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釋要 智諭法師主講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釋要 智諭法師主講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釋要(卷下)

[日期:2010-12-14]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智諭法師主講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釋要(卷下)

【爾時阿難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如是大地六種震動。佛告阿難。我說福田無差別相。故現斯瑞。往昔諸佛亦於此處。作如是說福田之相。利益眾生。一切世界六種震動。】

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是明弟子請法之儀。弟子請法,不敢輕率,故從座起立,整理衣服,互跪合掌然後啟請。

佛告訴阿難,我說無上福田無差別相,所以有動地瑞相出現。過去諸佛亦於此處說無上福田無差別相利益眾生,亦感一切世界六種震動。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文殊師利是不可思議。何以故。所說法相不可思議。佛告文殊師利。如是如是。如舍利弗言。汝之所說實不可思議。】

舍利弗聞法後,向佛稱讚文殊師利。佛亦讚歎文殊師利說,是的,如舍利弗所言,你所說的實不思議。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不可思議不可說。思議亦不可說。如是思議不思議性俱不可說。一切聲相非思議亦非不可思議。】

文殊師利欲明不可得義,因為一切法皆不可得,以不可得故,所以一切法皆不可說。若有法可得即是有相,若法有相,即非法界一相。故曰思議不思議俱不可說。

一切聲相者,即是一切「名」相也。一切法本來無有,而眾生妄取其相,復因相立名,以著名相故,於是生諸妄想。因為妄想分別,而起煩惱造業,於是受諸苦報。

一切聲相非思議,亦非不可思議。思議者世諦,不思議者真諦。然一切法不二,故真諦即世諦,世諦即真諦。以真諦即世諦故,所以真諦不可得。世諦即真諦故,所以世諦不可得。真諦不可得,故不礙世諦。世諦不可得,故不礙真諦。所以一切法無非實相,實相即是一切法。故曰一切聲相非思議,亦非不可思議。所以經云,若於一切法,起不思議想,便是有所著有所得了。

所以若知一切法唯是假名,無有實法可得,便是菩薩摩訶薩有方便行般若波羅蜜。因為一切名相,唯假施設,不可得故。

【佛言。汝入不思議三昧耶。文殊師利言。不也世尊。我即不思議。不見有心能思議者。云何而言入不思議三昧。我初發心欲入是定。而今思惟。實無心相而入三昧。如人學射久習則巧後雖無心。以久習故箭發皆中。我亦如是。初學不思議三昧繫心一緣。若久習成就。更無心想恒與定俱。】

佛問文殊,你入不思議三昧嗎?文殊答言,我即不思議……。

何謂三昧?大智度論云,善心一處住不動曰三昧。三昧譯為正受正定,簡言之就是定的意思。

佛問你入不思議定嗎?文殊答言,我即不思議,因為法界一相不可思議,焉有我和不思議定的分別呢?我的心即不思議,不見不思議以外另有心思惟不思議,亦不見另有不思議,能為心作緣,引心思惟。怎麼可說我入不思議三昧呢?

我初發心欲入是定下,是文殊菩薩追述自己修習時的經驗。我初學此不思議三昧時,尚是繫心一緣。而現在想想,實無心相而入三昧。

以下是譬喻說,好像學習射箭一樣,初學時尚須端正己身瞄準目標。但學習久了,自然熟能生巧,縱然不假功用,亦能箭發皆中。這是說明菩薩久習佛法,入於無功用道,任運而進不假作意了。八地以上菩薩入無功用道,不假心想,便可恒與定俱了。「舍利弗語文殊師利言,更有勝妙寂滅定不?文殊師利言,若有不思議定者,汝可問言,更有寂滅定不。如我意解,不可思議定尚不可得,云何問有寂滅定乎?」

舍利弗問文殊師利說,還有比不思議定更勝妙的寂滅定沒有?文殊師利答言,假使有不思議定,你可以問更有勝妙的寂滅定不。現在不思議定尚不可得,怎能問更有勝妙的寂滅定沒有呢?舍利弗如此問法,已經落有所得心了。卻不知不思議定即是不可得,若有所得便是思議法。不思議定都不可得,怎會有比不思議定更殊勝的寂滅定呢?

【舍利弗言。不可思議定不可得耶。文殊師利言。思議定者是可得相。不可思議定者不可得相。一切眾生實成就不思議定。何以故。一切心相即非心故。是名不思議定。是故一切眾生相及不思議三昧相。等無分別。】

舍利弗問文殊菩薩言,不思議定不可得嗎?文殊菩薩言,思議定可得,不思議定是不可得相。因為不思議定無相,所以不可得。

一切眾生實成就不思議定者,因為一切眾生皆幻化相,幻相非實原來本空,本空故不思議,所以說一切眾生實成就不思議定。

一切心相即非心故。一切心所現相,皆是虛妄。而心者離一切虛妄相,無有諸相是名為心。換句話說,無有虛妄名之為心,虛妄幻現名之為相。故曰一切心相,即非心故。一切眾生皆虛妄相幻有非實,迷人執眾生相為實有,而實在非是真實。如果證入真實,則是盡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既離諸相,故名不思議定。是故一切眾生相及不思議三昧相,平等而無有分別。何以故?因為不思議三昧相者即是空相,而眾生相者如幻本空,所以二者等無分別。

【佛讚文殊師利言。善哉善哉。汝於諸佛久植善根淨修梵行。乃能演說甚甚深三昧。汝今安住如是般若波羅蜜中。】

佛故意讚文殊菩薩,令其更能發揮般若波羅蜜深義。佛言你於諸佛所,久植善根淨修梵行,乃能演說如是甚深三昧,你現在已經安住般若波羅蜜中了。

【文殊師利言。若我住般若波羅蜜中。能作是說。即是有想便住我想。若住有想我想中者。般若波羅蜜便有處所。般若波羅蜜若住於無。亦是我想亦名處所。離此二處住無所住。如諸佛住安處寂滅非思議境界。如是不思議。名般若波羅蜜住處。般若波羅蜜處。一切法無相。一切法無作。般若波羅蜜即不思議。不思議即法界。法界即無相。無相即不思議。不思議即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法界。無二無別。無二無別即法界。法界即無相。無相即般若波羅蜜界。般若波羅蜜界即不思議界不思議界即無生無滅界。無生無滅界即不思議界。】

文殊師利言,如果我能作如是說,「我住般若波羅蜜中」,便是有般若波羅蜜想,和有我想了。如果住有般若波羅蜜想,和有我想,那麼般若波羅蜜便有處所了。般若波羅蜜若有處所,便是有所得,可思議,有二有相了。

般若波羅蜜不但不住於有,同時亦不住於無。如果住於無,依然是有我想,有處所想。所以還是落入有所得,可思議,有二有相。

所以大般若經云,菩薩摩訶薩應以無所住為方便,圓滿般若波羅蜜,云何以無所住為方便圓滿般若波羅蜜?以一切法性空故,一切法性相不可得故,一切法無所有故,一切法無生故,一切法無二故……。

離此二處者,即離我想,及離法想(般若波羅蜜),離此二處,則住無所住。住無所住,則如諸佛住,因為諸佛皆是住無所住,住無所依。此無所住處,便是寂滅不思議境界,而諸佛安處其中。

以下解釋不思議。「如是不思議,名般若波羅蜜住處,般若波羅蜜處,一切法無相,一切法無作,般若波羅蜜即不思議。」。此段文說不思議即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即不思議。

所謂不思議,即是般若波羅蜜境界。因為般若波羅蜜境界,即是一切法無相一切法無作。既然無相無作,所以寂滅非思議。故說般若波羅蜜即不思議。

第二段文說不思議即法界,法界即不思議。「不思議即法界,法界即無相,無相即不思議。」

不思議即是法界,因為法界無界,無界故無相。而無相即是不思議。如此說來,法界即是不思議。

下面一段文說明般若波羅蜜與法界無二無別。「不思議即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法界無二無別。無二無別即法界,法界即無相,無相即般若波羅蜜界。」

既然法界無相不思議,而無相不思議即般若波羅蜜界。所以般若波羅蜜與法界無二無別。

以下總結,說明般若波羅蜜即不思議界。「般若波羅蜜界即不思議界,不思議界即無生無滅界,無生無滅界即不思議界。」

無生無滅即是法界也。既然般若波羅蜜界不可思議,而不可思議即是無生無滅,與法界無二無別,所以般若波羅蜜法界皆不可思議。

所以文殊師利說,我不住於有我有法,亦不住於無我無法,怎能說我安住於般若波羅蜜中呢?須知若人不住一切法,亦不住此「不住」,假名安住般若波羅蜜。

【文殊師利言。如來界及我界即不二相。如是修般若波羅蜜者則不求菩提。何以故。菩提相離。即是般若波羅蜜故。】

如來界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界即是修行者,亦即是修般若行者。修般若波羅蜜可以成佛,可以證無上菩提。故金剛經云,此法可出生三世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來界及我界即不二相,不二相者,即一真法界也。即是一相,一相不求於一相,故修般若波羅蜜者,不求菩提。

菩提相離,即是無相,而無相即是般若波羅蜜。故曰菩提相離,即般若波羅蜜。

【世尊。若知我相而不可著。無知無著是佛所知。不可思議無知無著即佛所知。何以故。知體本性無所有相。云何能轉法界。若知本性無體無著者。即名無物。若無有物是無處所無依無住。無依無住即無生無滅。無生無滅即是有為無為功德。若如是知則無心想。無心想者云何當知。有為無為功德無知即不思議。不思議者是佛所知。亦無取無不取。不見三世去來等相。不取生滅及諸起作。亦不斷不常。如是知者是名正智。不思議智如虛空。無此無彼不可比類。無好惡無等等無相無貌。】

經云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云何四相?因為法界無相不可思議,無相不可思議即是般若波羅蜜。故經云不見一切相,即見般若波羅蜜。今以般若智慧觀一切法,則知一切法無相。則知一切法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我相即是無自相,無人相即是無他相,無眾生相即是無共相。一切法既無自相他相共相,是一切相空,一切相空,焉有可著?故曰知我相而不可著。

無知無著,是無所知無所著也。所既不有,故能亦不立。無能無所,亦無無能無所。此法非自相,非他相,非非自相,非非他相,非自他共相。無知無著,是佛所知。故曰佛為無所著等正覺。佛以無知能知一切知,以無著能知一切著。故曰不可思議,無知無著是佛所知。

譬如淨鏡能現諸像,諸像歷歷而鏡無所著。諸像若泯,鏡淨依然。鏡淨依然,故能復現諸像。故般若智慧能燭照一切法而無知無著。正因其無知無著,故能燭照一切法。

知體無性無所有相,云何能轉法界?知體無性者,如鏡淨空寂,無有自性,隨緣顯現相有萬差。雖然相有萬差,而鏡體空寂,原本無所有相。眾生迷惑執著亦復如是,妄於畢竟空中見一切相。雖然萬相雜陳,而體終無性空寂。

佛以大圓鏡智知行惡眾生,妄於畢竟空中見有三塗法界。行善眾生妄於畢竟空中,見有人天法界。證空眾生妄於畢竟空中,見有聲聞緣覺法界。乃至大道心眾生妄於畢竟空中,見有菩薩法界。於是於畢竟空中隨法界而流轉,不知一切法界原是畢竟空。於畢竟空中妄起擾動。此事不可思議,唯佛能知。

若知本性無體無著者,即名無物。本性無體無著者,畢竟空也,若人知一切法悉畢竟空,即名菩提。即此菩提,名無所著等正覺。故本性無體無著,即名無物。即名無物者,是一切法皆歸畢竟空也。

若無有物若皆歸畢竟空,即是無處所無依無住。若無依無住,即是無生無滅。無生無滅即是有為無為功德。

凡有所修皆是有為功德,凡有所證,即是無為功德。所以五戒十善,四諦十二因緣,乃至六度萬行皆是有為法。無上菩提究竟涅槃即是無為法。

本來有為法有生有滅,無為法無生無滅。今謂無生無滅即有為無為功德者,此之「無生無滅」是畢竟空義。本來無為便是畢竟空,因為凡夫多是對有為始立無為,若無有為,亦不立無為,如是方是畢竟空義。平時我們所說的無為,是對有為而立的,所以說無生無滅的畢竟空,即有為無為的功德。自度曰功,度人為德。易言之即是無生無滅畢竟空,才能自度度人。

這仍是說一切眾生,都是於畢竟空中妄見有差別。其實這一切差別相,皆是畢竟空。只為眾生機有高下,以致於畢竟空中見有差別。所以經云,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若如是知下,是說若以畢竟空知一切法,以無上菩提知一切法,無知無著,便無心想,以心想空故,無知無著故。如無心想,怎麼會知有為無為功德呢?換句話說,知有為無為功德者,即眾生心想分別也。不著有為無為相,即無依無住無生無滅,乃至無知無著,是佛所知了。

無知即不思議,不思議者是佛所知。是說所謂「無知」者,是言不思議智也。佛之知即不思議知也。

以上從不思議即般若波羅蜜,不思議即法界,不思議即無生無滅,不思議即無二無相,不思議即無知無著,一直說到不思議即佛所知。

亦無取無不取以下,明既然一切法空,一切法無性,一切法無相,一切法無二,一切法不可得,一切法不思議,所以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於一切法無取無不取,不見三世去來等相,不取生滅及諸起作,亦不斷不常,如是知者,是名正智。

如是不思議智,猶如虛空一般,無此無彼,不可比類。無好無壞無等等,亦無相無貌。

小品般若經說,如虛空故名無等等。無等等即是畢竟空義,無性義,無相義,無二義,不可得義,不思議義,性空緣起緣起性空義,一法界義,乃至甚深般若波羅蜜義。

【佛告文殊師利。若如是知名不退智。文殊師利言。無作智名不退智。猶如金鋌先加鎚打方知好惡。若不治打無能知者。不退智相亦復如是。要行境界。不念不著無起無作。具足不動不生不滅。爾乃顯現。】

所謂不退智便是無生智,無生無滅故名不退。文殊師利言,無作智名不退智。因為在因曰無生,在緣曰無作,故曰無作智名不退智。

金鋌者,銅鐵等粗具型態尚待精治者曰鋌。所以土器的粗型名坯,木器的粗型名樸,銅鐵器的粗型名鋌。金鋌者,尚待精治鎚打也。故曰先加鎚打方知好惡,若不治打,無能知者。不退智亦是如此,必須先歷諸境緣,經過一番考驗,然後才能知其退不退。所以說要行境界,若能不念不著,無起無作,具足不動不生不滅,方能算是不退智。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言。如諸如來自說己智。誰當能信。文殊師利言。如是智者。非涅槃法非生死法。是寂滅行是無動行。不斷貪欲瞋恚愚癡。亦非不斷。何以故。無盡無滅不離生死亦非不離。不修道非不修道。作是解者名為正信。】

佛問文殊,如諸如來自說己所證到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智,誰能夠相信呢?佛所證的菩提智,亦名一切智智。如大般若經中佛言,「我雖證得一切智智,然無所住。」

一切智智略有三種,謂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一切智者,謂共聲聞及獨覺智。道相智者,謂共菩薩摩訶薩智。一切相智者,謂一切如來應等正覺不共妙智。

如來以無所住無所得為方便,得證如是妙智。所以文殊師利答,無住無得者,能正信如是妙法。

非涅槃法非生死法,是不住涅槃不住生死也。是寂滅行是無動行者,本來無動行者,是禪定行,寂滅行者是解脫行。不過此處應作無所得解為宜。無所得故寂滅,無所得故無動。不斷貪瞋癡,以貪瞋癡不可得也。亦非不斷,是不可得亦不可得也。若人得於不可得,便是住著了。何以故?無盡無滅。無盡無滅即是無所有不可得。

不離生死,亦非不離,不修道非不修道,同樣是不可得的道理。若人能作如是解者,乃能於佛自說己智,能起正信。

【佛告文殊師利言。善哉善哉。如汝所說深解斯義。】

佛讚文殊菩薩說,如你這種說法,的確是深解其中的義趣了。

【爾時摩訶迦葉白佛言。世尊。於當來世。若說如是甚深正法。誰能信解如聞受行。】

佛的弟子大迦葉問佛說,若於未來世,說這樣深的正法,有誰能信解如聞受持修行呢?

信發而解生,華嚴云信是道源功德母。勿論世出世法,皆是以信為始為終。一切事無信則無始,壞信則無終。

聞教生歡喜心曰信,信則無有猶豫。入理破迷曰解,解則道理明白。

其實絕不是信中無解,解中無信。當我們對一件事物,雖起歡喜心而理解猶淺時,稱之為信。信心既生,逐漸深入而不疑時,此信轉名為解。

聖者大迦葉甚恐末法時期,無人能接受這種深法,所以請問於佛。

【佛告迦葉。今此會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得聞此經者。如是人等於未來世若聞是法。必能信解於甚深般若波羅蜜。乃能讀誦信解受持。亦為他人分別演說。】

佛告迦葉說,今此法會之中,無論出家眾比丘比丘尼,或是在家眾優婆塞優婆夷,凡是聽聞文殊師利說這經法的,於未來世若聞是法,必能信解。

甚至於甚深般若波羅蜜,都能讀誦信解受持,亦能為他人分別演說。信解已如上釋,默看經文曰讀,讀文既久能夠憶記口唱曰誦,信力成就曰受,憶念修行不失曰持。

若能轉而化他,便是為人分別演說了。於法開敷其義曰分別演說。讀誦信解受持,是言自度之德,為人分別演說是言化他之德。若人於今會上,得聞如是經法,於未來世不但能信解,且能自度度人。

【譬如長者失摩尼寶憂愁苦惱。後若還得。心甚歡喜。如是迦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亦復如是。有信樂心。若不聞法則生苦惱。若得聞時信解受持。常樂讀誦甚大歡喜。當知此人即是見佛。亦即親近供養諸佛。】

長者有世間長者,和出世間長者。出世間長者即佛是也。佛者道圓德滿,十號具足,故曰長者。世間長者須具十德,一、族姓高貴。二、地位高尊。三、大富。四、隆重威儀。五、智深。六、年耆。七、行淨。八、禮儀具備。九、在上者讚歎。十、在下者歸服。

摩尼寶譯為如意珠,是很貴重的寶物。

譬如長者失寶便生苦惱,後若還得,心則歡喜。四眾弟子亦像長者一樣,今日聞法有信樂心者,後世若不聞法則生苦惱,若得聞此法時便能信解受持,常樂讀誦甚大歡喜。

當知此人即是見佛,因為此人聞甚深般若波羅蜜能生信解,即見實相。故曰見佛,親近供養諸佛。

【佛告迦葉。譬如忉利天上波利質多羅樹皰初出時。是中諸天見是樹已皆大歡喜。此樹不久必當開敷。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得聞般若波羅蜜。能生信解。亦復如是。此人不久亦當開敷一切佛法。於當來世。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聞般若波羅蜜。信受讀誦心不悔沒。當知是人已從此會聽受是經。亦能為人聚落城邑廣說流布。當知是人佛所護念。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中。有能信樂心無疑惑者。是善男子善女人。於過去諸佛。久已修學植諸善根。譬如有人以手穿珠。忽遇無上真摩尼寶。心大歡喜。當知是人必已曾見。】

佛告訴迦葉說,譬如欲界第二層天的忉利天,有樹名曰波利質多羅。波利質多羅樹是忉利天上之樹,譯為香遍樹,因為此樹枝葉實皆香,故曰香遍樹。又曰天樹王。

此樹皰初發時,則知此樹不久一定有華開敷,所以忉利諸天皆大歡喜。

何以說忉利諸天呢?因為忉利天非止一天,故曰諸天。忉利譯為三十三,此三十三天居於須彌山頂。東南西北各八天,共為三十二天。另有一天居須彌山頂中央,是天主帝釋所居,共成三十三天。

若比丘下,是以法合譬。四眾弟子聞般若波羅蜜,能生信解,亦如忉利諸天見波利質多羅樹皰初發時一樣,不久亦當開敷一切佛法。

於當來世,若有四眾弟子,聞般若波羅蜜信受讀誦心不悔沒,當知這人已從此法會聽受過此經。以今日聽聞之善根,於當來世再度聽聞時,才能信受讀誦心不悔沒。

同時亦能為其他的人,於聚落中,或城邑中,廣說流布。流布者,流傳布敷也。當知如是之人,定為佛所護念。護者護持,念者不忘。經云,護念眾生,不令眾生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令眾生墮落三塗六道受苦也。又如經云,父母愛兒,僅只一世,佛念眾生,世世不忘。

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中以下,稱讚是人之善根。如是之人,不但自己能信受讀誦心不悔沒,更能為人宣說,如是於甚深般若波羅蜜中,能有信樂心無疑悔者,定是於過去諸佛處,已曾修學般若波羅蜜久植善根。

譬如有人穿珠,忽然遇到無上真摩尼寶珠心大歡喜。此人必是過去曾經見過摩尼珠,所以才認得而生歡喜。

【如是迦葉,若善男子善女人修學餘法,忽然得聞甚深般若波羅蜜能生歡喜,亦復如是,當知是人已曾聞故。】

謂若善男子善女人,聞甚深般若波羅蜜若生歡喜心,必是此人過去曾經得聞此經。

【若有眾生得聞甚深般若波羅蜜。心能信受生大歡喜。如是人等亦曾親近無數諸佛。從聞般若波羅蜜已修學故。】

假若有人聞甚深般若波羅蜜信受生喜,此人定是曾親近無數諸佛,從諸佛所曾聞是經,并已修學故。

【譬如有人先所經見城邑聚落後若聞人讚歎彼城所有園苑種種池泉花果林樹男女人民皆可愛樂。是人聞已即大歡喜。更勸令說是城園苑眾好嚴飾雜花池泉多諸甘果。種種珍妙一切愛樂。是人得聞重甚歡喜。如是之人皆曾見故。若善男子善女人。有聞般若波羅蜜。信心聽受能生歡喜。樂聞不厭而更勸說。當知此輩已從文殊師利。曾聞如是般若波羅蜜故。】

此是更深一層設譬,前言信受歡喜而已。今更深一層,不但信受歡喜,復能勤求經中深義也。

譬如有人曾經見一大城或聚落,如果後來聞人讚歎彼城園苑池泉花木人民之勝,此人即大歡喜,更勸讚歎者,廣說園苑殊勝之事。此用譬喻有人曾聞般若波羅蜜,後更聞時,便勸法師重說深義。如此輩者,皆是已從文殊師利處,曾經聽聞般若波羅蜜。

園和苑都是種植蔬果花木之處,不過園是有圍牆或藩籬者,而苑是并畜養禽獸之處。

【迦葉白佛言。世尊。若將來世善男子善女人。得聞是甚深般若波羅蜜。信樂聽受。以是相故。當知此人亦於過去佛所曾聞修學。】

迦葉向佛說道,如果當來世善男子善女人,聽說甚深般若波羅蜜而能信樂聽受的,以這種情形看來,當知此人亦於過去佛所,曾經聽聞修學過般若波羅蜜。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佛說諸法無作無相第一寂滅。若善男子善女人。有能如是諦了斯義。如聞如(大寶積經作而字。似為正確)說。為諸如來之所讚歎。不違法相是即佛說。亦是熾然般若波羅蜜相。亦名熾然具足佛法。通達實相不可思議。】

佛所說之諸法,皆是無作無相第一寂滅。所謂無作無相第一寂滅者,即實相也。即是說,佛所說之諸法,皆是實相也。

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如是確實了解實相義,如所聞而為人演說。當知是人,為諸如來之所讚歎。

不違法相者,即不違實相也。如果不違實相,無論菩薩說,弟子說,或是其他人說,是即佛說,因為不違佛意故。

亦即熾然是般若波羅蜜,既是熾然般若波羅蜜,亦名熾然具足佛法。熾然有明確的意思。如此亦就通達實相,不可思議。

【佛告文殊師利。我本行菩薩道時修諸善根。欲住阿鞞跋致地。當學般若波羅蜜。欲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學般若波羅蜜。若善男子善女人。欲解一切法相欲知一切眾生心界皆悉同等。當學般若波羅蜜。文殊師利。欲學一切佛法具足無礙。當學般若波羅蜜。欲學一切佛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相好威儀無量法式。當學般若波羅蜜。欲知一切佛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切法式及諸威儀。當學般若波羅蜜。何以故是空法中不見諸佛菩提等故。若善男子善女人。欲知如是等相無疑惑者。當學般若波羅蜜。何以故。般若波羅蜜。不見諸法若生若滅若垢若淨。是故善男子善女人。應作如是學般若波羅蜜。】

此一段文是說欲修菩薩行,當學般若波羅蜜。如我本行菩薩道時,修諸善根,欲住阿鞞跋致地,當學般若波羅蜜。此是成佛因地,當學般若波羅蜜。

次言欲成佛,當學般若波羅蜜。如欲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學般若波羅蜜。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便是成佛。此是言若欲成就佛果位,當學般若波羅蜜。

再次言欲具足一切佛法,當學般若波羅蜜。如欲解一切法相,欲知一切眾生心界皆悉同等,欲學一切佛法具足無礙,乃至欲學一切佛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相好威儀無量法式等,皆是言成就一切佛法。

綜觀以上三段文字,即言般若波羅蜜,能出生菩薩摩訶薩,出生諸佛,及一切佛法。

最後說明以不可得為方便,修習般若波羅蜜。如欲知一切佛不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及一切法式及諸威儀。此即言菩薩摩訶薩以無所得為方便修習般若波羅蜜也。所以下文接著說,是空法中,不見諸佛菩提等故。即如心經言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乃至不見一切法,不見一切相。若能不見一切法,不見一切相,即見般若波羅蜜。故本經云,欲知如是等相無疑惑者,如是等相即諸法空相,當學般若波羅蜜。何以故,般若波羅蜜,不見諸法若生若滅若垢若淨。是故善男子善女人應作如是學般若波羅蜜。作如是學者,即以無所得為方便學般若波羅蜜也。

欲解一切法相者,欲解一切諸法悉皆空相也。眾生心界皆悉同等。因為十法界悉是心造心現,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故曰眾生心界。

因為一切諸法悉皆空相,悉不可得,故曰皆悉同等。

一切佛法具足無礙,言畢竟空中建立一切法,一切法悉歸畢竟空。所以諸法具足,而畢竟無礙。若欲如是知,應學般若波羅蜜。

欲學一切諸佛成佛時之相好威儀無量法式,係言等覺菩薩,等覺菩薩百劫修三十二相,千劫學佛威儀。

欲知一切佛不成正覺,亦不修法式威儀,當修般若波羅蜜。何以故?是諸法空相,無有一法可得,故不見諸佛及菩提等。

【欲知一切法無過去未來現在等相。當學般若波羅蜜。何以故。法界性相無三世故。欲知一切法同入法界心無罣礙。當學般若波羅蜜。欲得三轉十二行法輪亦自證知而不取著。當學般若波羅蜜。欲得慈心遍覆一切眾生而無限齊亦不作念有眾生相。當學般若波羅蜜。欲得於一切眾生不起諍論亦復不取無諍論相。當學般若波羅蜜。欲知是處非處十力無畏住佛智慧得無礙辯。當學般若波羅蜜。】

法界性相一如,空寂無相,無有分別,是曰一真法界。法界一如者,是說一切法皆無所有也,何以故?因為一切法悉是一法也。故一切法入於法界,無有分別。所以一切法無過去未來現在等相。因為一切法不可得,過去未來現在相亦不可得。

法界者無界,無界者空寂無相,所以法界遍一切處,猶如虛空。故法界相者無量,此無量相皆隨緣幻現,幻現非實,故其性空寂。以性空寂故,乃能隨緣幻現一切無量諸相。故空即是無量,無量即是空,此法一相所謂無相。我們於法不可墮於無量數。如小品般若經云「若見是無量,即墮無量數。若不見是無量,即如虛空無量。」所以若能如是見者,則不見一切法有過去未來現在相。如是不見一切相,即見般若波羅蜜,故曰當學般若波羅蜜。

如是不見一切相,則不見一切法前際可得,不見一切法後際可得,不見一切法中際可得。一切法前後中際不可得故,是曰三世平等。三世平等者,是過去未來現在性相不可得也。所以說法界性相無三世故。

一切法同入法界者,即是一切法同是一相所謂無相也。既然同是無相,所以心無罣礙。

三轉十二行法輪,是佛成道後對五比丘初轉四諦法。法輪者,有摧破眾生煩惱義,有展轉流通義。所謂「轉」字,有自得復示於他之義,有付囑展轉流通義。

佛成道後,於鹿野苑對五比丘轉苦集滅道四諦法輪。初示轉,曰此是苦,此是集,此是滅,此是道。再度勸轉,曰此是苦當知,此是集當斷,此是滅當證,此是道當修。最後證轉,曰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是謂三轉十二行法輪。

亦自證知而不取著。菩薩摩訶薩,於此四諦法輪,悉能自證但是卻不取著。云何菩薩證四諦法呢?其實菩薩修行的六波羅蜜,即是四諦法的分別相也。

為甚麼雖證知而不取著呢?因為於實相中,無有苦集滅道可得,所以菩薩以大悲導大智,行空而不證。以大智導大悲,涉有而不著。此自證而不取著,正表現出菩薩的偉大之處。

何以說於實相中無有苦集滅道可得呢?如心經中說,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乃至無苦集滅道。若有苦集滅道可得,豈是諸法空相?

慈心遍覆一切眾生而無限齊,亦不作念有眾生相。限齊者,即限際也。此即如金剛經所云,「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意義相同也。

一切眾生皆依名相而起諍論,故大般若經云一切眾生唯分別假名相。智者知一切名相悉皆性空,於空相中不住一切法,故無有諍論。空中既無諍論可得,故亦沒有「無諍論相」可得,故言亦復不取無諍論相。

佛藏經中佛言,世間常共我諍。因為世間眾生執著名相,而佛親證無相,世間眾生以其執著,故常與佛諍。若人證得無相,便可無諍了。

欲知是處非處十力無畏。知是處非處即是十力,佛十力中第一種便是知是處非處。諸佛正遍知,具有十種力。一、知是處非處智力。佛知作善業得善報,是名是處。佛知作惡業得惡報,是名非處。二、佛知三世業報。佛悉知一切眾生過去現在未來的因緣果報。三、佛具知種種禪定三昧之智力。佛於種種禪定,皆得自在,皆能如實而知。四、佛知一切眾生諸根。佛能知一切眾生根性之優劣,及與得果之大小。五、佛知一切眾生之意欲。佛知一切眾生種種解智之力,及種種樂欲善惡之不同。六、佛知世間種種性。佛於世間種種界,悉能如實遍知。七、佛知一切至處覺道。佛對於六道凡夫有漏行之所至處,及聖者無漏行之所至處,悉能如實知之。八、佛證知天眼清淨。知眾生死時生時善惡業緣。九、佛知宿命。佛於一切眾生種種宿命悉知,一生至百千萬生,一劫乃至百千萬劫,死此生彼死彼生此,諸如姓名飲食苦樂壽命等,悉能知之。十、佛自知永斷習氣。自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皆辦,不受後有。

無畏者佛具四種無畏,一、一切智無畏。二、漏盡無畏。三、說障道法無畏。四、說盡苦道無畏。

佛智慧者,佛以一相慧,應一切慧,而得正覺(放光)。一相慧者佛之實智也,應一切慧者佛之權智也。實而權曰佛智,權而實曰佛慧。是為佛之智慧。

得無礙辯。無礙辯者明菩薩化他之德,應機速疾,文義辨明,曰無礙辯。無礙辯有四種,一法無礙。二義無礙。三詞無礙。四樂說無礙。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我觀正法。無為無相無得無利。無生無滅無來無去。無知者無見者無作者。不見般若波羅蜜。亦不見般若波羅蜜境界。非證非不證。不作法戲論無有分別。一切法無盡離盡。無凡夫法無聲聞法。無辟支佛法佛法。非得非不得。不捨生死不證涅槃。非思議非不思議。非作非不作。法相如是。不知云何當學般若波羅蜜。】

如來說過欲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欲解一切法相等等,當學般若波羅蜜,以後,文殊師利說,我觀正法無為無相,空無所得,怎能說當學般若波羅蜜呢?

所謂正法,即是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空、無相、不可得。以空無相不可得故,所以無為無相,無得無利,無生無滅,無來無去,無知者,無見者,無作者,不見般若波羅蜜,亦不見般若波羅蜜境界。因為空中無如是等諸相。

不見般若波羅蜜是不見於法,亦不見般若波羅蜜境界,是亦不見修行者所證到般若波羅蜜的境界。因為般若波羅蜜,空無相不可得故。

因為般若波羅蜜空無相不可得,所以非證非不證。證固不可得,不證亦不可得。不作戲論無有分別。所謂戲論者,一切法無名無相,如是知者,名如實知。若著於虛妄名相,而妄生分別者,皆為戲論。故戲論即不實之論,虛妄之論也。眾生皆依名相而生分別,既不作戲論,故無有分別。

一切法無盡離盡。若謂一切法有盡者,即是斷滅。言一切法無分別者,是一切法空。一切法空者,即是一切法平等。是故一切法無有盡相,離諸盡相。如是無盡之法,即是無際,即是實際,即是常住,即是法界,即是般若波羅蜜。

是諸法空相,即是諸法真如。於諸法空相中,無一切法相。故無凡夫法,無聲聞法,無辟支佛法,亦無佛法。於一切法非得,亦非不得。亦無生死可捨,亦無涅槃可證。非思議非不思議,非作非不作。

既然法相如是悉不可得,不知要怎樣修學般若波羅蜜呢?文殊師利如是問佛。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若能如是知諸法相。是名當學般若波羅蜜。】

佛告文殊師利菩薩,若能如是知一切法相悉空,一切法悉無相,一切法悉不可得,就是如你文殊師利所說的情形,便是修學般若波羅蜜了。文殊問得極妙,佛答得更妙。

【菩薩摩訶薩若欲學菩提自在三昧。得是三昧已。照明一切甚深佛法及知一切諸佛名字。亦悉了達諸佛世界無有障礙。當如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中學。】

佛繼續說,有三昧名菩提自在三昧。得是三昧以後,可以照見明了一切甚深的佛法。并可知道一切諸佛名字,和了達諸佛世界而無有障礙。如果欲得如是三昧,當如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中學。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何以故。名般若波羅蜜。佛言。般若波羅蜜無邊無際無名無相。非思量無歸依無洲渚。無犯無福無晦無明。猶如法界無有分齊亦無限數。是名般若波羅蜜。亦名菩薩摩訶薩行處。非處非不行處。悉入一乘名非行處。何以故。無念無作故。】

文殊師利問佛,甚麼原因名般若波羅蜜?佛回答說,般若波羅蜜無邊無際。因為般若波羅蜜離三世相故,無盡故,常住故,故曰無邊無際。

般若波羅蜜無名無相,非思量。無歸依無洲無渚無犯無福。因為般若波羅蜜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故,離言語相,心緣相,文字相故,離能所故。歸依即是有能歸依與所歸依,無歸依者,般若波羅蜜離能所也。

洲者,水中之陸地也。渚者,水之邊涯也。無洲無渚,是言般若波羅蜜無有邊際也。

無犯,是言無犯戒。無福,是言亦無持戒。因為持戒之人生好處,好處者得福也。般若波羅蜜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諸相悉離,故無犯戒得罪,亦無持戒得福。

不過我們要知道,這是說菩薩覺地,覺後自然空空無大千,所謂法爾如是,絕無可疑。但是我輩凡夫,迷惑造業,墮入苦集道中,所謂迷時分明有六道也。所以萬勿以此為藉口而不持戒,自致苦道也。譬如水中無月,癡人投水捉月,妄取其死也。

無晦無明,般若波羅蜜如虛空故。虛空無礙,故無晦無明。

法界無界,故無分際。法界無盡,故無限數。這種情形,便名般若波羅蜜。

般若波羅蜜,亦名菩薩摩訶薩行處。其實所謂菩薩摩訶薩行處,乃非行處非不行處。何以說非行處呢?因為悉入一乘,所以說非行處。一乘者,無盡也,平等也,畢竟空也,離於有無也,一切不可取也,一切無差別也。所以一切法入於一乘,無念無作,非行處非不行處。故大般若經云,一切法非造非不造,非作非不作,何以故?一切法畢竟空故。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當云何行能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文殊師利。如般若波羅蜜所說行。能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譯為無上正等正覺。無上者,即不可得也。若有所得,即非無上。故金剛經中佛告須菩提說「佛於然燈佛所,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欲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是以無所得為方便,故佛告訴文殊師利說,如般若波羅蜜中所說行。

【復有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修是三昧者。亦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其實一行三昧即般若波羅蜜,不過修般若波羅蜜直入無相,是理上修。而一行三昧則由一相入於無相,是事上修。所謂一相無相,同歸實相,歸元無二,方便多門。理上修,非上根利智人莫辦。而事上修,便容易得多了。故憑空則弱羽難舉,扶杖則病步能行。

【文殊師利言。世尊。云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一相。繫緣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當先聞般若波羅蜜如說修學然後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緣不退不壞。不思議無礙無相。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閑捨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不思議。佛法等無差別。皆乘一如成最正覺。悉具無量功德無量辯才。】

法界一相者,法界無盡故,無相故,等虛空故,即是般若波羅蜜也。繫心緣於法界,即名一行三昧。而繫心緣於法界,即是修學般若波羅蜜。故曰欲入一行三昧,當先聞般若波羅蜜如說修學,然後能入一行三昧。

如法界緣,不退不壞,不思議。「如」字作不二不異解,雖然繫緣法界,然而能緣所緣不二不異,謂之如法界緣。如是始得契入法界,而能不退不壞,不生二相。在心曰思,在口曰議,思議之法,皆是取相分別。今如法界緣,離能離所,故不思議。既不取相不分別,所以無礙無相。無礙無相,即是如法界緣了。這一段文,是就理上明。以下所說,是明示事上起修。

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閑。所謂處空閑,不是獨自閑居,無所事事之謂。所謂處空閑者,是遠離五欲五蓋也。五欲者眼耳鼻舌身,貪著色聲香味觸。五蓋者,貪欲蓋,瞋恚蓋,掉悔蓋,睡眠蓋,疑蓋。五欲者在前五識,五蓋者在第六意識。前五識不分別五塵,第六意識不分別五蓋,於是能壞結賊,名之曰安隱。如大方廣三戒經云「云何安隱?謂無分別。」。大般涅槃經亦說「壞結賊故,故名安隱。」以如是安隱故,說名空閑處。

捨諸亂意不取相貌。為何不取相貌?因為取相貌則生分別,若生分別則不能如法界緣了。所以修觀非是取相之謂也,行人欲修觀者,應依於經教,不可妄以分別心而取著於相。故觀無量壽佛經佛教行人,須依十六觀起修,并說如此觀者是為正觀,不如此觀者,悉是邪觀。

繫心一佛專稱名字,諸佛是法界身,與眾生心不二不異。故曰佛不可思議,眾生亦不可思議,眾生心亦不可思議。諸佛眾生及心皆橫遍豎窮,所以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繫心一佛,則心不旁騖。若能專心稱佛名號心不旁騖,當下即離我人眾壽相。四相既離,故不取諸相心無分別。雖然心不取相無有分別,卻又不落無念。因為佛陀聖號念得歷歷分明故。雖是念得分明,卻正是不取於相無有諸念。如是念而無念,無念而念,與法界清淨一如。此之謂一念清淨一念佛,念念清淨念念佛也。

隨佛方所端身正向,此所謂向處修。如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者,四威儀中面向西方,不敢向西方便利涕唾。經云若人記憶西方,知西方有佛,亦得往生也。

此段文字,重於事修,出於佛之權智。理修雖妙,然不及事修易得受用。所謂諸佛菩薩,權智不思議也。

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念念相續者,淨念相繼也。即能於此淨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因為諸佛同一法性身,所以念一佛功德,與念諸佛功德無二。所以念釋迦牟尼佛,十方諸佛皆是釋迦牟尼佛。念阿彌陀佛,十方一切諸佛皆是阿彌陀佛。因為一法界故,法不二故。所以佛本不二,隨眾生心而有差別也。

不思議佛法等無分別,言佛法身也,讚佛法身德也。皆乘一如成最正覺,言佛報身也,讚佛解脫德也。悉具無量功德無量辯才,言佛化身也,讚佛般若德也。諸佛以法身同故,所以功德無二。

【如是入一行三昧者。盡知恒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

佛言如是入於一行三昧者,盡知恒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因為一法界故。

【阿難所聞佛法。得念總持辯才智慧。於聲聞中雖為最勝。猶住量數則有限礙。若得一行三昧。諸經法門一一分別。皆悉了知決定無礙。晝夜常說智慧辯才終不斷絕。若比阿難多聞辯才百千等分不及其一。】

此是佛讚得一行三昧之功德。阿難於佛弟子中多聞第一,得總持三昧,故曰得念總持辯才智慧。但是猶住量數,有限有礙。若比起得一行三昧者,就差得多了,百千等分不及其一。得入一行三昧者,對於諸經法門,一一皆能分別。而且皆能了知其決定義無疑無礙無有錯謬。縱令晝夜常說,智慧辯才終不斷絕。

【菩薩摩訶薩應作是念。我當云何逮得一行三昧不可思議功德無量名稱。佛言。菩薩摩訶薩。當念一行三昧常勤精進而不懈怠。如是次第漸漸修學。則能得入一行三昧。不可思議功德作證。除謗正法不信惡業重罪障者。所不能入。】

有些菩薩摩訶薩應時即作是念,我當云何能得到一行三昧不思議功德無量名稱?如阿彌陀佛,普度一切,名聞十方,若有稱念阿彌陀佛名號者,即是不思議功德無量名稱。

佛告訴諸菩薩說,當念一行三昧。念一行三昧者,即是先聞般若波羅蜜如說修學,如法界緣,處空閑捨亂意不取著於相,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這樣常勤精進而不懈怠,如是次第漸漸修學,即便得入。這種不思議功德,便能親自作證了。

但是除誹謗正法者,誹謗正法便是不信佛法。不信惡業重罪障,是不信因果也。像這種人便不能入一行三昧。

此與無量壽經所說「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唯除五逆,即今經所謂不信惡業重罪障者是也。是知經中雖未明言稱念阿彌陀佛名號,然佛實已寓意繫心阿彌陀佛,專稱阿彌陀佛名字了。

【復次文殊師利。譬如有人得摩尼珠示其珠師。珠師答言。此是無價真摩尼寶。即求師言。為我治磨勿失光色。珠師治已隨其磨時。珠色光明映徹表裏。文殊師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修學一行三昧。不可思議功德無量名稱。隨修學時知諸法相。明達無礙功德增長。亦復如是。】

此是以譬明法也。阿彌陀佛名號,譬如無價真摩尼寶。若人持念佛名修學一行三昧不思議功德無量名稱者,隨其修學時,便知諸法相,明達無礙功德增長。

此所謂頓悟漸修,猶如學射,明見標的,用力射去。雖然不能一箭中的,但勤習功純,久射自然鄰的。一旦功行圓滿,一箭中的復何疑哉?

是知阿彌陀佛聖號,至真至正,是無價真摩尼寶。若人持念即得一行三昧,決無差錯。唯此持名念佛一門,是正修行路也。

【文殊師利。譬如日輪光明遍滿無有減相。若得一行三昧。悉能具足一切功德無有缺少。亦復如是。照明佛法如日輪光。文殊師利。我所說法皆是一味離味。解脫味寂滅味。若善男子善女人得是一行三昧者。其所演說亦是一味離味。解脫味寂滅味。隨順正法無錯謬相。】

用日輪譬喻佛法,佛法圓滿具足,無有缺減。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無增無減。故用日輪譬喻,光明遍滿無有缺減。

離味者,所謂離相離分別離煩惱離生死也。離相離分別離煩惱離生死,亦即解脫味,亦即寂滅味,亦即一味。佛說一切法皆歸畢竟空,故是一味離味解脫味寂滅味。佛說一切法如幻,故是一味離味解脫味寂滅味。佛說一切法不二,故是一味離味解脫味寂滅味。佛說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故是一味離味解脫味寂滅味。佛說一切法無相,故是一味離味解脫味寂滅味。佛說一切法不生不滅,故是一味離味解脫味寂滅味。佛說一切法不增不減,故是一味離味解脫味寂滅味。佛以如是等方便,演說正法。

若人得是一行三昧者,亦能如佛一樣,其所演說亦是一味離味解脫味寂滅味。完全能隨順正法,而無錯謬相。

【文殊師利。若菩薩摩訶薩得是一行三昧。皆悉滿足助道之法。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助道法者,三十七道品也。三十七道品者,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二乘人修三十七道品可得有餘涅槃。菩薩修三十七道品,可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菩薩摩訶薩得一行三昧,即能滿足助道之法,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易言之,便勿須另修三十七助道品了。

【復次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不見法界有分別相及以一相。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相不可思議。是菩提中亦無得佛。如是知者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法界無界,故無分別相。一相即是無相,所以亦不見法界一相,若見一相,即有能所,即是二相故也。如是則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相不可思議,因為一切相幻有,不可思議,所以不見法界分別相及以一相。

因為覺了空義,即是菩提,所以菩提中亦無佛可得。如是知者,便能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信一切法悉是佛法。不生驚怖亦不疑惑。如是忍者。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一切法悉是緣起,緣起諸法無有自性,無自性法,即是空性。而此空性即是菩提,所以一切法空,即是菩提。故曰一切法悉是佛法。

若人能如此生信,不驚不怖亦不疑惑,能夠安忍於此法而不動者,即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以如是因。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佛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以因得不以非因得。何以故。不思議界。不以因得不以非因得。】

因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可思議,等虛空不可得。所以文殊師利菩薩故意問說,以如是因,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嗎?

佛回答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以因得,不以非因得。為甚麼呢?因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是不思議界,不思議界非言語相文字相心緣相,乃至非一切相,所以不以因得,亦不以非因得。

原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本來清淨,本來平等,本來不生不滅。於聖無增,於凡無減,無得無失,無修無證,故終不可得也。

【若善男子善女人聞如是說不生懈怠。當知是人已於先佛種諸善根。是故比丘比丘尼。聞說是甚深般若波羅蜜。不生驚怖。即是從佛出家。若優婆塞優婆夷。得聞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心不驚怖。即是成就真歸依處。】

聞如是說不生懈怠者,是精進修學也。云何精進修學?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也。

若出家二眾,能聞法不生驚怖者,是真隨佛出家。若在家二眾,能聞法不生驚怖者,是成就真歸依處。因為甚深般若波羅蜜是諸佛母,能出生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文殊師利。若善男子善女人不習甚深般若波羅蜜。即是不修佛乘。】

佛乘即是最上乘,一乘,大乘。故金剛經說,我此金剛般若波羅蜜,為學大乘者說,為學最上乘者說。若人不習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即是不修佛乘。

【譬如大地一切藥木皆依地生長。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一切善根皆依般若波羅蜜而得增長。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相違背。】

茲以大地為譬,形容般若波羅蜜。大地能生一切藥木,般若波羅蜜能生一切善根。一切善根之根,有生長成就義。一切善根能生長成就無上菩提,故曰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相違背。

所謂藥木,即是草木也。因為一切草,無不可為藥。然而何以不曰草木,而謂藥木呢?因為曰藥木者,採其能對治義,能對治眾生煩惱也。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此閻浮提城邑聚落。當於何處演說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佛告文殊師利。今此會中若有人聞般若波羅蜜。皆發誓言。於未來世常得與般若波羅蜜相應。從是信解。未來世中能聽是經。當知此人不從餘小善根中來。所能堪受聞已歡喜。】

閻浮提即我人所居之地也。文殊師利問,當於何處演說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佛回答說現在此法會中聽此般若波羅蜜,而發誓言願於未來世與般若波羅蜜相應。由於這種信解,於未來世能聽是經。這種人不是從其餘小善根中來,而是從文殊師利聽聞是經,或從過去諸佛聽聞是經所種的善根,才能對般若波羅蜜經堪受聞已歡喜。

【文殊師利。若復有人從汝聽是般若波羅蜜。應作是言。此般若波羅蜜中。無聲聞辟支佛法佛法。亦無凡夫生滅等法。】

何以說應作是言,般若波羅蜜中,無凡夫法,無聲聞法,無辟支佛法,乃至無佛法呢?因為不取著一切法,不住一切法,不得一切法,不分別一切法,即是修學般若波羅蜜。所以於般若波羅蜜中,無有一切法可得。無聲聞辟支佛及佛法者,是言般若波羅蜜中無聖人法。無凡夫生滅法者,是言般若波羅蜜中無凡夫法。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來問我言。云何如來說般若波羅蜜。我當答言。一切諸法無諍論相。云何如來當說般若波羅蜜。何以故。不見有法可與法諍論。亦無眾生心識能知。】

文殊師利言,若四眾弟子來問我言,如來是怎樣說般若波羅蜜呢?我就回答他說,如來一切說法,無諍論相。

眾生以名相而起諍論,如來說法,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故一切說法無諍論相。

為甚麼如來以無諍論相而說般若波羅蜜呢?因為如來不見「有法」可與諍論。就是說一切法空,一切法無相,一切法如幻,一切法不二,一切法不可得,所以無有法可與諍論。同時亦無有眾生心識能知諸法。因為眾生心識,亦是如幻無相空不二不可得故。

故經云,無上菩提,不以身證,不以心證。因為身如木石,心如幻故。

【復次世尊。我當更說究竟實際。何以故。一切法相同入實際。阿羅漢無別勝法。何以故。阿羅漢法凡夫法。不一不異故。】

文殊師利稱世尊言,我當更說究竟實際。阿羅漢無別勝法,是說證涅槃的聖人,和處生死的凡夫,不一不異。亦即是說生死和涅槃不一不異。

【復次世尊。如是說法。無有眾生已得涅槃今得當得。何以故。無有決定眾生相故。】

無有眾生決定相,因為眾生者因緣生,因緣生法無有自性,無自性故,所以無有決定相。

既然無有決定眾生相,所以無有眾生已得涅槃今得涅槃當得涅槃。

【文殊師利言。若人欲聞般若波羅蜜。我當作如是說。其有聽者。不念不著。無聞無得。當如幻人無所分別。如是說者是真說法。是故聽者莫作二相。不捨諸見而修佛法。不取佛法不捨凡夫法。何以故。佛及凡夫二法相空。無取捨故。若人問我。當作是說。如是安慰如是建立。】

文殊師利說,如果有人欲聞般若波羅蜜,我當這樣和他說,怎樣和他說呢?其有聽者,不念不著,無聞無得,當如幻人無所分別。

因為離一切相是修般若波羅蜜,不見一切法是見般若波羅蜜,不得一切法是修般若波羅蜜,不住一切法是住般若波羅蜜。既然般若波羅蜜,離相離見不可得不可住,所以聽說般若波羅蜜者,不念不著,因為般若波羅蜜離念離著故。無聞無得,因為般若波羅蜜非色聲香味觸故。如幻人無所分別者,不分別一切法也。因為一切法緣起如幻,故不可分別。如果這樣不見一切法,不著一切相,於一切法無得無住無有分別,而說般若波羅蜜,是真實說法。

是故聽者莫作二相,因為作二相見者,便是有念有著,有見有相,有得有住有分別了。

不捨諸見而修佛法下,是說一切法畢竟空,於畢竟空中,無取無捨也。不見凡夫法,云何有捨?不見佛法,云何有取?如此六十二種邪見亦空,於空中不當有捨,如起捨掉之心,便是念了著了。故曰不捨諸見而修佛法。

假始有人問我般若波羅蜜,我以此平等心為說如實空義,安慰彼人,并建立佛法。

【善男子善女人應如是問作如是住。心不退不沒。當如法相隨順。般若波羅蜜說。】

善男子善女人,應這樣不取於相而問,其心應無所住而住,其心不退轉,不失沒。當知於法相不取亦無住,這樣便是隨順般若波羅蜜而說了。

【爾時世尊(大寶積經有一讚字)歎文殊師利。善哉善哉。如汝所說。若善男子善女人欲見諸佛。應學如是般若波羅蜜。欲親近諸佛如法供養。應學如是般若波羅蜜。若欲言如來是我世尊。應學如是般若波羅蜜。若言如來非我世尊。亦應學如是般若波羅蜜。若欲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寶積經多一亦字)應學如是般若波羅蜜。若欲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應學如是般若波羅蜜。若欲成就一切三昧。應學如是般若波羅蜜。若欲不成就一切三昧。亦應學如是般若波羅蜜。何以故。無作三昧無異相故。一切法無生無出故。】

世尊印可曰,善哉善哉,文殊師利,確實如汝所說,汝是真說般若波羅蜜也。

接著如來說出欲見佛等等,皆應學如是般若波羅蜜。怎樣是見佛呢?不取於相是名見佛,如實了達空義是名見佛,如實知無所得是名見佛。如自在王菩薩經云,「不以色故見。不以受想行識故見。不以諸相故見。不以法故見。不以戒故見。不以定慧解脫知見故見。不以過去故見。不以未來現在故見。如是見者。是名見佛。」若有所得,即非見佛。以無所得故,名為見佛。無所得者,般若波羅蜜也,故曰欲見佛,應學如是般若波羅蜜。

云何為親近諸佛如法供養?以無所得心親近供養諸佛,是真親近諸佛,如法供養。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曾說,世尊於然燈佛以前,曾親近供養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無有空過者,然而未蒙佛授記。何以故?因為世尊爾時以有所得心供養承事,所以未蒙授記。以有所得心親近供養,非是真親近,非是如法供養,而是貪著故。

佛以微物親近供養然燈佛,便蒙授記當來作佛。為甚麼呢?因世尊當時以無所得心親近供養,所以蒙佛授記。故欲親近供養諸佛,應學如是般若波羅蜜。

若欲言如來是我世尊者,是言作佛弟子也。若欲言我是佛弟子,應學如是般若波羅蜜。

若言如來非我世尊,我非佛弟子,亦應學如是般若波羅蜜。何故說如來非我世尊,我非佛弟子呢?因為一切法畢竟空故,一切法無差異相故,一切法無生故,一切法不可得故,一切法無起無作故。既然如此,怎可說有佛作我世尊,有我作佛弟子呢?所以說若言如來非我世尊,亦應學般若波羅蜜。

以下「若欲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欲不成就一切三昧」等,亦是同樣的道理。

欲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便是欲成佛。欲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便是欲不成佛的意思。三昧是定的意思,於般若空法中,無定無不定,始為大定。

無作三昧無異相故,一切法無生無出,是總括以上「若言如來非我世尊」「若欲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欲不成就一切三昧」而說。

云何無異相?諸法一相,故無異相。云何無作無生無出?大般涅槃經云,「無因緣故(因為因緣所生,即是空故),故名無生。以無為故,故名無出。無造業故,故名無作。」因為諸佛菩薩已斷無明愛煩惱故,雖行不為造業,是以不受後有,不被業繫,故曰無作。

【若欲知一切法假名。應學如是般若波羅蜜。若欲知一切眾生修菩提道不求菩提相心不退沒。應學如是般若波羅蜜。何以故。一切法皆菩提相故。】

一切法皆菩提相者,即是空相也,不二相也。故經云覺了空性,即是菩提,無二義者即是菩提,菩提虛空不二不別。所以一切眾生修菩提道,不應求菩提相。因為菩提相空,菩提相不二,不可求故。

既然一切法空,故知一切法悉是假名。欲如是知者,應學般若波羅蜜。

【若欲知一切眾生行非行相。非行即菩提。菩提即法界。法界即實際。心不退沒。應學如是般若波羅蜜。若欲知一切如來神通變化無相無礙亦無方所。應學如是般若波羅蜜。】

欲知一切眾生行非行相,若行不以無明煩惱因緣,便不受業報,是為清淨行。若行以無明煩惱因緣,定受業果報,欲得清淨欲得解脫無有是處,故曰非行。

何以說非行即菩提呢?因為無明煩惱皆是虛妄無有實性,若法無性,即便是空,即此空性便是菩提。

法界無界等同虛空,空即菩提。故曰菩提即法界。

一切法悉入法界,法界外更無一法。一切法唯依法界而住,而法界即是一切法。故曰法界即是實際。

若欲如是知如是見,心不退沒,應學如是般若波羅蜜。

欲知一切如來,神通變化無相無礙,亦無方所。一切如來有大神通,能於無名相法中以名相說,雖說名相而明無名相。能於無生滅法中以生滅說,雖說生滅而明無生滅。

如來變化,不可思議。普入六道而不著六道。佛等同虛空而遍一切處,遍一切處而等同虛空。如是無相無礙,無有方所。若欲如是知,應學如是般若波羅蜜。

所謂「如是」般若波羅蜜,如是者,即是無念無著,無聞無得,莫作二相,不取不捨般若波羅蜜也。

【佛告文殊師利。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欲得不墮惡趣。當學般若波羅蜜一四句偈受持讀誦為他解說隨順實相。如是善男子善女人。當知決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則住佛國。】

佛告文殊師利菩薩說,四眾弟子欲不墮惡趣,當學般若波羅蜜。如以六道而言,地獄餓鬼畜生是惡趣。如以淨土為標準,六道皆是惡趣。

一四句偈受持讀誦。四句為一偈,故曰一四句偈。非是定指那一四句偈,而是說於般若波羅蜜中受持讀誦最少一部分。并能為他解說,是自行而復化他也。隨順實相,怎麼隨順實相呢?實相者無相,所以不取於相便是隨順實相。故金剛經云「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像這樣的善男子善女人,當知決定得無上菩提,生在佛國。

【若聞如是般若波羅蜜。不驚不畏心生信解。當知此輩佛所印可。是佛所行大乘法印。】

如果有人聞說如是般若波羅蜜不驚不畏心生信解,佛即印可他是大乘根機。因此般若波羅蜜,即是大乘實相法印,是佛所修行。此人隨順如是實相法印,便是與佛同行。

【若善男子善女人學此法印超過惡趣。不入聲聞辟支佛道。以超過故。】

佛最後說,如果善男子善女人,學此般若波羅蜜實相法印,便能超過惡趣。超過甚麼惡趣呢?超出三界也。甚而言之,復不入於聲聞辟支佛道。何以故?因為亦超過小乘故。所以是大乘法印,是佛所行。菩薩修學般若波羅蜜,即在佛因地也,故此人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帝釋三十三天。以天妙華優簒羅華。拘物頭華分陀梨華。天曼陀羅華等天栴檀香及餘末香種種金寶作天伎樂。為供養般若波羅蜜并諸如來及文殊師利。以散其上。】

此明諸天供養。帝釋即忉利天主,姓憍尸迦。三十三者,梵文為忉利。忉利天人身長一由旬,衣重六銖,壽千歲。

優簒羅花,青色蓮花也。

拘物頭花,亦蓮花之一種,有青色黃色赤色白色等。

分陀利花,亦蓮花之一種,正開敷之白色蓮花也。

天曼陀羅花,譯為白團花,適意花等。

三十三天散諸妙花,并散天栴檀香,及餘末香,種種金寶,并作天伎樂,供養三寶。供養般若波羅蜜者,供養法也。供養諸如來者,供養佛也。供養文殊師利者,供養僧也。以供養三寶故,故曰供養「諸」如來。

【作是供養已。願我常聞般若波羅蜜法印。釋提桓因復作是願。願閻浮提善男子善女人。常使得聞是經決定佛法。皆令信解受持讀誦為人演說。一切諸天為作擁護。】

諸天供養已畢,復發願言,願我常聞般若波羅蜜多法印,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釋提桓因,即忉利天主也。以上三十三天眾發願已畢,忉利天主復發願言,願閻浮提之善男子善女人,常令其得聞此般若波羅蜜,決定能證得無上菩提的佛法,皆令其信解,受持讀誦為人演說。我們一切諸忉利天眾,一定擁護此閻浮提善男子善女人。

忉利諸天,當時於法會上散花供養三寶,并發願願常聞此大乘法印。忉利天主并發願於未來世,擁護閻浮提人聞經學法者。

【爾時佛告釋提桓因言。憍尸迦。如是如是。善男子。善女人當得決定諸佛菩提。】

憍尸迦是釋提桓因之姓,釋提桓因本為人時,其族姓為憍尸迦。

佛呼釋提桓因告訴他說,是的是的,如果善男子善女人修學般若波羅蜜,當得決定於諸佛的無上菩提。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如是受持善男子善女人。得大利益功德無量。】

文殊師利菩薩亦讚歎說,要這樣受持般若波羅蜜的善男子善女人,將得大利益,功德無量。成就無上菩提便是大利益。如是大利益,是無量功德。

【爾時以佛神力。一切大地六種震動。佛時微笑放大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即是如來印般若波羅蜜相。】

佛說法已,以其神力現瑞印經。大地六種震動,佛說般若波羅蜜,現此瑞相。時佛微笑,是現第二瑞相。放大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是現第三瑞相。光明者表破闇除惑復甦眾生也。佛現此三瑞,印般若波羅蜜。

文殊師利上白佛說,這些瑞相,便是如來印般若波羅蜜呀。

【佛言。文殊師利。如是如是。說般若波羅蜜已皆現此瑞。為印般若波羅蜜故。使人受持令無讚毀。何以故。無相法印不可讚毀。我今以是法印。令諸天魔不能得便。】

佛告訴文殊師利說,凡是說過般若波羅蜜以後,都要現此瑞相。為甚麼呢?為印此般若波羅蜜,使人受持令無讚毀。何故無有讚毀呢?因為此大乘法印即是無相法印,無相法印,是不可以讚亦不可以毀的。

我今以此無相法印,令諸天魔不能得便。令「諸」天魔,因為色界魔醯首羅天主是天魔。諸欲界第六他化自在天天主,亦是天魔,故曰諸天魔。

行者若起我相人相,天魔即得其便,趁機破人道心。今此無相法印,離一切相,故天魔不得其便。

【佛說是已。爾時諸大菩薩及四部眾。聞說般若波羅蜜。歡喜奉行。】

佛說此般若波羅蜜經已畢,當時諸大菩薩,及四部眾。四部眾者,即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聞說般若波羅蜜經,皆歡喜奉行。何故經題為「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而最後卻說佛說是經已呢?因為無論菩薩說或是弟子說,只要合乎法印者,皆是佛說也。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釋要終

【書籍目錄】
第1頁: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釋要(卷上) 第2頁: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釋要(卷下)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