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博士訪談錄 索達吉堪布著

博士訪談錄 索達吉堪布著

第五章 - 如何面對死亡

[日期:2012-12-29] 來源:網路轉載  作者:索達吉堪布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如何面對死亡

  世間人大多對未來充滿幻想與期盼,故而他們才會對將來的生活、事業、前途等處處算計、時時營求。不過在種種的安排與計劃中,沒有宗教信仰、或修行不上道的所謂「教徒」們,卻總是缺乏或忽略了對必然到來的死亡以及後世的打算。在與社會各界人士交流時,對這一點更是感觸深刻:他們的人生設計幾乎全部針對今生的短暫時日,這多少有點像只知今天不知明日的味道。當人們的目光短淺到如此地步時,他們可能完全意識不到,其實不論富裕也罷,貧窮也罷,在無法擺脫的死亡面前,恐怖的陰影是會侵奪掉所有自以為是、所有自認為把握、創造了自已命運的人們那點浮沫似的自信與成就感的。真希望人人都能瞭解並直面死亡,並最終借助佛法的幫助超越死亡。我相信沒有哪一種世間學問能如佛法一樣,可以讓我們真正計劃好自己的人生,可以讓我們輕鬆駕馭駛向永恆、自在彼岸的生命航船。

  許多世間知識分子也越來越自覺地認識到了這一生死問題,並開始以佛教的觀點深入對這一問題的探討。如錦博士就是這些人中的一個。

  如錦畢業於南京大學,後又於某大學連續獲得有關西方文化的碩士、博士學位。她在談到這一問題時說道:

  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在其兩千五百多年的發展歷史中,以其深邃圓融、透徹宇宙人生的大智慧,慈悲濟眾、清淨安詳的思想境界,教化人倫、導人向善的道德規範,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有智有識之士投身到對它的研究、實修與弘傳之中。在當前這樣一個競爭壓力日漸增大,許多人感到恐懼、痛苦、迷茫的當下,如果人們能深入佛教的話,它的悲智甘露定會潤澤世人那一顆顆煩躁不安的靈魂,使之都歸於安詳與寧靜。難怪有越來越多的人都選擇佛教當作自己的精神家園,此中緣由正如印度的大學者古倫斯南博士所言:「拯救世界危機,首先要改造人,這一點沒有比佛陀的教導更完美的。」面對社會人心的種種憂患、現代人隱埋於生活表層之下的各種煩惱痛苦與心理障礙,佛教真可謂是改造人類身心的首選妙藥。

  我個人以為,在人們眾多的思想行為當中,最欠缺的思想是對來生做準備的思想,最不應理的行為是不考慮後世因果報應的行為。所以眾生才會在「生命只此一回」的思想觀照下,極盡追逐物慾、超前享受、瘋狂佔有、拚命掠奪之能事,因為他們篤信「人死如燈滅,」故而才會盡享今生,並由此帶動整個社會的畸形發展。不知他們思考過沒有,這種蠅營狗苟的生存,實則毫無價值與意義。憨山大師早就指明過這一點:「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榮華終是三更夢,富貴還同瓦上霜。……頃刻一聲鑼鼓歇,不知何處是家鄉。」

  正因為「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我們才應該重新規劃此生,重新看待死亡。「此身欲往知何處,三界茫茫愁殺人。」只有樹立了正確的死亡觀,人們才能正確處理今生的一切所作所為。

  佛教對此問題的看法是:人絕不可能只有一世生死,我們必須以今生的努力行善、證悟空性為來生打好基礎,乃至借此徹底超越生死、回歸永恆。

  現時之眾往往也能理解人生不過百、青春難再的道理,但他們常常都會從反方向落實這句話的涵義。要麼悲觀絕望、消極遁世;要麼及時行樂、放縱慾望,特別是後一種人生態度更佔據了時下眾人中的大多數分子的心靈空間。在這種短期目標的促動下,人們開始為所欲為地擴張自我心性,不僅向大自然,亦向同類及所有眾生伸出了攫取的雙手。所以才會有爾虞我詐、兄弟相煎,才會有自然環境的大規模、大範圍被破壞。

  我們不考慮調適人心、諧調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關係的主題,反而整日都在為金錢、權勢、家庭、身體做種種準備、種種營求,在拚命追求享受的過程中,掩蓋生命本質的空虛。我們準備了那麼多,卻唯獨不準備下一世,一旦無常到來,除了手足無措、悲慘啼號之外,我們還剩下什麼可以憑依的與死亡作戰的工具、手段、信心?凡夫要麼否定死亡、假裝它不存在,或是小事一樁;要麼就恐懼死亡,避諱或拚命拖延它的到來。記得西方有位哲人說過:「生如夏花般絢麗,死如秋月般靜美。」但這種詩意的生與死,只有依佛法教言精進修行之人,以及在佛陀教導下早已對死亡做好準備之人,才能達到如此境界。因為只有佛教的生死觀才會告訴我們:生命是綿延不絕的,好好利用今生吧。只有如此,我們才能在死主降臨的那一刻,憑借平日的功用抓住中陰的剎那,從而徹底主宰生死,並至回歸法界的本來面目。如此一來,死亡就成為了一生中最珍貴、最光榮的時刻——只有體味了它的空性本質,我們才能回復無生的永恆狀態,人類延續千年的永生夢想才有實現的可能。

  現代人在單調而機械的生活軌道中,癡心正濃、煩亂正盛、時刻充滿喧囂與躁動。他們崇尚自由,但卻因喪失了正確的信念、方向、方法而成為名利的奴隸;他們希求幸福,但卻因沒有佛法智慧的指引而成為痛苦人生的犧牲品;他們留戀過去、忙碌於現在、幻想著未來,但就是不知道佛法宣講的過去已逝、未來尚未存在、現在不可靠的道理;他們孜孜以求、患得患失、貪慾永無止境,但就是不明白、不思索富貴如浮雲、感受變成空、朋友終失散、知識會落伍、身體離我去等事實真相。真可謂「老病死生誰替得,酸甜苦辣自承當。……生前枉費心千萬,死後空執手一雙。……」如果庭花落後尚能逢春的話,此身滅後魂又歸何處呢?

  「人生寄一世,奄乎落飄塵。」去體認體認佛法的道理吧!唯有如此,我們才會因了知了因果的不虛而積極籌劃生死之間的生命之旅,才可在死亡之時從容應戰,並取得最後的勝利。

  《大寶積經》云:佛告彌勒菩薩:若金、銀、琉、璃、珍珠、珊瑚、珠寶、及諸樂具,不能令人離於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彌勒,唯有正法能大利益,令人離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世間俗人誤以為執著外物是生活幸福之所在,其實佛陀早就告訴我們,幸福存在於心。而了達心的本質、生活的真實狀態,通往快樂安祥的生命境界,唯有依靠佛法才能達成。

  生命是神聖而莊嚴的。在仇恨、冷漠的地方,我們應播種寬容與溫情;在失望與煩惱之地,我們應播下希望、信心;在悲慘、痛苦的心靈裡,我們應播下喜悅與祥和。而所有這些美好境界的實現,無一不需要佛法智慧陽光的普照。只有佛法的前後世存在、善惡有報、般若空性的種種理念,才可以讓我們活在當下、活在理智之中、活在不畏死亡的快樂信心中。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而要無閒事存心,如果看不透世事的無常本質,不知道死亡、中陰的可利用價值,人們又何能安享生命本具的豐富內涵?

  「流水下山非有意,片雲歸洞本無心,人生若得如雲水,鐵樹開花遍界春。」了達了死亡的意義,知道了人人都可在中陰狀態下突破六道輪迴的限制,我們就更會珍惜現前的每一分每一秒,因眼下的諸多努力都在為超越死主閻羅的催逼積累資糧。

  生命如果展開了它那最美妙的真實,我們的每一天便都可活在健康與安詳之中。到那時,死除了意味著更高質量的再生外,哪裡又會有一絲一毫的苦痛?!

【書籍目錄】
第1頁:前 言 第2頁:第一章 - 佛教與科學衝突嗎?
第3頁:第二章 - 夢兆感應 第4頁:第三章 - 智慧是最佳財富
第5頁:第四章 - 佛教與物理學 第6頁:第五章 - 如何面對死亡
第7頁:第六章 - 精神的歸宿 第8頁:第七章 - 佛法妙不可言
第9頁:第八章 - 應下苦功 第10頁:第九章 - 戰勝苦難
第11頁:第十章 - 嚮往淨土 第12頁:第十一章 - 佛教需要嚴謹的邏輯推理
第13頁:第十二章 - 學佛並非精神有毛病 第14頁:第十三章 - 佛教要與社會相適應
第15頁:第十四章 - 佛法與唯心、唯物 第16頁:第十五章 - 真正的皈依
第17頁:第十六章 - 自性清淨 第18頁:第十七章 - 短暫的對話
第19頁:第十八章 - 放下情執 清淨梵行 第20頁:第十九章 - 科學的歸宿——佛教
第21頁:附記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2)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2 楼
匿名 发表于 2024-8-28 20:45:35
臺灣喝茶臺中喝茶高雄喝茶瀨:ig022 或小妹瀨97662p約妹官網www.fb742.com【telegram賬號:y6929】 看照約妹群組:t.me/y962733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3-7-2 15:32:31
难道不是众生平等吗,为何一定要用所谓高级知识分子来说明佛教有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