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老說,大眾修學的環境,名稱用「學會」,不用寺廟;培養弘法人才的用「學院」,都是屬於現代化的。「淨宗學會」是大家共同修學的生活環境,而「淨宗學院」是專門培養淨宗弘法人才的場所。學院不必很大,人數也不必很多,我們要重質不重量。因為佛教育的師資,跟世間教育的師資不一樣,困難很多。要真正發道心的人,也就是真正發捨己為人、不求名聞利養、不求任何報酬、完全犧牲奉獻的心,有這種認知與理念,才能將這樁事做好。也就是說,如果沒這個理念,經典展開對他來講是非常困難。開經偈講:「願解如來真實義」,如來的真實義很難懂,佛說難在我們自己本身有障礙。只要有這種障礙,就很難體會佛菩薩所說的意思。因為諸佛菩薩所說的一切教誨都是無私的,真正是大公無私。
能有這樣的人才,配合著真正有願、有力量的護法,護持道場、護持教學,這樁事才能在世間做到圓滿,才能真正利益社會廣大群眾。儒家崇高的希望「老有所終」,就能真正圓滿的實現,這是佛陀教育殊勝圓滿的功德。但是要靠我們真正能夠認識它、接受它,並將它發揚光大。「學院」跟「學會」的結合,這樁事情就做圓滿。
前面說過,無論那個宗派、法門,它所接引的對象必是病況一樣或相似的同類眾生,如此而形成一個道場。如果知見、興趣不相同的,必須再從經教裡選擇另一部分教材,建立另外一個道場。這是中國隋唐時代十個宗派形成的道理,就是依大眾的興趣、愛好、生活環境以及所需的不同而產生。每個宗派都好,都是佛說的,都是正法。換句話說,終極的目標方向,絕對一致,只是達到目標的方法不一樣、手段不相同而已。所以,佛在經上講「法門平等,無有高下」,縱然是法門不同,依據的經論不同,一樣可以和睦相處,決沒有爭論。如果有爭論就錯了,就不如法。
譬如一所大學,有許多學院、科系,學生選擇的科系不相同,他們還是同一所學校的同學,依舊是共同生活,和睦相處。沒有因所學的科系不同就發生衝突。諸位一定要清楚,佛法不同的宗派就是不同的科系,任何一個宗派都是佛說,都是幫助一切眾生達到究竟圓滿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