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關係”,是“因緣”
星雲大師:要想建立良好的人脈關係,必須積聚許多因緣。平時你有慈悲道德,經常給別人因緣,人家才會親近你、佩服你,彼此才能有深厚的交往。所以,人脈關係應從恭敬中建立,從謙虛中建立,從知識交流中建立,從“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感情來往中建立。
長樂先生:一些香港和海外媒體對鳳凰的成功有些疑問,他們認為,為什麼別人沒有成功,你成功了?顯然你有特殊的關係、特殊的背景。這樣的說法有點想當然了。
我是記者,記者好像萬金油,什麼事情都通一點兒懂一點兒,有非常好的人脈。當然,不是所有的記者都有很好的人脈和交往能力,而我卻經常有本事把採訪對像變成朋友,甚至變成哥們儿,這是我的長處。
我的第一桶金來自石油,當時之所以選擇做石油貿易,是對自身能量有一個判斷,我最大的優勢就是“人脈”:家庭和周邊的環境給我創造了好的氛圍,海外也有朋友關照。
1988 年,有一個海外朋友問我能否拿到中國的出口石油製品,我恰好是石油中介商,當時國際石油成品貿易的利潤率在30%以上,由於我和合作雙方都有良好的關係,彼此具有充分的信任度。我採用了TT付款方式,打一個時間差,在向第三方付款之前,資金在自己手裡有一段停留的時間。然後用這筆錢,去周轉,擴大運營。
所以,我的第一桶金清清白白,對於那些對我的“非善意猜測”,我的態度是置之不理。
至於鳳凰衛視的成功,我舉兩個例子來說明靠關係並不一定靈。香港有許多中資機構開辦的公司,有些是成功的,但還有相當多的企業經營不成功,甚至失敗了。他們的關係、背景要比我們強大得多,為什麼沒有成功?再一個例子,中國大陸有兩千多個電視頻道,有的門可羅雀,有的草長鶯飛,鳳凰能突出重圍,成為其中的佼佼者,靠“關係”能搞定嗎?我覺得,再鐵再硬的關係也不比百姓的喜愛來得紮實可靠,行政命令是不能提高收視率的。
大師說得好,關係與人脈並不相同。人脈是善的結緣,而關係有強烈的互相利用的色彩。
星雲大師:剛才劉總裁說,你獲得第一桶金的最大優勢是“人脈”,這一點很重要。
常有人問我:佛光山事業何以成功?我往往以一句佛門用語來作答,那就是:橫遍十方,豎窮三際。在橫的空間上來說,世間上任何一種東西的大小都有其限制,唯有真理和我們的法身慧命大而無外,故曰“橫遍十方”;在縱的時間上來說,我們的真心本性能超越過去、現在、未來,故曰“豎窮三際”。所以在做人做事上,我們每說一句話,每做一件事,都應該三思而行,舉凡此事、他事的互動,此人、彼人的關係,過去、現在、未來的發展都應該考慮周全。
橫向的傳播訊息,是廣結善緣的妙方;交流聯誼,則是促進彼此進步的增上緣。我大開普門,接引各界人士、三教九流同沾法益。 1989年,我回到大陸禮拜祖庭、探視母親,家鄉師長親友,乃至同參學生,無不扶老攜幼,拖家帶眷,前來拜訪,一時之間,門庭若市。凡是與我曾經有一面之緣者,我都出錢資助,廣修供養。
我覺得,人間的妙味是在人情味,能把人情味體會得精純奧妙,則與世間必能相應。我剛成立東方佛教學院時,曾聘請方倫居士為學生授課,當他往生時,我為他張羅喪葬事宜;唐一玄居士也是那時的老師,後來他雖然到別處教書多年,我還是每個月定期將錢送到他家。有些人問我:“他們已經離開佛光山多年了,為什麼你還一直如此予以厚待?”我覺得:他們除了教授佛子以外,著述也很豐富,我這樣做,無非是感戴他們為佛教作育英才及著書立說的貢獻,從來不認為自己是在施恩於人,頂多是報恩感念而已。
長樂先生:很贊同“橫遍十方”。有人說我是“得之於義,失之於義”。 “得之於義”是說我廣交朋友,朋友們也都幫我,“失之於義”是說我心太軟,管理上下不了狠手。世界上很多東西都是矛盾的,比方說佛講“慈悲為懷”,但是如果你太慈悲,很可能就一無所有;又比如普通人講平常心,可能是為胸無大志找托詞,這都是辯證的。所以,處理好這個平衡點很重要。無論如何,人都應該有基本的道德、禮儀,“義” 對人來說就是一個基本的道德。
星雲大師:我自佛光山退位以來,每逢山上重大活動,繼任住持心平和尚都來請示:“今年如何做呢?”“參考往例吧!”我總是這樣回答。這句話看似平常,卻有很深的意義,早年的活動有我創業的理想,因此註重往例,便是力求與宗風相應,而隨著時移世遷,凡事也應有所改革創新,故言“參考”,而不說遵循。這樣的作風不但減少了做事的阻力,也使得佛光人從開會中學習溝通的藝術。
人情上的往來也不能偏廢此理。例如,甲、乙二人工作勤奮,都很值得獎賞,但是我目前只有一份禮物,不知獎勵誰好,在左右為難之下,我只得透過甲送給乙,並且對甲說:“我有一個精美的禮物要送給乙,請你替我轉送,將來如果還有一份的時候,再送給你。”我這樣一說,乙收到了禮物,固然心喜,甲也因為受到重視而感到高興。如此一來,皆大歡喜。
長樂先生:儒家注重與身邊的人建立一種和諧的關係。 “義”是儒家五德——仁、義、禮、智、信之一。孔子的中心思想為“仁”,孟子的中心思想為“義”。
從小我受《七俠五義》之類的書影響比較深,很多章節都倒背如流。我喜歡關羽的義薄雲天,覺得“義”是中國傳統文化德行中最高段位的一種品質,也是最富男子氣概的。
有一次我帶朋友參觀鳳凰總部,發現主持人事務部設有兩面照片牆,一面牆是黑白的,是我們現有的主持人;一面牆是彩色的,是已經離開鳳凰的主持人或簽約藝人。離開的人被放在更顯赫的位置上,這件事使我很感動,我就跟屬下說,請用我的名義給每一個離開鳳凰的主持人發一封信,希望他們能回娘家看看,這里永遠是他們的家,也會像大師那樣為他們準備好熱騰騰的湯麵。
不是說人走茶涼嗎?不是說不是朋友就是敵人嗎?我不以為然,我覺得鳳凰的整個工作層面上都強調做事先做人,做人要厚道,要有義氣。得之於義也好,失之於義也罷,我寧願“失之於義”,也不願意對不起我的員工。
星雲大師:我來台灣的最初幾年,居無定所,經常隨喜幫助別人:有人興學,我幫忙教書;有人辦雜誌,我協助編務;有人講經,我幫他招募聽眾;有人建寺院,我助其化緣……更有些老法師發表言論,怕開罪別人,都叫我出面,我義之所在,從不推辭。因此,一些同道們都笑我,說我總是被人利用來打前鋒,當炮灰。
一直到1965年,我自行創辦佛學院,年近八十的唐一玄老師在課餘閒聊時對我說:“給人利用才有價值啊!”我在高雄開創佛光山,沒有多久,山下就有一家“佛光”飲食店開張。有人就跟我說:“師父,為什麼我們佛光山的名字給他們拿去當招牌用,我們應該採取行動阻止,否則外人都誤會佛光山在做生意。”我也感到非常無奈,但是想到“佛光”能普照大地,不正表示佛教法力無邊嗎?不久,“佛光新村”、“佛光砂石場”、“佛光旅行社”、“佛光大旅社”、“佛光加油站”等都一一出現了,甚至台北、嘉義等地還有以我“星雲”來作為大樓名稱者。徒眾更埋怨了,紛紛表示抗議。我告訴他們:“諸佛菩薩連身體腦髓都要布施了,一個名字也算不了什麼!我們的名字能夠給人利用,也表示自己很有價值啊!”
長樂先生:曾國藩曾說“人以偽來,我以誠往”,我很贊同。平時,有人投訴說,一些員工不遵守勞動紀律,有時開個病假條去辦私事,有的玩小心眼,把出差時間故意放到夜間,以多拿高額補助。按照嚴格的管理條例來說,他們應該被處罰,但是我有時還會網開一面,只要不是屢犯,都可以原諒。這之間的原則,也應該是個性化的、區別對待的,需要管理者去把握。
同時,在員工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們要百分之百努力,要向對待自己的家人一樣,不能往外推,不能心疼錢。我們的主持人劉海若受傷之後,我們全力保障她在內地和香港治病,甚至通過安排她重返主播台來激勵她康復。普通員工得了病或家裡出了事,公司也一樣管。一位老員工的父親病重,他不願意總是請假,要求停薪留職,回去照顧父親。面對這樣的孝心,我說,你回去替我好好照顧老人家,而你的薪水公司照發。
不管市場競爭多激烈,我都覺得還是仁義、厚道的公司值得信賴。員工信賴你,公司才有凝聚力。
還有一些關於“義”的小事,比如我們公司逢年過節會給各方朋友和客戶寄賀卡。有一位和鳳凰有些小過節的地方領導退休了,我卻記著每年給他寄賀卡。後來他得了病,我專程坐火車去看他,帶著各種慰問品。他感嘆說,知道我為什麼感謝你嗎?我下台的第一年,我收到的賀卡減少了90%,到了第二年基本上沒人給我寄了,被遺忘了。但是,我收到了你寄來的賀卡。我過去為難你們,你們卻以德報怨。我說,這在鳳凰只是一件感恩的工作,我們的原則是給所有鳳凰的朋友和客戶寄賀卡,退休的朋友也是朋友,而且是最不能忽視的朋友。
星雲大師:世間一切事相都是互相緣起,而願與眾人一齊享有互相利用的成果,就能發揮利用的最高價值了。我深深感到:有“因緣”,就有希望;有“因緣”,就有方便;有“因緣”,才能成就一切。 “因緣”,實在是美妙無比!所以我不時提醒自己:不但要感謝過去的“因緣”,把握現在的“因緣”,更要培養未來的“因緣”,為自他開拓光明的人生。