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歡迎走進《新聞會客廳》。一上來我要問一個問題,您覺得婚姻是什麼?我想這是一個問十個人就有十個不同答案的問題,不管是未婚、已婚還是打不打算結婚,婚姻都是我們不得不去思考和面對的問題,如果婚姻出現了一些狀況,我們該怎麼辦呢?我們今天請到了心理醫生李子勳。
主持人:您好,您是從1990年開始關注婚姻當中的心理問題的?
李子勳:因為前來接受咨詢的人婚姻方面的問題比較多。
主持人:所以您的注意力會更多地放在這個範疇?
李子勳:的確做了一些思考。
主持人:您對婚姻家庭問題思考得多,研究得多。是不是可以假設一個人對婚姻家庭問題這麼瞭解,跟他結婚肯定會幸福?
李子勳:那倒不一定!對婚姻瞭解太多,他對婚姻就沒有太多的期待,彼此和諧的生活容易達成,但是婚姻中那種愉悅感、激情與享受的東西相應就少。
主持人:婚姻究竟是應該追求激情,追求這種強烈的愉悅感,還是應該追求平穩的安全感?
李子勳:其實,婚姻從心理深層講是一個歸屬需求。婚姻不等於愛情,愛情是種子撒到地裡,互相辛勤澆灌,種子發芽了,結出來的果實就是婚姻。但果實(婚姻)不等於種子,它比種子(愛情)要多。因此,只有愛情是不夠的,婚姻更是一個生存的方式。
主持人:那就是說愛情僅僅是一個起點。人們對於婚姻的種種表現,跟人們對婚姻本身的理解正確與否,關係大不大?
李子勳:相當大!在不同的文化構架下,我們對婚姻的解讀不一樣。對婚姻的感覺來源於我們頭腦裡對婚姻的觀念,如果按照心理學家的解釋,愛情不是兩個人的,是自己的。
主持人:自己的?
李子勳:比如徐靜蕾的電影《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主持人:我愛你關你什麼事?
李子勳:對。假設你內心沒有愛的能力,不管你跟誰在一塊,不管對方多麼在意你,你都感覺不到愛。
主持人:如果有愛的能力,你不理我,我也可以去愛?
李子勳:這很簡單。你看那些「粉絲」,喜歡周傑倫或者喜歡誰,他們只要知道他在唱歌,活著,看到他的相片,聽他的歌,自己就是幸福的。「粉絲」只是在關注,這種關注與被關注者沒有關係。
愛別人時,我們內心洋溢著愉悅感,覺得我們的生命得到了價值,覺得活著有意義。所以婚姻也是這樣,假如一個女人、一個男人,他去愛,愛對方,他得到的是一個幸福感,假設他懷疑對方,不愛他,或者認為對方愛著別人,這個感覺就沒有了,他就失去了。
主持人:您對婚姻的定義一直以來就是這樣的定義,婚姻是沒有好壞的,只有彼此適應不適應?還是說,時代發展到今天,各種各樣的婚姻狀況出現了,找到這樣一個解釋,讓人們更容易接受自己的婚姻?
李子勳:應該是1990年的時候,我研究美國加利福尼亞關於婚姻幸福度的調查表,發現它提出十幾條婚姻幸福度的測查標準,恰恰沒有愛情這項,沒有問你愛不愛你先生,或你先生愛不愛你。
主持人:愛不算是一個指標?
李子勳:它不算一個指標,因為它很難有一致性的描述。愛是一個內心的東西,你覺得這個男人愛著你,你就能從他的行為裡看出他在愛你,當你覺得他不愛你,你又會從所有行為上都讀出他不愛你,這是自我內心世界的一個重現。
主持人:婚姻當中,像您剛才說的一些評定指標,沒有愛情,有些什麼呢?
李子勳:主要是雙方在價值取向上的一致性,教育孩子、消費、金錢管理、親友關係、社會活動與個人興趣、生活習慣方面的彼此適應度。
主持人:這些指標,很好的朋友也可以達到?
李子勳:你說得非常好。我個人覺得,最難相處的關係就是夫妻關係,因為在這個關係裡,它複雜就複雜在不單單是夫妻,還必須是好友、親人,甚至是父女、母子、兄妹、姐弟般的關係,還可能是支配、服從、受虐、被虐、敵我、玩偶等關係。人類最複雜、最高級別的人際關係就是婚姻關係。
主持人:您從1990年開始關注婚姻當中的心理問題,在這15年當中,中國人的婚姻都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李子勳:我想最多的就是婚外情,現在婚外情比十年前多得多,而且敢談。
正如李子勳所說,婚外情在現代社會已經越來越普遍,因為網絡的興起,人們的交往圈越來越廣泛,同時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開始追求生活質量,於是婚外情現象在近十年越來越明顯,也成為婚姻中的人們最為困擾的地方。
主持人:找您來咨詢的主要是出現婚外情的一方,還是說對方出現婚外情,哪一方多?
李子勳:三分之二吧,三分之二是被傷害一方,一般女性比較多,有三分之一是為了如何處理自己的婚外情來找我。
主持人:一般來講,被傷害的一方,似乎是被動的一方,出軌的一方是在主動做一些事情。
李子勳:不完全這樣。假設你的伴侶在婚外有了一個曖昧關係,或婚外情,你怎麼來看待這件事情,決定你會怎麼做或有什麼感受。你選擇何種觀念,會導致你們的婚姻會朝向哪一個方向發展。
比如一個女人把先生的婚外情理解為背叛,就隱含了一種觀念——先生是屬於自己的,至少先生的性愛是屬於自己的。如果隱含的觀念是每個人的生命屬於自己,性愛也屬於自己,婚姻只是獲得分享的權力而非所屬的權力,那麼,婚外情出現的時候,用詞會不同。常用的詞是「花心」。
婚外情引發的婚姻危機還要看被動方用何種聯想,如果把婚外情假定為「先生不愛我了」,失落感就很強,這裡隱含著「只能愛一個人」的觀念。或者以此就假定先生是個風流成性的人,那麼對婚姻的不安全感就會大大加強。如果再聯想到先生過去對自己的愛都是欺騙,那麼婚姻的天空就塌了。
主持人:您的觀點是說,家庭當中有一方出現了婚外情,是被背叛的那方在主導著事態的發展?
李子勳:差不多是這樣的。我們必須假定,這個婚外情的男人也好,女人也好,本身還是把婚姻看得最重要的,還愛著對方,如果沒有這個假定,它就不叫婚外情。
主持人:那就要重新界定婚外情,是以不離婚為前提的叫婚外情,還是以離婚為前提的叫婚外情?如果他準備離婚,就不叫婚外情了,是這意思嗎?
李子勳:如果婚姻已經沒有愛情了,那麼婚外情反倒是正當的,符合人性原則的愛情。
比如心理學經常假定這樣一個東西,整個生命是通過體驗來完成的。只愛過一次和愛過三次的人,從生命價值來講,也許體驗多的人,在生命中會珍惜得多一些,這和道德觀念是違背的。我們的婚姻道德是從一而終,這跟我們的文化對婚姻的完美追求有關係。在人性層面,人性是獨立和自由的,也就是說人不會因為婚姻就失去了他的獨立性和他自由抉擇的權力,所以這是一個兩難困境。
主持人:您把婚外情說成是對人生的體驗,那些保持有傳統價值觀的人,肯定要喊「打」了。
李子勳:我不是說在婚姻裡面做更多的體驗,我是說這個人在婚姻以前,比如說在許多國家,我們看到北歐、北美一些國家,他在婚前是比較自由和開放的,他有很多經歷,對愛的經歷,所以他選定自己的婚姻的時候,常常是比較忠貞的,也就是說在他的內心世界裡,男女到底是什麼,他要什麼,已經很清楚了。他對婚姻的追求就比較得當,要互相合得來,要能夠很好地生存,要互利,結婚要讓雙方都得到更大的空間和更大的成功機會,或更能夠滿足我們對事業、對社會關係、對自我發展的心理需求。
主持人:就是一加一要大於二。
李子勳:對。那時候就不僅僅是為了性,為了某種衝動或者激情來結婚,而是為了現實很好地生存,珍惜自己的生命來結婚。在我們國家,我們一直認為婚前的情感或者親密行為是不道德的,也就是說,很多男人和女人只是為了獲得性愛的權力走進婚姻,他一輩子也不知道,別的男人和女人是怎麼回事,他只是憑自己的想像去猜測。結果是現階段,至少我們的調查發現,中國婚姻中的婚外情,遠比看起來似乎性方面更自由的國家要嚴重。
主持人:被動的一方怎麼採取主動來挽回婚姻呢?
李子勳:婚姻是有生命的,婚姻就像一個孩子,等於是兩個人的孩子,不是說放棄就能放棄的,關鍵要讓女性激發男人內心的善,我們不是要譴責他,甚至逼迫他,或者去把他趕走,而是怎麼用心理學的技術擾動他,這裡面經常會有一些禁忌。
第一,女性不要認為這個男人發生婚外情,就是不愛她。因為一旦產生這個想法,這個女人就崩潰了,而且很多女性是自動思維,當她發現丈夫有婚外情,她立即想到丈夫已經不愛她了。
第二,不要認為這十年來的生活全是欺騙。因為丈夫曾經告訴她,絕不會愛第二個人,她覺得從一見面她丈夫就在欺騙她,所以她整個十年的愛情都是假的,這個念頭就很可怕。
第三,不要認為自己很悲慘。如果她覺得自己很悲慘,和這個男的生兒育女十年了,她從來沒被愛過,她就會陷入絕境。她怎麼辦?她就是憤怒,她就要抗爭,她就要跳起來,最後她就會受到傷害。
婚外情是一個傷害,但後面這個連續的聯想帶來的痛苦是跟她有關的,來咨詢的人覺察不到,但是我們會誘導她去覺察到,其實在這個過程中,她那麼痛苦,還有她自己思維的責任。
主持人:自己對自己的傷害?
李子勳:對,因為她選擇了一個讓自己受傷的觀念。但是她換一個角度,或者換某種文化觀念來想,就會不一樣。我在《心理訪談》做過一個節目,一個男性說他的妻子有婚外情,他很痛苦,我就說「假設你們六十年,只有半年的時間你妻子的心不在你身上,你想想還有五十九年半的時間她只愛你一個人。」我拿了一朵花,把花拿掉了一個花瓣,問他:「這還是一朵花嗎?」他說:「還是一朵花。」我告訴他:「只是這一瓣不屬於你,這一瓣屬於別人。」
主持人:這一瓣被拿掉的時候好疼啊!
李子勳:是很疼,但是你還想要她嗎?這個男的說還想要,所以他就意識到在那麼漫長的生命過程中,一個男人、一個女人,保不住要犯一點什麼錯誤。但是,是不是說我們整個愛情就不美好了?不,不是這樣的。
主持人:出現了婚外情,寬容和挽回是唯一的選擇嗎?
李子勳:那就要看這個女性或這個男性對婚姻珍視的態度。
主持人:平常幫病人做輔導的時候,會跟自己的價值觀念衝突嗎,或者說道德觀念?
李子勳:客觀來講,我們在咨詢時是沒有價值觀的,我們採取多樣文化的取向,因為來咨詢的人常常是弱勢人群,也就是說他們是跟主流文化不太協調的人。
主持人:如果應該給當事人提的正確的建議和道德觀念發生衝突,您怎麼選擇?
李子勳:一般我追求有效,我不太強調正確,為什麼呢?因為正確本身限制人的思維和行為,且很難鑒定。
主持人:有效比正確更重要?
李子勳:的確是這樣,因為心理學追求的是為當事人服務,我們更多是站在維護當事人利益的角度上去思考問題,而不是維護社會的文化導向。當然,我們會用主流文化框架去引導他,讓他能夠和主流文化相適宜,但不是讓他取消內心的想法。我們只是告訴他,如果你要適應我們的社會,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技術(心理技術),但是你內心的價值觀可以不變。
主持人:選擇有效比正確更重要的話,會不會被批評?
李子勳:這是我們的職業性質決定的。就像律師,律師會為當事人合法避稅,如果按照國家利益來講,這就是應該批評的,但律師肯定要為當事人服務,或者律師在打官司的時候,儘管這是一個窮凶極惡的罪犯,他也會通過一切努力讓他減刑,讓他受到法律的寬待。如果心理學有生命,那它就不是一個道德的講堂,而是對當事人利益的保護者,他只是站在當事人的立場上,讓當事人在社會上獲得資源。比如我們會告訴當事人,社會有很多有用的資源是可以利用的,這些資源可以讓他活得更好,這是我們的責任。
主持人:面對婚外情,能給出幾個可以做的有效的方法嗎?
李子勳:第一,不要糾纏在這件事情上,懷疑先生有婚外情,女性一般忍不住要去證實,想找到更可靠的證據。這樣的關注一旦發生,你真的會發現你丈夫有很多可疑證據。
如果你覺察到丈夫有婚外情,要擱置一下,等一等,最好坦誠地把你內心的擔憂告訴他,看看他的反應。不管對方說什麼,都要說服自己相信他。不要追查他的行蹤,不要去翻他的東西,建議不要去查他的手機,這等於是自虐。婚外情本身有個規律,前三個月是熱戀期,你很難打斷它,男人是寧死不屈,天王老子都不怕,這個階段你去進攻,婚姻會冒很大的風險。半年以後,男人在婚外情中更願意照顧到婚姻的利益。婚外情有一個情感曲線,從邂逅、動情、蜜月、冷淡到分離,基本上一年左右就完成。婚外情在深層的慾望中獵奇的成分比性需求的成分多。如果這個男人還愛著他的妻子、愛著他的家、愛著他的婚姻,一般六個月到一年就自然結束了。
主持人:至少我們要給他半年到一年的機會?
李子勳:不是給他,是給自己。你要學會擱置和等待,選擇有利於婚姻的時間。
主持人:這是一個大的原則。
李子勳:第二,不要做的就是去找這個女的,尤其不要攻擊這個女的。有的女性會說丈夫:「你怎麼會跟那種下三爛在一塊?」這是對丈夫人格的貶低,會引發他的憤怒,儘管他原來是愛妻子的,或者他對妻子是內疚的,這樣說他就沒有內疚了。因為你既然那麼瞧不起他,那你活該了。
第三,不要到處宣揚,男人對自己的社會印象比較在意,他會有較強的自我保護意識。如果外人都知道他有婚外情,為了避免別人說他玩弄女性,道德敗壞,他會瞎說自己早不愛自己的妻子了,原有的婚姻是痛苦的,會主動提出離婚以證明自己是個受傷害者。何況我們的文化也說「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
主持人:離婚可以證明他是為了感情,是為了付出。
李子勳:說得太好了,尤其是國家幹部,他們一旦發生婚外情,為了保持清白,往往最後選擇離婚。說:「我跟我的太太已經十年了,一直沒有感情,只是在照顧對方。」他們扮演一個可憐的人,得到單位領導的同情,保證了自己的仕途。
第四,丈夫的婚外情不要告訴親人,尤其是老丈母、老丈人。否則,這個男人以後去妻子家就很尷尬。這畢竟是夫妻隱私。更不要傳播到單位,有些婦女到單位去鬧,讓領導去管管自己的丈夫,或者給他一個教訓,這都是導致婚姻分裂的無效行為。
主持人:如果不想要這個婚姻了,你就這樣去做。
李子勳:對,如果不想要了,怎麼讓自己舒服就可以怎麼去做。
主持人:關鍵要分清楚自己的目的和自己的行為之間的關係。
李子勳:說得太好了。
第五,不要在這段時間對先生過分的好,你不要裝扮成情人的樣子,這樣會讓男人不舒服。你一定要表現出獨立生活的能力,先把自己照料好,讓自己活得舒服一些。不要每天哭哭啼啼的,或者就板著臉。我知道好多老闆有婚外情後不敢回家,知道為什麼嗎?就是怕太太哭和爭吵,結果只能開著車在街上逛,逛到早上五點才回家,那時再激動的太太也睡著了。
在觀念上女性的態度一定要堅決,不要猶豫。不能說:「你對我好,我就可以寬容你。」可以告訴他:「我絕對不允許有婚外情這樣的事。」但在行為上最好不去追查他,不去跟蹤,不去找證據,而把注意力轉到別的興趣上,這樣會讓男的發現家裡很溫暖、很溫馨。
主持人:也許有的受害人會說,我需要做這麼大的讓步,受這麼多委屈嗎?
李子勳:別忘了剛才說的前提是要挽回婚姻,如果她想挽回的只是自己的尊嚴,她不需要這樣做。
主持人:如果把尊嚴看得比婚姻重要,剛才說的那些策略就不成立?
李子勳:不成立,那是另外一個問題。一般會告訴她,如果你的尊嚴、人格不允許你的先生和別的女人鬼混,發生婚外情的話,一定要馬上跟他進行婚內分居,表明你的態度。當婚內分居不能夠奏效的時候,讓那個男的搬出去過一段時間,等他脫離了婚外情的關係,再回到自己身邊。那個時候再決定接受他還是不接受他。但是千萬不要主動說離婚的事。
主持人:除非你想好了你想離婚,那你就說。如果把離婚作為一種情緒的表達,就不要說。
主持人:除了婚外情之外,更多出現的一個大類是什麼呢?
李子勳:那就是家庭的衝突和暴力了。
據全國婦聯去年的調查表明,在我國2.7億個家庭中有大約30%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
劉穎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
劉穎:「他隨手拿到什麼就打,他會去廚房拿刀,有時候躲得過,有時候躲不過。」
(每次遭受毆打,她總是選擇沉默。)
劉穎:「這些事我不往外說,怕人家笑。」
劉穎的鄰居:「丈夫打妻子,報警好像沒人管,這也是家庭矛盾。」
劉穎也曾找過法院,可是在丈夫的威逼下,她又退卻了。終於有一天,17年來受盡折磨的劉穎,在丈夫又一次暴打她的時候,用刀殺死了自己的丈夫。
儘管家庭暴力在近幾年越來越呈上升趨勢,但是有關部門接到的家庭暴力投訴只是冰山的一角,很多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因為種種原因選擇了沉默和忍耐,目前家庭暴力的狀況遠比我們知道的要嚴重!
李子勳:家庭暴力往往是升級的,一點一點的。比如他們爭什麼事情,爭得很嚴重的時候,這個男的憤怒了,這個女的也憤怒了,這個男的控制不住,打了女的一下,女的突然就妥協了,說:「就按照你說的吧。」事後對這個男的還格外好。
主持人:這一巴掌有效果了。
李子勳:這就是暴力成長的一個前提,這個男人從這個前提中獲益了。初次暴力的時候,女人一定要態度鮮明——「我不允許你用手打我」。在很長一段時間要讓男人從這個事件裡面受到婚姻的懲罰,至少讓男人感覺到,太太是神聖不可侵犯的。這樣,先生的暴力就不會發展下去。
主持人:要避免家庭暴力,非常關鍵的是在初期階段的制止。
李子勳:我在分析《中國式離婚》時就談到了,蔣雯麗演的那個角色變得這麼糟糕,實際上跟陳道明演的這個角色的人格缺陷有關,因為他很難去交流,而且總是拒絕信息,使這個女人不得不處於歇斯底里的狀態。哪些東西滋長暴力?男人暴力有個規律,就是衝突總是從一個低量開始,慢慢發展,到某一個階段的時候,這個女性要有一個意識——如果這個時候我就停止,這個暴力就不會發生了。到關鍵時候,我們要終止,這個女的可以退出,就像我們兩個在爭吵,突然我不吵了,我停止了,我認輸了。
主持人:關鍵是嚥不下這口氣。
李子勳:為了暴力不升級這個目的,就要巧妙地認輸和妥協。
主持人:就算是夫妻之間的暴力,也不僅僅是肢體上的,還有一種冷暴力,就是精神上的虐待吧?
李子勳:這就是你說的,知識分子的,比如《中國式離婚》,陳道明演的那個角色對蔣雯麗演的那個角色就是冷暴力,就是「你說什麼我都可以不回答你,我躲開你,不理你」。
主持人:面對這樣的情況,被害人好像更難以去採取什麼有效的辦法?
李子勳:如果我們在現場,比如女方說,我回到家裡總是冷清清的,我怎麼跟先生說話?先生會看報紙,或者會去看足球,不理我。吃飯的時候,只是吃飯,吃完飯就回自己房間了。那我首先就要問她:「你需要多少交流?你先生需要多少交流?你必須考慮到先生為什麼不想交流。」第二,「你跟先生交流的內容是不是他感興趣的?你內心需要的信息量和先生內心的信息量會不會有差異?」就像我咨詢了一天,回到家,和孩子不說話,和太太也不說話,但是他們知道我在外面累了。因為我雖然不說話了,但有時候會點頭,會微笑一下。
主持人:如果她理解你了,就不存在這個問題。
李子勳:是的。我現在告訴這些女性,交流的方式很多,其實真正的交流不是語言,在家庭裡非語言的交流是表情、姿態、態度、溫暖的微笑、關注,還有生活上的體貼……其實這都是語言,不能說沒有交流。先生不跟她說話,但是去給她倒水、拿東西。有很多女性只相信耳朵,她會認為先生不說話,是個榆木疙瘩,其實先生一直跟她說話,只是不是用嘴,而是用表情、行為,但是有很多女性讀不出信息來,她認為先生對她實行冷暴力。其實,哪怕生氣不說話也是信息。比如心理學說,其實不說話閉著嘴的男人是一個強交流的男人,他不是沒有信息,他有很強的信息——我不想談這個事。但是你故意不理解,你老問他:「你說啊你說啊?」其實,他的態度很明朗——我不想說。但是你非要讓他說,你逼著他說,先生就發怒了。其實不說本身就是一個信息,就是一個語言。
主持人:剛剛我們說的婚外情和家庭暴力,都屬於婚姻當中出現了一些突發的情況,如果問題解決了,婚姻可能會迎來第二次生命,可是更多的人面對的婚姻可能是幾十年或者更多年的一成不變。
在節目的徵集中,我們遇到的這樣的情況不在少數,這也是每個婚姻都必須去面對,卻又最難以接受的事實,金小姐夫婦也遇到了同樣的困擾。
採訪金小姐:我們已經結婚十幾年了,最近兩個月,越來越覺得我們之間好像沒有什麼可以溝通的,他回家就翻翻報紙,和他說兩句話他就忙別的去了。有了孩子以後,我發現和他交流越來越少。這兩個月我辭職在家學習,可能以前忙,大家都忽略了感情,這兩個月我試圖和他走近一點,可是發現我們好像越來越陌生,有時候為了一點小事也會爭吵,我實在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主持人:面對這樣的情況,又該怎麼做?
李子勳:顯然這個感覺是被她建構出來的,當她減少了對外界的興趣,希望從婚姻裡面得到更多時,她發現得不到。因為婚姻已經形成一種模式,也就是他們分享的很少,他們更多的是和社會分享,但他們還是一個美好的婚姻。當這個女性想改變時,希望先從先生那兒得到滿足和回應,滿足她的內心需求,包括信息的需求。但先生還是按照過去的方式,低調地和太太交流,所以就出現了麻煩。
主持人:就是說以前是取得了一個平衡,這兩個月當中,這個平衡被打破了才發現。
李子勳:西方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對老夫妻結合六十年,都是丈夫分麵包,麵包有兩層,上面一層較蓬鬆,老頭每次都把蓬鬆的一層留給老太太,自己留下下面的部分,就這樣他們吃了六十年。六十年了,在金婚那天早上,老太太說話了:「威廉,今天能不能變一變?我想吃麵包的下面部分。」威廉就問她妻子:「為什麼?」妻子說:「六十年來我一直喜歡吃下面部分,但是我覺得你喜歡吃,所以我就一直讓你,但是六十年過去了,我也想吃吃下面部分。」威廉當時就大吃一驚,說:「太太,其實我最喜歡吃上面部分,但是六十年來,我都把最好的部分給了你,而把最不喜歡吃的部分留給了自己。」
李子勳:這就是婚姻,婚姻的交流越來越狹窄,因為婚姻就是一直默契,到了晚年的時候沒有什麼可交流,也沒有什麼需要交流,這就是婚姻。
主持人:有一個天真的問題,這個世界上究竟有沒有完美的婚姻,哪怕不出問題也會走到底,不會感覺到有缺憾?
李子勳:可以說沒有,也可以說有。我們做了一個圖,婚姻的情感就像正弦波,它總有低潮和高潮的時候,熱戀的時候是高潮,但是隨著慢慢地進展,它就會陷入低谷,然後又起來,它就像一個週期,形象地講就像一個鐘擺,我們看古老的鍾就是一直擺動的。
主持人:所有的婚姻都是這樣的嗎?
李子勳:都是這樣的,但是節律會不一樣,有的也許十年才擺動一次,有的可能一年擺動一次,有的甚至一個月就擺動一次,還有的也許一生都沒有完成一個擺動。婚姻最生動,就像河水一樣,它在流動,它不是僵化的,往往處在婚姻低谷的時候,我們只有等待,因為感情還會再燃燒,還會出現愛的火花。只要珍惜婚姻,珍惜對方,就會贏得這種起伏和情愛的回復。
主持人:重要的是我們要知道婚姻有波峰波谷的變化,如果不知道,到波底的時候,你就會以為婚姻完了。
李子勳:這是婚姻的一個自然狀態,但是我們要堅信,堅信對方是好的,要來維護婚姻,婚姻就會慢慢回到比較好的狀態。
開篇的討論:愛情與婚姻
找一個相愛的人就那麼難嗎
不知不覺,已過三十,每天獨來獨往,
形只影單,心裡不是不苦的。
我的第一個男朋友是大學同學,談了五年。
他要出國,我去機場送他。
當時我和他都以為只是暫時分開一段時間,
沒想到一年後他和一個留學生同居了。
現在想起來也正常,可當時我很不甘心,想盡一切辦法出國。
簽證遲遲拿不到手,時間一長,我的心涼了。
涼了的茶只需兌點兒熱水,
涼了的心卻只有時間才能暖過來。
我拒絕了很多男人。
不是我舊情不斷,
只是心灰意懶,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動情。
27歲那年,讓我動心的男人突然出現。
女人是感性的動物,我把自己整個扔進了愛情的狂喜中,
我曾以為自己沒有愛的能力,但他點燃了我。
從一開始,我就知道和他不會有婚姻,
但我試圖說服自己,
沒有婚姻的愛情同樣是完整的。
後來,我被他的緊張驚醒,他特別怕我懷孕,
他怕麻煩,怕自己的婚姻有麻煩。
但我要我的孩子,我也可以。
然而,我能嗎?
愛我的人其實不懂我,我愛的人已經成了家。
不願做情人,不想釣金龜婿,
我要的不過是個我愛他他也愛我的男人,
可以白頭偕老。
我的要求過分嗎?
愛情要容忍遺憾
子木夫人:
讀西西的故事,讓我感覺人類的情感歷程總像是一種苦難的過程。情愛中的歡樂猶如朝露夕雲,轉瞬隨風飄去,而對情愛的懷念和渴求卻是一種永遠的傷感,讓人抓不住也趕不走。
我在一本類似《聖經》的書中讀到過:「人本無男女,整日無憂無慮,逍遙自在地在這個世界中遊蕩,除了吃和睡,他們沒有任何愁苦。這讓上帝心生嫉妒,於是把人分為男女,讓他和她不得不因為分離而整日生活在不完整感和孤獨感中,尋找各自的另一半成了終其一生的追求。」果真如此,愛的過程就是彌合分離,回歸一體的過程。
子木先生:
我願意把相愛看成是一種複雜系統,有生物學的因素、個性特徵,有潛意識的重現和社會價值觀的制約,等等。它們在同一時刻共同產生了一種「化學作用」,很難說哪一種因素是決定性的。「愛我的人其實不懂我,我愛的人已經成了家」這句話何嘗不是一些單身女子的內心獨白?換一種說法是:「得不到的總是美好的。」
子木夫人:
西西的痛苦來源於對自己內心情感的不確定性,每一次墜入愛情似乎都沒有竭盡全力,只是一種隨遇而安。第一段愛情,距離和時間讓愛情的茶涼了;第二段愛情,又被想有Baby搞得面目全非。愛的確很古怪,得隴望蜀,愛的付出沒有止境,愛的索取也無止境。
子木先生:
不少人認為墜入情網是一種自我的解體,一種非理性癲狂。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會變得毫無約束力。西西的情感生活是在全身心地投情和內心全面退縮中保持一種搖擺,要麼是昏了頭地愛著,要麼就是被悔恨咬噬著心。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有誰的心不經受情愛的自由性和婚姻的所屬性之間不可協調的衝突?究竟是服從於婚姻恆久,還是服從情愛的更新?這一直是人類的倫理課題。
子木夫人:
西西應該在婚姻與愛情之間選擇一種中庸之道,在忠實於愛情和渴求婚姻之間尋找一條適合自己的路。人是可以帶著遺憾來培植愛情、帶著遺憾去摘取婚姻的,不能容忍遺憾的情感一定是不完整的。
應該在生活中慢慢學會做不太完美的抉擇,容忍不完美的人才能真正去品嚐愛情。
有愛的人是孤獨的
子木夫人:讀西西的東西有一種孤涼淒清的感覺。有本心理學書說:「孤獨的人,內心愛的動力較弱,情感易於受創傷,恢復起來也難。」西西在很長的時間裡心灰意懶,拒絕了許多不錯的男子,沒有精力去動情,正說明她是一個比較孤獨的,不太合群和合潮流的人。
子木先生:我不這樣看!孤獨的人恰恰是情感過於豐富,愛的慾望過強的人,孤獨可以讓感覺變得敏銳。我有一個朋友,是當代先鋒派的女作家,她嫁過一次,愛過兩次,但愛過她的人事後都說此人無情無趣。讀她的小說,你會感覺文章裡充滿了激情、夢幻、細膩入微的感觸和強烈的感官體驗,個中溫度熱得讓你耳紅心跳,恨不能與她共情共舞。你絕不會想到她在生活中恰巧是個冷性的人。
子木夫人:哦!我也見過這樣的人,看起來很冷,但愛起來就不要命。表面上看,孤獨的人常常活在自己的內心獨白和幻想中,現實中走動的只是一個不被自己喜歡的軀殼。深入地看,孤獨的人常常是自戀的不願意與人分享情感的人。
子木先生:孤獨更像是一種內心決定。人的個性有兩個層次:一是內在自我(真實);二是外在自我(虛假)。成熟的人可以在兩者之間從容變換,游刃有餘以適合所處的場景。假如你拘泥於這種自我內涵和外延的是非差異,孤獨就會油然而生。
子木夫人:一般而論,孤獨的人很難被他人理解,被他人理解的過程其實是一個被逐步曲解的過程。孤獨的人在相愛中得不到相似水平的內心呼應,被呼應的過程正好是自由的愛被一步步磨滅和壓抑的過程。那麼,西西應該怎樣來解脫自身的孤獨呢?
子木先生:古人言「遊戲人生」,我看用來描述情愛非常貼切。在情愛中你不能太認真,太執著;也不能不認真,不執著。太認真你就變得孤獨,得不到生動的情感體驗,認真可以讓你得到一種愛的形式,卻失去了情愛中的魂,被稱為「形似而神移」。不認真的隨意看起來瀟灑,其實,「形之不存,魂將安附?」到頭來還是竹籃子打水一場空。
女子的獨身看起來很美
子木夫人:我比較相信人的情感需求是有階段性的。青春少女時,對愛憧憬,內心感覺超越了現實的體驗,愛得很純真。大一點後,情感的需求與現實需求就需要和諧,那時的愛已經不自由。到更成熟的時候,愛就需要有結果,有婚姻的承諾。到最後,家庭成了情感的歸屬。
人需要按部就班地完成情愛成長過程,這個過程其實是學習用現實的眼睛來審視情感的過程,是把愛變成一種交易的過程。不現實的人,不會對愛情論斤計兩。
子木先生:情感的階段性更像是一種自然的生命力,不用教導自己就會長大。像西西這樣的飲食男女——已過三十,獨來獨往,不同的人對此有不同的描述。西西像當代日夜興起的女性主義者,她喜歡獨立自主的生活,她的情感像風一樣自由自在,但對真愛的追求卻是執著而堅定。我接觸過不少單身女子,她們並不排斥婚姻,但絕不為婚姻而婚姻,只能為愛情而婚姻,這樣的女子應該是人見人愛的。
子木夫人:獨身的人,對情愛永遠都不滿足,不滿足恰好是她情感可以保持時時生動和更新的動力。這很像是一種網絡時代的虛擬,獨處的人內心有個情感的虛擬社區。
子木先生:獨處的人的確可以到網上去玩味家的感覺,不少有識之士認為,未來的社會,獨身將是一種新的生活潮流,情感愈加僅僅是兩個人之間的事,而不是社會的事。不願被人煩,不願依附別人也不想被別人依附的確是一件快意的事。
子木夫人:其實,馬克思早在一百年前就說過,婚姻的解體和情愛的自由是人類掙脫自身枷鎖的必由之路。但在現實中,像西西這樣的獨身女子只是看起來很美,生活中的難處卻有很多。
子木先生:那是因為獨身需要兩個前提:第一,有獨立的生活能力和經濟能力,並有良好的人際關係;第二,社會有足夠的可利用的服務系統,同時對個人的生活態度有高度的寬容。這兩點是獨身的物質條件。
感情的東西只能被分享
子木夫人:我知道許多情感的抉擇並不在理性層面,而是被無意識支配,越想得到什麼,彷彿就越會逃避什麼。不想談愛情的時候,彷彿正好就是機會很多的時候。
子木先生:最好的做法是把愛和生活作認真區分,男女間的情感是一種內心體驗,你只能經歷過而不能永遠地經歷著。正如久處蘭室,不聞其香。生活是人存在之道,愛情是人的活力之源,兩者可以協同,也可以若即若離。
子木夫人:在中國的主流文化中,忠實於愛情更像是忠實於責任。西西要選擇婚姻就要承受責任,就要敢於面對情愛的多變性。我們能否給西西一些切實的指導,幫助她解脫困境?
子木先生:愛是不能被指導的,感情的東西只能被分享,不能被分析。泛泛而談,無傷大雅,真要具體指導,反倒是添亂。我年輕的時候愛讀一些婚姻專家寫的書,他們對愛情和婚姻的高談闊論簡直讓我誠惶誠恐。等我長大以後,經歷了一些愛情,才感覺情愛是一種內心的東西,說出來就滿不是那回事。
子木夫人:我有個作家朋友,寫了許多愛情的理性規則,我曾悄悄問她,你和多少類型、文化、年齡和生活背景不同的男子愛過?她回答說,她一直是一個很正統的女子,只鍾愛自己的先生。我想一個很正統的人在情愛上應該是一個比較無知的人,這樣的人寫出的東西又怎能廣而告之?
子木先生:嚴重同意!的確,人終其一生,也只能真正愛過一兩次,誇大地說也只能是四五次,這個世界應該不存在什麼情愛專家。不同的人對情愛的要求不同;同一個人,在不同的生命階段對情愛的要求也不同;同一個人,同一個年齡階段,所處的生活情境不同,亦會對情愛的需求不同。所以,我們在這本書中將要談的東西,只是希望人們自己去領悟。情愛的事是找不到切實可行的方法的,需要的是積累和痛苦的磨煉,在痛苦中,人的情感需求會變得與現實的需求相協調。
子木夫人:對情愛的付出與索取好像是人手裡握著的兩隻木槳,而愛情正是那只舟。你只有在付出與索取的合適配合下,在均衡巧妙的節奏與力度的配合下,才能避免那只舟在水中打旋、走偏,才能順利地到達你期望的婚姻彼岸。
子木先生:我也有個比喻,我把愛情比作一座深幽、峻拔的山。一個人的愛情成長,類似於爬山,婚姻可能坐落在山的某個地段,你需要去尋覓。如果你一個人一步一步地爬上去,會很累,很痛苦,可能摔跤、迷路、孤獨和害怕,但內心體驗很深,刻骨銘心。沿途的風景也能一一瀏覽,你也不會錯過真正屬於你和適合你的好婚姻。遇到了婚姻,不等於你到了峰頂,你和他還要繼續攀登,繼續體驗愛的磨煉直到身心合一。這樣登山的感覺會是你終生綿綿不絕的享受。如果你喜歡坐纜車直達峰頂,你輕鬆地有了婚姻,瀏覽到最美的風景,會以為愛的內涵不過如此。沒經歷過愛的挫折和痛苦,你也不會享受愛的甜美,對於這樣的人,愛只是一種無趣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