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法與科學之比較 王季同居士著

佛法與科學之比較 王季同居士著

科學之根本問題

[日期:2010-12-20]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王季同居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科學之根本問題

歐克里得著幾何原本(Euclid's "Elements")推理精確,為後世以科學方法治學之始祖;顧其公論十二(Axiom 12)不為後世多數學者所滿意。猶如偉大建築物營於流沙之上,未免根本動搖。故羅巴怯夫斯基(Lobatchewsky)等得撇去此公論,別演為非歐克里得幾何(Non - Euclidean geometry)。雖然,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吾人學問固莫不以常識為基礎。蓋所謂科學方法者,無非依邏輯(Logic)規律,據提案以求斷案耳。所得之斷案,為新學說,為新發明。所據之提案,非為常識即為他人先得之斷案。然先得之斷案,仍必據他提案以得之。故其最初之基本提案,終必為常識無疑。至於常識究屬何物?雖有時亦得藉科學以回溯一步,而其方法仍不外據他常識為提案,以求此常識之斷案,以為此常識之說明。其不能窺常識之源可知。故關於時(Time)空(Space)量(Quantity)質(Mass)等常識,其為自然科學之基本提案,實與幾何原本之公論無殊。且其不能使人滿意,未必愈於幾何原本之公論十二。故今日之自然科學,雖發達已至可驚之程度;當知其基礎,仍築在此未有滿意說明之諸常識之上。更端以言之,則今日之科學,可稱為歐克里得式之科學。而撇去此諸常識,亦仍可別演為非歐克里得式之科學也,非歐克里得式之科學為何?三千年前印度淨飯王家悉達多太子所立之佛教是也。夫歐克里得幾何,基於一直線上同平面之諸垂線,無論如何引長,其距難恆不變之常識。而非歐克里得幾何,則基於認此諸垂線為或漸湊近或漸遠離之條件。今自然科學基於物我對待之常識。而佛教則立萬法唯識。萬法者,一切心理生理物理現象,上文所謂常識,與立於此常識基礎上之種種科學問題,皆是。唯識者,言其唯是心理作用也;然心體本來空寂,生識乃由於迷。因迷造業,因業感報。同業感總報,異業感別報。種種科學問題,與其所基之常識,皆不過吾人夙生同業所感之總報而已。而即此業報亦無實體,唯是心識,故曰萬法唯識。故曰:今日之自然科學,為歐克里得式之科學,而佛教為非歐克里得式之科學也。或曰:常識雖非可以邏輯證明,然為人類之良知,至誠無妄。彼違反常識之非歐克里得幾何,不過等於遊戲問題,無裨實用。佛教既為非歐克里得式之學問,則亦安足研究乎?曰:人類心習,驟視之似良知,細考之而知其不然者不勝摟指。大地平衍,似良知也。地體靜定,星日運行,似良知也。物質依平行線墜落,似良知也。若謂違反常識者不足研究,然則力學天文學證明物質相吸,及地球繞日,科學家何以信為的論乎?又如物質永存(Conservation of matter),能量永存(Conservation of energy)皆與常識違反者。而今則已成為科學上顛撲不破之原則矣。至於時間與三維之空間(Three-dimensional space)互為獨立,此吾人極堅固之心習也。而愛因斯坦(Einstein)據天文學之記錄,及高深之數學,證明時間與空間相涉,成一四維之幾何。又以物質散佈其間,更使此四維幾何,由歐克里得的變而為非歐克里得的,為物質相吸之說明。非但違反常識,抑且有類於代數學中之幻量(Imaginary quantity),迴非吾人心力之所能想像矣。然自其說出後,舉世科學家方交口頌之,未嘗以其違反常識而鄙為不足研究也。何獨於此萬法唯識之論,乃以違反常識疑之乎?或曰:物質相吸,地球繞日,乃至愛因斯坦之相對論,皆積精密之實驗與計算,以證明普通見解之矛盾,與夫科技新說之密合,而後乃以學說易常識。今欲以萬法唯識之論代物我對待之常識,有何理由乎?曰:解剖學證明人之見物,不過眼底網膜(Retina)起化學變化,其聞聲不過耳內毛細胞(Hair cell)之震顫。然則我之見性聞性,未越網膜毛細胞一步。縱有與我對待之物,我何嘗能見聞之?不特此也,我固未嘗自見我之網膜毛細胞,何況其與我對待之物所印之遺跡。更何況於能印此遺跡之物。然則物我對待之見解,果有何種根據乎?至於萬法唯識,固佛與地上菩薩得無分別智者之所親證。子自未修觀行,而不信佛說,此何異於不學無術之徒,自未習自然科學,行科學實驗,演科學計算,乃斥物質相吸,地球繞日,物質永存,能力永存,及愛因斯坦相對論等為無稽。子其認為知言乎?或曰:然則子已得無分別智,證唯識實性否?曰:不佞雖未親證唯識,然閱三藏十二分教,理由充足,信其決非妄語耳。子信科學,豈曾於科學中種種問題一一自行實驗,自行推算證明乎?抑大多數仍據前人記錄,聞前人說明,認為理由充足而信之耶?或曰:子之言辯矣。雖然,學以致用為貴,科學纔發達一二百年耳,而其增進人類之愉樂便利,固有實事可徵也。反觀佛說,利樂有情,未有實證,無乃徒屬理想乎?曰:所謂苦樂者,以人心之欣厭為準則乎?抑僅以物質之精神粗豐儉為準則耶?若謂人生在世,不必問心中之感想如何,而當以黷貨為唯一之天職。是說也,恐無人肯承認之。然則苦樂固當以人心之欣厭為準則無疑也。故簞瓢陋巷,有不勝其樂為焉。而大樓汽車,有難言其苦者焉。且今世物質文明教人以任性縱慾;然世間之物力有限,吾人之所欲無窮,分配勢不能均,而競爭殺戮之禍乃愈烈。今其成績已可睹矣,增進愉樂之效,固如是乎?竊願學問界之先進,對此根本問題一潛心研究,毋徒墨守此不澈底之科學家言,而故步自封也。

【書籍目錄】
第1頁:重印王小徐先生名著弁言 第2頁:蔡序
第3頁:自序一 第4頁:自序二
第5頁:佛法與科學之比較研究 第6頁:管義慈讀了佛法與科學的瞎三話四
第7頁:答管義慈 第8頁:讀「唯物史觀與社會學」
第9頁:科學之根本問題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