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歸宿
人們對宗教的信仰往往來自於正確了知宗教精神後產生的信心,而各個不同的宗教,適應的也是各種根機的眾生,他們憑借對各自所信奉宗教的理解與信心,在信仰這面大旗的感召下,靈魂充實地度過此生。宗教信仰並不僅僅是一個個體找到精神歸宿的問題,它還牽涉到整個社會的道德水準與文化質量。從某種意義而言,自由選擇的正確宗教信仰,將對整個人類未來的發展方向產生不可估量的正面影響。
而對一個佛教徒來說,我們堅信的信仰告訴我們,除此一生,生命過去有,並且未來還將有多種存在、延續方式。佛教所闡釋的死亡觀、中陰救度法,已經引起了西方很多人士的關注與研究。受此影響,東方的一些知識分子也紛紛開始希求這方面的知識,他們迫切渴望能為短暫的今生找到一個永恆的歸宿。
來自某大學的文化人類學博士圓謀就對這個問題格外關註:
首先要說明的是,我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唯物論,長大後也是在無神論的灌輸中接受熏陶的。但我卻堅定地認為,宗教,特別是佛教,絕對可以幫助我們認識人本身,解決古今中外一直困擾人類的「我是誰」這個問題,並且可以給人類提供終極關懷。
世界上所存在的三大宗教的立足點都源自人性本身的需求,並試圖給出所有關於宇宙人生的問題答案。因而它們的基本思想都是想為人類提供人文關懷,對它們最低程度的估價也應認定它們的人道主義色彩。更何況這其中的佛教已遠遠超越了人的出發點與眼界範圍,它的慈悲目光關注大千世界的每一類眾生,它的智慧火焰照徹生死的本來面目。
有人說宗教是喪失了自我或再度喪失自我者的靈魂避難所,其實這話並不準確。即便一個以世俗眼光來看各方面都很圓滿的人,他依然渴望精神境界的昇華、生命內在本質的開發。簡單、通俗地說,他還是想尋求生命延續性的存在,希翼一種永恆狀態的來臨。
我在美國講學期間碰到了很多大富翁,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些人大多不像影像傳媒中所形容的那樣貪婪無恥、利慾熏心,他們多數都很講道德良心,真的是一群「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人物。究其原因,原來他們全都有宗教信仰——大都是一些虔誠的基督徒,也有少部分信奉佛教。據說電腦天才比爾?蓋茨也是一位信奉基督的教徒,他能將《馬太福音》倒背如流。
而我認識的另一位國內的年青人,不到三十歲就自殺了,若論他的社會名望、地位、財富都可說是如日中天,但就是因找不到人生的究竟意義,「寄蜉蝣於天地,感滄海之茫然」,沒有歸宿感,也沒有立足點,最後只好以這種悲劇形式結束了自己短暫的一生。
所以我才會覺得人生在世需要給自己找一種正確的信仰!更何況國家現在正提倡以德治國,正強調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在這方面,宗教絕對可以扮演重要角色。對一個找到了人生的精神家園、因而就會以自覺的道理自律規範自己行為的人來說,他會從內心希望人人向善、社會進步,他哪裡會容忍道德倫喪、邪教氾濫、物慾橫流、人心險惡?
宗教是人類文明的標誌之一,是人與動物區別的標誌之一,是倡導自尊、尊他、自愛、愛他、和諧共處、慈悲濟眾的最有力的精神旗幟。尤其是流傳在中國廣大地區的佛教,早已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宗教信仰,而是日益廣泛地流入了中華民族的血脈,成為我們的精神支柱,變成我們的文化底蘊。佛教作為傳統文化的珍貴遺產,一定可以在解決現代人日益增多的身心困擾等困境方面,發揮無有窮盡的偉大作用。它在給我們指出精神終極目標的同時,也會帶著我們一步步堅實地邁向這個人性大解放的彼岸。
即就是不從宗教角度,單從文化方面來說,佛教文化都值得人們研究、珍視、遵奉。在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從文學藝術、戲曲表演、遣詞造句到工巧明、醫方明等世間技藝,都可看到佛教的影子。如果從佛經而言,不信仰佛教的人士也不妨打開一本經書看看。你就是把它當成一種文學作品來讀,都會對你有百利而無一害,此中感受只要嘗試一下就自會明白。
各個層次、各種根機的人都可從佛教中受益,不論是希求身康體健還是追究生命本源、精神歸宿,這種究竟而完全的宗教你到哪裡能找得到?
以前曾聽人講過這麼一個故事:據說清華大學的很多電腦高手都可用他們的發達大腦破譯許多公共防範措施,故而他們可以不花錢就打各種用卡電話、竊取他人的電子郵件,甚至充當電腦黑客,把目標對準銀行、股票交易所等國家部門。我真是替這些人感到可惜!智慧如果不能用在造福於人類、社會上,不用在探究宇宙人生的本質上,不用在深入佛法的聞思修上,不用在昇華生命的努力中,那就只能用來澆灌「惡之花」了。而從中收穫的果實,在我們將來面對生死之際,不但不會發生任何有益的功效,反而只會使我們追悔莫及。
給自己留一點時間用來研修佛法,能不能得到究竟利益那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