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常說要修密宗的財神,因為密宗厲害。這個厲害實際是藏傳佛教財神文化和其他民族財神崇拜存在的差異。
其他文化中的求財神,你燒香去求就行了;藏傳佛教的修財神有它獨特的供養方式,我們怎么付出、怎么得到的方法全在裏面。
求財神和朋友之間的相處一樣。如果有人每天拿點水果來,今天求幾十萬,明天求幾百萬,不管是多么富有的人,很快也會厭倦,會煩。從維護人際關系來講,這樣做很難行得通。這樣做沒品位,沒有付出心,無節制地索取會讓心貪得無厭。由於有這種貪得無厭的心態,當沒有得到時就不會想自己到底有沒有付出。如果得到了,就覺得這個財神很靈;如果沒有得到呢,可能會對佛菩薩產生懷疑,動搖了自己的信心……從自私的角度修財神,大部分是得不到。
想想看,點一把香給財神,財神很慈悲,給你十把香的錢。一把香多少錢?兩三塊錢。給你十把香的價,二三十塊。你還不滿足,財神為了滿足你,好,給你一百倍,兩三百塊。你會覺得發財了嗎?不會。財神把上百倍的錢給你,幾千塊都給你了,你還不覺得發財,還覺得財神不夠慈悲。這樣,你很快就會厭倦財神,財神對你更是厭倦。不是財神不慈悲,問題出在你貪得無厭,無休止地貪求。人與人之間這樣相處下去,所有朋友都會離你而去。
藏傳佛教教人們求財神有所不同。首先,我們要供養十方的諸佛菩薩,供養財神,先要捐獻出去。其實,我們捐獻出去的,佛菩薩會吃嗎?不會,只會拿去施舍給窮人。如果我們有這種財力,我們就做;沒有財力,就會讓我們先付出勞力,付出美好的語言,付出美好的思想,再由此方式得到財富。也就是要告訴人們:只有先播種,才會得到東西。
藏傳佛教教人修財神不會很快速。今天修財神,明天就要收獲,是不可能的。而是讓每個修完財神的人有這樣的想法:我應該多做善事,這樣我就會很有福報。
就像人們之間交往一樣:人們相識以後,我今天請你吃頓飯,明天再請你吃頓飯。我不是有目的的,就是有目的也沒關系,彼此禮尚往來就好。當我需要你幫忙時,你絕對會幫我,因為我們是好朋友,我有付出,你也有回應。
藏傳佛教的修財神,為什么很多人說很靈驗呢?因為其一開始就不是教人們去貪,而是教人們怎么從付出中得到收獲。這種修財神的方法,會讓人胸襟越來越大,機會就越來越多,得到的福報就會加倍。
佛教不提倡戀財,我們不能排除某幾個和尚戀財,人畢竟是人,並不代表他穿了袈裟就不喜歡錢了,包括我也挺喜歡錢的,但不戀錢。喜歡錢而不戀錢,有了錢好辦事,有了錢做慈善事業方便,蓋學校方便,蓋廟方便,蓋養老院也方便,為什么不要錢呢?但是戀錢就不好了。
從我以往幾十年的經驗來看,佛教的每一種修行方法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讓人們慈悲為懷。慈悲就是先要利益眾生,然後才會利益自己;相比之下,世間法是以我為主,先想我,然後才是別人。這正是佛法與世間法本質不同的地方,如果明白這個道理,正確地去求佛菩薩,先人後己,一定會有好結果,即便好結果暫時沒出現,也一定是在路上了,否則即使求了也得不到。
世間很多人說:佛教徒不是一切都要放下的嗎?還修什么財神?
可是,人活著不用吃飯了?不用長壽了?不用健康了?連生命都不用要了嗎?如果都不要了,那就不用修財神了,因為這樣人活在世上的所有福報就全沒有了。
人都喜歡聽別人贊美,就連釋迦牟尼佛、耶穌、穆罕默德都需要人的贊美。也許他們本身不需要,但人們喜歡去贊美他們——贊美別人,自己也會高興,別人也會舒服。佛經裏說,諸佛菩薩給眾生傳各種法,就是要滿足大家不同的願望,眾生也需要這樣的慰藉。反過來眾生更加贊歎諸佛,將它們視為心靈的依怙。
許多弟子以為只要拜高僧大德求財神就可以實現發財夢,其實光靠師父還不行,更要靠自己去努力。就好比挖煤挖石油的地質專家,也許他只會講理論,去尋找這個東西,找到以後,叫他親自去挖,不一定挖得出來。他的作為,就是幫助你去尋找這個東西,把方法告訴你,真正要挖這些東西是石油工人、煤礦工人。看起來卑微的那些人,才是真正為這個社會奉獻最多的。
拜財神,其實只是告訴你一種怎么去達到你目標的方法。通過你的努力,你不停地發願,給自己信心,你才會覺得它有效。
一次,有個人請我修財神,他跟我講:你來自那么窮的地方,如果你會修財神,應該讓你的家鄉富有起來,怎么跑到這兒修財神?我就跟他說:地質專家不代表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挖到礦石,他要到有礦石的地方才表現出他的專業,如果沒有礦源可以挖,那只是理論學者。你不信就等吧,這個地方有,只要地下有礦藏,我就能挖。他就說你有什么本事,我說我沒有什么本事。他說:你沒有什么本事,我們怎么包裝你?你沒有本事,就不該來這種地方?我說:我只能教人一些佛法,不過,我不是東西,不需要包裝。後來他們全家移民到了加拿大。大概過了五六年以後,一次,我正在主持一場大型法會,幾千人在那兒排著隊請我加持,突然我看到他了。我就說:是金子不必太多包裝,在哪兒都會發光,如果是石頭,即使做了很好的包裝終究還是石頭。幸虧我承受能力強,希望您以後在遇到陌生人的時候要給人家留點信心啊。聽了我的這番話,他連聲說是。
所以即使我們掌握了修財神的訣竅,被大家尊稱為“仁波切”,現實中依然要面對方方面面的考驗,努力地去做,才能最後贏得好結果。心有多大,事業就能做多大!假如當初我過於計較這位居士的話,哪裏還會有今天的事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