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明日的佛教 聖嚴法師著

明日的佛教 聖嚴法師著

僧中急需優秀青年

[日期:2010-07-19] 來源:法鼓全集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佛教在今日的世界,既是興盛的也是衰微的。所謂興盛,不論在國內及世界各國,除了回教徒的阿拉伯國家之外,到處都有佛教徒的踪跡,而且人數也在不斷增長之中。所謂衰微,是由於佛教的僧團生活日漸受到工商業社會的影響,而無法保持其原有的寧靜和單純。同時佛教的弘法方式與教育制度也遭遇到社會轉型期的影響和考驗,因此佛教人數的增加與僧尼人才的計畫培養,不能成為正比。
  
  佛教是由釋迦牟尼世尊所創立。它的特色即是在與當時印度反傳統的非婆羅門教的沙門團相呼應,從世襲的婆羅門宗教師,轉為只要出家修道,就可以擁有成為宗教師的資格。所以佛教一開始就主張皈依三寶、供養三寶、護持三寶。當時的世尊是佛寶,他所說的教義和修行方法是法寶,修行佛法且主持三寶並弘揚佛法的是僧寶。僧寶的定義即是指比丘、比丘尼僧,這在《雜阿含經》、《中阿含經》以及比丘、比丘尼律之中都有明文記載。此後佛教經過兩千五百多年的流傳,從印度到中國、西藏、錫蘭、緬甸,乃至於韓國、日本,都還保持著以出家僧團為佛教中心的精神。只有到了一百年前明治維新時代的日本,由於毀佛、廢僧、崇儒學、信神道,而把日本佛教的出家制度廢除,形成了今天以世襲的在家僧侶主持佛教寺院的型態。但是今日的韓國佛教的曹溪宗,和大陸的中國佛教,主持寺院、代表佛教的還是以出家的比丘、比丘尼為主。雖然二次世界大戰後的韓國出現了一派在家佛教,那也只是說明了韓國佛教受到日本佛教以及基督教新教的影響,而出現了以在家身分的傳教士來主持教會、擔任傳教工作的現象。在東南亞各國,直到現在為止,都還是無法認同、接受像日本和韓國在家傳教士型態的僧侶身分。西藏的佛教,自從西元第三世紀開始,在由蓮花生大士傳開的密教之後,也有在家型態的喇嘛出現。但是到西元十四世紀與十五世紀時,在家的西藏佛教已至腐敗不堪的程度,故有宗喀巴大師重振僧制僧儀,嚴守出家生活軌範,受到全藏皈宗。故迄今的西藏,仍以宗喀巴這一系的黃教喇嘛,達賴與班禪為藏族的政教領袖。
  
  雖於在家身分的佛教徒中,自佛陀時代開始,就已有過不少傑出且有成就的人才,王臣、官吏、仕紳、平民的護法和弘法,均受到大小乘經律的讚歎。但以在家人為中心而取代出家僧團地位的佛教團體,至少在傳譯自印度的早期佛典之中,尚無根據可循。不過在今後的社會中,佛教的弘傳將趨向多元化,因此也不可能沒有專業及職業化的居士人才。在家居士之成為佛教教團的核心人物,雖然在印度和中國的佛教史上沒有出現過,今後也不可能用任何方式來取締他們,正如基督教的新教、韓國的圓佛教和西藏的紅教等教派一樣。但是佛教的本質,以其原始的面貌和精神來說,除了慈悲、智慧,還有少欲和離欲的特色,所以出家的佛教僧團,還可永遠代表著佛教特色的具體存在。
  
  雖然出家僧團之中的分子,也有良莠不齊,但是由於僧團生活的軌範以及出家形象的突出,越軌而腐敗的僧人,縱可躲過僧團的僧律制裁,仍會受到社會輿論的糾正。所以出家的身分,比較起來還是更能接近佛陀化世的精神。歷千百年來的佛教大勢,都是循著僧中人才的多寡、優劣而呈現出興替盛衰的歷史過程。例如明末的佛教,如果沒有蓮池、紫柏、憨山、蕅益四大師等傑出僧才的出現,縱然有李卓吾、袁宏道、錢謙益等名居士的努力,也不會有佛教教團、教徒的復興運動;清末民初如果沒有敬安(八指頭陀)、太虛、虛雲、印光、弘一等諸大師的分頭弘揚,縱然有楊仁山、歐陽竟無等諸大居士的提倡佛法,當然能夠在知識界產生重視佛法、肯定佛學的風氣,卻無法使得佛教在中國,從上到下,全面性地展開信仰與法義的化導運動。今日的臺灣佛教如果沒有許多比丘、比丘尼僧的創辦佛教教育,推廣傳戒與授戒法會,以及著書、治學、講經、說法,從事佛教文化、社會福利等工作,縱然有長者居士的全力推動在家佛教和青年佛教,也不會有今天這麼多而普遍的佛教信徒。其原因並非來自大眾對於出家人的迷信,實在是由於出家人的生活型態和形象,本身就是一種少欲離欲、與世無爭而又慈悲利生的象徵。具備了出家人身分,縱然不能深入經藏,不會說法度眾,也沒有修行悟道,可是因無世俗的家累和牽掛,可以有較多的時間修學佛法、住持寺院、服務大眾。如果是一位優秀且傑出的僧中龍象,其號召力和對社會大眾的貢獻,一定是既高明又博大,即所謂上、中、下三根普被,代佛宣化的高僧了。
  
  我們見到少數優秀的大德居士,每每慨嘆因為僧眾之中沒有人才,所以佛教衰微。批評僧眾不求上進,沒有足夠水準的佛學及世法的修養,又缺乏實修實證的經驗。致使這些居士們,上焉者抱著恭敬僧寶,而不親近供養承事僧寶的態度;次焉者便抱著與其有僧如此的不夠理想,倒不如無僧,而鼓勵居士們建立在家教團,替代出家僧團的職責。這樣的觀點和存心,我們無需指責和批評。但是在我們的看法,如果能夠護持僧寶,協助提昇出家人的素養和品質,應該更能合乎釋迦世尊創立佛教教團的本懷。
  
  基於如上的觀點,佛教希望有在家的人才,更希望有出家的人才。所以期待有大悲心和大悲願的優秀佛教青年,來投入佛教的僧團,接受佛教的教育,為明日的佛教做中流砥柱。與其批評或遠離出家的僧團,不如自己投入僧團,以健全僧團來住持佛法,則效果更大,而且更能與佛陀化世的精神相應。
  
  勸請有大信心和具有大慈悲及大智慧的僧俗四眾佛教徒們,積極地勉勵優秀的在家青年發心出家。勸請已經出家和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出家的優秀男女青年,應該接受各層次的佛教教育,接受修持方法與修持經驗的層次教育。這樣才能夠見到僧眾的龍象輩出,才能見到正確和正信的佛法普化於世的時代來臨。(一九九○年九月十五日《人生》八二期)
【書籍目錄】
第1頁:自序 第2頁:勉《人生》復刊
第3頁:宗教教育之我見 第4頁:新聞媒體對佛教的報導
第5頁:慈濟‧文化‧修持 第6頁:大眾需要佛法
第7頁:佛教學院需要統一的教科書 第8頁:國際佛教會議的前瞻及回顧
第9頁:大學院校成立宗教學院 第10頁:美國禪師來華尋根
第11頁:如何防止青少年犯罪 第12頁:超度的意義與供僧的功德
第13頁:出家無家處處家 -- 勉新出家菩薩 第14頁:誰把月亮摘下來 -- 中秋夜談感應
第15頁:千里共嬋娟 第16頁:一則以喜‧一則以憂
第17頁: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業 第18頁:正信佛教與神秘經驗
第19頁:正視民間信仰問題 第20頁:臺灣「香」需改良
第21頁:佛教的印經事業 第22頁:確認僧眾的形象
第23頁:莊嚴的佛事 第24頁:相煎何太急
第25頁:不忍眾生苦 第26頁:佛法與外道
第27頁:不可「安樂死」 第28頁:推廣素食
第29頁:明辨宗教書籍 第30頁:佛教書刊改良芻議
第31頁:推展佛教福利事業 第32頁:佛教的教團與教育制度
第33頁:邁向明日的佛教 第34頁:新生代的佛教
第35頁:癌與愛滋病的防範之道 第36頁:佛道與神道
第37頁:七月齋僧的目的何在 第38頁:關於受戒燙戒疤的規定
第39頁:現代學者的學佛風氣 第40頁:善書與佛書
第41頁:「僧伽」未必是「僧寶」 第42頁:護法與衛教
第43頁:佛教與政治 第44頁:寧靜的佛教
第45頁:臺灣的宗教問題 第46頁:家家禪堂戶戶蓮社
第47頁:把佛書推廣到社會 第48頁:本土與外來的新宗教
第49頁:僧中急需優秀青年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