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 理
上面講了很多,讓大家明瞭為什麼不能輕視佛教,為什麼一定要研究佛理。現在來談談研究佛教的方法。方法雖多,最要緊的是去理解佛法,明瞭佛法的真實義。並且明瞭之後,還要細細的思考它的理論正確不正確,對這個世界有沒有需要或需要到何程度。
六、一、一 多聽多看—聞—聞所成慧—知識
六、一、一、一 經論
整個佛學的思想,理論行持方法都包括在經論當中。全部經論有數千卷之多,叫做大藏經。經論雖然多,但是專講理論的只有一部份。最初研究佛學的,只需要看講理論的經論,因此想到復興佛教所應做的工作有以下數點,不妨也來談談。
六、一、一、一、一 整理大藏
因為大藏經多至數千卷,很不容易讀完,為適合初學者的方便,是應當將它選錄一番的。譬如將經論講理的詞句章篇選出。再將各派的理論分選開來歸類合訂,於是現代研究佛學的人,只要有講任何派理論的經論一本在手,就不愁不能把握佛理的真諦了。因為講佛理的途徑也多,一條路通,條條路通。從前學佛是但憑師傅講,或已有成就的人的訓示。再或者是大文豪不在乎,一目十行,總讀大藏,自然明瞭。除此以外要從閱讀大藏中明瞭佛理,反有越看越不懂的苦處。
六、一、一、一、二 編譯語體經論
經論不但都是用文言文寫的,而且還別具風格。當中摻雜不少專門名詞,讓一般有心的人無力看懂。尤其現在提倡語體文時代,慢慢的讀文言文的程度就減退了。這是佛教前途的暗礁,所以我們必需要將選擇出來的,或必需流通的,甚或將整個大藏經論,統統譯成語體。這樣,佛教才能普遍化,才能發揮其對世界的功能。再者中文或日文大藏,因為文字風格的關係,常常不能將它的真意義表現出來。在文言文裏,一句經文可以譯成完全相反的意思,這也是佛法流通的障礙。所以最好從印度梵文巴利文中直接譯成語體經,如果因為文字的關係辦不到,那麼應當從英法德等外國文中或藏文中翻譯,以避免失真而誤解佛理。
六、一、一、一、三 寫有系統的文章
其次應當用我們現代的思想,用合乎科學的論調,將佛理宏揚推廣,解說與分析,使現代的人能有機會接受佛理。所以應當將佛理作有系統的著作,這種著作比翻譯的語體經論還要容易懂,所以是一個不可忽略的宏揚工作。
六、一、一、二 開示
其次研究佛法之方法,是多聽,多聽名僧高士佛法宏論,演講。因為這些談論都是他們消化了整個佛理經過多少年實習—行持—而發出來的,可以說是經驗之談。同有經驗的人談論,總是有益的;所謂「聆君一夕語,勝讀十年書」。由於上面的兩種方法,多聽,多看,多聽有經驗的人宏論,多看容易懂的經論(如選錄語體經文等),佛法不應是很難懂的學問。懂得了佛的理論的時候,就具有聞所成慧,換句話說,就是其有佛理的知識。又叫正見。
六、一、二 思考研究—思所成慧—見解—思
知道了佛理之後必須考察它是否合於真理,是否是世間最好的真理。加入自己思想,看法,加入其他哲理宗教思想與之比較,看看佛教是否合乎我們的最大的需要。看看它對世界的重要性。在這個階段中,是必需要徹底,要客觀,要以純為真理而去研究的精神來解決這個問題。不能存有偏見,這樣思考研究之後,有問題隨時詢問名僧大德。等到所有的疑問解釋盡了之後,最後的斷語也就出現了。這個時候對佛法不但明瞭,而且有極大的興趣,有極大的敬仰,就是思所成慧。有了正確的見解,破除了一切疑惑,這種獲知真理的快樂心情,美妙愉快是不可形容的。正見加上正定,才能化為般若。
六、二 事
六、二、一 信—理信,正信—
學佛的方法很多,大抵分由信仰入手和由理解入手兩種,兩種都能學成佛。若能夠無條件的信仰或很自然的起了崇敬心,即從信入手去學佛。但這不是一般現代人士,尤其是知識份子所能做到的。那麼其次是由理解入手了。理解之後所得到的信,才是理信、正信,不是迷信。有了信心才有生定力的力量,定力是改變環境的因素。信仰崇拜也是修定的方法。
六、二、二 實行—修持—修—實驗—證(體驗)行—信入或理入以後的進取—
怎樣明佛理已經講過。明理之後,很自然的便是實行,修持。所行的方法便是佛法。由行而得證,就是得到了體驗。這是由信入或理入以後的自然進取現象。現在來談怎樣去學佛。
研究佛法是多聞多思,但是從前說過,單明白佛理而不實行,是不能體悟到佛的真境界的,所以學佛一定要實行。實行學佛就是修持。因此要多修,修的方法不外乎行為的修養和心理訓練兩種:
六、二、二、一 行為的修養—戒—
是對人的行為,前面說過佛教的目的是救大眾脫離痛苦共成佛道,佛教行為的動機是「利人」的。所謂利人就是先不妨害他人,再進而幫助他人成全他人。所謂戒律就是「利人」的行為的標準。只要行為遵守戒律的話,就自然而然的「利人」了。所以仔細說來,戒律以合乎「利人」「利大眾」的原則為標準。在當初釋尊住世時,也曾因各人的環境和需要而分五戒,十戒,菩薩戒,比丘戒等。
戒也是「利己」的行為,因為體證佛的境界,前已一再說過不是世俗的智慧所能了解的;必須要先修持,修持然後去雜念,去了雜念之後專心於一,方能發生「慧」,這個慧不是普通的智慧,而是大智慧,完全沒有世俗雜念的智慧。由這個慧才能得到領悟的。怎樣才能去雜念專心於一呢?方法很多,但無論何法一定要能放得下心,看得開事,無絲毫牽掛在心。怎樣才能心內沒有牽掛呢?就是要不虧待人。不虧待人就必須要持戒了。所以戒行是約束學佛人身心幫助學佛的人修道,體證真如本性的一個必經要道,這豈不也是「利己」的行為。持戒的人不但要止惡,還要行善,包括布施。忍辱,和精進。
六、二、二、二 心理的訓練—定—修所成慧—體驗—
定就是掃除雜念集中思想於一點的現象。大的定力在一般無修持的人是辦不到的。有的人所謂頭腦清楚,辦事靈利,就是些微定力的表現。定既是淨除雜念集中精神思想的表現,所以不一定佛教有之,凡一切修持的他道他教都也可以有的。不過佛教以之為體證佛慧的工具罷了。訓練定力就叫修定。
再者,定力的訓練是被看作有迷信色彩的。但如前所言,如果事先說明了這是訓練的方法,就不再引為驚奇了。
定除了由行持(如持戒)等得來,還可以由信仰崇拜得來。信得愈深,定力也愈強。這就是方才說過學佛也可由信仰而成的。所謂信仰生力量,現在將各種不同的修持方法簡略介紹如下:
六、二、二、二、一 禪定
六、二、二、二、一、一 參悟—禪宗
禪宗不著重任何儀式,只主張直接修心。沒有固定的方法,只要能訓練達到淨除雜念停止心機和妄想,專心於一的境地的方法都可以。最出名的方法是參話頭,所謂參話頭是永遠想念推考一句一般人認為無意義的話,譬如說「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念佛是誰」等時常想得箇答案,而總是不能得個解答。久而久之專心想念答案,其他任何雜念自然也沒有,也就清淨了。慢慢就把思考力停止了,因此而能得到極大的定力。由極大的定力而忽然悟得真理捨棄我執,生出根本大智慧,體證真如境界。
六、二、二、二、一、二 止觀
止是止住雜念定心一處,觀是想念一定的景象。觀有二:一是事觀專想一件事,一是理觀專想真理,主要是思維「正見」,結果可以由正定而發正慧。教下各宗如性宗修般若觀,中觀,相宗修唯識觀,臺宗修一心三觀,賢首宗修法界觀,密宗修三密相應也要作觀想,都為的是由定而發慧。
六、二、二、二、二 念佛—淨土宗
這一宗所用修持的方法是專心念佛名號,口中念心中也念,或心中想,使得不能再想到旁的雜事。久之無日不念,無時無刻不念、走也念、坐也念、食也念、睡也念、結果整年整日的念,就整年整日的沒有雜念。這種除去雜念的方法是最簡單最易行持,也特具成效的。所以現在的時代這宗也特別發達。念佛也是可以得定,一心不亂依願可生西方。在西方極樂世界繼續修行成佛。定是心力,心力足,願才能滿。
六、二、二、二、三 加持—三密相應—密宗—
這一宗所用的方法最重儀式,最神秘。它主張三密相應,所謂三密,是身、語、意三密。就是說,手做手勢,(手印)口念咒,心中作觀想。這三者,如果做到之後,自然也沒有空間去生雜念而得到禪定了。
六、二、二、二、四 其他各種法門
其他修持方法很多。歸納起來,原則上沒有一樣不是先求淨除妄念專心於一的。這種清淨雜念,專心於一就是定力。有定力之後加上正見就能夠發大的智慧而體證;不過要注意,有正見正信領導的正定才能生正慧,否則便是邪定不能發正慧。發生足夠的定力之後,就可發生修所成慧了。
六、二、二、三 學佛的成就
由定加正見而生的大智慧,就是學佛的成就。這種智慧不是世俗的智慧,又叫作根本慧,究竟慧。不可以言喻。所以突然顯現的時候有人比它做爆發,或者將它叫作「悟」,為一種心的感覺。由世俗的心情達到這種大「悟」的成就,要經過許許多多的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是一個小爆發小「悟」。到得這種大悟之後,可以算得到了成就。大悟到脫離一切煩惱束縛,得到大自在大自由大無礙。這種最高的境界,是無法形容的,所以叫作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如自利利他功德圓滿,達到佛陀無上的正遍覺時,才算無上的成就。佛的覺境,惟佛與佛乃能究竟。是常的,樂的,固定的,清淨的,大慈的,大悲的,歡喜的,施捨的,博愛的,自由的,平等的,積極的,救世的,天下為公的。
後言
以上是簡單將佛理介紹給沒有接觸佛法的人。關於佛教的內容,限於時間,不能詳細說明。想要深入的人請看佛法概論一類的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