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明日的佛教 聖嚴法師著

明日的佛教 聖嚴法師著

超度的意義與供僧的功德

[日期:2010-07-19] 來源:法鼓全集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每年農曆七月,在中國的民間及各佛教道場,都顯得特別忙碌。因為,在民間的信仰中,以七月為中元,是一年之中除了清明之外的另一次祭祖大節日。這本是由中國儒家慎終追遠的孝道思想延伸而來,不僅祭祀各人自己的祖先,也祭祀那些沒有後代親屬關照的孤魂,後來跟佛教的思想結合,就稱為「普度」;這在民間,原來還有個來自道家的名稱,叫作「打醮」。
  
  從佛教立場說,七月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月份。在佛陀當時開始,每年夏天有三個月的雨安居,從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為止。因為印度地處熱帶,在雨季中,蟲蟻遍野,雨水氾濫,出家人不便外出遊化,所以佛陀制定律法,利用這三個月時間,做一年之中定期的安居修行。
  
  直至七月十五日這天,稱為「僧自恣日」,也就是散居於同一區域內的僧眾,共同集合在一起,做一次非常坦誠的檢討和報告。因為三個月中,大家都在精進的修行,有不少人因此悟道,證得聖果。其餘雖然沒有悟道,但身心也都是非常清淨、安寧、開朗、坦誠的,這是值得恭喜,也值得歡喜的事,所以又稱此日為「佛歡喜日」。而十方信徒,也利用大眾僧集合到會的這天,紛紛會合來供僧,因為供養初發心菩薩功德很大,供養剛剛修行完成的行者,功德也非常殊勝,而此時,連帶著發生了下邊的一樁佛事。
  
  當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也是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證到阿羅漢果以後,念及自己的親恩未報,並以天眼看到他的母親在餓鬼道中受苦,便以鉢盛美食,用神通奉獻給他母親。由於餓鬼道的業報,本因慳吝的貪心,而引起的熱惱之相,故其母雖得到飲食,卻於入口之際,即化成火炭。目犍連因此回到佛前,請示佛陀的幫助,佛陀便告訴他,在七月十五的僧自恣日,以種種上好供品供養大眾僧,就能救度餓鬼道的眾生。因此而說出了一部《盂蘭盆經》,梵語的盂蘭盆,即解救倒懸之苦的意思,所以,七月十五日的法會,又叫作「盂蘭盆法會」。
  
  另外,還有一位地藏菩薩,也是一位孝子,從《地藏經》看,他累生累世孝順父母,為孝順父母而修行佛道。在唐朝從新羅到中國的一位高僧,他的名字就叫地藏,後來到了安徽的九華山,便定居下來。一直流傳到今天,九華山成為地藏菩薩化身救世的根本道場,而這位出身於新羅的地藏大士,他的生日是七月三十日,而且地藏菩薩誓度一切眾生,特別是對地獄眾生悲願無窮,故民間相傳,七月是地獄門開、鬼來去自在的一月,民間將七月當成鬼月,這又是另一種信仰的根源。
  
  綜合上面的各種資料來看,七月既是慎終追遠月,也是普度眾生月,如何慎終追遠?如何普度眾生〈最好的方法和最大的功德,就是供僧。可是相沿成習,習久成弊,民間皆用殺生祭祀的方式來媚神、媚鬼,形成了殺豬、宰羊、賽豬公、辦流水席等種種奢侈浪費、勞民傷財的陋習,本來是莊嚴的一場佛事,竟演變為民間迷信的活動。近年以來,臺灣地區,一致推行節約拜拜運動,上行下效,已收到了顯著的效果。而在佛教中也普遍地推動了供僧的風氣。
  
  談到供僧,它的功德來源,除了如上所言,於三個月的定期修行而證到聖果,清淨身心之外,另有一重意義,特別是今天的中國,只有部分的出家僧眾,遵循著結夏三月的生活,多半的人是無法做到的。但信徒供僧仍具特別的功德及意義,仍然值得倡導。
  
  一般而言,出家人本身的生活所需,非常有限,來自供僧所得,未必全部用於日常生活。剩下的便可以當作道場建設、弘法工作的推廣以及救濟貧困等用途。所以,供僧等於間接推動了社會福利慈善事業,這和直接將金錢物質投之其間的方式比較,兩者雖然都能達到社會上有無相通、彼此互助的效果,而供僧能對於三寶產生恭敬之心,有見賢思齊的功能,有「雖不能至,心嚮往之」的力量,能鼓勵和策動大眾去追求佛法化世利人的理想,無形中產生了轉移風氣淨化人間的作用。所以,供僧既符合世間的需要,更能夠幫助完成佛法普度眾生的目標,因此,七月的超度和供僧是值得遵行並發揚光大的一樁佛事。(一九八四年九月十五日《人生》一三期)
【書籍目錄】
第1頁:自序 第2頁:勉《人生》復刊
第3頁:宗教教育之我見 第4頁:新聞媒體對佛教的報導
第5頁:慈濟‧文化‧修持 第6頁:大眾需要佛法
第7頁:佛教學院需要統一的教科書 第8頁:國際佛教會議的前瞻及回顧
第9頁:大學院校成立宗教學院 第10頁:美國禪師來華尋根
第11頁:如何防止青少年犯罪 第12頁:超度的意義與供僧的功德
第13頁:出家無家處處家 -- 勉新出家菩薩 第14頁:誰把月亮摘下來 -- 中秋夜談感應
第15頁:千里共嬋娟 第16頁:一則以喜‧一則以憂
第17頁: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業 第18頁:正信佛教與神秘經驗
第19頁:正視民間信仰問題 第20頁:臺灣「香」需改良
第21頁:佛教的印經事業 第22頁:確認僧眾的形象
第23頁:莊嚴的佛事 第24頁:相煎何太急
第25頁:不忍眾生苦 第26頁:佛法與外道
第27頁:不可「安樂死」 第28頁:推廣素食
第29頁:明辨宗教書籍 第30頁:佛教書刊改良芻議
第31頁:推展佛教福利事業 第32頁:佛教的教團與教育制度
第33頁:邁向明日的佛教 第34頁:新生代的佛教
第35頁:癌與愛滋病的防範之道 第36頁:佛道與神道
第37頁:七月齋僧的目的何在 第38頁:關於受戒燙戒疤的規定
第39頁:現代學者的學佛風氣 第40頁:善書與佛書
第41頁:「僧伽」未必是「僧寶」 第42頁:護法與衛教
第43頁:佛教與政治 第44頁:寧靜的佛教
第45頁:臺灣的宗教問題 第46頁:家家禪堂戶戶蓮社
第47頁:把佛書推廣到社會 第48頁:本土與外來的新宗教
第49頁:僧中急需優秀青年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