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博士訪談錄 索達吉堪布著

博士訪談錄 索達吉堪布著

第八章 - 應下苦功

[日期:2012-12-29] 來源:網路轉載  作者:索達吉堪布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應下苦功

  工人工作要用功,農民種地要用功,牧民放牧犛牛也得用功,我們每個人不論幹什麼事、從事哪種工作都要用功努力。而在如此多的可供用心下功夫的領域中,我們應該向哪方面努力邁進呢?

  以世間角度來衡量,一般所謂的上等人也即一些具有遠見的智者,他們往往對國家、民族的未來下功夫;中等人則為家人的利益奔波勞碌;下等人就在自己的溫飽上大做文章了。若以佛法衡量,最有意義的舉動當然是從事佛法的聞思修,我們一生的用功都應該對準這個方向。

  不信佛教的人士可能根本不會接受他們自己其實是不明真理之士的看法,這些人往往都會自以為是地認為自己的所作所為充滿智慧,並以之自得。若以佛教的出發點審視,這些人真的是被無明蒙蔽住了。別的不說,只以很多現代人在選購房子時的舉動來看:億萬富翁花費巨資籌建自己的天堂般豪宅,似乎他們的房子必須而且肯定可以抵禦十二級以上的地震、二十級以上的颱風,同時還要穩固矗立千萬年;普通工薪階層則不惜以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甚至一生為代價,月月去償付為買房而貸的款。不知這些人想過沒有,他們本身才能活多少年?生命的意義難道就只意味著享受與還債?

  所以我們才希望人們都能從事佛法的修行,那是唯一可擦亮晦暗人生、並為生命找到最究竟的歸宿與最有價值的存在方式的用功之處。相信真有智慧之人一定能對這個問題有所共鳴。

  我認識的蘇華博士就對這一點深有同感。他畢業於曲阜師範大學英語系,先後在該校獲得了本科及碩士學位,後又於某大學取得了博士學位。他在讀碩士期間開始信仰佛教,在對佛法樹立起堅定信心後,猛下功夫、精進修學,在身心諸多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證悟與驗相。他的學佛感受是:

  作為一個修行人,首先應精通佛理,對佛法的經、律、論都應該嫻熟掌握,這一點非常重要。學世間學問也得如此,不通達這門學科的基礎理論,你又談何實際應用呢?學佛也應先打好理論基礎,然後再開始前行、正行,這樣才稱得上穩妥、可靠,也才能取得最終的證悟。在這一修學旅途中,我們最需要的就是持久的信心、毅力,還有用功努力。

  恆久的信念首先來自於對佛法的興趣、愛好,如果對佛法一點興趣都沒有,那我們也未必會接受它的教言,更不會精勤修持。不過我相信,只要你初步嘗試了佛教的滋味,它的無盡受用就一定會吸引你永遠在佛道上走下去。在自利的同時,你的利他觀念也必會相應地培植起來,你會漸漸意識到自己身上的崇高使命與責任——我們佛教徒理應對人類做出更大的貢獻,為全社會美好道德的實現創造心理與行為的人倫典範。

  修學佛法有多種途徑與方法,既可以向懂佛理之人請教,也可到寺院拜師學法……不過所有的求學都應以勤奮為前提。學佛是一種長遠行為,短時間就想精通恐怕有些天方夜譚的味道。包含宇宙萬法的佛教對應所有眾生的不同根機,一般說來,根機好的利根者應選擇較高、較深的法門,儘管歸元無二路,但方便還是有多門的。於我而言,這麼些年來,我一直修禪宗及心中心法,幾年的實修體驗更讓我對佛法宣示的道理深信不疑,我確確實實從自己的親身感應中體會到了佛法給人帶來的受用。這種受用絕不是什麼特異功能、神通之類的枝末旁門,沒有正見做基礎的行為,即就是從外表而言有多麼了不起,也無有任何實際意義。我所謂的受用首先就是指佛法打開了自己的智慧之門,在智慧之光的覺照下,我的身心世界才有了從內到外的本質改變。我們下苦功就應在聞思上下功夫、在實修上下功夫,這種種的努力都可以幫助我們掌握佛法宣示的人生大智慧;而在這種智慧的指引下,我們才可以更快、更穩地趨入佛法,這二者是相輔相成的,且能形成互動的良性循環。學佛需要智慧;學佛也可以增長智慧;從智慧當中,並且只有通過智慧才能體會到佛法不可言說的妙用。

  至於佛法智慧的核心,當然是要了達心的本性。我的探索路徑則採取了禪定法門。記得剛開始打禪七時,自己的分別念非常旺盛,簡直難以調伏。但我不灰心,我知道凡事不可一蹴而就,正邪相抗時,我們最需要的就是平常心與毅力。經過自己的不懈努力與自我調整,真的深入禪定中後,它的妙處的確無法言喻。記得有一回在一家寺廟裡打禪七,當時寺院正在修建,環境非常嘈雜。但在我初步了知了萬法唯心的道理後,這些嗓音非但對自己沒有造成障礙,反而轉成了妙用,這讓我對佛法的境界更為仰慕。

  我經常都會參究一些禪宗公案,越參究越認定其中所包含的境界實可謂言語道斷,正如心行路絕一般。對於心的初步認識讓我相信,如果真正通達心的本性後,無有罣礙、通透光明、寂靜無為的心性本來狀態一定可以現前。南京大學有一個《禪學研究》雜誌、我曾在這本刊物上發表過一篇文章:《馬祖道一的參法、宗旨及其修證法》,平常也寫有另外一些文字探討佛理與自己修證的心得體會。我個人覺得禪宗的明心見性宗旨與大圓滿、大手印的境界無有任何差別,它們全都是在幫你盡快打通關節、直達心源。

  不過,光講講「口頭禪」是沒多大用處的,我們必須一步一個腳印真參實證。聞思、實修;再聞思,再實修,我相信對任何一個真修行人來說,只要他努力,上師三寶就決定會加持他,他一定會有穩固的修證體驗。

  現在我每天都要禪定,有時一天可有十幾個小時處於如如不動的狀態,一次入定的時間也可持續十八個小時。定並不是死定,也不是單純為定而定,它是一種手段,也是一種境界。如果你也想有所體會的話,那就嘗試著邁進佛門一隻腳吧。願意再邁第二隻腳亦或馬上就退縮回來,還是留給你自己決定。

  我與蘇博士交談的時間並不長,他還有許多研究佛法的境界、心得來不及表達。我覺得他的很多觀點都有借鑒價值,比如關於各派相融的觀點。舒州龍門佛眼和尚曾說過:「未達境唯心,起種種分別。達境唯心已,分別即不生。分別既不生,便捨外塵相。」從中表露出的「此性本來清淨,具足萬德。但以隨染淨二緣,而有差別。」的觀點,與大圓滿的見解並沒有什麼本質不同。對一個真懂佛理的人來說,各宗各派最究竟的見解無有差異。我們所要做的不是分別過來、搖擺過去,指東指西,關鍵問題是一門深入、真下功夫。蜻蜓點水似的學佛怕是永遠也達不到即生成佛的目標,如果真想圓滿果地,那就必須放下一切、無所畏懼地勇往直前!

【書籍目錄】
第1頁:前 言 第2頁:第一章 - 佛教與科學衝突嗎?
第3頁:第二章 - 夢兆感應 第4頁:第三章 - 智慧是最佳財富
第5頁:第四章 - 佛教與物理學 第6頁:第五章 - 如何面對死亡
第7頁:第六章 - 精神的歸宿 第8頁:第七章 - 佛法妙不可言
第9頁:第八章 - 應下苦功 第10頁:第九章 - 戰勝苦難
第11頁:第十章 - 嚮往淨土 第12頁:第十一章 - 佛教需要嚴謹的邏輯推理
第13頁:第十二章 - 學佛並非精神有毛病 第14頁:第十三章 - 佛教要與社會相適應
第15頁:第十四章 - 佛法與唯心、唯物 第16頁:第十五章 - 真正的皈依
第17頁:第十六章 - 自性清淨 第18頁:第十七章 - 短暫的對話
第19頁:第十八章 - 放下情執 清淨梵行 第20頁:第十九章 - 科學的歸宿——佛教
第21頁:附記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2)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2 楼
匿名 发表于 2024-8-28 20:45:35
臺灣喝茶臺中喝茶高雄喝茶瀨:ig022 或小妹瀨97662p約妹官網www.fb742.com【telegram賬號:y6929】 看照約妹群組:t.me/y962733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3-7-2 15:32:31
难道不是众生平等吗,为何一定要用所谓高级知识分子来说明佛教有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