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說盂蘭盆經解 純果法師著

佛說盂蘭盆經解 純果法師著

三、藏乘所攝

[日期:2010-10-08]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純果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三、藏乘所攝

佛說一代時教,雖然浩瀚如海,賢宗把「藏乘」兩字就可包攝無餘。藏,是包含義,總有三藏,即經律論三藏,經律是出於佛,經為佛說,律為佛制,唯獨論藏,是佛弟子依據經律教理,互相討論,以成其論。

經藏:佛說的經,始從華嚴,終至法華涅槃,天台賢首以五時判攝,分成大小兩乘,除阿含方等經攝為小乘外,餘則都屬大乘攝。大乘教理,以利他為原則,行六度,修萬行,顯示人人皆可修證成佛。小乘教理,以利己為原則,明安心,辨因果,以期個人解脫。吾佛所說經典,雖是大小不同,權實名異,此皆是吾佛權巧方便對機而設。至于經義太多詮於定學。

律藏:律也有大小分別,總以制止為義。如世法律,以律治安,佛家之律,以律治心,佛初成道,在菩提樹下與諸菩薩結波羅提木叉,制菩薩戒,此是大乘律,過了十二年後,佛為諸有事僧,對六群比丘比丘尼制戒,此是小乘律。此藏所詮,全是戒學。

論藏:論是辯論討論,是佛諸弟子根據經律辯論而來的,也分大小兩種,大乘論如智度論,起信論,所辯全是大乘修證法理,直指明心見性,人人皆可成佛。小乘論,如阿毗曇等論,所辯唯是決擇一切義理。

現在本經,在三藏中,是屬經藏,因所顯是不了義,故屬小乘藏攝,其義兼通律藏,因佛制諸比丘,每夏應安居自恣,履行此法,此法是有定律的。

其次講到乘字,乘的含意,乃是運載義,如車乘可載東西,從此地運到彼地,佛的法乘亦然,就是運載凡夫由此生死岸到涅槃岸。乘,有三乘五乘,大小不同,如大車可載重,小車可載輕,以顯三乘五乘人,力量有大有小,法華經三車譬喻,即顯此意,總之三乘五乘大小雖殊,我們能從小至大,落力修持,一律都可達到彼岸的。

三乘,就是聲聞緣覺菩薩,五乘,由三乘加上人乘天乘,故稱五乘,現在分為三乘五乘,這些都是佛權巧方便而說,如法華經說:「舍利弗:劫濁亂時,眾生垢重,慳貪嫉妒,成就諸不善根故,諸佛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佛法本來是平等的,無有高下之分,可是眾生根性有利有鈍,故佛說法有大有小,所以三乘五乘名字,皆由這樣分別而來,如果人們要珍重人身,使他生生世世不遭墮落,佛就教他們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堅持五戒,就可保持人身不失,這是做人的原則,故名人乘。如果人們想要生天,享受天樂,佛就教他們修十善業,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不慳貪、不瞋恚、不邪見,修這十善業,就可生天,這是天乘。如果人們討厭三界,喜修聲聞乘,求其出離解脫,佛便教他們修四諦法,使他們知苦斷集,慕滅修道,以四諦法修,便可越出三界,證涅槃道,這是聲聞乘。如果喜修緣覺乘,佛便教他們修十二因緣觀,觀緣性空,一切法皆從因緣生,也從因緣滅,以逆順觀境,頓悟諸法無常,而證果位,這是緣覺乘。如果發大道心喜修菩薩乘,佛便教他們修六度萬行,自利利他,以達佛境,這是菩薩乘。

在五乘中,唯菩薩乘為最,人天兩乘,所修所得僅是人天福報,在六道中只算是三善道,尚有輪迴之報。聲聞緣覺二乘,雖出三界,免輪迴苦,但所修證,均是不究竟義,心量狹窄,得小為足,故佛責為「焦芽敗種」之類。唯菩薩乘,才能傳佛種子,紹繼佛位,發大道心,勤修佛道,利己利人,以是菩薩,常獲諸佛讚歎。在於證理方面,當然於一佛乘為最勝,法華經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約機方面,又要方便說三乘法,現在佛說本經,所闡唯是人天福果,故本經在五乘中,屬於人天乘攝。

【書籍目錄】
第1頁:前記 第2頁:一、本經因緣
第3頁:二、略述經旨 第4頁:三、藏乘所攝
第5頁:四、解釋經題 第6頁:五、略說譯人
第7頁:六、正釋經文 第8頁:代跋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