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星雲大師論文選 星雲法師著

星雲大師論文選 星雲法師著

比丘尼僧團的發展 (2002.5普門學報第九期)

[日期:2010-07-31]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星雲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一、世界潮流的女性觀
二、佛教兩性教團的相處
三、歷代對佛教有貢獻的比丘尼
四、未來比丘尼努力的方向

前 言

五十多年前,我初到台灣的時候,見到比丘尼們一輩子在寺院裡清理灑掃,在家女性也總是躲在道場的廚房裡燒煮炊爨,心中頗不以為然,於是我開始訓練佛教婦女 們從事各種佛教事業,發覺女眾具有耐煩細心的特質,做起事來絲毫不讓鬚眉。所以,初建佛光山的時候,我就喊出「四眾共有,僧信平等」的口號,我不但設立佛 學院,讓有心學佛的男、女二眾都能入學就讀,而且訂出規章制度,讓比丘、比丘尼們都享有同等的權利義務,讓在家、出家的弟子們都有加入僧團,參與寺務的機 會。

多年來為了提昇女眾的地位,雖然過去曾有同道譏稱我為「女性工作隊的隊長」,幸好今日女眾弟子們都很爭氣,例如目前佛光山許多學有專精的比丘尼在男眾佛學 院授課,甚至在成功、師範、中山等大學任教,而且著作等身,辯才無礙。在台灣首先發行的《佛光大辭典》,以及經過重新標點、分段、註釋的《佛光大藏經》, 也都是由一群比丘尼一手編輯而成,受到海內外佛教界、學術界交相讚譽。目前擔任佛光山教育院院長慈惠法師,更於一九九二年第十八屆世界佛教徒友誼會中,經 大會推選為世佛會副會長,這實在是全體比丘尼之光。因為過去世佛會的幹部大多數由南傳佛教國家的信眾擔任,歷年來一直是女性禁足之地,這次以南傳為主的大 會卻主動提名,並一致通過慈惠法師當選為第一位比丘尼的世佛會副會長,可以說我奮鬥了幾十年,已經明顯提昇了女眾的地位。

然而遺憾的是,至今仍然有一些受過高等教育的優秀女眾,常礙於「八敬法」而不敢進入佛門,這實在是佛教的一大損失。例如我曾聽說英國有一位女博士教授說, 如果佛教的「八敬法」還存在的話,她是絕對不會出家當比丘尼的。我也曾遇到一位出家未久的男眾比丘跟我說,為什麼他到了佛光山,佛光山的長老尼慈惠法師、 慈容法師等人,都不肯向他頂禮?我說:「非常慚愧,恭敬是要讓人發自內心對你的尊重,如果一個初學比丘,自己無學無德,對佛教也毫無建樹,只因為自己是男 眾比丘,便要那些出家數十年的長老尼向你頂禮,隨你根據那一條戒律,我都說不出口,也做不到。」

我覺得,男女平等、兩性平權,這是時代的潮流。在現在這個女權高張的時代裡,關於比丘尼八敬法的問題,佛教界實在不應該再意氣用事,應該平心靜氣,還給比丘尼與比丘一個同等的地位,所以我曾在印度菩提伽耶傳授戒法,讓南、北傳的佛教互和融和。

今天在「人間佛教與當代對話」的學術研討會中,我僅以「比丘尼僧團的發展」為題,分別從世界潮流的女性觀、佛教兩性教團的相處、歷代對佛教有貢獻的比丘 尼,以及未來比丘尼努力的方向,希望能為比丘尼教團的未來發展提供意見,也希望全世界的佛教國家,都能恢復僧團原有的比丘尼教團,我想這是大家今後應該共 同努力的目標。 

一、世界潮流的女性觀

宇宙一切有情眾生,雖然有智愚賢劣、富貴貧賤的種種差異,但是究其性別不外為男女之別而已。其中,女性和每一個人都有至為密切的關係,每一個人不管你是男 人還是女人,都是在母親的襁褓中長大的,沒有了母親,就沒有生命的誕生,因此生為女性的母親是一切生機的泉源。

提到女性,中國和西洋對於女性的看法,各有見仁見智的不同見解。西洋把女人看做是聖潔的靈、高超的神,女人如維納斯,是美的象徵、愛的代表;女人是安琪 兒,是和平的天使。相反地,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女性狠毒如蛇蝎美人、妖媚如狐狸精、凶惡如母老虎,或說女人是敗國的禍水、是壞事的晦氣。總之,在中國過去 男尊女卑、重男輕女的封建社會裡,女人被視為不祥之物,女人在社會上、家庭裡,可以說毫無地位。

然而,自古以來有不少的女子,無論能力、智慧等方面,不但不讓鬚眉,並且其中不乏超越男人的巾幗女豪,卻是不爭的事實。例如戰國時代趙太后的賢淑,唐朝武 則天的掌理天下,漢朝繼承父兄遺志完成史書的班昭,宋朝與夫共抵金兵的梁紅玉等,都是一時的雋秀才女;他如英國的伊莉莎白女王、英國宰相柴契爾夫人、以色 列的總理梅爾夫人、印度的甘地夫人等,也都是名聞國際的傑出女性。

此外,斯里蘭卡總理西麗瑪沃‧班達拉耐克夫人,是世界上第一位民選的女總理;巴拿馬總統米爾雅‧莫斯科索、冰島總統魏笛絲、印尼總統梅嘉娃蒂等,也都是女 性;菲律賓更先後選出艾奎諾夫人與現任的艾諾育兩位女元首;甚至芬蘭第一位女總統哈洛能,她還是個單親媽媽呢!她們日理萬機、縱橫政壇,處事的果決明快, 絕不遜於男人,因此從來沒人因為女子當權,就把她們看做第二等民族,而抹殺她們應有的榮耀與尊嚴。

在佛教的七眾弟子之中,也有女性的比丘尼、沙彌尼、優婆夷,她們在佛教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乃至明清時期民間宗教均有婦女參加,他們皆以兄弟姊妹相稱, 在各個教派裡地位是平等的。如:明末的龍門教教祖為米奶奶,且歷代掌教者都是婦女,教徒也以女性居多;又如清代的大乘教教祖呂菩薩亦為女性。明清時,白蓮 教的女首領唐賽兒、王聰兒率軍起義,寧死不降,受到後人的景仰。現在的媽祖,萬千的信徒,她不也是女人嗎?

在各個宗教裡,說起來應以回教的婦女最沒有地位;佛教當初在印度雖然曾受到回教入侵的影響,婦女的地位卑下,但現在佛教的弘傳已經遍及全世界,應該不能再以回教的標準來看佛教的婦女。何況佛陀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眾生與佛尚且平等,男女何以不能平等呢?

所以,從佛教「眾生皆有佛性」的思想來看,女子也應當是被尊重的「唯我獨尊」的眾生。女眾的智慧、能力並不亞於男眾,應該參與政治、社會等各種公眾事務, 積極擴大服務的機會與層面。女眾的熱心、慈心、誠心,平均起來更勝於男眾,應該發展其溫和、慈悲、細心、勤勞等特質,猶如觀世音菩薩,以慈悲、美麗來莊嚴 世間。這個世間本來就是男人一半,女人一半,文明社會中,有修養的男眾應該尊重女權,倡導男女平等,因此女性要拒絕社會中存在傷害女性尊嚴的行業,如娼妓 等色情行業。

總之,佛教主張:(一)女性應有平等權,(二)女性應有參與權,(三)女性應有自主權,(四)女性應有尊嚴權。佛教對女權的看法,本來就很符合時代的潮流,所以大家不能再以小乘佛教的主張,希望佛教走回頭路,這不僅有違佛陀本懷,而且不符合時代的潮流。

二、佛教兩性教團的相處

佛陀成道後第五年,淨飯王命終,大愛道率耶輸陀羅及五百釋迦族女,請求隨佛陀出家,為佛門有比丘尼之始。(《賢愚經》卷三)

比丘尼教團源自兩千六百年前佛陀親自組織成立,傳承至今日,法脈遍布各國,傑出尼眾輩出,或本份默默耕耘以利生,或承擔艱鉅的弘法重任,比諸僧眾,各有特長,因此,比丘與比丘尼教團可以說如鳥之雙翼、人之雙足,缺一不可。

然而二千多年來兩眾教團卻常因「八敬法」而時有爭論,部分男眾以佛制八敬法要求比丘尼理所當然應該「恭敬頂禮」比丘,並且不能「說比丘過」等等;反對八敬法的一方,則以八敬法不符合佛陀「隨開隨遮」的制戒原則,而質疑八敬法非佛制。

其實,暫且不論八敬法是否為佛制?先說有關「比丘尼不得說比丘過」一戒,根據《四分律》記載,有一次大愛道比丘尼曾向佛陀「說六群比丘過」,佛陀不僅沒有攔阻,反而將六群比丘訓誡了一頓。

另據《中阿含》說,大愛道比丘尼也曾向佛陀要求廢除「比丘尼必須禮敬比丘」之法,而改為讓比丘僧尼依受戒年歲序次,年少比丘要對長老比丘尼「稽首作禮,恭 敬承事」。當時佛陀雖然沒有明白答應,但卻有一切隨順因緣的意思,所以佛陀曾藉優婆先那比丘尼「觀空入滅」一事來讚歎女眾的修行,也曾以「大愛道比丘尼已 除女人諸習氣,是位有德丈夫,其聖德美行,堪為僧團大眾楷模」來讚歎大愛道是女中丈夫。

此外,根據南傳的《銅鍱律》記載,有一次六群比丘故意以泥漿塗抹比丘尼,佛陀知道後,隨即指示比丘尼以後不必再恭敬六群比丘。甚至《四分律》也記載著一位 比丘退失道心,萌生退意,大愛道比丘尼獲悉此事,但礙於「比丘尼不得呵罵比丘」之敬法,而不敢加以訓斥。佛陀知道後,說:比丘尼是不可以毀謗比丘,但如果 為了教導比丘持守增上戒等學問修行,則可以呵罵比丘。

其實,佛法本來就是「依法不依人」,在佛法之前,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因此綜合上述,即使八敬法為佛陀所親制,也是為使女眾出家能為當時保守的印度社會所 接受的權宜之法。因為當時比丘僧團已先成立,自不願放棄「地位優於女眾」之既得利益,因此佛陀制「八敬法」,以此減少來自比丘的反對聲浪。

再者,當時隨大愛道出家的女眾,大部分是王妃、公主等貴族,佛陀為預防出身貴族的比丘尼看不起非貴族的比丘,因而制戒。另一方面,由於比丘尼僧團剛成立, 為了扶植及保護女眾教團,故要比丘僧擔負起教育尼眾的義務,同時基於女性在雲遊托鉢乞食有諸多危險,因此制戒規定比丘尼不得遠離比丘僧團而居。

佛陀本為因應世俗悉檀而制戒攝僧,但因為佛滅之後,經典的結集與解釋,掌握在比丘手裡,因而出現對比丘尼不公的戒律內容,甚至說「女人是污穢」、「女人有 五障」、「女人不能成佛」。其實淨穢在於一心,而非外在的身相,再說,佛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性無男女,為什麼我們要執相而求呢?

至於說到女人不能成佛,觀諸大乘經典,佛陀為女人授記成佛的記載,不勝枚舉,如:《雜阿含經》中佛陀為五百比丘尼授第一果記、《海龍王經》中佛為寶錦女授 記成佛、《菩薩處胎經》中也有女人得以「不捨身受身,現身得成佛道」之說,在此經中,佛陀甚至告訴諸菩薩摩訶薩:「法性純熟,無男無女,善權義說受女人身 無佛記別。」

此外,《大寶積經》無畏德女為除舍利弗懷疑其能否轉女身,因而立下誓願:「若一切法非男非女,令我今者現丈夫身。」言畢,即轉女為男,佛為授記後又現比丘 身,再回復女身,以示法無定相。同經又載,無垢施菩薩對目犍連尊者說:「不以女身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不以男身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者何?菩提 無生,是以不可得。」

除此之外,在大乘諸經典中同樣說明無男女法、女身如幻化、法性一如、眾生皆能成佛的經典有:《佛說阿闍貰王女阿術達菩薩經》、《佛說月上女經》、《佛說大 淨法門經》、《大莊嚴法門經》、《寶女所問經》、《佛說無垢賢女經》、《佛說須摩提菩薩經》、《順權方便經》、《佛說離垢施女經》、《大方等無想經》、 《佛說長者法志妻經》、《佛說長者女菴提遮師子吼了義經》、《首楞嚴三昧經》、《諸佛要集經》等。甚至在《法華經》裡,舍利弗懷疑女身垢穢,不成法器,年 僅八歲的龍女瞬間就在南方無垢世界轉女身成佛,可見眾生本具清淨智慧德相,人人皆得成佛,在佛教裡是不可以男女相來分別道德高低,也不可用年齡大小來衡量 智慧的有無。只是世人總是要從外在的假相來分別、執著,其實《金剛經》說得最透澈︰「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可見外相並不一定重 要,要緊的是男人和女人之間一定要互相尊重、互相幫助,這個世界才會變得融和、可愛!

三、歷代對佛教有貢獻的比丘尼

在世界宗教的創始人當中,佛陀是建立女眾僧團制度的第一人。比丘尼教團的成立,為佛陀「四姓出家,同一釋姓」的平等精神做了最具體的註腳。因此,不只是在佛教史上具有特殊的意義,對於整個世界的宗教史、人類的文明史,也都具有非凡的價值。

在《雜阿含經》、《增一阿含經》、《律部》等諸多經論中,均載明佛陀時代比丘尼眾活躍的狀況以及弘法衛教的卓越風姿。在《佛說阿羅漢具德經》中,載有十五 位大聲聞比丘尼眾,例如:法臘第一,威德攝眾的大愛道;智慧第一,辯才無礙的善相;神通第一,善德度眾的蓮華色;頭陀第一的缽吒左囉;天眼第一的蘇摩;多 聞第一的輸婆羯哩摩囉;持律第一的訖哩舍;說法第一的達磨;褔德第一的耶輸陀羅等十五人。其他經典還載有精進第一的索那,宿命第一的妙賢,信心第一的芝伽 羅摩多,禪定第一的難陀,觀空第一的優波仙那,慈濟第一的帕扎佳拉,教化第一的摩努呵利。

南傳《長老尼偈》則收有七十三位阿羅漢尼證果的詩偈及生平傳略,其中剎帝利王族后妃公主計二十四人,例如釋迦族公主難陀、精陀、梅陀,憍薩羅國王后烏比 哩,舍利弗三個妹妹佳拉、烏帕佳拉、悉蘇帕佳拉均在其中。尤其阿拉沃卡國的賽拉小公主,剛滿七歲即聞法出家,七日後證阿羅漢果,佛陀破例為她授比丘尼戒。 佛陀示教利喜的權巧方便,由此可見。

在阿育王時代,仁王化世,大法弘傳各國,王族多人出家,公主僧伽蜜多即是其中之一。後來王后阿努拉也想發心出家,使臣阿栗吒便到華氏城請阿育王派尼上座前 往協助,僧伽蜜多乃帶領十一位上座尼,攜同阿育王供養的菩提樹分枝前來,阿努拉王后與五百女眷隨即出家受比丘尼戒,王為彼興建象樁寺。比丘尼在楞伽國發揮 其教團的影響力,對於弘法教化多有建樹,備受世人景仰。

中國比丘尼教團創始於東晉時代,第一位比丘尼淨檢依止智山剃度,並求受十戒,約四十年後,曇摩竭多於泗河船上建立比丘尼戒壇,與另二十四人共受具足戒。淨 檢所領導的尼教團,安居於洛陽宮城西門竹林寺,並且「蓄徒養眾,清雅有則;說法教化,如風靡草」,為世人所敬重,也使佛教在晉朝更加廣為流傳。

其後歷代名尼,從兩晉到唐宋元明清,以至現今,后妃公主等貴族階層或書香世家發出離心者眾多。這是由於佛法弘傳東土,首達宮廷王家之故。

兩晉七十年間尼眾教團初成,以曇備、智賢、惠湛、支妙音等較為有名,受到當代帝王崇敬。南北六朝一百五十年間,比丘尼教團發展快速,庵舍講堂小則納眾百 人,多則千數以上。許多道場受到國主、高官護持,名尼輩出。隋唐宋以降,佛法逐漸普遍於各階層,識見超卓或奇節高行的比丘尼更廣見於經傳。例如:東晉安令 首領眾第一;六朝法宣弘法震浙東;隋代覺先感化隋文帝信奉佛法,護持佛教;唐朝智首東度日本弘傳律法、法澄譯經傳千古、無盡藏預知惠能當為龍象、如願為禪 律元匠;宋朝法珍斷臂募刻大藏經;元朝真淨為帝后師;清代有無為蕭山尼治病「隨物取與,煎服即癒」;並有傳慧創拈花社為禪宗女眾叢林,帶動江南比丘尼參禪 之風等。

清末民初,因戰亂迭起,佛法傳承幾近覆沒,幸有高僧大德先後來台,乃有台灣佛教奇蹟之開展。及至近代,台灣比丘尼教團成為世界之冠,比丘尼眾弘化全球,開 世紀之先風,復超卓於歷朝。一九九八年二月十五日至二十三日,佛光山在印度菩提伽耶舉行國際三壇大戒戒會,共有二十三個國家一百餘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女眾求 受比丘尼具足大戒。其中,斯里蘭卡有四十位傑出女青年前來求戒。此為有史以來第一次世界佛教團結在佛陀成道處,共同寫下光輝的一頁。

在中國方面,現代比丘尼著名者甚多,如中國大陸有北大畢業出家弘律的通願;一生頭陀苦行,舍利大如橄欖的弘定。台灣有傳授三壇大戒的妙然、圓融;建設寺 院、創辦佛學院的如學;為中國佛教開創國際化道路,在世界各國創建寺院的慈莊;肩挑教育、文化大任,創辦西來、南華、佛光、弘道等四所大學的慈惠;熱心慈 善事業,擅長活動組織,負責國際佛光會推展委員會,在世界各國成立一百多個佛光協會的慈容;主編《佛光大辭典》的慈怡;創辦華梵大學的曉雲;授課於柏克萊 大學的耶魯大學博士依法;分別在台灣大學、中興大學教書的恒清、慧嚴;日本駒澤大學博士達和;台灣師範大學博士依空;日本愛知大學博士依昱;倫敦牛津大學 博士永有;創立香光比丘尼教團的悟因;創立慈濟功德會的證嚴;護法衛教熱心的昭慧等。以上均為有德碩學的比丘尼代表。

此外,世界各國現代傑出尼眾,諸如:西藏有住持男女二部僧團,地位僅次達賴、班禪的多吉‧菲格摩;泰國有法身寺蒙昆貼牟尼法師的嗣法門人詹孔那雍八戒女, 教育出湯瑪猜優等法身寺一代住持;斯里蘭卡有被尊為「斯里蘭卡女性之光」的蘇達摩迦利,由於她的努力,使得西元一○一七年因教難而消失,此後一直因上座部 比丘打壓而無法恢復的比丘尼僧團,得以再受持沙彌尼戒;新加坡有創辦女子佛學院的廣平;菲律賓有創辦第一個施診所嘉惠民眾數十萬的廣仁;韓國有全國比丘尼 會教育部長的光雨;加拿大有杜登卓隆於美加弘法;美國有國際佛教婦女會創辦人卡瑪勒西卓摩;德國有阿雅克瑪在歐洲弘禪;日本有失去雙手的大石順教比丘尼, 她以堅定的信心、不屈不撓的意志力,用自己的脖子,工整的寫了一部《心經》,日本人稱為「無手的心經」,並且視為國寶,倍受珍重!

總之,自有比丘尼教團伊始,不論古今中外,在教團中優秀的比丘尼,或者伸廣長舌,宣說妙諦;或者筆耕不輟,著述弘法;或者悲心濟拔沈溺;或者建寺安僧,使弘法利生的佛教事業增添無比的光彩。

四、未來比丘尼努力的方向

自從佛陀創立比丘尼僧團,對於比丘尼與比丘相處的一些是是非非,一直未有定論,但佛光山教團成立三十多年來,我避開戒律的問題以外,實行叢林制度,所以二 序大眾都能相安無事,彼此發揮最大的弘法功能。就如唐朝百丈懷海禪師,他也不去更改佛制,只是根據我國的風土民情,另行制訂一套叢林清規,為戒律的更改與 否開闢一條新路,使得中國佛教能夠光大發展。

談到八敬法,其實佛所制戒也並非是僵硬不化的,所謂「小小戒可捨」,就如現今的漢傳佛教,關於飲食、衣服、持錢、持午等戒律,已經不同於佛陀所制,因此八敬法其實也不需要刻意去廢止,時間一久,自然會因為不適用而漸漸失傳。

當真如果有人硬要認為八敬法是佛所制戒不可改,以此來滿足比丘的優越感,其結果必將適得其反,反而更加彰顯比丘自己不能完全持戒的不足。因為一個有為的比丘應以學養、道德、修持來贏得敬重,而不是以八敬法來強迫別人對他的尊重。

因此,未來比丘尼所應努力的方向,茲提供四點意見如下:

(一)兩性平等化 未來比丘尼希望獲得敬重,應該從本身道德人格的提昇做起。例如:捨虛榮,去驕慢;有德學,能擔當;能講說,具慈悲;有大願,能力行。具足了以上四點,自然「兩性平等化」。

(二)發展事業化 過去女眾總是把心智、力量用在建寺、供養之上,現在的比丘尼要走出寺院,要跟男眾一樣,走上弘法、教書之路,為佛教創辦各種弘法事業, 例如教育、文化、慈善等。所謂「發展事業化」,擁有自己的事業,自然受人尊敬。你看慈濟功德會的證嚴法師,她的慈濟事業受到舉世禮敬,為什麼比丘不能放她 一馬呢?

(三)教團組織化 當兩眾教團能夠互尊互重,自然組織健全;有了組織,自然就有力量。在佛光山的教團,每年都要依學業、事業、道業等學習進步的情形,做序 列等級的評鑑,從清淨士、學士、修士、開士等序級的晉升,都有一定的標準、程序,所以兩序大眾在此有制度、有組織的領導下,自然和合無諍。

(四)教育普及化 女眾比較細心、慈悲,在佛門修行比較容易有成就,但女眾的胸襟、思想、智慧,則略遜男眾,有待普及教育,讓每個女眾都能受教育,都能講說、著作,而不是靠少部分的人撐場面。因此,「教育普及化」是未來女眾僧團努力的重要課題。

總之,面對二十一世紀的今日,佛教走向人間,佛法與生活的密不可分,正是佛教動員團結的時代,不但各國佛教界應及早更進一步的合作,儘速建立世界性的比 丘、比丘尼教團,同時各國男女二眾教團亦應力求健全圓滿,四眾通力合作,共同推動世界的和平共處,使全人類同霑法益,共創幸福安樂的生活,共達世界平等和 諧的境界。
【書籍目錄】
第1頁:中國佛教階段性的發展芻議 第2頁:從四聖諦到四弘誓願 (2001.3普門學報第二期)
第3頁:論佛教民主自由平等的真義 (2001.5普門學報第三期) 第4頁:六波羅蜜自他兩利之評析 (2001.7普門學報第四期)
第5頁:人間佛教的藍圖(上) (2001.9普門學報第五期) 第6頁:人間佛教的藍圖(下) (2001.11普門學報第六期)
第7頁:宗教立法之芻議 (2002.1普門學報第七期) 第8頁:佛教的慈悲主義 (2002.1普門學報第七期)
第9頁:我們未來努力的方向 (2002.3普門學報第八期) 第10頁:比丘尼僧團的發展 (2002.5普門學報第九期)
第11頁:發心與發展 (2002.7普門學報第十期) 第12頁:佛教興學的往事與未來 (2002.9普門學報第十一期)
第13頁:佛教與花的因緣 (2002.11普門學報第十二期) 第14頁:佛教與自然生態(上) (2003.1普門學報第十三期)
第15頁:佛教與自然生態(下) (2003.3普門學報第十四期) 第16頁:佛教叢林語言規範 (2003.5普門學報第十五期)
第17頁:山林寺院與都市寺院 (2003.7普門學報第十六期) 第18頁:沒有台灣人 (2004.1普門學報第十九期)
第19頁:我對「世代交替」的看法 (2004.7普門學報第廿二期) 第20頁:自覺與行佛 (2004.9普門學報第廿三期)
第21頁:推動本土化,不是「去」而是「給」 (2005.7普門學報第廿八期) 第22頁:佛教對全球問題概觀 (2006.3普門學報第卅二期)
第23頁:化世與益人 (2006.10 普門學報第三十六期)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