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道德救國〈宣化上人般若語庫3〉 宣化上人主講

道德救國〈宣化上人般若語庫3〉 宣化上人主講

道德

[日期:2010-07-30]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宣化上人主講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一九八九年七月二十五日
  
  開示於夏威夷大學
  
  講這個道德倫理,世間所有一切都在「道」裏邊。由道生,由德才能長。所以說︰「道能生我,德能長我。」道德就是天地的一個正氣,道德就是人一個最優良的基礎,最優良品行的基礎,道德是我們每一個人本來具有的一種性德。
  
  所以老子一開始就說︰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啊!有人聽到我念這一段文就說;「哦!這是《道德經》五千言的頭一篇,原來你是個老道,哦!怎麼你又做了和尚?真是莫名其妙!」這也就是「道可道,非常道」,也就是「名可名,非常名」。我們能說出來的,能做出來的,這不是個常道;常道是無名的,所以老子才說︰
  
  大道無名,大道無形,大道無情。
  
  所以說︰
  
  大道無形,生育天地;
  
  大道無情,運行日月;
  
  大道無名,長養萬物。
  
  因為它是萬物之母,所以你沒有法子給它起個名字,勉強給它起個名字就叫「道」,實際上,它根本連個「道」的名字也不可以有的。它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人性,也就是我們要修行成佛的佛性,也就是一切眾生的眾生性,所以佛才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拿這個「道」字來講,這個上邊是「√」;本來道字上面這個「√」,可以說就是個「人」字。那麼人字,把它變了,於是乎就點成「√」,這是倉頡先師造字,造出的字。把「人」字一變化,就變「√」。這「√」就是一陰一陽,一個向上調,一個向下調,這叫一陰一陽,也就是無極生太極那個太極圖,那個陰陽魚,不過將它變化不同了。那麼在人呢,這「√」就等於人的二目;在就是日月,也就是陰陽。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偏陰偏陽之謂疾。」
  
  這個「道」說起來,是無窮無盡的。因為陰陽變化、五行八卦,都是由「道」變化出來的。那麼在陰陽這「√」下邊加一個「一」,這「一」是包羅萬有。這「一」,本來就是那個○字。說:「那個○字怎變成一了呢?」因為這個○字,它是個沒有數目,是一個數目的本體,是無大無小無內外,是循環無端的,它是週而復始的。所以這個○字,你若加一個一,就變成十;你若加兩個○呢,就變成百;加三個○,就變成千;加四個O,就變萬。那麼你再加下去,百千萬億,無窮無盡的,你加多少○,那個數目就大一點;你加一點,就多一點,這叫﹁一本散為萬殊﹂。可是﹁萬殊仍歸一本﹂,這個○字加起來,越加越多,沒有完的時候,那你若不加呢,根本一個數目也不存在。若一個數目不存在,那麼這就是無極,無極生太極。雖然不存在,可是這個O又斷了,這個○字一斷,它不彎彎伸直了,就變成一個「一」字。
  
  這個「一」字,是「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人得一以聖」。人若得到這個「一」了,可以說就成聖人了。這個「一」是什麼呢?「一」就是「格物致知」格物那個「物」,把那個物欲革除了,這就能得到一了。所以佛經上也說:「得一萬事畢」,得到這個一了,萬事畢。可是得到這個一,你要再這個一修成這個○字。這個○字,佛所放的光明,就是由這個○字放出來的。這也叫「大光明藏」,大光明藏就是由這個○字來變化的。那麼怎會變化呢?就是要得到一。怎麼樣得到一?就要先格物這一點,各位要注意。
  
  格物,革除什麼物?就革除一切的物欲。譬如我們人有財欲,你把財欲的思想革除去,這沒有財欲了。色欲,你把色欲的思想革除去,就沒有色欲了。名有名欲,你把這個名的思想革除去了,就沒有名欲了。人人都想吃好東西,所以一個人有沒有修行、會不會修行,你不要看旁的,你就看他吃東西,他每一用刀的時候,是不是盡向好吃的那個東西叉?是不是那不好吃的東西,他就不叉了?用筷子,是不是他每一筷子都夾那個好吃的東西,不好吃的東西,他就不想吃;好吃的東西,他把它挪到他的一邊去,那不好吃的東西,他把它推得遠遠的?由這一點,你就能看出這個人是不是一個修道的人。
  
  若修道的人,他一定不會在飲食之間用功夫,他是好的也可以吃,不好的也可以吃;那麼有味的,沒有味的,都可以吃,他不選擇,不擇食。不論你是幹什麼的,是修道的人也好,是讀書的人也好,研究學問的人也好,若專門那麼很饞的,那一定沒有什麼真功夫的;有真功夫,對這些東西都不動心了。這是食欲。睡欲,貪睡眠,不夠睡就不行了,受不了了。革除這五欲,這才能談到一個格物。
  
  格物然後才能致知,才能有智慧,觸類旁通,「事來則映,事去則淨」。這一種智慧,就像鏡子,什麼東西來了,它就現出來,就照出來;去了,就沒有了。所以這是一個智慧的觀察力,你才能致知。
  
  致知,然後要誠意。誠意,就是做任何的事情,都是必恭必敬,主敬存誠,絲毫不茍且,絲毫不馬虎,誠心誠意。
  
  誠意,就要正心。你心裏不要有邪念,不要今天想這一個五顏六色的東西,明天又想那個,總是在那兒想入非非。這個正心,心裏要有正知正見,要正念,《六祖壇經》上說;「正見之時佛在堂,邪迷之時魔在舍。」真正一個修道的人,不茍言笑,不隨隨便便地輕舉妄動,一定是三千威儀、八萬細行,都要具足了。所以不能同乎流俗,合乎污世,不能做鄉愿,不要做德中之賊,不能這樣,所以要誠意正心。
  
  你能正心了,然後才能齊家;若不能正心,做事情都是那麼偏私,不能大公無私,那連你的家庭裏都不佩服,焉能治國呢?所以就不能治國;不能治國,就不能令天下太平。
  
  三綱領就是要明德,明德就是把我們本有的德性瞭解了;瞭解了,然後才親民再止於至善。我們要在三綱領、八條目上面下功夫,來用功。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大學》上所說的,清清楚楚的,不用東找西找,喔!又這麼研究,那麼研究,研究來研究去,你不實行,一點也沒有用的。所以你若明白這三綱領、八條目,就照著去做,要躬行實踐,身體力行,要以身作則,不能說食數寶,不能口裏說說就算了,所以這個要真下功夫;真下功夫,就是躬行實踐。
  
  躬行實踐,要先從自己身上做起,所謂「要想天下好,先從我身上做起。」我是世間人類的一份子,我還沒好呢,那怎麼能叫人家好?所以常常能律己,常常摩訶薩不管他,不要盡做這個洗衣機、照相機。洗衣機盡給旁人往乾淨了洗,那件衣服洗乾淨,結果自己的洗衣機外邊,塵土落得有多厚,也洗不掉。照相機只能照人家的相,而不能照自己的相,它不會照照相機本身的相,只是一個機器,一件物質。所以我們人為萬物之靈,要以身作則,要做人的一個好榜樣。
  
  那麼,天得一以清,天之所以為天呢?因為有這個一;地之所以為地,因為它得到這個一了;人若得到這個一,就是聖人。這個「一」是什麼呢?就是革除物欲。聖人就是以禮制欲,所以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克己復禮就是律己,就是自己內裏頭的心性,不要有邪念;外面的身體,不要有邪行;口裏說的,也不要說邪話,不要儘說一些個騙人的話,似是而非,令人模稜兩可,或者帶一種迷信的彩色,這都是一種沒能以身作則,才有這種行為。那麼一定要律己,你能律己,才能服人;你不能律己,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所以「正己而後教人,正己而後化人,正己而後助人」。你自己不正是不行的,所以說:「正念之時,佛在室;邪念之時,魔在堂。邪正具不立,常與白牛車。」
  
  我們要克己復禮,才為「仁」。何謂克己復禮?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視聽言動都要合禮,不合禮的都不要去做去,這就是「仁」。所以我們想修德行仁,就先要正己,然後才能有「仁」的表現。所謂:
  
  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現於面,
  
  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
  
  「仁義禮智根於心」,仁義禮智是在人的心裏頭,生出來的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所謂: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
  
  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仁義禮智根於心,它的根是在心裏頭。「其生色也」,他有這種光澤的顏色,「睟然現於面」。「富潤屋,德潤身」,你真有德行了,那是德光滿面,德潤身了;就是你充足了仁義禮智,就有一種德光,對人人都有一種緣,所以其生色也,睟然現於面。「盎於背」不但面上可以現出來,你的形態四肢百骸,都能現出來。「施於四體」,四體都能表露出來,所以德光照人。
  
  所謂「有德人人欽,有道便為尊」、「道高龍虎伏,德重鬼神欽」,你若真有道了,是龍要盤起來,是虎要臥起來。這不是講迷信的話,是你德行、道德的感應,那是「與天地合德,與日月合明,與四時合序,與鬼神合其吉凶。」這都是道德的充沛表現,所以說「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現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
  
  所謂「充實之謂美」,仁義禮智信根於心,你若充實了,「之謂美」,這是個美人,因為人人都覺得和你有緣,有德人人欽嘛!有道便為尊嘛!人人都親近你,都喜歡接近你,所以這個德性是這樣的,這叫一個美人。這個美並不是擦擦胭粉,擦擦口紅,扮得很美麗的,不是那樣,這是天然的,有一種德光普照。
  
  那麼「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這是個大人,就超過這個美人了。「大而化之之謂聖」,你大又能變化;變化,這就是個聖人。「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這就是個神人。所以美、大、聖、神,這就是仁義禮智充滿了,才有這種的表現。我們為什麼有敵人?就因為我們仁義禮智沒有充滿。在佛教裏沒有敵人,佛教裏頭,都是有緣的人,不論和誰,你罵我,我不罵你;你打我,我不打你;你殺我,我不殺你;總而言之,不和人爭。「不爭不貪,福緣無邊;爭貪攪擾,罪孽不少」。所以也不向外馳求,也不自私,也不自利,也不打妄語,什麼時候都是言而有信,這是修行、做人必須具備的條件。
  
  所以這個「一」字,就是那個○字的變化。○字的變化,你若修行呢,還要把它修成一個○字。這個○字就是無欠無餘,也沒有缺少的了,也沒有多的了。這個境界要返本還原,就要返回到自性上來。能返本還原,這是真正明白修道了,這就是那個「道」。
  
  「道」這個「一」字下邊,又有自己的「自」,那麼這個「道」在什麼地方呢?這個道在自己這兒呢!不要到外邊去找去。你花錢,也買不來這個道,無論你用什麼方法,用什麼手段,用什麼計策,都沒有用的,這個要「鐵匠對石匠,實打實著的。」要真正修行去,真正用功的,你差之絲毫,就謬之千里。所以要修這個道,這個道是在自己這兒。「道」的右邊是個「首」字,這個「首者,頭也」,意思說修行是人生頭一件重要的事情。雖然是頭一件重要的事情,可是人人都把它忘了,所謂「清淨是福人不享,煩惱是罪個個貪。」天天都在求名、求利;求名的,就死到名上;求利的,就死到利上。死後了,也不後悔,還是覺得:「啊!我這一生啊!還沒有做好,等到來生我再努力,再接再厲。」那麼他就把修道都忘了,這個頭一件事忘了。
  
  那麼要修道,要怎麼樣呢?要自己去修行,自己去走,所以旁邊用個「走」字。這個「道」是要自己去走出來的,所以說:「道是行的,不行何用道?德是做的,不做哪有德?」你一天到晚叫:「你要修行啊!你要修道。」只叫旁人修道,卻把自己都忘了。叫旁人說:「你做點功德啦!」盡叫旁人做功德,自己不做。這真是捨己為人,這個真是菩薩發心!所以你若不去做去,不行何用道?德是做的,不作哪有德?什麼叫「德」?德就是利人;什麼是「道」?道就是不害人。你利人就是德,不害人就是道;你不要損人利己,這就是道德。你盡做一些個事情,損人利己,對人家有傷害,對自己有利益,這就沒有道德了,就缺道缺德了。
  
  所以這個道,要自己去行,要躬行實踐,要實實在在去做。我不懂得旁的,我只知道講一些個老老實實的話,這「道德」兩個字,是要這樣的。「富潤屋,德潤身」,你有德性了,美大聖神那種光輝發於外,那個才是真正修道的人。
【書籍目錄】
第1頁:今時 -- 代序 第2頁: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 代序/晁山
第3頁:人類的未來 第4頁:世界為什麼會有戰爭?
第5頁:戰爭與和平 第6頁:烏鴉空戰滿天哭
第7頁:天魔眷屬掀起戰爭 第8頁:哀鴻遍地滅人群
第9頁:平息世界的戰爭 第10頁:消弭戰爭的最佳辦法
第11頁:全世界的劫運 第12頁:莫做違背造化功能的事
第13頁:人類自取滅亡 第14頁:一念善心可轉凶為吉
第15頁:儒釋道三教不離人心 第16頁:挽救災劫在人心
第17頁:世界好壞皆由一念心 第18頁:把殺心改為慈悲心
第19頁:心心念念利益世界人類 第20頁:改過遷善最吉祥
第21頁:三災因何起 第22頁:人心向善,光明普照
第23頁:上人的當頭棒喝 第24頁:救世的靈丹
第25頁:浩然正氣 第26頁:忠孝仁義
第27頁:道德乃是真富貴 第28頁:道德是一切的根本
第29頁:天下有德者居之 第30頁:本立而道生
第31頁:道德 第32頁:修身齊家
第33頁:對布希總統的忠告 第34頁:出家未忘忠貞志
第35頁:世界壞的根本 第36頁:上德不德,下德執德
第37頁:大道廢,有仁義 第38頁:究竟什麼是道?
第39頁:認清楚做人的責任 第40頁:何謂仁?
第41頁:八德是做人的基礎 第42頁:學之於身,行之於身
第43頁:古聖先王有至德要道 第44頁:倡興孔孟重善良
第45頁:天地的倫理 第46頁:大教育家─孔子的宗旨
第47頁:五常之德─仁義禮智信 第48頁:禮運大同篇
第49頁:君子務本 第50頁:愛護你的靈性
第51頁: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 第52頁:人為財死的祕密
第53頁:一貪多就出禍 第54頁:化戾氣為祥和
第55頁:支持世界不到末日的靈文 第56頁:天災人禍因殺業
第57頁:五戒十善消災難 第58頁:七情六慾地震動
第59頁:世上最厲害的果報 第60頁:念觀音聖號救世人
第61頁:末法浩劫的危機 第62頁:誠誦大悲咒治眾難
第63頁:時時念佛,國泰民安 第64頁:吃肉是災劫的罪魁
第65頁:念觀音聖號,救受難人 第66頁:末法時期,鬥爭堅固
第67頁:真心念佛,消災化劫 第68頁:虛偽的人心
第69頁:怎樣徹底消滅戰爭? 第70頁:護國息災唯有茹素念佛/印光大師
第71頁:孝是德行的根基/童欣慈 第72頁:中華文化救世界/晁山
第73頁:慈悲喜捨挽救浩劫/晁山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