中間:受就是身體跟外在環境的接觸,也就是身體的五根與外在環境的五塵相接觸時,所產生的種種感受。這些感受既不在內也不在 外,同時也不在中間。意思是說,身體之內是五根,身體之外是五塵,因此覺受既不在身體之內,也不在身體之外,但也不是在中間。
  
  事實上,如果僅僅是五根,是不可能有受的,一定要有五塵;如果只有五塵,也不可能有受的,必須要有五根。當五根與五塵接觸時,中間產生了受;然而中間是空的,又如何能產生受呢?因此,受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當下就是空。
  
  這聽起來似乎是一種詭辯,其實是一種因緣觀,因緣和合才有五根與五塵的接觸,才會有受。因此,受並不是真的存在,只是因緣產生的。所以觀因緣,當下就能觀空,就是智慧。
  
   三、觀心,但有名字,名字性離:所有形容心的名詞,其實都跟心的本質是沒有關係的。也就是說,所有心的活動現象,喜歡的或不喜歡的,包括貪、瞋、妒忌、 懷疑、憂慮、滿足、喜悅等,這都只是人們所賦予的一個名詞,實際上跟心的本身並沒有關係。因為如果真的有一個東西叫作「心」,它應該是不變的,不會現在我 喜歡,等一下又不喜歡;現在我愛,過了不久又變成了恨。所以說,心其實不過是一個假名。
  
  更進一步說,凡是有心,都是煩惱心,跟煩惱相應的,都是壞心;因此,真正的好心是無心。如果能夠當下觀心,知道真正的心是無心,那就是智慧,就不會有煩惱而得解脫了。
  
  四、觀法,不得善法,不得不善法:心法是心的活動,色法是心外一切心理和物質的現象。既然心法是假的名字,色法如虛空,那還有什麼善與不善呢?無非只是在形容你的心。既是無心,此時看一切法,無善無不善,當下就是空,就是智慧。如果還有善、惡的分別,都稱不上是智慧。
  
  修大乘的四念處,不論遇到什麼都說它是空的,看起來似乎很容易,真正遇到考驗,恐怕就不是那麼容易了。
  
   曾經有一位老師在上佛學課程時談到「空」,並教大家觀空,才能有智慧。課後有人拿了一份鐘點費給他,一旁的人突然一把搶走,上課的老師急著說:「嘿!豈 有此理,錢是人家給我的,你怎麼拿走了?」那人說:「既然我是空的,錢自然也是空的,什麼都是空的,那你還要它做什麼?」老師說:「什麼都是空的,不過錢 是我的,沒有空,所以我還是要。」那人一邊將錢還給他,一邊說:「我只是跟你開個玩笑。看起來,什麼都是空,只有錢是不空的!」
  
  事實上,什麼都可以空,但是對金錢與愛情,要做到空是很不容易的。因此,當擁有的時候,不要執著,不要貪心,要知道那是空的,這才是智慧。
  
   我在日本讀書的時候,有一位學者發表論文談「空」,會後我們一起吃飯時,大家說:「你講空講得真好,你既然是研究空的,那你今天中午不准吃飯,反正都是 空的。」這位年輕學者回答得很妙,他說:「一切都是空,現在我的胃是空的,食物也是空的,把空放到空之中,還是等於空啊!」
【書籍目錄】
第1頁:編者序 第2頁:四正勤是三十七道品的內容之一
第3頁:四正勤的異名 第4頁:善法與惡法
第5頁:四正勤的內容 第6頁:修行四正勤在大小乘的重要性
第7頁:精進的種類 第8頁:佛教基本三經皆重視精進行
第9頁:結論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