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一年內,受社會矚目的佛教社會福利事業,相當地多。在國外,由於演培老法師創辦「新加坡佛教福利協會」,而受到該國政府的獎勉。在國內,由於證嚴法師集資新臺幣八億元建成的花蓮慈濟醫院竣工,受到新聞媒體的全面讚揚,也得到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的頒授勳獎。在一九八六年間,受到內政部表揚的全國「好人好事」六十六位代表之中,除了證嚴法師必然當選之外,尚有心光、道俊、永勝等諸位法師以及幾位居士。另外由臺灣省政府、臺北市政府等地方及中央,對諸宗教團體及寺廟之熱心於社會公益事業者的表揚中,佛教所佔比例及捐資數字,都很高。這是令我們感到光榮的事。
記得於二十年前,從新聞媒體中報導的好人好事,若有宗教師,多係牧師、神父、修女,甚少有法師。曾有一位錢召如老居士,被表揚為好人之後,尚招致一些困擾,致有「好人難做」及「善門難開」之嘆。至於一般僧尼,專心致力於寺廟的建築者有之,以社會福利事業為努力重心的則甚少。實則佛教徒如果僅知將各自的寺院建築作為理想工作,必將招致外力的破壞,也將會被社會大眾所妒嫉。不論是田產或房產、動產或不動產的擁有,超過了社會大眾的水平,而不提供社會大眾的福利,便會引來災難。若將佛教徒的智力和財力,普施於社會的大眾,提高大眾的道德生活及物質生活,佛教必將受到普遍的歡迎。
近年來的中國佛教徒,已漸漸地由勠力於寺廟建築的風氣,邁向社會福利事業的努力,乃係佛弟子的覺醒,也是社會轉型期中的好現象。當然,我們不會說佛教徒不可建築寺廟,只是希望強調:新建寺廟宜考慮其用途及其實際的需要,例如自古的寺院是供修行者過潛修生活的道場,現代則有為了配合一般大眾休閒活動的觀光寺院。為了教育、文化、慈濟等活動,當然也該有其場所。除此之外,如果僅為建築而建築,那就浪費了物力。
今日的新加坡,政府已有明令規定,不許新建寺院、教堂,乃由於該國的幅員面積太小、土地有限而人口日增,故積極鼓勵宗教團體及個人,興辦社會福利事業,不論老人福利或兒童福利等,便可申請購地建築。而臺灣雖較新加坡的面積為大,但其已是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在可見的未來,禁建寺院、教堂的措施,必將出現。凡我佛教徒,應先未雨綢繆,出家僧尼的生活來源及道場的經營方式,必須要由經懺、香火、募化的型態,轉變為教育、文化、慈濟的模式,也就是由保守的寺院,步向與大眾福利息息相關的道場。
目前臺灣佛教界,已在自動地走出了響應慈濟事業的路來,相信這項慈濟工作的業績,將會逐年增加其從事的人數及所推動的件數。但是社會福利,尚宜包括教育及文化事業,教育及文化,又可分作佛教自身的及一般大眾的兩大類。慈濟工作只要付出慈悲的願心,就能量力而做,所以雖不容易,尚比較容易。教育與文化,則首應從培育人才做起,培育一般人才已不容易,培育佛教的行解相應而又是高度文化修養的僧尼人才,更不容易。所謂百年樹人,更當要有高瞻遠矚的人士,來為佛教做鞏固根基的工作。佛教所辦的教育及文化事業,也尚在起步階段,故亦尚未有立竿見影的宏效,比起慈濟事業之已受到廣大社會所重視者,尚有一段距離,這當然有其主觀及客觀的因素,願我全體佛教徒,都能有此共識,而急起直追,則佛法必定昌隆,眾生必定幸福。(一九八七年一月十五日《人生》四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