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6‧對事武斷者不公正;智者應辨別對錯兩者之後才下判斷。
257‧智者不會誤導他人,而是如法與平等的護法者,他被稱為「住於法之人」。
258‧人不會只是因為講得多即成為智者;只有平安無怨無畏之人才是智者。
259‧人不會只是因為講得多即成為精通法者;聽聞雖少,卻能知見法、對法不失念者,是真正的精通法者。
260‧他不會只是因為白了頭髮即是長老(7),僅只是年歲大的人名為「白活到老」。
(註7)長老是至少有十個戒臘的比丘。
261‧只有已體證四聖諦與法(8)、無害與有戒行、自制與解脫煩惱(9)的人才是真正的長老。
(註8)法是指四道、四果與涅槃九種出世間法。
(註9)以四道智解脫煩惱。
262‧若依然嫉妒、吝嗇與狡猾,僅只辯才好或容貌美並不會令人成為善心人。
263‧已斷除、根除與消滅這些(惡法)及已解脫煩惱的智者才是真正的善心人。
264‧若人無戒行又說妄語,僅只剃掉頭髮並不會成為沙門。充滿貪欲之人怎麼會是沙門?
265‧已徹底息滅一切大小惡的人才是沙門,因為他已克服一切惡。
266‧他不會只是因為去托缽即成為比丘。他不是比丘,因為他奉行不如法的信仰。
267‧在這世間上,已捨棄善惡兩者、修持梵行、及明了五蘊的人才是真正的比丘。
268-269‧愚人不會只是因為保持沉默而成為聖者。智者如持秤般捨惡而取最上,因此他才是聖者。明了兩種世間者也因此是聖者。(註:在此 varam「最上」是指戒定慧。 Ubho loko「兩種世間」是指內外五蘊。內五蘊是指自己的五蘊;外五蘊是其他眾生的諸蘊與非有情的色蘊。修觀禪時必須能夠照見內、外、過去、未來、現在等五蘊、及它們的諸因的無常、苦、無我三相。)
270‧傷害生命者不是聖人;不會傷害一切生命者才是聖人。
271-272‧比丘不應只是因為有戒行、或多聞、或有禪定、或獨處、或自知「我得享凡夫享受不到的出離樂」而感到滿足,而不滅盡煩惱(即證悟阿羅漢道果)。(註:nekkhamasukham「出離樂」是指阿那含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