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木先生:
出版社要我對婚姻關係中夫妻如何相處做一個小小的總結,想想也難。任何一個二人世界,哪怕看起來非常簡單的二人世界,都有著各自非常複雜的心理淵源和行為模式。情感關係是不能被客觀評判的,只能共情與分享。由外面來看這個二人世界,恰如盲人摸象,以為婚姻內水深火熱,並為之痛心疾首。而裡邊的人卻似周瑜打黃蓋,打的願打,挨的願挨,不是冤家不聚頭。
子木夫人:
我倒認為再複雜的婚姻形式也可以存在一些簡單規律。婚姻關係也是人際關係中的一種特殊形式,不管是怎樣的兩個男女,或者兩個男人,或者兩個女人,兩個人的交往到了願意成年累月廝守在一起,不分彼此,唇齒相依,盡情分享精神與肉體的時候,這種交往就進入了一種類似婚姻的境界。所以,婚姻關係是社交關係的一種延伸,是人際間交往的最高形式。
子木先生: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到了一種高峰,會產生心理學所說的「神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種神入關係正是一種愛情關係。生物學把類似於婚姻互助的關係叫「共生」,對方的存在是自己生存的前提,反過來亦然。如此看來,符合人際社交的原則應該也有益於婚姻。
子木夫人:
差不多是這樣,兩人的相處全在乎兩人的內心感覺,這和交朋友並沒有兩樣。對關係的描述可以通過觀察、理解、接納與共情來實現,而不能用評判或價值判斷來定性,婚姻關係也一樣。
如何觀察婚姻關係,可以注意三個層面。第一,雙方對婚姻的滿意度:代表物質與社會價值的滿足;第二,性格相容度,涵蓋生活態度、社交、興趣愛好;第三,情感實現:雙方愛的需要與滿足。人們在這三方面的感覺,左右著他們對婚姻關係的認同。
子木夫妻的共同觀點:
對滿意度、性格相容與情感實現有直接影響的因素有以下幾種:心理距離、權力分配、親密需要、人格成熟度、情愛表達、價值實現,等等。合適的心理距離涉及婚姻關係的以下範疇:
節制:不過度暴露自己,也不渴望對方過度暴露自己;
控制:能夠自己處理存在中和社會適應中的焦慮與壓力;
自我感:對自己滿足,長久的良好心境;
權力:有支配自己和維持自我權利的能力;
興趣:對客觀世界和人類充滿興趣與關愛,有與人交往的慾望。
子木夫妻的建議:
1. 距離:人與人的交往都需要保持一種心理距離,就像國與國之間要有一個邊界。人的自我常常需要一個邊界,這個邊界是通過與人保持距離來實現的,這是人格完整的標誌。
2. 如果兩個人的距離太近,人格邊界會被對方干擾,出現混亂,甚至瓦解。有的人在邊界瓦解的時候,習慣於進攻和擴張,他把自我的邊界擴展到對方的領地,把對方納入自我,替代對方去生活。有的人在邊界瓦解的時候,習慣於退縮或者防禦,表現出無力與依賴,甚至退行到兒童時期,變得愚蠢和幼稚。
3. 如果這兩類人結成婚姻,那就會出現一種補償關係,一方越來越強,另一方越來越弱。婚姻內的補償關係讓婚姻變得很不好玩,弱的一方越來越依賴,失去自由決策的能力。由於他必須依附於對方,潛意識就渴望控制,這種控制表現為情緒紊亂、軀體衰弱、行為出錯或犯規。而強的一方會因為可以支配對方而承擔更多的責任,漸漸地演變成婚姻中的「父親母親」。
4. 另一類情況是兩個人都具有擴張性,雙方因親密而進攻,主動地消除心理距離,邊界瓦解,讓兩人融合在一起。但很快,兩個人都想從對方的地盤消除自己不喜歡的東西,婚姻內部馬上變得硝煙瀰漫。這樣的婚姻基本上是一個「批鬥會」,雙方總能發現對方的不是,每天似乎都在尋找問題和解決問題,這種婚姻關係比較像一種對沖關係,你強我更強,誰也不服誰。
5. 第三種情況是雙方有相似的心理距離,既有良好的互動,又有完整的自我感,這樣的婚姻既沒有緊張的防禦,也沒有焦慮的擴張。婚姻關係更像一種理想的社交關係,彼此尊重,舉案齊眉。這種婚姻關係保留了個人的心理距離和權力,外表看來郎才女貌,內部的情愛卻可能有些冷,即便彼此相愛,愛的體驗卻也不會深刻。
看到這裡,《婚姻的煩惱》一書就要結束了,婚姻是人性與文明發展的產物,也許也會隨著人性與文明的發展而消亡。婚姻關係是人與人之間最緊密的交往關係,其中容納的人性內涵也最豐富。
書中寫下的只是拋磚引玉的東西,畢竟婚姻是屬於自己的,讀者應當自己慢慢去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