穢土化為淨土
佛教的修行其實是相當積極的行為,因為它能夠改變過去所造的業力,淨化身心,將穢土轉化為淨土。
但是,許多人認為佛教的修行是消極和厭世的,這種看法源自於宋朝以後,儒家對佛教的曲解,而佛教徒自己也甘於和社會脫節,消極的避居到山裡修行,自然給人消極和逃避現實的印象了。
事實上,釋迦牟尼佛的教法並非如此,他為解救眾生之苦而出家修道,在他成道之後,並沒有逃避現實的人間,仍然留在世間弘化了四十多年;佛陀當時的阿羅
漢弟子們,也多半是以遊化人間為主要工作的大宗教家。但是後來的演變,讓一般人對佛教有很大的曲解,而這種曲解到了二十世紀初,因為佛教界的幾位大師,特
別是太虛大師,開始提倡「人成即佛成」的「人生佛教」及「人間淨土」,佛教徒們才開始漸漸回歸到佛陀的本懷。
我們法鼓山所提倡的淨土思想中,就包含了「人間淨土」的思想,這和《觀無量壽經》所說的一樣:修淨土不是只念阿彌陀佛、發菩提心就好了,也不是一直躲
在西方極樂世界。而要在尚未往生之前,在人間勤修三種淨業、福業,即使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以後,還要倒駕慈航,再到人間來度化眾生,然後才能成就佛道。
修三種淨業、福業,是為了淨化我們過去所造的種種業。「業」大致上可分為定業、不定業,共業、不共業,輕業、重業等。如果是定業多半不容易轉,但也並
非完全不能轉;靠著先天帶來的福報與業報,如果經過後天的修行,是會有所改變的。歷史上就有像袁了凡那樣的人,因為精進努力修行,再加上有善知識指導,結
果壽命延長、功成名就、家庭圓滿的實例,這都說明了業報和修行的因果關係。
但有人會懷疑,為什麼有的人一生都在做壞事,總是鑽法律漏洞,造了很多惡業,卻子孫滿堂、事業順利,甚至還能壽終正寢?而有的人一生做了諸多善事,救了很多人,但卻沒有壽終正寢,反而是招致橫死、慘死?
對於這個問題,總是不斷有人來問我,我的回答總是說:你只要相信,人有無量無數的過去世與未來世,這個問題就不存在了。如果你不相信有過去世的業、有未來世的果,這些問題當然就會困擾你。
其實,這都和過去世的種種業力有關。在整個生命過程中,這一期的生命只是冰山一角,是短暫的、是一閃而過的過程。然而我們卻不知道,在過去無量無數的
時劫裡,曾經造了多少惡業、善業,等到業力成熟時,自然會受報。這就是佛教所謂的「因果不可思議」,也是一生之中,為何有人受惡報,有人受福報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