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佛教的立場,並不否定算命、看相、星象、地理、風水的原則,這些都有其一定的道理,也就是命有命理、地有地理、天有天理。
大致上來講,一個人的命運在生下來時已經確定了。一個人的個體和宇宙的運行、磁場的強弱都有連帶的關係。
一個人如果老是在同一個地方,他的命大致已經確定,很難再改了。如果一個人出生後到處跑,但他終究離不開地球,地球在天體上只佔一個小位置,所以,他的小問題可能有點改變,但是大命運還是改不了。
在我們看來,人跑來跑去,好像沒有規則,其實是有規則的。
有的人說,你某一年驛馬星動。什麼是驛馬星?就是磁場運行到這一年就叫你動,不動也不行;可能是陰錯陽差、可能是鬼使神差,就是叫你動。
有的人說,你某一年紅鸞星動,那可能會在沒有明顯徵兆的情況下,一下子突然就結婚了。
算命的用處是協助你瞭解大方向,使你明瞭自己適合從事的行業。例如,自己的數學不好,卻想當數學家;唱歌像破鑼嗓子,想當歌唱家;長相平凡,想要參加選美……,這些都是自討沒趣,何必呢?
如果找對自己能走的路,認定一個和自己個性及心向相契合的方向,努力、再努力,最後終究能走出一條路,算命或可作個參考。
但是,迷信算命就會為你帶來麻煩了。
如果算命可以百分之百算得準確,那才可靠,可是,誰能百分之百算得準呢?既然沒辦法百分之百算得準,那只能夠說「可能會怎樣」,你又何必一定要相信?
有人自我吹噓說可以「鐵口直斷」,還能幫人家改命修運。其實,這可不一定,無論是職業或業餘算命的人,如果他們本身沒有大福報,連他們自己的命運都改不了,怎麼還能論斷別人,更遑論為他人改變命運了。
還有,很會看地的人也不容易為自己找到好地。所謂福地福人居,本身沒有福的人,住在福地上,自己壓不住,反而會出問題。所以,普通的人最好就找一塊普通的地,不要編織美夢,平平實實地認定方向自己努力,不要想得太天真了。相信因果要比相信命運更可靠。
命可以算嗎?
站在佛教的立場,並不否定算命、看相、星象、地理、風水的原則,這些都有其一定的道理,也就是命有命理、地有地理、天有天理。
大致上來講,一個人的命運在生下來時已經確定了。一個人的個體和宇宙的運行、磁場的強弱都有連帶的關係。
一個人如果老是在同一個地方,他的命大致已經確定,很難再改了。如果一個人出生後到處跑,但他終究離不開地球,地球在天體上只佔一個小位置,所以,他的小問題可能有點改變,但是大命運還是改不了。
在我們看來,人跑來跑去,好像沒有規則,其實是有規則的。
有的人說,你某一年驛馬星動。什麼是驛馬星?就是磁場運行到這一年就叫你動,不動也不行;可能是陰錯陽差、可能是鬼使神差,就是叫你動。
有的人說,你某一年紅鸞星動,那可能會在沒有明顯徵兆的情況下,一下子突然就結婚了。
算命的用處是協助你瞭解大方向,使你明瞭自己適合從事的行業。例如,自己的數學不好,卻想當數學家;唱歌像破鑼嗓子,想當歌唱家;長相平凡,想要參加選美……,這些都是自討沒趣,何必呢?
如果找對自己能走的路,認定一個和自己個性及心向相契合的方向,努力、再努力,最後終究能走出一條路,算命或可作個參考。
但是,迷信算命就會為你帶來麻煩了。
如果算命可以百分之百算得準確,那才可靠,可是,誰能百分之百算得準呢?既然沒辦法百分之百算得準,那只能夠說「可能會怎樣」,你又何必一定要相信?
有人自我吹噓說可以「鐵口直斷」,還能幫人家改命修運。其實,這可不一定,無論是職業或業餘算命的人,如果他們本身沒有大福報,連他們自己的命運都改不了,怎麼還能論斷別人,更遑論為他人改變命運了。
還有,很會看地的人也不容易為自己找到好地。所謂福地福人居,本身沒有福的人,住在福地上,自己壓不住,反而會出問題。所以,普通的人最好就找一塊普通的地,不要編織美夢,平平實實地認定方向自己努力,不要想得太天真了。相信因果要比相信命運更可靠。
孩子是討債鬼嗎?
從一般習俗來講,親子關係是無可奈何的事。有時候是父母需要孩子,孩子來了;有些時候,父母並沒有想要孩子,孩子也來了。孩子出生後,有些受到父母的寵愛,有些並沒有受到父母的歡迎。
以父母而言,不喜歡這個孩子或當孩子不聽話時,就說孩子是來討債的。身為父母,不能因為孩子不乖,就說孩子是討債鬼。
站在佛教的立場看,佛教有兩種觀念:1.凡是遇到困擾的問題,不要把它當作可怕的、討厭的、無奈的遭遇,而要把它當作歷練、訓練和幫助。2.幫助可以由順和逆兩個方向來達成,順的方向一般人較容易接受,逆的方向不易被人接受;事實上,逆方向幫助的力量往往遠大於順方向幫助的力量。
如果來了一個孩子,使得父母必須給他多一點照顧,這就讓父母多一點成長,讓父母多得到一點體驗;所謂「天下父母心」,當了父母之後,才能體會做父母是不容易的。如果一個小孩很乖,不需要父母操心,這樣的父母可能就長不大,到老還不知道父母的可貴之處。
在佛經裡有這麼一個記載,釋迦牟尼佛能夠很快成佛的原因之一,是他身邊有一位既是對手、也是助手的「逆行菩薩」。
為什麼叫助手呢?因為他老是幫助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叫對手呢?因為他老是和釋迦牟尼佛競爭;為什麼叫他「逆行菩薩」呢?因為他老是推著佛陀跑,所以,釋迦牟尼佛成佛很快。當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後,這個對手、助手還在跟他搗蛋。由於對手的搗蛋,更能顯示出佛的精神的偉大,佛的智慧、慈悲是那麼無限。
這是一個思考方向、一個觀念。對於家中有孩子卻不如自己期望的父母,不能說孩子是討債鬼,應該說是來了一個大菩薩。
對於任何一個孩子的到來,都要把他當作菩薩一般地迎接他、照顧他,這樣才是一個佛教徒的心懷。
夫妻是冤家嗎?
「夫妻是冤家」,不是佛教的觀念。
在中國章回小說、民間戲劇中,都有「你是我的冤家」這樣的稱呼。甚至有一些民間故事說,夫妻有三世、四世、七世……不斷在做夫妻。由於你欠我、我欠你,欠來欠去就變成夫妻,做了夫妻後,愛就愛得半死,因為彼此有恩;怨又怨得要死,因為彼此有冤。恩和怨,愛和恨就糾纏不清。
這種觀念並不正確,因為他們把愛變成佔有。當兩個人的愛相等時,不會有什麼問題。當有一方愛得沒那麼熱,佔有的心沒那麼強,而另一方佔有的心非常強,兩個人就會產生摩擦,摩擦之後,愛就變成恨,因恨而猜疑、嫉妒,然後互相地怨來怨去,結果變成怨偶。
有一些婚姻專家和心理學家認為,當兩人在一起成為怨偶時,何不及早分開,各人再去找合適的對象。
這種觀念,佛教沒辦法認同,因為只要有一方願意調整冤家、怨偶的觀念,就可以避免婚姻破裂。
我碰到過很多類似的例子。有的夫妻吵架,已經到了離婚邊緣,多半是其中一個人來見我,若不是先生來,就是太太來,絕少能兩人一起來看我。我都是勸勉來看我的那個人。
我會說,不要把對方當冤家看,你結婚時不會認為對方是冤家,也沒有現在這些問題,現在發生這些問題,可以彌補呀!
彌補的方法是,既然愛他就要為對方奉獻,多一些付出、多一些關懷、多一些尊重,讓對方知道他有一個這麼好的配偶,那麼,他怎麼捨得和你離婚。即使對方有外遇,你也要原諒;縱然他實在不像話,你也不要得理不饒人。
所以,只要有一個人想到對方不是冤家,而是我的幫手、我的伴侶,是一位菩薩,努力一年、兩年、三年……,再看看情形如何。因為,離婚對自己、對子女、對配偶終究不是什麼好事。
努力之後,如果對方已經不可能回頭了,那就放棄。即使分開也不要說是冤家,要好聚好散。當自己已盡了最大努力而無法挽回時,便不再覺得是遺憾,對子女也可以交代。如果說離婚就離婚,可能遺憾終生,也會覺得對不起子女。
用諒解的心看弒親案
人與人相處一定有許多問題。有親情、愛情、友情等恩情,也有相互摩擦的冤情。
一個家庭的成員,經常生活在相親相愛的狀況下是很少的,夫妻間不吵架很難,父母子女間不爭執也很難,兄弟間沒有口舌也不容易。那是因為在過去世以來就你欠我、我欠你,欠的和付出的弄不清楚,才會結為眷屬。所以,俗話說「不是冤家不聚頭」。
有的家庭中,夫妻吵吵鬧鬧,可是也能白頭偕老;兒女給父母增添一些麻煩,對父母而言,也是一份成長。
可是,弄到彼此間反目成仇,那就非常遺憾了。兒女殺父母,我們叫作忤逆之中最大的惡業;父母殺兒女,也是人間的大悲劇。
子女殺父母是非常特殊的例子,弒親的人是投胎到你家中來要命的,可以說是因果循環。可能是在過去世有人殺了他,這一世他想找機會來報復,就轉世成兒女再來殺父母。
佛經中記載,曾有一個魔王跟佛說:「我將來會派我的魔子魔孫來做你的徒子徒孫,從你內部破壞佛教。」──從自己家裡面破壞起,那是最狠的一種手段。
佛並沒有欠魔什麼,魔只是搗蛋而已。魔看佛那麼好,他很嫉妒,就是為破壞而破壞。從這個角度看,父母被兒女殺,不一定是父母欠他的,可能是父母太好,魔就投生成為兒女來殺害他的父母。
從歷史看,魔不斷破壞佛,但佛法還是繼續存在。因此,父母如果被兒女殺害是一個悲劇,但是,對父母而言,也不見得一定很悲慘。遭到魔的損害,可以說是一種歷練,人最好不必接受這種歷練,但在沒法子逃避時,只有接受它。父母不一定就要恨兒女,兒女本身還是人,他不是魔,只是著了魔才殺父母的,只是一時衝動才把父母殺了。
父母殺兒女也是如此,有時是精神上的恍惚,突然起了殺兒女的心,殺完之後,也會後悔。
從佛教立場看,父母被兒女殺害非常值得同情,兒女被父母殺害,也值得同情。那麼,殺父母、殺兒女的人,也一樣值得同情。
制度再好的社會都會有犯罪行為,人往往由於身心狀況、社會狀況、自然環境的狀況,使他們產生突然發狂的行為,他們自己也莫名其妙,突然就發生了。
有些人在殺了人之後,親戚朋友都覺得驚奇:「這個人那麼好,怎麼會殺人?」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子女也都是我們的骨肉。但願我們用社會上各種教育方法、社會設施、宗教薰陶,盡量減少並避免這類事情發生。
避免造口業
口業有兩種,一種是搬弄是非,一種是製造是非,這都是口舌的惡業。
有些人的口業只是一種習慣,他們沒有想到是否造口業,只是愛講來講去,口沒遮攔。每當知道一件事、或想到一件事,馬上告訴人家,而且加油添醋、誇大事實;例如,聽說某人吃了一塊大餅,他會說成某人「偷」吃了一塊大餅,這是他的惡習。如果他不是預謀,也沒有惡意,我們只能說這是有病態的人,沒有什麼造業不造業的問題。
如果,你明明知道是造口業,明明知道會使人受到傷害,也明明知道不可隨便亂說,你還是說了,而且還製造了一套假證據來告訴別人,那就是造口業了。
你造的口業使別人受損越大,你的果報就越重。到底是什麼果報?要看人家受到什麼樣的損失。不一定是對方再造相同口業來傷害你,有的是從人而來,有的是從環境而來,造口業者會受果報的。
「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是做人的美德。少批評、多讚美,是避免口業的好方法。
有的人是在造口業之後才知道已造了口業,他知道那些事說不得,只是脫口而出,並沒有預謀或挖空心思要使人受害,講完之後就馬上後悔:「怎麼搞的,我不該這麼說的,怎麼又說了?」有這種毛病的時候,就要懺悔了。
如果你說了什麼人的壞話,而他知道了,你應找到那個人,對他懺悔。如果那個人根本不知道你對他造了口業,也未對他造成損害,你就不必對他懺悔,否則反而使他困擾,此時就用自我反省或對佛懺悔的方法。
養成懺悔的習慣之後,造口業、犯口過的機率就會越來越少,因為懺悔本身就是糾正自己的一種方法。到最後,便可以口業清淨了。
懺悔的方法,是每犯一次口過,只要懺悔一次就夠了,不需要為了某一次口業的過失而不停地懺悔;老是懺悔會變成自怨自艾,會把自己弄得沒有信心。懺悔就是承認。如果相同的口過已懺悔過了,卻又一再發生,那還需要一再懺悔。懺悔過後,又是頂天立地、堂堂正正的一個人。並非犯了過失之後,從此再也抬不起頭來,而是要像不倒翁一樣,倒了之後要懺悔,懺悔之後站起來,如果又倒了,就再懺悔。
知道自己犯了口業的過失,盡量訓練自己:「話到口邊想一想,講話之前慢半拍」,不是不說話,而是要惜言慎語。
搬弄是非、傳播流言、論人臧否、背後批評,都是犯口過造惡業,每一個人都應該避免。
現世為何不報
我們常聽說「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在佛教來說,因果的報應總計有三種:華報、果報、餘報。
華報是指「開花」,種了因之後先開花,就是看到一點影子、受到一點影響了。果報是整個結果形成,受報的事實全部呈現出來。餘報是在果報之後,還有一些剩餘的力量,或是還有若干後遺症。
這三種報應可以在人的一生中全部出現,也有的報應不能馬上成熟,那要看因緣,若因緣不配合,就不能馬上顯現,這一生不報,就到下一生、或下下一生再報。可是,雖未見果報,華報在現世一定會報。
華報是包括對於受報者身心的影響、事業的影響、環境的影響、家庭的影響。
例如,自己做了一樁惡業,雖然逃過法律的追究,逍遙法外,平常還是裝作很安閒的樣子,可是,內心必然有所不安、愧疚,半夜會做惡夢。旁人看他照樣榮華富貴,地獄卻已在他心中,雖還沒下地獄,他自己心中已經有了地獄。
餘報也是存在的。例如,一個刑事犯服刑期滿,心裡有個污點在那裡,出獄之後,往往會覺得人家看不起他,雖然沒有人歧視他,但他可能因此心中常會有自卑的陰影,這就是餘報。實際上,社會也不一定容不下刑滿出獄的人,只要他改過向善,漸漸地,人家對他印象也會改變,那就是浪子回頭金不換了。
至於果報,可能種一個因,得幾個果;也有的種幾個因,得一個果。可見因果不可思議,並不呆板。若要種一粒瓜子就只得一個瓜,種一粒豆就得一粒豆,那必須要看因緣的配合了。
例如,甲放很多債給乙,可是甲又欠丙很多錢,乙和丙並不認識,所以,乙不會把錢直接還給丙,乙還是把錢還給甲,甲再把錢還給丙。
也有可能功過相抵。例如,丙看到甲對乙很慷慨,乙雖沒有還錢,甲也沒有逼債,丙覺得甲這個人還不錯,而丙自己也還過得去,可能丙就不會再向甲討債,這樣,果報就不會出現,也可以說,丙做了一件功德。另外,丙等到甲有錢再向他討債,甲就沒有被逼還債的痛苦了,對丙而言,也是功德一樁。
因果問題不是那麼單純的,報不報要看事件的對方的態度以及環境的變化,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努力。當自己努力成長,有了相當能力,即使欠人家債,在還報時也不會痛苦;被動地還報,叫作逼債,這是非常痛苦的。
不論我們是不是欠了債,都應該努力。當人家問我們要一些東西時,不管是來討債,還是求援,只要我們有能力,都應該多少幫助他們一些。但如果是對方來勒索,就不能給他了,因這不是做好事。
還有一種是主動還報。有一些人主動地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用時間、金錢、財力、物力,或用自己的影響力,都可以有所幫助。這種主動還報叫作布施,如此一來,果報就不會現前,因為人家已沒機會來討債了。
不過,也有一些好人不長壽,好人沒好報的例子。往往有人做了一輩子好事,最後竟遭強盜慘殺、橫死;好人碰到這種事,天底下似乎就沒公理了,這些人為何要受這種苦難呢?
這牽涉到過去生的果報,雖然自己已做了不少好事,可是,並沒有把所有的債主冤家都安撫好,善緣結的不夠,所以,仍有惡報現前。
有的不是冤家,而是對方就是要造業。好人有人欺、好馬有人騎,善門一開,古古怪怪的人都來了。來的時候,你給他少了,他覺得你不夠慈悲,給得不公平,他恨你不能給他更多,便可能會要你的命。發生這種事,似乎做好事沒好報,使得布施的人也會起退心。
從佛法的觀點來看,布施的人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該有退心。布施要有智慧,沒有智慧的布施會招怨、招恨、招忌;有智慧的布施,大家皆大歡喜。善門難開的主要原因是沒有智慧地開善門。
有智慧地開善門,必須經過調查、考察:是不是應該給?對方是需要呢,還是欲壑難填?我們不可能滿足每一個人的欲望、貪心,給得越多,越使他貪得無厭。我們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公平,但經過調查至少可以做得比較公平。
看果報,不能從單一事件的因素來看,要從多元觀點來看;也不能以一生來看,而是要從前生、前生的前生,來生、來生的來生看。這樣就不會覺得「現世不報」或「好人沒好報」了。
識人識己識進退
人不可能是孤立的,一定跟其他的許多人有關係,不能天真地想進就進,也不可能任意地想退就退。因為我們生存的環境不完全掌控在自己一個人手上,所以,要進要退之前,都得先識己識人,才能在適當的時機前進或者後退。
識己的意思是要瞭解自己的缺點和優點,如果要爭取某個職位的話,應該增加一些什麼、減少一點什麼,這樣才能進退操之在我。若沒有想要調整自己、成長自己、修正自己,想要掌控進退是很難的。
對自己一無所知的人,只能任人擺佈;人家把你擺在那裡,你就在那裡,你只是一顆棋子而已。
其次,還要識人,識那些人?就是跟你相關的人,上下左右、縱橫交錯的相關係人。
識人首要知道你的上級的理念和性格是什麼,想朝那個方向走,要不然,你就沒辦法接受他、配合他、適應他。第二,要瞭解同事的才能和性格是什麼,他們的優缺點是什麼,他們能幫助你的是什麼,他們不願意配合你的是什麼。這些都知道了,那就盡量吸取他們的長處,避開他們可能會搗蛋的部分,減少你的損失。但不能不和他們來往,還要適應他們、協助他們,使他們因你而得到利益,因你而成長。
孔子說:「友直、友諒、友多聞。」同事、同學和屬下都是朋友,我們要使自己能進,也有退路可走。朋友很重要,應該充分瞭解朋友的長處、短處,協助他們成長。一個人若能幫助更多的人,往往也會受到更多人的提拔和擁護。
如果你能照顧、協助、體諒同事,就成了他們的諒友、益友,有好的職務一定會推薦你去。他們覺得跟著你是沒有錯的,如果你做了他們的長官,他們也覺得跟著升天了,不會把你一腳踩下去。
當然,也有一些人是專門鑽漏洞,踩著別人肩膀往上爬,向上級表功、向屬下壓迫,並且欺負同僚。這是惡友,我們當敬小人而遠之,跟這類人保持距離。如果當你連明哲保身都做不到,不願集體貪污、同流合污而遭排擠,那就離開,另覓棲枝吧!
也許你從總經理的位子退了之後,無法當經理,得去當業務員,其實,這有什麼關係,當業務員就當業務員,只要還有一碗飯吃,不必為五斗米折腰。
退的時候,不要弄得焦頭爛額、灰頭土臉,而要全身而退,自己心甘情願,人家也歡歡喜喜;君子斷交,不出惡言。
進的時候,是憑實力、努力而得來的,但是,也有運氣的因素。也許別人能力比你差,可是升級得利的是他,那是自己運氣不好、福報不夠;不需要失望,你還是照常做你當做的事。下次的機會是不是輪得到你也沒有關係,至少你現在有飯吃、工作勝任愉快,那就生活得很快樂了。
所謂「進」的廣義解釋,不一定是升官晉級,只要你對工作很投入,對社會、對工作崗位的貢獻越來越多,就算是「進」;一天比一天做得更好,也是進。若把這個觀念弄清楚,你就會是一位天天都很快樂的人了。
站在佛教的立場,並不否定算命、看相、星象、地理、風水的原則,這些都有其一定的道理,也就是命有命理、地有地理、天有天理。
大致上來講,一個人的命運在生下來時已經確定了。一個人的個體和宇宙的運行、磁場的強弱都有連帶的關係。
一個人如果老是在同一個地方,他的命大致已經確定,很難再改了。如果一個人出生後到處跑,但他終究離不開地球,地球在天體上只佔一個小位置,所以,他的小問題可能有點改變,但是大命運還是改不了。
在我們看來,人跑來跑去,好像沒有規則,其實是有規則的。
有的人說,你某一年驛馬星動。什麼是驛馬星?就是磁場運行到這一年就叫你動,不動也不行;可能是陰錯陽差、可能是鬼使神差,就是叫你動。
有的人說,你某一年紅鸞星動,那可能會在沒有明顯徵兆的情況下,一下子突然就結婚了。
算命的用處是協助你瞭解大方向,使你明瞭自己適合從事的行業。例如,自己的數學不好,卻想當數學家;唱歌像破鑼嗓子,想當歌唱家;長相平凡,想要參加選美……,這些都是自討沒趣,何必呢?
如果找對自己能走的路,認定一個和自己個性及心向相契合的方向,努力、再努力,最後終究能走出一條路,算命或可作個參考。
但是,迷信算命就會為你帶來麻煩了。
如果算命可以百分之百算得準確,那才可靠,可是,誰能百分之百算得準呢?既然沒辦法百分之百算得準,那只能夠說「可能會怎樣」,你又何必一定要相信?
有人自我吹噓說可以「鐵口直斷」,還能幫人家改命修運。其實,這可不一定,無論是職業或業餘算命的人,如果他們本身沒有大福報,連他們自己的命運都改不了,怎麼還能論斷別人,更遑論為他人改變命運了。
還有,很會看地的人也不容易為自己找到好地。所謂福地福人居,本身沒有福的人,住在福地上,自己壓不住,反而會出問題。所以,普通的人最好就找一塊普通的地,不要編織美夢,平平實實地認定方向自己努力,不要想得太天真了。相信因果要比相信命運更可靠。
孩子是討債鬼嗎?
從一般習俗來講,親子關係是無可奈何的事。有時候是父母需要孩子,孩子來了;有些時候,父母並沒有想要孩子,孩子也來了。孩子出生後,有些受到父母的寵愛,有些並沒有受到父母的歡迎。
以父母而言,不喜歡這個孩子或當孩子不聽話時,就說孩子是來討債的。身為父母,不能因為孩子不乖,就說孩子是討債鬼。
站在佛教的立場看,佛教有兩種觀念:1.凡是遇到困擾的問題,不要把它當作可怕的、討厭的、無奈的遭遇,而要把它當作歷練、訓練和幫助。2.幫助可以由順和逆兩個方向來達成,順的方向一般人較容易接受,逆的方向不易被人接受;事實上,逆方向幫助的力量往往遠大於順方向幫助的力量。
如果來了一個孩子,使得父母必須給他多一點照顧,這就讓父母多一點成長,讓父母多得到一點體驗;所謂「天下父母心」,當了父母之後,才能體會做父母是不容易的。如果一個小孩很乖,不需要父母操心,這樣的父母可能就長不大,到老還不知道父母的可貴之處。
在佛經裡有這麼一個記載,釋迦牟尼佛能夠很快成佛的原因之一,是他身邊有一位既是對手、也是助手的「逆行菩薩」。
為什麼叫助手呢?因為他老是幫助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叫對手呢?因為他老是和釋迦牟尼佛競爭;為什麼叫他「逆行菩薩」呢?因為他老是推著佛陀跑,所以,釋迦牟尼佛成佛很快。當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後,這個對手、助手還在跟他搗蛋。由於對手的搗蛋,更能顯示出佛的精神的偉大,佛的智慧、慈悲是那麼無限。
這是一個思考方向、一個觀念。對於家中有孩子卻不如自己期望的父母,不能說孩子是討債鬼,應該說是來了一個大菩薩。
對於任何一個孩子的到來,都要把他當作菩薩一般地迎接他、照顧他,這樣才是一個佛教徒的心懷。
夫妻是冤家嗎?
「夫妻是冤家」,不是佛教的觀念。
在中國章回小說、民間戲劇中,都有「你是我的冤家」這樣的稱呼。甚至有一些民間故事說,夫妻有三世、四世、七世……不斷在做夫妻。由於你欠我、我欠你,欠來欠去就變成夫妻,做了夫妻後,愛就愛得半死,因為彼此有恩;怨又怨得要死,因為彼此有冤。恩和怨,愛和恨就糾纏不清。
這種觀念並不正確,因為他們把愛變成佔有。當兩個人的愛相等時,不會有什麼問題。當有一方愛得沒那麼熱,佔有的心沒那麼強,而另一方佔有的心非常強,兩個人就會產生摩擦,摩擦之後,愛就變成恨,因恨而猜疑、嫉妒,然後互相地怨來怨去,結果變成怨偶。
有一些婚姻專家和心理學家認為,當兩人在一起成為怨偶時,何不及早分開,各人再去找合適的對象。
這種觀念,佛教沒辦法認同,因為只要有一方願意調整冤家、怨偶的觀念,就可以避免婚姻破裂。
我碰到過很多類似的例子。有的夫妻吵架,已經到了離婚邊緣,多半是其中一個人來見我,若不是先生來,就是太太來,絕少能兩人一起來看我。我都是勸勉來看我的那個人。
我會說,不要把對方當冤家看,你結婚時不會認為對方是冤家,也沒有現在這些問題,現在發生這些問題,可以彌補呀!
彌補的方法是,既然愛他就要為對方奉獻,多一些付出、多一些關懷、多一些尊重,讓對方知道他有一個這麼好的配偶,那麼,他怎麼捨得和你離婚。即使對方有外遇,你也要原諒;縱然他實在不像話,你也不要得理不饒人。
所以,只要有一個人想到對方不是冤家,而是我的幫手、我的伴侶,是一位菩薩,努力一年、兩年、三年……,再看看情形如何。因為,離婚對自己、對子女、對配偶終究不是什麼好事。
努力之後,如果對方已經不可能回頭了,那就放棄。即使分開也不要說是冤家,要好聚好散。當自己已盡了最大努力而無法挽回時,便不再覺得是遺憾,對子女也可以交代。如果說離婚就離婚,可能遺憾終生,也會覺得對不起子女。
用諒解的心看弒親案
人與人相處一定有許多問題。有親情、愛情、友情等恩情,也有相互摩擦的冤情。
一個家庭的成員,經常生活在相親相愛的狀況下是很少的,夫妻間不吵架很難,父母子女間不爭執也很難,兄弟間沒有口舌也不容易。那是因為在過去世以來就你欠我、我欠你,欠的和付出的弄不清楚,才會結為眷屬。所以,俗話說「不是冤家不聚頭」。
有的家庭中,夫妻吵吵鬧鬧,可是也能白頭偕老;兒女給父母增添一些麻煩,對父母而言,也是一份成長。
可是,弄到彼此間反目成仇,那就非常遺憾了。兒女殺父母,我們叫作忤逆之中最大的惡業;父母殺兒女,也是人間的大悲劇。
子女殺父母是非常特殊的例子,弒親的人是投胎到你家中來要命的,可以說是因果循環。可能是在過去世有人殺了他,這一世他想找機會來報復,就轉世成兒女再來殺父母。
佛經中記載,曾有一個魔王跟佛說:「我將來會派我的魔子魔孫來做你的徒子徒孫,從你內部破壞佛教。」──從自己家裡面破壞起,那是最狠的一種手段。
佛並沒有欠魔什麼,魔只是搗蛋而已。魔看佛那麼好,他很嫉妒,就是為破壞而破壞。從這個角度看,父母被兒女殺,不一定是父母欠他的,可能是父母太好,魔就投生成為兒女來殺害他的父母。
從歷史看,魔不斷破壞佛,但佛法還是繼續存在。因此,父母如果被兒女殺害是一個悲劇,但是,對父母而言,也不見得一定很悲慘。遭到魔的損害,可以說是一種歷練,人最好不必接受這種歷練,但在沒法子逃避時,只有接受它。父母不一定就要恨兒女,兒女本身還是人,他不是魔,只是著了魔才殺父母的,只是一時衝動才把父母殺了。
父母殺兒女也是如此,有時是精神上的恍惚,突然起了殺兒女的心,殺完之後,也會後悔。
從佛教立場看,父母被兒女殺害非常值得同情,兒女被父母殺害,也值得同情。那麼,殺父母、殺兒女的人,也一樣值得同情。
制度再好的社會都會有犯罪行為,人往往由於身心狀況、社會狀況、自然環境的狀況,使他們產生突然發狂的行為,他們自己也莫名其妙,突然就發生了。
有些人在殺了人之後,親戚朋友都覺得驚奇:「這個人那麼好,怎麼會殺人?」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子女也都是我們的骨肉。但願我們用社會上各種教育方法、社會設施、宗教薰陶,盡量減少並避免這類事情發生。
避免造口業
口業有兩種,一種是搬弄是非,一種是製造是非,這都是口舌的惡業。
有些人的口業只是一種習慣,他們沒有想到是否造口業,只是愛講來講去,口沒遮攔。每當知道一件事、或想到一件事,馬上告訴人家,而且加油添醋、誇大事實;例如,聽說某人吃了一塊大餅,他會說成某人「偷」吃了一塊大餅,這是他的惡習。如果他不是預謀,也沒有惡意,我們只能說這是有病態的人,沒有什麼造業不造業的問題。
如果,你明明知道是造口業,明明知道會使人受到傷害,也明明知道不可隨便亂說,你還是說了,而且還製造了一套假證據來告訴別人,那就是造口業了。
你造的口業使別人受損越大,你的果報就越重。到底是什麼果報?要看人家受到什麼樣的損失。不一定是對方再造相同口業來傷害你,有的是從人而來,有的是從環境而來,造口業者會受果報的。
「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是做人的美德。少批評、多讚美,是避免口業的好方法。
有的人是在造口業之後才知道已造了口業,他知道那些事說不得,只是脫口而出,並沒有預謀或挖空心思要使人受害,講完之後就馬上後悔:「怎麼搞的,我不該這麼說的,怎麼又說了?」有這種毛病的時候,就要懺悔了。
如果你說了什麼人的壞話,而他知道了,你應找到那個人,對他懺悔。如果那個人根本不知道你對他造了口業,也未對他造成損害,你就不必對他懺悔,否則反而使他困擾,此時就用自我反省或對佛懺悔的方法。
養成懺悔的習慣之後,造口業、犯口過的機率就會越來越少,因為懺悔本身就是糾正自己的一種方法。到最後,便可以口業清淨了。
懺悔的方法,是每犯一次口過,只要懺悔一次就夠了,不需要為了某一次口業的過失而不停地懺悔;老是懺悔會變成自怨自艾,會把自己弄得沒有信心。懺悔就是承認。如果相同的口過已懺悔過了,卻又一再發生,那還需要一再懺悔。懺悔過後,又是頂天立地、堂堂正正的一個人。並非犯了過失之後,從此再也抬不起頭來,而是要像不倒翁一樣,倒了之後要懺悔,懺悔之後站起來,如果又倒了,就再懺悔。
知道自己犯了口業的過失,盡量訓練自己:「話到口邊想一想,講話之前慢半拍」,不是不說話,而是要惜言慎語。
搬弄是非、傳播流言、論人臧否、背後批評,都是犯口過造惡業,每一個人都應該避免。
現世為何不報
我們常聽說「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在佛教來說,因果的報應總計有三種:華報、果報、餘報。
華報是指「開花」,種了因之後先開花,就是看到一點影子、受到一點影響了。果報是整個結果形成,受報的事實全部呈現出來。餘報是在果報之後,還有一些剩餘的力量,或是還有若干後遺症。
這三種報應可以在人的一生中全部出現,也有的報應不能馬上成熟,那要看因緣,若因緣不配合,就不能馬上顯現,這一生不報,就到下一生、或下下一生再報。可是,雖未見果報,華報在現世一定會報。
華報是包括對於受報者身心的影響、事業的影響、環境的影響、家庭的影響。
例如,自己做了一樁惡業,雖然逃過法律的追究,逍遙法外,平常還是裝作很安閒的樣子,可是,內心必然有所不安、愧疚,半夜會做惡夢。旁人看他照樣榮華富貴,地獄卻已在他心中,雖還沒下地獄,他自己心中已經有了地獄。
餘報也是存在的。例如,一個刑事犯服刑期滿,心裡有個污點在那裡,出獄之後,往往會覺得人家看不起他,雖然沒有人歧視他,但他可能因此心中常會有自卑的陰影,這就是餘報。實際上,社會也不一定容不下刑滿出獄的人,只要他改過向善,漸漸地,人家對他印象也會改變,那就是浪子回頭金不換了。
至於果報,可能種一個因,得幾個果;也有的種幾個因,得一個果。可見因果不可思議,並不呆板。若要種一粒瓜子就只得一個瓜,種一粒豆就得一粒豆,那必須要看因緣的配合了。
例如,甲放很多債給乙,可是甲又欠丙很多錢,乙和丙並不認識,所以,乙不會把錢直接還給丙,乙還是把錢還給甲,甲再把錢還給丙。
也有可能功過相抵。例如,丙看到甲對乙很慷慨,乙雖沒有還錢,甲也沒有逼債,丙覺得甲這個人還不錯,而丙自己也還過得去,可能丙就不會再向甲討債,這樣,果報就不會出現,也可以說,丙做了一件功德。另外,丙等到甲有錢再向他討債,甲就沒有被逼還債的痛苦了,對丙而言,也是功德一樁。
因果問題不是那麼單純的,報不報要看事件的對方的態度以及環境的變化,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努力。當自己努力成長,有了相當能力,即使欠人家債,在還報時也不會痛苦;被動地還報,叫作逼債,這是非常痛苦的。
不論我們是不是欠了債,都應該努力。當人家問我們要一些東西時,不管是來討債,還是求援,只要我們有能力,都應該多少幫助他們一些。但如果是對方來勒索,就不能給他了,因這不是做好事。
還有一種是主動還報。有一些人主動地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用時間、金錢、財力、物力,或用自己的影響力,都可以有所幫助。這種主動還報叫作布施,如此一來,果報就不會現前,因為人家已沒機會來討債了。
不過,也有一些好人不長壽,好人沒好報的例子。往往有人做了一輩子好事,最後竟遭強盜慘殺、橫死;好人碰到這種事,天底下似乎就沒公理了,這些人為何要受這種苦難呢?
這牽涉到過去生的果報,雖然自己已做了不少好事,可是,並沒有把所有的債主冤家都安撫好,善緣結的不夠,所以,仍有惡報現前。
有的不是冤家,而是對方就是要造業。好人有人欺、好馬有人騎,善門一開,古古怪怪的人都來了。來的時候,你給他少了,他覺得你不夠慈悲,給得不公平,他恨你不能給他更多,便可能會要你的命。發生這種事,似乎做好事沒好報,使得布施的人也會起退心。
從佛法的觀點來看,布施的人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該有退心。布施要有智慧,沒有智慧的布施會招怨、招恨、招忌;有智慧的布施,大家皆大歡喜。善門難開的主要原因是沒有智慧地開善門。
有智慧地開善門,必須經過調查、考察:是不是應該給?對方是需要呢,還是欲壑難填?我們不可能滿足每一個人的欲望、貪心,給得越多,越使他貪得無厭。我們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公平,但經過調查至少可以做得比較公平。
看果報,不能從單一事件的因素來看,要從多元觀點來看;也不能以一生來看,而是要從前生、前生的前生,來生、來生的來生看。這樣就不會覺得「現世不報」或「好人沒好報」了。
識人識己識進退
人不可能是孤立的,一定跟其他的許多人有關係,不能天真地想進就進,也不可能任意地想退就退。因為我們生存的環境不完全掌控在自己一個人手上,所以,要進要退之前,都得先識己識人,才能在適當的時機前進或者後退。
識己的意思是要瞭解自己的缺點和優點,如果要爭取某個職位的話,應該增加一些什麼、減少一點什麼,這樣才能進退操之在我。若沒有想要調整自己、成長自己、修正自己,想要掌控進退是很難的。
對自己一無所知的人,只能任人擺佈;人家把你擺在那裡,你就在那裡,你只是一顆棋子而已。
其次,還要識人,識那些人?就是跟你相關的人,上下左右、縱橫交錯的相關係人。
識人首要知道你的上級的理念和性格是什麼,想朝那個方向走,要不然,你就沒辦法接受他、配合他、適應他。第二,要瞭解同事的才能和性格是什麼,他們的優缺點是什麼,他們能幫助你的是什麼,他們不願意配合你的是什麼。這些都知道了,那就盡量吸取他們的長處,避開他們可能會搗蛋的部分,減少你的損失。但不能不和他們來往,還要適應他們、協助他們,使他們因你而得到利益,因你而成長。
孔子說:「友直、友諒、友多聞。」同事、同學和屬下都是朋友,我們要使自己能進,也有退路可走。朋友很重要,應該充分瞭解朋友的長處、短處,協助他們成長。一個人若能幫助更多的人,往往也會受到更多人的提拔和擁護。
如果你能照顧、協助、體諒同事,就成了他們的諒友、益友,有好的職務一定會推薦你去。他們覺得跟著你是沒有錯的,如果你做了他們的長官,他們也覺得跟著升天了,不會把你一腳踩下去。
當然,也有一些人是專門鑽漏洞,踩著別人肩膀往上爬,向上級表功、向屬下壓迫,並且欺負同僚。這是惡友,我們當敬小人而遠之,跟這類人保持距離。如果當你連明哲保身都做不到,不願集體貪污、同流合污而遭排擠,那就離開,另覓棲枝吧!
也許你從總經理的位子退了之後,無法當經理,得去當業務員,其實,這有什麼關係,當業務員就當業務員,只要還有一碗飯吃,不必為五斗米折腰。
退的時候,不要弄得焦頭爛額、灰頭土臉,而要全身而退,自己心甘情願,人家也歡歡喜喜;君子斷交,不出惡言。
進的時候,是憑實力、努力而得來的,但是,也有運氣的因素。也許別人能力比你差,可是升級得利的是他,那是自己運氣不好、福報不夠;不需要失望,你還是照常做你當做的事。下次的機會是不是輪得到你也沒有關係,至少你現在有飯吃、工作勝任愉快,那就生活得很快樂了。
所謂「進」的廣義解釋,不一定是升官晉級,只要你對工作很投入,對社會、對工作崗位的貢獻越來越多,就算是「進」;一天比一天做得更好,也是進。若把這個觀念弄清楚,你就會是一位天天都很快樂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