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染世樂
第七覺悟,五欲過患。雖為俗人,不染世樂;念三衣、瓦鉢、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大人覺悟的第七項是:五欲的過患,雖然作為一個在俗之人,也不應該染著五欲的世間之樂;應當常常想念出家人所持的僅僅是三衣一鉢等簡單的法器;同時也要發出家的心願,以高遠的梵行自律,希望做到修道者那樣的三業清白,同時以慈悲心來利益一切眾生。
在講完平等布施而不別怨親、不念舊惡之後,釋尊提醒我們,貪著五欲的過患,接著又更進一步告訴我們,當以梵行高遠的離俗生活為準則,唯有如此,才不會
為了慈悲布施,而儲積過多的財物,本來是為了滿足受施者的欲望,結果反而自己也被捲入五欲陣中。所以要說,「雖為俗人」的在家菩薩身分,要廣行財物的布
施,但切勿被財物形成的欲樂所染。故在佛世,有好多位大富長者居士及居士女,由於受到佛法感化,而行無遮大施,但是自己的生活卻非常節儉,如同修持梵行的
比丘,這就是標準的在家菩薩精神,又例如《維摩經‧方便品》說:「示有妻子,常修梵行。」
這一段經文,是對在家菩薩說的,但也襯托出了出家菩薩的頭陀生活與梵行生活,才是真正能遠離五欲、自利利他的芳規模範。
「念三衣、瓦鉢、法器」,是指出家比丘所持的六物,也是比丘生活所需的最低資身之具:1.僧伽梨(梵文saṃghātī):由九條乃至二十五條布製成
的大衣,又稱九條衣;2.鬱多羅僧(梵文uttarāsaṇga):由七條布縫製而成的巾衣,又稱七條衣,是聽講、布薩時所穿,所以又稱入眾衣;3.安陀
會(梵文antarrāsa):是平常工作、就寢所穿的貼身衣物,即五條、下衣;4.鉢多羅(梵文pātra):有瓦鉢及鐵鉢兩種,又稱應量器,出家僧應
所需乞食所用的器具;5.尼師壇(梵文niṣīdana):坐具;6.濾水囊(梵文pariśrāvaṇa):愛護水中生命之過濾器具。這裡所說的「三
衣」是六物中的前三項,「瓦鉢」為第四項,「法器」則包括後二項。
「梵行高遠」的意思,依續法大師(西元一六四一──一七二八年)的解釋是:「如梵天行,高超六欲,遠越釋天。」這是認定「梵行」即是色界的梵天行,高
過六欲天,遠勝帝釋天,因為修持斷除淫欲的梵天行法而得生梵天。《大智度論》卷八也說:「有人行十善業道不斷婬,今更讚此行梵天行,斷除婬欲故,言淨修梵
行。」又說:「斷婬欲天皆名為梵天,說梵皆攝色界,以是故斷婬行法,名為梵行,離欲亦名梵。若說梵則攝四禪四無色定。」
梵行也是涅槃的另一個異名,《法華經‧序品》:「具足清白梵行之相」,這是在介紹讚歎日月燈明如來的功德,所以嘉祥吉藏在《法華義疏》卷二說:「梵行
之相者,梵名涅槃,即根本法輪大涅槃也。」是以證得涅槃之萬行名為梵行。小乘的《成實論》卷一〈三善品〉也說:「八直聖道名為梵行,梵名涅槃,是道能到,
故名梵行。」若以本經所說的:「守道清白」,與《法華經‧序品》經文對照,確是指佛的功德名為梵行。
不過照這段經文的前後文義來研讀,所謂「梵行高遠」,又像是指出家生活斷除淫欲的梵行,高過不斷淫欲之人,且梵行精進始能遠離生死之苦,唯以慈悲願力,濟度一切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