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要與社會相適應
在任何一個團體、社會、國家當中,人們的生活內容無不可以相應於佛教的種種理念。有人也許會認為佛教屬一種古老、原始的宗教,它根本就無法與現代社會相應。如果深究起來的話,這種論調只能看作是沒經過認真觀察就妄下的結論。佛法的誕生儘管離現在已有兩千多年,但它的悲智精神卻可利益每個人的生活、工作,只要你願意接受它的教義。
不過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卻會經常看到,有些法師在講經說法、或在家居士給別人開示時,都有意無意地把佛法脫離開社會現實,以致很多欲走進佛門之人無法理解佛法的實際利益。在這種指導思想影響下,很多人誤以為學佛就意味著徹底拋棄生活。其實學佛有很多層次,如果要出家求道的話,當然應該放下一切;但一般學佛人士既無必要亦不可能脫離開現代生活,在這種前提條件下我們可以負責地說一句:做一個正直善良的在家人,完全不違背佛教本義。
如果某些人以佛教離現代社會距離太遠為由而經常以排斥的觀點誹謗佛法的話,那這些人也就只能以可憐二字冠之了,因他們根本就是在不懂任何佛法基本教義的前提下妄加誹謗的。佛教的智慧非常深奧且涉及面廣,如果我們真能揭開它的密意的話就不難發現,佛法實際上涵蓋了所有眾生生活內容的每一個空間。如能系統深入地學完一部佛教經論,相信人們從此就不會輕易捨棄佛法。但沉淪眾生總是一如既往地造諸惡業,有智之人對此不能不予以深思。
夏明陳博士畢業於重慶師範大學,後於吉林大學獲得碩士學位。從事教學工作六年後,又於某大學獲博士頭銜。他對此問題的看法是:
不論有無信仰,也不管是知識分子還是一般平民,所有人都應該公正地了知佛法本義,這一點非常重要。同時佛教也應該走進生活,特別是在越來越多的人們都已普遍地把佛教理解為一種教育的當前,佛教就更應該與社會發展與科學相融。一旦佛法融入社會人心,它一定能在提高全民素質、道德水準、知識層次諸方面扮演重要角色。而當人的素養因此得到提升以後,反過來又會幫助人們更好地認識佛教教義,甚至能證悟佛法。一方面,許多人以否定的態度非議佛法非常不應理;另一方面,佛教徒也應該努力結合人們的生活實際,把佛法對生命現象的闡釋以及善有善果、惡有惡報的因果不虛之理,再加上它最富有思辨色彩及能斬斷輪迴之根的空性正見,一一向社會大眾普及推廣。相信隨著佛教觀念而非佛教形式的日益深入民間,有智識之頭腦皆會認同佛法對宇宙人生的洞見,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人不再把佛教當成是空洞的胡言亂語,他們將會承認修行人所得境界遠超凡夫俗子的想像。
這就需要佛教教育能盡量使人產生好感,這樣它才會吸引人,也才會使人自覺自願地接受。而要做到這一點,則必須使佛教與生活內容合拍。其實佛法不離世間覺的本質特性,已使它留有融入並指導世俗社會的廣闊餘地,我們要做的只是一種傳播方式、途徑、手段的變通工作。
我自己寫有一首偈子,算是對我心中所思的一個總結:「佛本應出世,勝義不可思;佛法不離世,皆為利有情。」
其實夏博士所談大略可歸為兩點:第一,人人皆應以智慧眼光審慎觀察佛法,萬不可輕加誹謗;第二,佛教理應參照現代教育的觀念,借助現代社會所可能提供的方便,力爭全方位打入現代人的日常生活中。這就像我們如果直接講眾生的同源種性、因而號召大家起而放生可能效果並不太理想一樣,如果能借助於環保概念及動物保護組織,也同樣可收拯救瀕危動物之功。這樣的話,許多人就會願意嘗試著轉變對佛教的態度,並終將因瞭解後的認可而接納佛教。
只要佛教能真正變成一種開啟智慧、激發慈悲的現代理性與情感的教育體系,那它的改造個人與社會的力量便終將釋放出來。如果我們能樹立這種觀念,並時刻牢記將佛教與現代社會緊密結合的話,那就不愁找不到具體的方法措施,關鍵是要有一種理念:佛教的內涵絕對是跨越今古、時空的,但新時代的佛教徒千萬別把如意寶般的妙法永遠一成不變地以一種模式宣講、流通。
歷史經驗以及實際觀察所得都會向我們證明:如果掌握了佛法精髓,又能隨時、隨地、應機、應眾地將之善巧方便地推廣於大眾,那佛法就絕不會成為普通世人眼中的歷史陳跡與封建遺毒,它一定會變成他們眼裡的智慧之源與利益之本。
明智之人應該選擇對自己有利益的人生道路,而佛法恰好可以提供最究竟的利益。同樣,佛法也應利用於己有利的社會因素,這樣它才能更好地利益眾生。
理論只有被群眾掌握才會變成物質力量,佛教也只有與社會相結合才能改造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